首页 百科知识 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展望与对策建议

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展望与对策建议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展望与对策建议“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一个关键时期,是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泛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的重点,将随着沿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向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条件更适宜的地区。在产业导入地区按照长远发展目标制定城市规划,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形成泛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合理布局。

三、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展望与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一个关键时期,是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调整我们的经济结构、转变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泛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也是其中一个需要统筹的因素。

(一)城市化由超高速发展到常态发展

依据以上的分析,我国城市化在一个人口大国经过最近15年超高速发展,以年均提增1.4%速度,将城市化提升到50%的水平。

由于城市化,通过将农村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在城市配置,极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程度。资源经过重新配置、提升了经济结构的过程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来源。但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核心是资源配置中土地动迁、人员进城等资源价格的不完全市场化引发。如同在其他国家高速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中国用30年时间完成大多数国家用了上百年时间完成的城市化,引起的矛盾势必更尖锐。何况中国的城市化相当程度上是行政主导的,由政府而不是完全的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在某些方面经常出现行政效率高而配置效果差的情况。

以上表明,作为政策选择,超高速的城市化过程可能会放缓,中国城市化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梳理城市化过程的问题,巩固城市化的成果,解决其中在超高速发展中遗留的问题,将城市发展放在比较稳定的基础上。而还在加快城市化的地区也要充分注意超高速城市化的负面影响,保持社会稳定和秩序。就全国城市发展速度而言,最近15年的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降低到大致过去30年的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的水平,而泛长三角地区的不同地区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城市化重点的转移

以上海为典型的沿海城市的水、土地等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接近极限,这种情况还继续向邻近上海的其他特大城市蔓延。也由于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提升,部分产业向内地扩展和转移的趋势,下一步城市化的扩散将在目前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省和地区,比如安徽省的沿江地区、江西省的沿重大基础设施地区,以及江苏省的苏北和苏中地区、浙江省的浙西地区成为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标,这些产业转移也直接带来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如安徽,在2010年的人口迁徙(省内省外)中,省内流动的增量开始超过省外流动,反映出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后的积极效果,也展示了城市化落后地区加快城市化的潜力。

泛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的重点,将随着沿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向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条件更适宜的地区。在产业导入地区按照长远发展目标制定城市规划,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形成泛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合理布局。

(三)城乡一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对于泛长三角地区已经城市化和即将成为城市化热点的地区,地方政府都要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把更多财政资金转向民生,增加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就成了急迫之举。

在加大提高公共服务投入的同时,必须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放在重要位置。逐步创造条件,开辟外来人员购买保障房的渠道,同企业联手建立为进城农民提供廉租房的制度建设。主动解决进城农民包括保障房、社会养老保障、子女就学政策落实、医疗保障等各个方面后顾之忧,尽力缩小本地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员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差距,承担起地方公共品供应者的责任

(四)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梯度发展战略,从沿海到内地到西部呈现梯度发展的格局。近年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产业转移逐渐呈阶梯向中部和西部扩展,带来了中部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机遇,也带来逐步和西部就业机会增加和就业的转移。就业转移必须适应产业转移的需要,在创造更多就业空间的同时,促进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就业的均衡发展。

我国农业人口在向城市转移时完全是依靠个人的感觉,政府在这方面的引导作用严重不足。实际上,我国经济发展是有整体布局的,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布局,就需要为其匹配相应的人员,因此,对农业人口流向城市就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指引方略。这对于农业转移人员本人、吸纳这些人员的城市和相关企业都是有好处的。就转移人员过多的农村来说,实行集镇化,将留守人口适当集中是可行方式。与此相配套的,是要解决好农村宅基地自由有偿转让问题。从长远来说,一是要解决农民进城的户籍问题,二是需要解决就业。

(执笔:陈海泓)

参考文献

[1]樊纲、余晖:《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质量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2]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版。

[3]陈甬军:《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与新任务》,《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1期。

[4]蔡昉:《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6期。

[5]王德文:《中国刘易斯转折点标志与含义》,《人口研究》2009年第2期。

[6]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7]陈贝贝:《半城市化地区的识别方法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

[8]孔伟,张飞,董留群:《基于信息熵的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以淮安市淮阴区为例》《国土资源导刊》2011年第6期。

[9]蔡栋,李满春,陈振杰等:《基于信息熵的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方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测绘科学》2010年第3期。

[10]《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1年版。

[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2—2011年版。

[12]《上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1年版。

[13]《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1年版。

[14]《浙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011年版。

[15]《安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011年版。

[16]《江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011年版。

附表 2008—2011年泛长三角地区城市主要辖区的重大变动

【注释】

[1]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年》城市辖区非农人口计算。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11年底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上升1.32个百分点。

[2]经比较查对,江苏省的这三个城市市辖区范围除徐州市撤销铜山县设置铜山区有所变动外,其他辖区和建成区都未作调整,出现数值的大幅度调整,有待以后进一步调查解决。

[3]按照统计上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较,将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设定为人口净流出,而反之设定为人口净流入。户籍人口来自公安部门统计汇总,摘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卷,常住人口来自人口普查资料和人口抽查资料推算,摘自《中国统计年鉴》和相关省市统计年鉴。在泛长三角地区统计中缺少浙江省的相关统计支持。

[4]由于统计资料局限,只能够对收集到的省份作分析。

[5]《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与新任务》,《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