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

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截止到2010年底,泛长三角地区共有建制市139个,建制镇3438个。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密集,并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泛长三角地区城市以上海为中心发育,城市密度与距离上海近远成正比。其中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最具活力的都市密集区。在表1中列举了泛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从80年代开始的城市化发展速度。

一、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

截止到2010年底,泛长三角地区共有建制市139个,建制镇3438个。包括上海以及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四省地级市以上城市62个,其中市区(非农户籍)人口超过200万人的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巨型城市共13座,人口超过100万人不到200万人的大城市15个,人口在50万人到100万人的中等城市19个[1],比以往的统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密集,并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泛长三角地区城市以上海为中心发育,城市密度与距离上海近远成正比。泛长三角面积占全国的5.38%,总人口占全国的20.29%,人口密度达到478人/平方公里。其中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最具活力的都市密集区。

(一)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的数量分析

在2011年的回顾中,我们提出泛长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90年代前的城市化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逐渐转为“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并在90年代后期,相继开放了大、中城市包括上海、北京等地的外地人口进入本市的限制,以及当时普遍实行“农转非”政策。事实表明,这一政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在表1中列举了泛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从80年代开始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其中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在80年代中期城市化起步加速,外来人口包括农民工进城逐渐增加,成为城市人口的主要来源。泛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直到1999年与全国平均数值持平,从而保持比全国更高的发展速度(见图1)。2010年,全国城镇人口比重增加了3.11个百分点,而泛长三角地区的增幅为3.16个百分点,继续超出全国城市化速度。其中江苏省从1990年的21.56%,增加到2010年的60.20%,其城市化率多年保持接近2%的速度,堪称城市化超高速发展的奇迹。浙江省2011年城市化率达到62.3%,继续保持省区的领先地位。

表1 全国及泛长三角区域的年均城市化增长率  单位:%

img73

图1 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化与全国的比较

泛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从改革开放之初较低的城市化水平起步,一直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连续推出,长三角地区、江苏沿海、安徽皖江、江西鄱阳湖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发相继列入国家开发战略,这一地区产业发展和转移预期大大提高,城市化进一步加速前景看好。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泛长三角城市化率达到56.30%,高于全国的49.7%城市化率6.6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泛长三角城市化示意图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江苏、浙江两省的城市化率突破60%(见图2),增加幅度分别为不可思议的4.6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目前部分原因还只能以统计口径变化来解释。在表2中列出江苏省分市的城市化增长率,其中属于江苏省沿海战略发展的宿迁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的城市化增加最快,其中的宿迁市达到10.6个百分点[2](见表3)。根据2011年统计快报,江苏省2011年城市化率又有所增加,达到61.5%。

从表3还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在江苏省的不同地区其城市化的速度也有明显的差别。南京和苏南地区的苏锡常各市,由于在2000年以前的城市化发展较快,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的发展就相对缓慢,而原先城市化水平较低的苏中苏北地区的城市化显著加快,并成为江苏省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表2 2000—2010年江苏省的城市化率  单位:%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5—2011年各卷。

表3 江苏省城市化年变动率  单位:%

img76

资料来源:依据表2计算。

(二)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质量提高

泛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高速发展不仅在规模的扩大,还在于城市的质量不断提高和城乡相互交流。城市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业反哺农业,成为泛长三角这一阶段的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

泛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当前和长远,统筹考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城市发展和建设上。十分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积极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功能转型,激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活力,不断完善城市群的各个环节。在适应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形势下,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在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下达后,长三角地区为解决流动人员子女入学的公共服务一体化,并逐渐从基础教育和公共教育向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生态与环境和现代服务业等多方面扩展延伸,以主要针对非户籍常住人口纳入社会公共服务范围,长三角城市多方面入手,努力破除行政区划、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和障碍

在社会保障的一体化方面,泛长三角地区继农村基本普及新农合后,又在东部发达地区试行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2005年起,在苏南、浙北都有部分城市试行城乡一体化的居民社会保障。这些以农民为对象的社会保障措施,成为国家2009年推出“新农合”的基础。在国家2009年推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后,浙江相应推出《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先行一步,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推到全省范围。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实现了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覆盖城镇职工向覆盖城乡居民、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标志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初步形成,对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各省抓紧研制开发先进、开放的技术手段,加快区域、机构和险种联网管理,打破封闭分割壁垒,清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管理和经办渠道,实现职工社保和居民社保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创新和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城镇职工社保和城乡居民社保机构实行合署办公,一个窗口对外;注重规范县级经办机构内部设置,在部分乡镇单独设立经办机构,提升运行效率。

(三)泛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泛长三角地区内部不同行政单位的城市化的水平有较大的差别。

其中,上海是都市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在2005年已经达到88%,此后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上。浙江和江苏省,其城市化率目前已经超过60%;这两个省份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带动了泛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而江西与安徽省,这两省的城市化主要在2000年后加速,目前城市化率已经接近45%,依然还低于全国以及泛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见图3),仅仅相当于江浙两省10多年前的水平。

img77

图3 泛长三角地各省市区城市化

而在各省内部城市化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除了在表1中表现出江苏省内各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的差别外,在其他省份也同样可以观察到省内部的地区间城市化差别。同时,根据不同城市化发展水平地区的观察,城市化较高的地区城市化速率在下降,而原先城市化较低的地区则在加快,因此各地区间的城市化差距的确是在缩小。在各个省份中,最近几年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这些原先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

表4 2010年泛长三角地区部分省份内部城市化水平比较  单位:%

在泛长三角地区各省的城市化差别外,各省内部的城市化差别比省与省之间的差别更为显著。在江苏省,城市化率最高的南京市比最低的宿迁市高29.6个百分点,而安徽省内两市间的差距高达44.4个百分点,江西省也有最高与最低差别在30个百分点以上的情况(见表4)。一定城市的城市化率固然与辖区范围、内部产业和城镇发育等多重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密切关系。从历史上看,地区之间的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过程中。

第二个特点是,泛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间表现出不同的人口迁移态势[3]

上海市海纳百川,依托较高的高端服务业优势,吸纳了大量的海内外人员,是人口净流入的城市。根据最近的统计分析,2011年末,上海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900多万。其中18—44岁人群中,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除了上海外的泛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入各有特点。江苏省和浙江省是人口流入省份,流入人口分别是400万人和700万人;而安徽省和江西省则是人口净流出省份,净流出人口分别为900万人和200万人;在泛长三角地区的4省中,流入流出人口两者相抵基本持平。

在省内各城市间,也表现出地区间的不同人口流动趋势。总体上说,各省省会是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泛长三角各省省会都是人口净流入城市[4]。由于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一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和商业机会,表现为人口的净流入。在江苏省,除南京外,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等在江南的各个地级市表现为人口的净流入,其他8个长江以北的各地级市无一例外表现为人口的净流出。即使是苏北经济发展较快的地级市也不例外。

表5 2010年江苏省的人口净流入  单位:万人

img79

而安徽省是泛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规模最大的省份。全省有2000多万人有不同周期、时限和区域的流动。而根据统计资料在2007年流往省外的人数达到峰值的1002万人后,外出人员平稳下降。按照统计资料,安徽的流动人口以省内为主,同时省外也是人口流动的重要方向。

表6 2010年安徽省的分地区人口净流出  单位:万人

表7 2010年江西省分地区人口净流出  单位:万人

img81

续表

img82

与省外流动相比,人口在省内的流动规模更大。随着位于安徽省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江西省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原先欠发达的安徽和江西省在中央的支持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经济增长点。其吸引了省内生产要素向开发区集中,也相应改变了民工进城的路径,本省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就业岗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