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在长三角中的国际化地位动态变化与原因分析

宁波在长三角中的国际化地位动态变化与原因分析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正确的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我们确定城市在国际化进程中所处的水平,从而制定对城市国际化具有促进作用的政策。近年来,随着学界对于城市国际化研究的深入,对于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亦不断深化。在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的指标对国际化水平的贡献度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我们用权重来表示,因此在评价中,权重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
宁波在长三角中的国际化地位动态变化与原因分析_宁波在长三角发展中的地位演进及提升研究

(一)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国际化水平指的是一个城市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程度,与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构建正确的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我们确定城市在国际化进程中所处的水平,从而制定对城市国际化具有促进作用的政策。

近年来,随着学界对于城市国际化研究的深入,对于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亦不断深化。一些学者主张以城市中生产性服务部门与跨国公司驻地的数量来评价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一些学者则主张从金融业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外资企业数量及生产总值、商品进出口总额、境外旅游人数、承办国际会议活动数量等外向型指标来评价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更多学者则认为应对城市本身的发展状况和城市的外向型指标这两者进行综合考虑,以准确地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平。以泰勒等学者组成的世界城市研究小组从高级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数量、跨国公司总部与驻地数量、城市对外信息交流量、城市对世界经济的总体影响力等角度,对世界的各个城市进行了研究。萨森在他的《全球城市》一书中亦提出了界定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方法。他认为,地理位置、世界级金融机构与跨国公司数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是评价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选取指标时,主要遵循了科学性、全面性、可测性、可获性四个原则,有些数据虽然从理论上看非常理想,但考虑到实际的操作成本和获得的难度,也只能放弃。本章的指标体系包括FDI占全社会固定投资比重、实际利用外资、当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个数、新批对外投资项目个数、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实际营业额、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外贸依存度、国际服务贸易额、港口货物吞吐量、客运总量、货运总量、航空港年进出境旅客数量、路网、航空、港口设施指数、年旅游总收入、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外来常住人口比重、国际友好城市个数,共20个指标(见表4-1)。

表4-1 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2.数据来源和处理

(1)指标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在我们设计的指标体系中,从性质上看基本都为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是指能够直接利用统计数字的指标。本研究主要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年、2006年、2011年各城市统计年鉴、长三角统计年鉴、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于个别数据,我们通过网络、学术文献等其他途径获得。

(2)权重的确定

权重表示变量或者指标对于某事物的相对重要性。在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的指标对国际化水平的贡献度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我们用权重来表示,因此在评价中,权重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有关文献分类,确定权重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它基于决策者给出偏好信息的方法;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是一类基于决策矩阵和客观信息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国际化水平采用的数据都是统计数据,也由于采用的分析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我们认为用客观赋权法基本能反映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因此在独立评价各城市国际化水平各个因子时所涉及权重为各主成分的贡献率,是主成分分析方法内含的,属于客观的赋权方法。

(3)结果的标准化处理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结果,从数据上看,不仅相差非常大,而且存在正负数的区别,尽管正负只是表示相对意义上的大小,但不符合比较大小强弱的思维习惯。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处理的方法为:假定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50(最小值不选择0,是基于领头城市与其他几个城市差距太大的考虑),其他中间结果值根据这一比例进行换算,最后得出的城市国际化水平排序是50~100范围内的相对数。

3.评价方法和步骤

本书选取了长三角的7个城市,分别是上海、杭州、宁波、南京、无锡、常州与苏州,采用上述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选择了2000年、2005年与2010年的数据作为指标数据。

通过比较,利用SPSS软件中的描述统计功能,分别将上述7个城市3年的20项城市国际化发展指标的数据以变量的形式导入SPSS软件,将其命名T1、T2……T20。并利用软件的描述统计功能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之后,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求出各个指标的公因子方差、解释的总方差、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4-2)。

表4-2 总方差解释表

续表

说明: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

图4-1 碎石图

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由上面的表格可知,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有4个,其因子分别为13.623、2.256、1.660、1.181,4个因子的总方差解释率为93.599%。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所以认为涵盖了大部分变量信息,结合图4-1的碎石图,因此,选取前四个因子作为公共因子,分别命名F1F2F3F4

一般而言,通过初级变换得到的因子载荷差异不大,含义不明显,实用价值不高。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有助于对问题的解释,由此得到上述四个公共因子的指标的载荷(见表4-3)。

表4-3 旋转载荷矩阵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d: 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根据各个变量在旋转载荷矩阵中的得分可以看出,第一成分(F1)包含了十四个指标,分别是实际利用外资额,当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实际营业额,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国际服务贸易额,港口吞吐量,货运总量、航空进出境旅客数、路网航空港口设施指数、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人数和国际友好城市数。这十四个指标反映的主要是城市对于资本流入、贸易流入、货物流动、游客流动等方面的综合承载能力,命名为城市承载力,第二成分(F2)包含了四个指标,出口额,外贸依存度,客运总量和外来人口比重。这四个指标主要衡量的是城市出口贸易以及与贸易相关联的外来劳动力流入的情况,命名为城市的出口竞争力。第三成分(F3)包含一个指标——对外投资项目,反映的是城市走到海外创业的能力,命名为海外创业力,第四成分(F4)也只包含一个指标——FDI占全社会固定投资比重,反映的是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在城市全社会固定投资中的作用,命名为外资偏好度。

命名后国际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如表4-4所示。

表4-4 测算后国际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及相关权重

F1F2F3F4的有效得分与相应的指标变量T1…T20相乘,即可得到指标变量在各主成分中的得分,以K1K2K3K4表现。运算公式为

其中,m为总的评价区域单元n为每个评价单元总的评价指标,Tij为第i个区域单元的第j个指标的单项评价值,Fj为第j个指标的载荷量,Kik为第i个区域单元的第k个主成分得分,p为重新确定的主成分个数。通过上述公式所求得的K1K2K3K4即代表了城市群中各个城市在主成分F1F2F3F4中的得分。对K1K2K3K4进行综合计算,即可得到各个城市在主成分中的综合得分。运算公式如下:

其中,Ki为主成分的综合得分,Vk为第k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二)长三角各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得分与排名

1.国际化总水平得分与排名

(1)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综合排名

2010年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综合得分及综合排名情况如表4-5所示。

表4-5 2010年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综合得分及综合排名

纵观7个城市2010年的综合得分及综合排名,得分在80分以上的只有上海一个城市,71%的城市综合得分在50~60分之间。前三强城市中,上海遥遥领先,江苏和浙江2个省各有1个城市进入。其中,苏州排名第2,杭州排名第3,而宁波以非常微小的差距位列第4。具体到分值,杭州与宁波的分值非常接近,与南京的分值差别也在2分之内,可见,2010年杭州、宁波、南京在城市国际化水平上非常接近,但是排名第三的杭州与排名第二的苏州却存在6分左右的差距,而与上海的差距达到了25分,差距着实很惊人,可见长三角国际化水平分布不均衡。

(2)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变化情况

十年来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综合得分及综合排名变化如表4-6所示。

表4-6 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综合得分及综合排名

比较七个城市2000年、2005年、2010年城市国际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和排名,上海十年来一直占据第一的位子,且与其他六个城市拉开较大差距,其2010年的得分为84.30,即使是2000年的上海,其国际化水平的得分也超过2010年除苏州以外的其他五个城市。苏州在城市国际化上面做得也相当不错,其得分在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都仅次于上海,分别是59.09、63.64、65.37,呈阶梯性上升趋势。其他五个城市南京、宁波、杭州、无锡与常州的国际化水平比较接近,从十年的平均水平来看,南京稍稍领先其他四个城市。十年来,在国际化水平上位居前三的城市变化如图4-2所示:

图4-2 国际化水平前三城市的变化

2.国际化水平各因子得分与排名

(1)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各因子得分与排名

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各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4-7、图4-3所示。

表4-7 2010年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各因子得分及排名

图4-3 国际化水平各因子得分排名图

2010年各城市承载力前三名城市分别是上海、杭州、南京,出口竞争力前三甲城市是苏州、宁波、上海,海外创业力前三甲城市是宁波、杭州、南京,外资偏好度前三甲城市是上海、苏州、常州。

(2)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各因子得分排名变化情况

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各因子得分及排名变化如表4-8所示。

表4-8 十年来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各因子得分及排名变化

续表

这里出现了两个100分,分别是2010年上海在城市承载力上的得分以及苏州在出口竞争力上的得分,上海、苏州在这两项得分上的一枝独秀、遥遥领先决定了其在2010年综合得分上数一数二的位子。宁波则在海外创业力上表现突出,在出口竞争力上排名第2,但是在城市承载力和外资偏好度上表现不佳;而杭州与南京非常相似,都是在城市承载力和海外创业力这两个因子上排名前3,在出口竞争力和外资偏好度上表现不佳,无锡在四个因子表现上都未进入前3,但也并未垫底,表现很一般,而常州在外资偏好度上表现尚佳,排名第3,但是其他因子都表现不佳。

(三)长三角各城市国际化水平各因子动态变化与原因分析

1.各因子总体分析

(1)城市承载力

城市承载力的权重分值最高,对国际化水平综合得分影响最为明显。十年来,上海在城市承载力上的优势相当明显,体现上海在资本流入、贸易流入、货物流动、游客流动等方面有绝对竞争优势。从2000年与最低城市相差2.29分,到2010年与最低城市相差48.66分,进步相当迅速。而其他六个城市的分值都在50~60分之间,可见发展相当不均衡。

(2)出口竞争力

出口竞争力的权重分值仅次于城市承载力,对国际化水平综合得分也有较大影响。2010年排名前三的城市依次是苏州、宁波、上海。苏州在出口竞争力上优势相当明显,实乃苏州贸易模式——外资企业加工再出口提升苏州出口竞争力进而提升苏州国际化总水平的作用。最高城市与最低城市相差40.75分,发展也非常不均衡。排名第1的苏州和排名第2的南京就相差30.40分,因此苏州在该项因子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3)海外创业力

海外创业力的权重分值不高,对国际化水平综合得分影响较小。排名前三的城市依次是宁波、杭州、南京。从具体分值来看,7个城市之间发展较为平衡,差距甚小,最高城市与最低城市仅相差10.99分,因此排名前三的城市优势不明显。

(4)外资偏好度

外资偏好度的权重分值最低,对国际化水平综合得分影响最小。2010年排名前三的城市依次是上海、苏州、常州。上海有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区位优势,有配置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超强能力,更有“上海发展需国际视野世界智慧”的包容大气,因此上海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苏州较为完善的市场管理体制,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功能优势以及与上海毗邻的区位优势,能成为吸引外资的高地也是情理之中,而常州明显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也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高地。

2.国际服务贸易助推上海城市承载力提升

城市承载力由14个指标构成,其中国际服务贸易额、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实际营业额、航空港进出境人数、入境旅游人数这四个指标的权重最高,这四个指标其实主要反映的是上海在国际服务贸易上的能力,上海在国际服务贸易上的绝对领先优势是上海城市承载力提升的最关键原因,是上海国际化水平提升的助推器。

2000年到2010年,上海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出口额从2000年的36.1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06.4亿美元,进口额从2000年的43.0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40.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79.1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46.7亿美元。上海成为长三角地区或者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从服务贸易内容看,上海囊括了服务贸易十二部类的全部内容。发展领域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其贸易额约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0%,而金融服务、电影音像、通讯、广告宣传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等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所占份额则相对较少。2010年上海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是运输30.6%、咨询20.8%、其他商业服务19.5%、旅游13.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7.6%。可见,上海服务贸易收入主要来自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在服务贸易收入上也占相当比例,但是电影音像、通讯、金融、保险、广告宣传等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的贡献率较低但增长迅速。上海在服务贸易上遥遥领先其他六个城市,关键在于上海市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推进工作。

(1)不断提升服务贸易发展形式的研判能力

从2002年起,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外汇管理局、市统计局研究建立了包括服务贸易BOP统计和FATS统计两部分在内的上海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基本实现了为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年度运行分析和预测提供统计数据的任务和目标。目前,由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负责上海服务贸易BOP统计,每年编制一本《上海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分析报告》;由上海市统计局负责上海服务贸易FATS统计,每年编制一份FATS统计年度报告。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每年还编制一本《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报告》。同时,还不断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分析课题和推进上海服务贸易发展行动计划课题研究,通过这些课题,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深度,提升服务贸易发展形势的研判能力。

(2)根据国家政策出台相关地方政策的支持

商务部在《关于做好2008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发达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探索建立服务贸易示范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也强调要“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加快形成若干服务业外包中心,加快建设上海、天津、大连等国际航运中心,鼓励在其保税港区进行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试点”。《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为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政策支持使得上海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大背景下,上海地方政府在2009年9月专门针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出台了专项性政策《上海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就上海服务贸易各个项目的发展状况、前景目标和重要举措等内容作了规划说明。发展软件外包等服务外包,特别是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是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突破口,是上海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重要推动力。2009年上海市政府首次出台了《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对包括软件外包在内的服务贸易重点行业予以政策支持,办法规定,重点支持国际物流、信息技术、文化教育、专业服务等行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绩效支持、认证补贴和中高级专业人才培训补贴等。为了实现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上海还出台了辅助性政策。如上海为降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本制定的财税扶持政策有:三年内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地方收入部分,由同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之后两年,减半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五年内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地方收入部分,由统计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之后三年,减半扶持。对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这些政策为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世博会等展览会的举办和参与

世博会的召开,极大促进了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旅游、航运和金融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拉近上海同世界的距离,强化上海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枢纽地位。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给上海旅游服务贸易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2010年世博会参观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成为历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博览会。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的航运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首先,推动了航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世博会的巨大航空旅客需求,上海市先后启动了两家机场的扩建工程。2008年浦东机场扩建满足42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2009年虹桥机场扩建满足4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提升上海机场的吞吐能力及其在国际航空港的地位。其次,扩大市场需求,改善航空运输企业的经营状况。246个国家的参与,7308万人次的入园,意味着有非常大量的国际游客和一定量的国内游客要通过航空运输方式在世博会期间到达上海,这极大提高航空运输企业的盈利能力。2010世博会的筹办与举办为上海金融业带来新的市场需求,也为上海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和机会。上海世博会直接投资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这就极大促进上海金融业的融资服务能力,包括市场融资、融资租赁、信托投资基金等。同时为因世博会筹备和举办而大量涌入的资金、公司、人流等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包括国际信用消费、责任保险以及金融咨询等服务量也大量上升。世博会的筹备和举办也促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将其功能性总部和战略业务中心向上海集聚,进一步确立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上海承办APEC会议也使上海几乎成了全世界的焦点。同时上海市商务委还积极组织上海市服务贸易企业参加“中国(香港)服务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等展会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上海服务贸易总体实力。

(4)大力发展和重点推进服务外包

上海是国内最早对服务外包进行系统研究的,最早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是中国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首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在建设“四个中心”过程中,大力发展和重点推进服务外包,这对提高上海城市国际化程度有很大的作用。近年来,上海的服务外包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平均20%以上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服务外包企业822家,其中埃森哲、ADP、INFOSYS、汇丰和花旗等世界500强企业在上海设立亚太或全球数据处理中心,药明康德和文思创新等国内知名外包企业也以上海作为重要战略部署地。上海服务外包形成了5个服务外包示范区和11个服务外包专业园区,84家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和220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格局。为了促进服务外包的快速健康发展,上海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实际先后制定了多项鼓励和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上海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试行办法》、《服务外包示范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本市服务外包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上述政策的制定,从财政、金融、人才培训、开拓国际市场招商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综合服务等方面,全力推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

从总体来看,上海服务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在不断提升,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在一些新兴服务业领域,上海也表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上海服务贸易正经历着从资源密集型发展方式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集产业、区位、人才等优势于一身,服务业门类较为齐全,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正逐步迈向服务经济。上海借助良好的服务业发展基础,以及东部沿海港口的区位优势,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上海在行业规模、行业结构、行业效益以及基础环境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同时,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国际大都市建设框架基本形成,《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进一步为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发展壮大了一批服务贸易企业,培育锻炼了一批服务贸易人才,为打造“上海服务”品牌提供了契机,极大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国际化水平。

3.外资企业加工再出口主导苏州出口竞争力优势

从国际化水平的测算结果看,苏州2010年综合得分排名第二,出口竞争力得100分,排名第一,该因子包含四个指标,即出口额,外贸依存度,客运总量和外来人口比重,而这四个指标中外贸依存度的权重最高,反映出苏州贸易模式——外资企业加工再出口在苏州出口竞争力方面的国际化水平提升中的主导作用。

早在1985年,苏州就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享受国家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但当时盛行的是以乡镇企业为特征、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贸易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外资企业进入的冲击以及乡镇企业的本身问题,导致后者竞争力急剧下降,苏州开始调整发展战略,从内向发展转为对外开放。1990年前后,苏州利用其与上海毗邻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上海,一方面积极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增加地区外汇收入,扩大苏州在国际上的影响;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兴办“三资企业”。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推行,苏州再次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中国台湾地区的IT产业资本,发展出口加工业,从而迅速推动苏州模式走向成熟。从1998年开始,苏州进行二次改制,一方面把乡镇企业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以解决原有乡镇企业的产权不清问题;另一方面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通过产权交易、改制和租赁等形式,改变国有企业的面貌,使之参与市场竞争,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在2002年前后,为了解决过分依赖外资的现象,苏州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和自主创新规模经济的发展,苏州模式因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进出口规模上来看,由于引进外资远远比本土企业走出国门要容易,且外资出口加工品的价值中包含了大量的进料价值,因此在进出口规模上,外资出口加工导向的苏州遥遥领先其他城市。2010年苏州进出口总额达到2740.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531.1亿美元,外贸依存度高达208%;这些数字使得苏州在国际化水平测算上出口竞争力遥遥领先其他六个城市。苏州选择政府主导下的以外资出口加工贸易为特征的国际化模式,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可出可进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

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三角中部,毗邻上海、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市场,其占据铁路要道,傍倚黄金水道,是一个既可出口又可进军腹地市场的“要塞”。而80公里以外的上海,更是决定了苏州的战略地位。以苏州市下辖的昆山市为例,从昆山市区到上海市区只有50公里的路程,因此,昆山是外资企业进驻较早,也较集中的一个地区,统一、捷安特、鸿海、仁宝等大型台资企业纷纷在此落户。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公会所作的大陆投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称,苏州市投资风险最小,是最适合电子厂商投资之地,台商评估投资环境最佳的A级城市中,苏州市及其下辖的吴江市、昆山市榜上有名。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目前苏州制造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00年,台商投资大陆形成新一波高潮,这一波主要以电子信息产业的进入为主,资金密集、技术密集,每一家骨干企业都有众多零配件厂商,形成了一个大的产业链。配套厂商跟着骨干企业走,这就是为什么在昆山市迅速形成了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照相机“三机”产业链的原因,从而苏州市一跃而为世界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

苏州的区位优势,被海内外客商称为“投资天堂”,曾被2001年4月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之一,目前,苏州已成为国际商家投资中国内地的首选城市之一。

(2)强势地方政府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

苏南模式时期就形成的强势政府的传统,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意识,并有能力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事实上,苏州模式的形成也与地方政府对两次重大发展机遇的把握和战略决策有着重大关系。1992年起,苏州借浦东大开发的东风,不失时机地提出“借助上海、错位竞争、走向世界”的经济国际化战略,带动外资大量涌进。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推行,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苏州再次抓住机遇,积极吸引台湾地区的IT产业资本,发展出口加工业,从而推动苏州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集中体现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模式。这其中苏州政府的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还是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为了让更多台商放心到苏州投资兴业,苏州市政府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经营环境公开透明、公平合理。工商、税务、海关、商检、金融等各部门为外商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全天候的服务,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昆山开发区都是国家级的开发区,在全国开发区中较早推行法制化管理,制定了100多个规范性文件,将收费种类减少至10项,是全国收费种类最少、额度最低的开发区之一。比如税收政策,根据国家规定,外资企业可享受基本税率15%及“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而苏州新区的税收政策是,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减免期满后,先进技术企业再延长3年,按10%征收,企业出口产品值达到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按10%的税率征收。2005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我市招商引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意见》,进一步促进了苏州外资的引进和出口加工区的发展。

(3)文化、教育、人才等要素条件的配套

其一,苏州的文化底蕴深厚。苏州,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妇孺皆知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江南鱼米乡”等俗语,无不诉说着姑苏城的繁华富饶,特别是作为中华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更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苏州园林是苏州历史的缩影,也是苏州的“城市名片”中的“徽记”。“苏公弄”印下了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的足迹,“范庄前”带我们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采。其二,苏州的教育体系发达。针对苏州工业园区内跨国公司林立、学生和家长大多有着多元文化生活背景的情况,努力打造开放型教育体系,加快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品牌教育和特色教育之路。在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苏州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模式,成功借鉴了新加坡的教育管理和办学模式,先后兴建了多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中星海学校等已成长为市区名校,还建立了面向外籍人士子女的新加坡国际学校,以及参照新加坡模式运营、接受残疾儿童的博爱学校等等。其三,苏州产业工人素质较高,高层次人才队伍壮大。截至2010年,苏州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已突破90万人,高层次人才达5万人,回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近5000人,外国专家总数1800人,同时苏州吸纳将近4000名留学生创新创业,成为江苏省内乃至中国同类城市中吸纳留学生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因此外资,尤其是高技术产业资本纷纷选择苏州作为国际制造业生产基地。据统计,截至201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将近140家落户苏州,这些跨国公司拥有大量的海外子公司,以公司内部贸易的方式开展大额频繁交易,采取的“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外资企业实行的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向国外出口制成品的运作模式。

(4)跨国公司控制的全球产业链的配置结果

由于世界市场正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怎样最终必定走向国际化。当然,一个地区的国际化,既可以先从国际化开始,也可以先从区际化起步,利用国内市场发展自己,再逐步走向国际化。苏州模式一开始就走上了企业国际化的道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苏州相继利用浦东开发和台湾地区IT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出口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通过发展配套产业,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产品内分工,本土企业因而能够参与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的价值创造,并将产品随着加工贸易的出口而输往国外市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将包含有本土企业参与生产的产品,直接出口而面对海外市场,而且通过搭上外商再向海外投资的顺风车,本土企业也借此向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因此,通过吸引FDI和发展本土企业为之配套,苏州迅速融入了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经济。但是,由于本土企业和外企技术差距太大和跨国公司自身的战略考虑等多种原因,本土企业对外资企业的配套比例并不是很高,出口加工贸易以外资企业为主。另外,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化模式,决定了本土企业只能参与产品价值链中某些环节的生产,从而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并非是完整的产品,甚至很多出口加工品是“在本土生产”的、而非“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 

苏州从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端环节起步,尽管苏州引进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但实际上都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组装工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并不高。这也是由苏州的比较优势决定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的产业和技术选择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结果,是由跨国公司控制的全球产业链在发展中国家配置的结果,目的是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因此苏州招商引资引来的基本是跨国公司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但通过外资引进,苏州民营企业正努力向跨国公司学习,在为跨国公司的配套互动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从低附加值环节走上高附加值环节。

苏州国际化模式的好处在于,通过外资引进,迅速推动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来提高当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尤其是国际上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使本土企业的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体系。但是,这种模式也容易导致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遭到外资企业的挤压和被边缘化,导致当地经济的自身“造血”功能衰退,形成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在结构上的二元化发展格局,从而与试图通过外资引进来使本土企业国际化的初衷相悖。

由于苏州模式是凭借工业化初期廉价的要素资源吸引外资,并非“有根的”本土企业,而外资总在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性价比地区以获取更高利润。当本地资源优势丧失时,这些外资很快就会发生迁移。事实上,由于各类资源瓶颈的出现和产业升级缓慢,目前苏州外资进入速度已经开始放缓。从苏州的折线图(图4-4)可以看到,出口竞争力在2000年至2005年上升得非常迅速,2005年至2010年虽然上升的趋势不变,上升幅度却已经放缓;外资偏好度从2000年至2010年一直处于下滑趋势,且下滑幅度越来越大。

图4-4 苏州国际开放水平构成折线图

4.引入外资提升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的作用在减弱

外资偏好度在国际化水平四个因子里面的权重很少,其包含一个指标,即FDI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从权重的角度来看,外资偏好度对城市国际化水平提升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从数据反映出来的情况是2000年至2010年,上海、杭州、宁波、南京、无锡、常州和苏州七个城市的外资偏好度都处于下滑趋势。引进外资在初始阶段确实能让一个城市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增强城市的经济,从而促使城市的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但是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利用外资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作用就会逐渐转弱。从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外商投资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导致了外资偏好的形成。[1]

(1)外商投资的高效率促成外资偏好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个城市的改革开放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体制转轨的艰巨任务和发展道路的不确定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引入外商投资不仅可以缓解“两缺口”的矛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剧烈变革中的中国经济来说,外商投资企业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安排,有效地带动了中国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正是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具备相对完善的治理结构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各级政府在充分体会到外资进入带来的经济活力及其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后,对外资产生了一定的制度偏好,将吸引外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低成本的政策工具,即所谓的“外资偏好”。在这种偏好下,外资在中国不仅扮演着实体资本跨国配置载体的角色,带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出口和就业,而且还发挥了“体制纠偏”和推动制度变革的作用。

但外资偏好效应被过度放大,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产生外资依赖症。即使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外资偏好也只是一种次优的制度安排,因为跨国公司并不具备推动东道国制度创新的天然动机,其制度效应的形成以东道国让渡部分利益为前提,也势必以部分要素价格新的扭曲为代价。在外资偏好驱动下,地方政府对局部利益的追求不断强化。同时,外资偏好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国的二元经济。

(2)下滑的原因是政府和企业对外资的追逐动力减弱

随着7个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积累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初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两缺口”矛盾明显缓解,外商投资在城市资本构成中的地位加速回落。即使在加入WTO前后各个城市利用外资绝对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外商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却不升反降。2002年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国内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外资作用相对下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扩大内需四万亿投资的大手笔导致外商投资在资本形成中的作用进一步降低。汇率升值使折算成人民币的外商投资规模缩水,这也是导致FDI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下降的原因之一。

长三角各城市迫于日益增大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在当地外资存量已经较大、地方政府外资政策空间被压缩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断细化外商投资的进入条件,设立了更为严格、全面的“招商选资”标准,逐步提高了外资项目的门槛,设立了更高的技术、环境和土地标准。尽管各个城市的投资环境总体上不断优化,但这些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商的投资预期,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投资规模较小的外商体味到由“座上宾”到被下“逐客令”的巨大心理落差,开始向内陆地区转移,甚至从中国撤资。其中,一些投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类的外商投资企业很难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继续生存,因而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同时,随着国民待遇的落实,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投资推动制度变革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日益开放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外商投资通过突破制度扭曲形成的创新效应有所削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将与外资展开更为激烈的资源和市场争夺,从而进一步扭转外资偏好。

(四)宁波国际化水平的动态变化与原因分析

1.宁波国际化水平的动态变化

(1)纵向比较

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从2000年到2010年是逐渐上升的,但看宁波十年来的变化,城市承载力上升不明显,十年来得分只上升0.21分;出口竞争力上升明显,十年来该因子得分上升18.92分;海外创业力上升较明显,得分上升4.17分;外资偏好度下滑明显,得分下滑16.07分。宁波国际化水平的动态变化详如表4-9所示。

表4-9 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综合得分及综合排名情况

具体看宁波国际化水平变化的折线图(图4-5),在七个城市里折线图层次感还是比较不错的,从图中可以看出黄线所代表的城市承载力最为平缓,中间还呈现过下降,可见宁波在城市承载能力这个方面要大力加强。绿线代表的出口竞争力呈现的趋势最好,在2000年至2005年间上升趋势明显,2005年至2010年上升趋势较明显,但较前期相对放缓。紫线代表的海外创业力在七个城市里面的表现非常不错,呈明显上升趋势。而比例非常少的外资偏好度,却表现比较明显的下滑趋势。总体来看,各主要折线表现都比较平均,由于前三因子的作用,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总分(红线)也是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图4-5 宁波国际化水平结构图

(2)横向比较

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2010年宁波的综合得分为84.30分,比排名第1的上海低24.96分。权重最高的城市承载力得分仅为排名第1的上海的54.55%,这是导致2010年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排名第4的关键原因。权重较高的出口竞争力得分为排名第1的苏州的69.60%,这也是影响最终综合排名的关键原因。海外创业力得分排名第1,但与排名第2的杭州差距不大,只拉开3.43分,而外资偏好度十年来的排名基本没有变化,一直排名第6,且2010年与排名第1的上海差距较大(见表4-10)。

表4-10 国际化水平各项因子比较

续表

图4-6 2000年城市间横向比较图

从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各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总得分和各因子的得分的折线图(图4-6、图4-7、图4-8)可以看出,2000年宁波与其他城市相比,城市承载力、出口竞争力、外资偏好度都处于劣势,海外创业力处于相对优势但是优势不明显。2005年宁波与其他城市相比,在外资偏好度上的劣势仍旧明显,海外创业力的相对优势仍旧保持,但是在2000年处于劣势的城市承载力与出口竞争力有明显进步,尤其是出口竞争力已经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2010年宁波在海外创业力上已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绝对优势不是特别明显,在出口竞争力上的相对优势有所增加,但却远落后苏州,相对优势不明显,同时在城市承载力与外资偏好度上的相对劣势相当明显。

图4-7 2005年城市间横向比较图

图4-8 2010年城市间横向比较图

2.宁波在长三角中城市国际化水平变化的原因分析

(1)宁波城市承载力变化原因分析

城市承载力由14个指标构成,包括实际利用外资、当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实际营业额、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国际服务贸易额、港口吞吐量、货运总量、航空港进出境旅客数、路网航空港口设施指数、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人数、国际友好城市数。其中国际服务贸易额、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实际营业额、航空港进出境人数、入境旅游人数这四个指标的权重最高,主要反映的是宁波在国际服务贸易上的承载能力。从测算的数据看,2000年宁波承载力处于末尾,但是除上海与杭州外,其他城市差距很小;2005年宁波还是落后于上海、南京、杭州与常州;到2010年,宁波在服务贸易上的承载力有一定提升,但还是落后于上海、杭州与南京。

宁波在2000年至2010年,尤其是后五年承载力的提升,得益于:

第一,宁波的港口优势。宁波港位于极具战略意义的长三角,地处我国南北沿海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点,同又贴近国际主航道,是处理集装箱、矿石、原油、煤炭、液体化工产品等货物装卸的国际枢纽港口,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对内能服务于我国南北沿海和长江的整个水域,长江流域的七省二市是宁波港丰厚的货源基础;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1000海里范围内可连接香港、高雄、釜山、大阪、神户这些重要国际性货物集散港,是中国长江、沿海近、远洋运输辐射理想的货物集散地。宁波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迅猛发展。截止2004年12月28日,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已突破2.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400万标准箱。至此,宁波港各项指标已进入世界五大港口之列。2008年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上海港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外贸货物吞吐量排名稳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预计完成1122.60万标箱,全国第三。2010年宁波港实现货物吞吐量4.1亿吨,同比增长7.4%,增速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00.4万标箱,同比增长24.8%,增速同比提高38.7个百分点。这极大促使了宁波城市承载力的提升。

第二,宁波的基础设施的发展。首先,宁波成为长三角交通的新枢纽。近年来,宁波相继启动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杭甬运河、绕城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项目,努力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213”高速交通圈,即到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金华、温州、舟山方向的2小时交通圈、市区1小时交通圈和都市30分钟交通圈,以及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成功,不仅改变了杭州湾两岸的交通格局,也使宁波成为长三角南翼的交通枢纽,促使宁波由长三角边缘城市一跃融入长三角核心区,使宁波市可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以更优越的区位地理优势,融入国际大都市经济圈。2009年营运的甬台温铁路使宁波成为区域性的铁路枢纽,改写了宁波铁路末端的历史,也填补了奉化、宁海等县市无铁路的空白,使宁波与长三角、珠三角乃至中国的客货交流运输更便捷、更经济,城市辐射能力增强,范围扩大,进一步强化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和浙东中心城市的地位。同时,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宁波的城市承载力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网络”支撑。其次,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2008年宁波的信息化水平在“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中名列第八位,是全国首批CAD应用工程重点示范城市和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优秀示范城市。城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容量达到60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较快发展,宽带高速城域网基本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网络资费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为提升城市承载力提供了有利因素。

第三,“宁波帮”的人文传承优势。在宁波国际化的进程中,“宁波帮”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宁波帮”运用有效的方式,动员宁波籍乡亲为宁波经济文化的发展出力,为宁波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做出了贡献。除了捐赠和进行文化交流外,主要是直接投资办实业和牵线搭桥,帮助家乡引进外资。据宁波市侨办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止,共有5万多名海外“宁波帮”回乡,在甬投资的侨港资企业有四千多家。据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获悉,2005—2009年来全市共接受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各类捐赠,折合人民币达2.3亿元,参与引进高科技项目25个,参与引进外资达5.7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中一半以上都是靠海外“宁波帮”。“宁波帮”不仅在捐赠、文化交流和引进外资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科教等方面也对宁波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宁波籍”的近80名,是我国各城市之最,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为宁波发展出谋划策,推荐引进人才,带来了大量技术、信息和资金流。今日落户在宁波科技园区、保税区、经济开发区、杭州湾新区等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无一不打上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兵科院等现代“宁波帮”人士的烙印。

第四,宁波的政策支持。2000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定》,随后市外经贸委、市财政局出台了《关于贯彻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从招商引资、进出口贸易、国际技术经济合作和对外开放软环境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鼓励和扶持。为落实市委、市政府“两创”战略,促进宁波外经贸事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市外经贸局和市财政局又联合出台了《2008年宁波市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该政策明确,市财政将安排专门资金,除继续支持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赴境外参展、开展商标注册、实施管理体系认证、加强品牌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外,将大力鼓励企业从事进口贸易、开展服务外包、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外贸流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另外,宁波政府为了支持服务贸易发展,重点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服务外包的政策,包括《关于印发宁波市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关于加快宁波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关于鼓励引进市外大型服务业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的通知》等鼓励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宁波国际化城市承载力的提升。

虽然宁波的城市承载力在2000年至2010年中有极大的提升,可是2010年还是落后于杭州、南京,远远落后上海。其原因如下:

第一,宁波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典型城市存在差距。上面提到的十四个指标,对城市承载力提升起到关键作用的是该城市国际服务贸易的水平,而宁波的服务贸易总体上来说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规模小、水平低,对城市承载力的带动作用弱。首先,宁波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国内服务业是服务的生产部门,也是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基础。二者的关系就如同制造业与外贸的依存关系一样,国内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就自然有了基础和潜力。作为全国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宁波市,工业所占比重较大,服务业(或第三产业)比重则相对较低,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宁波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偏低,明显低于上海。由于第三产业的不发达,影响到服务贸易的发展。其次,宁波的港口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到2010年底年货物吞吐量已达到6.27亿吨,超越上海—洋山港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第一大港;从集装箱吞吐量来看,截至2010年底,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314万标准箱,但是与上海—洋山港(为2907万标准箱)仍有差距,仅为上海集装箱吞吐量的不到1/2。这说明宁波的现代物流还需要大力发展。而且全球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新型国际服务贸易部门转变,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比重下降,金融、保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等为代表的服务比重不断上升。宁波服务贸易多为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由于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再次,宁波市政府部门缺乏统一权威的信息监测和工作协调机制,除2009年9月成立的宁波市服务外包协会外,没有其他负责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而这些组织又是必需的。因为服务贸易工作涉及许多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如外经贸、银行、保险、外管、旅游、电信、邮电、文化、信息产业、建筑、咨询等,涉及服务贸易的部门规章较多,而各部门之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利益保护和行业经营垄断现象,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环境。如果没有统一的工作推进和协调机构,则会导致工作体制不顺,缺乏力度,协调难度大。而上海有“上海市国际服务贸易行业协会”,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浙江省服务贸易协会带给杭州的便利条件也是宁波无法比拟的。

第二,国际交流活动缺少切入点。上海是世界知名的城市,是中国政府重点塑造的区域,尤其是世博会的举办,极大提升国际形象;而南京、杭州分别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同时又是文化名城,得天独厚的历史因素使得上海、杭州和南京比宁波更吸引世界人的眼球。反映在F1下关于入境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总收入等指标上,宁波就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同时,宁波的教育基础薄弱,高校资源明显不足。宁波地区高校多为地方综合性性质,没有一所“211工程”高校或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而上海、杭州与南京都拥有众多高校甚至可以说名校云集,在这样的条件下,原先可以承载国际交流活动的高校就无法和上海、杭州与南京相比,因此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缺少可切入点,从而导致宁波的城市承载力也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城市综合服务能力还存在不足。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包涵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是交通、通讯网络等市政设施,软件方面主要考察政府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从硬件来看,宁波经过这十年的大规模建设,已经成为长三角交通的新枢纽,这些在上面已经提到,主要得益于跨海大桥和甬台温铁路的建设,但是对城市国际化水平提升至关重要的航空港建设还是存在很大差距。从F1的具体指标来看,宁波的航空港年进出境旅客人数就远低于上海、杭州和南京。从软件来看,宁波比较薄弱的是城市的信用体系,我市虽然通过大力开展“诚信企业”、“诚信示范商场”、“放心商店”等多种活动形式,有效地推动了企业信用的建设步伐,但政府、中介和个人等信用体系建设尚需加快完善。在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近两年列出的“中国城市诚信政府排行榜”中,我市不在前30名之列,而深圳、苏州、青岛、大连、南京等城市则连年入选并均在前20位之列。

(2)宁波出口竞争力和海外创业力变化的原因分析

出口竞争力包含四个指标,即出口额,外贸依存度,客运总量和外来人口比重,而这四个指标外贸依存度的权重最高。2000年的数据,宁波出口竞争力排名第六,仅领先常州;2005年,宁波出口竞争力上升到第三,落后苏州和上海;而到2010年,宁波出口竞争力已经领先除苏州以外的其他五个城市,但与苏州的差距还是较大。海外创业力包含一个指标,即对外投资项目数,反映的是城市的海外创业力。从2000年到2010年宁波的海外创业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2000与2005仅次于上海到2010年超过上海排名第一,可以看出宁波企业海外创业能力的提升。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宁波在这十年间的海外创业能力一直处于优势,而外贸以及外来人口流动也有了较大发展,而在外贸依存度和外来人口比重上与苏州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宁波这十年来在出口竞争力与海外创业力上的较大提升与一定差距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宁波独特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强势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宁波在地理上地处温州和苏南之间,在经济发展的成分上也处于两者之间,既有较为发达的乡镇企业集体经济,也有迅速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但是务实的宁波人似乎并不在意什么模式,他们更关心的是怎么发展快就怎么干,执著于营造“不看成分看发展、不看比例看贡献、不看规模看效益”和“不搞争论埋头干,多种经济齐步走‘氛围’”。结果创造出不同于苏南和温州的“混合经济模式”,即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国有、集体、外资和个私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些原生的所有制形式通过一定的资产组织形式,混合为一种次生的所有制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当苏州将招商引资作为政府主要工作时,宁波的民营企业大部分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企业开始扩张,采用“走出去”打开市场成为必然选择。大量的民营企业开始开拓国际市场,走“国际化”道路,而走出去的方式不外两种,即先出口,然后再对外投资。宁波领先的外贸发展水平为宁波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对外贸易的发展使经营者充分了解国外市场后才能较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因此宁波的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出现良性循环,增长相当快速。2010年宁波外贸突破800亿美元、出口突破500亿美元,宁波的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分别达到115.2%、72.3%。同时截至2010年底,宁波全市累计批准境外企业和机构1243家,项目总投资约20亿美元,海外投资企业数量在浙江省和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居第一位。

第二,宁波的一般贸易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宁波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其集体和私营企业的进出口在全市外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宁波外贸发展主要是依靠改造传统产业增强外贸出口竞争力,以民营资本的投入和技术设备的引进推动发展。其特点有:首先,外贸企业多数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对国际市场动态反应比较敏捷和灵活,能够比较及时的转换产品品种和开辟新的国外市场。主要从事纺织服装、玩具、文教用品、塑料模具、灯具等行业,逐步形成轻小民加(产品以轻纺产品为主,形成小商品大市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和分工协作的加工业发达)的产业特点,个私经济占比例高的经济格局,其集体和私营企业的进出口在全市外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随着外贸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在出口退税等政策的鼓励下,利用自身经营机制灵活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国外市场。宁波外贸与对外投资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历史上,宁波人冒险犯难的开拓精神曾经一度是其重要地域性格特点。经过千百年的曲折发展,形成以商为业、以商为荣的社会风尚。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善于开拓经商的宁波人纷纷成立了乡镇企业和民营私营企业,并逐步发展壮大,从而走向国际市场。根据相关资料统计,2010年宁波市一般贸易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已经达到5.5%。换句话说,全国每做100美元的外贸出口生意,有5.5美元由宁波人完成。

第三,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首先,自由贸易区催生宁波外贸与对外投资新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这是一个惠及19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国家间90%的产品将陆续实现“零关税”,同时中国与东盟将共同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的贸易投资环境。自始,宁波与东盟各国贸易投资增长、经济融合加深,企业和人民都广泛受益,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其次,宁波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率先实施对外经贸便利化工作规程,为企业提供特色服务。与宁波有直接贸易往来的国家(地区)由2005年末的208个增加到2010年末的221个,在巩固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东盟、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同时外贸企业研发、创牌意识进一步提高,2010年末宁波企业境外注册商标超过5000件,拥有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20个,高居全国各城市之首,进一步实现从“外贸大市”加速向“外贸强市”的转变。

第四,宁波与苏州在出口竞争力上的差距主要在于宁波在加工贸易和外来人口上的差距。宁波的外贸竞争力主要得益于强势的一般贸易,而加工贸易在宁波外贸中的比例不高。苏州却是完全不同,苏州的外贸竞争力主要得益于出口加工贸易,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出口加工贸易,这一点在苏州那一小节已经做具体介绍。出口加工贸易的发达就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于是苏州大量的就业机会就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来苏州。同时,苏州当地政府出台了关于新市民待遇的政策,比如在工资福利方面,苏州设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全国位于前列;在子女受教育方面,苏州把解决新市民子女入学纳入本地教育发展规划,全市新市民子女均能接受义务教育。在社保方面,苏州已将新市民就业管理服务纳入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中,新市民凭身份证即可享受免费职业介绍以及免费就业培训,并与本地职工同样参保享受同等待遇。这些待遇再一次为外来人口的流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苏州能成为深圳之后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而宁波的一般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以及较高的生活费用(房价、物价等)使得其与苏州存在一定的差距。

3.宁波十年来国际化水平提升的主要事件

1979年6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宁波港对外开放,标志着宁波国际化进程的起步。30多年来,宁波国际化步伐从未停步,宁波的国际化水平也逐步提升。从数据来看,从2000年至2010年,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总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回顾2000年至2010年宁波的国际化水平提升的主要足迹,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宁波十年来在长三角中国际化水平的变化。从2000年至2010年,宁波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主要事件有:

(1)WTO咨询服务中心成立

2001年12月21日,宁波WTO咨询服务中心成立,负责WTO信息收集,分析,传递,为政府和企业提供WTO规则和相关政策的咨询服务。

(2)外贸孵化器和口岸“大通关”

2002年4月,宁波各县(市)区组建了全国第一批外贸孵化器,帮助中小企业开展自营出口业务。同年,宁波在全国率先建立关贸、检贸、财贸、银贸等协作机制,形成口岸“大通关”。2010年,宁波在全国率先制定外贸、外资和外经工作便利化规程。

(3)“两会一坛”永久落户宁波

2002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商务部和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落户宁波。2008年6月8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开放论坛”在宁波举行。2011年6月8日,第十三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升格为“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

(4)“海陆空”对外开放

2002年6月21日,宁波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8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这是中国第五个保税港区。2009年2月11日,宁波栎社保税物流中心设立,这是浙江省首个保税物流中心。2010年2月23日,宁波杭州湾新区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宁波共有各类开发园区21个,涵盖“海陆空”三大类型,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全部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城市。

(5)“甬港经济合作论坛”成内地与香港合作的平台

2002年7月14日,首届甬港经济合作论坛在宁波举行。此后,甬港经济合作论坛每年一届,在宁波和香港轮流举办,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成为内地与香港开展经济合作最成功的平台之一。

(6)首个西非中国城的建设

2002年10月29日,商务部同意宁波市建设贝宁中国经济贸易发展中心。该中心于2008年12月16日开业,同期举办了首届贝宁(西非)中国商品展览会。

(7)宁波外贸企业敢于反倾销

2003年4月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中国球轴承及零部件对美国倾销不成立,宁波慈兴集团打赢中国“入世”后第一场国际反倾销官司。2007年4月13日,美国对中国聚酯短纤反倾销案终裁,慈溪江南化纤有限公司赢得零税率。这是入世后中国企业第一次在倾销应诉得到零税率。

(8)中国首家中外合作大学在宁波

2004年9月17日,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学,这是中国首家中外合作大学。

(9)出口品牌数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2004年,宁波交易团在广交会率先实行参展企业品牌进入制,后在广交会各交易团推广。2005年3月21日,商务部公布190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宁波20个品牌榜上有名,占全国10%以上,品牌数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10)宁波民企闯入国际资本市场

2005年11月15日,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向公众配销股票,这是宁波首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发行股票的民营企业。

(11)广交会开幕式承办首选宁波

2006年4月15日,第99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开幕式暨招待酒会由宁波市政府承办。这是广交会历史上首次由其他城市主办开幕酒会。

(12)与国际友好城市互赠雕像

2006年10月21日,佛罗伦萨市政府向宁波赠送了米开朗基罗的戴维雕像(复制品),这是佛罗伦萨首次向其他城市赠送戴维雕像。2009年我市“文臣武将”雕像(复制品)落户佛罗伦萨,2011年来自佛罗伦萨的但丁雕像(复制品)落户宁波书城,巩固了甬佛两市间的友好城市关系。

(13)进口贸易启蒙行动率先起步

2007年5月,宁波在全国率先实施进口贸易启蒙行动,设立全国首批16家进口贸易实习基地。

(14)打造“三位一体”国际贸易平台

2007年7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宁波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建设的决定》。宁波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将建成为集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为一体的国际贸易平台。

(15)宁波企业境外投资非常活跃

2007年12月,雅戈尔集团投资1.2亿美元收购了香港新马服饰,完成中国服装业规模最大的境外收购项目。2009年9月,宁波境外投资企业累计突破1000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16)首创民间境外联络机构

2008年8月起,宁波市在美国、柬埔寨、尼日利亚、巴西等国设立11个经贸联络处。这种依托境外企业、服务境内企业的民间境外联络机构模式为全国首创。

(17)在国外重要城市创办“宁波周”

2008年11月,宁波市在新加坡成功举办“新加坡•宁波周”活动。2009年,宁波市分别在日本、德国等地举办“宁波周”活动。此后,宁波市每年在国外重要城市举办“宁波周”系列活动。

(18)宁波港成为世界级大港

2008年11月21日,宁波—舟山港年集装箱运量突破1000万标箱,成为国内第四个年吞吐超千万标箱的大港。2009年3月31日,世界上最大、最环保、设备最先进的集装箱船“地中海丹妮特”轮停靠宁波港码头装卸作业。

(19)实际利用外资已超200亿美元

2009年2月,世界500强企业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在宁波化工区投资乙烯胺项目,使投资宁波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40家,实际到位外资突破200亿美元。

(20)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全国先行

2009年5月26日,宁波市外经贸企业网上融资平台开通运行,这是全国首个外经贸企业网上融资服务平台。6月29日,在全国率先成立国际贸易投诉协调中心。同年9月,建起全国首个网上法律公共服务平台。

(21)宁波与台湾实现直航

2009年8月31日,宁波与台湾实现空中直航。当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先后来甬参加经贸活动。

(22)宁波成全国第三大葡萄酒进口基地

2010年6月9日,宁波进口葡萄酒市场在宁波保税区正式开业,已成为全国第三大葡萄酒进口基地。

(23)服务外包“大鳄”云集宁波

2010年底,全球娱乐业巨头迪斯尼公司登陆宁波-华特迪斯尼(上海)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正式成立,宁波成为迪斯尼在美国本土以外首个网络动漫制作基地。继微软、神州数码、晟峰科技之后,IBM、万国数据、浙大网新和乐科科软件等国内外服务外包“大鳄”纷纷抢滩宁波。

(24)宁波外贸进出口成绩斐然

2010年,宁波成功战胜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6.3%,首次跨越800亿美元高杆。宁波外贸在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排名首次进入前十强。

(25)宁波成为长三角交通新枢纽

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成功,不仅改变了杭州湾两岸的交通格局,也使宁波成为长三角南翼的交通枢纽,促使宁波由长三角边缘城市一跃融入长三角核心区,使宁波市可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以更优越的区位地理优势,融入国际大都市经济圈。2009年营运的甬台温铁路使宁波成为区域性的铁路枢纽,改写了宁波铁路末端的历史,也填补了奉化、宁海等县市无铁路的空白,使宁波与长三角、珠三角乃至中国的客货交流运输更便捷、更经济,城市辐射能力增强,范围扩大,将进一步强化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和浙东中心城市的地位。

注释

[1]杨丹辉:《外资偏好的形成和逐渐弱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第23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