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要素与&的动态变化

浙江要素与&的动态变化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浙江要素与R&D的动态变化(一)浙江要素积累的动态演变在要素积累的动态考察中,课题组主要选取了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资本与劳动要素比率作为评价指标。虽然增长很快,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浙江目前参与R&D活动的人口密度并不算高,这也是导致浙江省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一、浙江要素与R&D的动态变化

(一)浙江要素积累的动态演变

在要素积累的动态考察中,课题组主要选取了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资本与劳动要素比率作为评价指标。浙江的劳动力数量,按从业人员计,1980年为1856.42万人,2010年达到3636.02万人,年均增长2.3%。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0年的33.24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2376.04亿元,增长了370多倍,年均增长2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明显快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推动资本与劳动要素的比率由0.0179提高到了3.40,提高了190多倍。从阶段上看,可以看出有两个较明显的增长区间。第一区间是1993年到2001年,要素积累指数从1993年的0.26上升到0.99。第二区间是2003年到2010年,由于从2003年开始从业人员大幅增长,使得资本与劳动要素的比率出现较大增长(见图4‐1)。

浙江资本、劳动以及资本与劳动比率的变化推动了要素积累的变动,充分说明了生产要素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基于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也是动态的。要素积累变动程度越大,比较优势动态性越突出,比较优势动态能力越强。

图4‐1 浙江要素积累指数示意图

(二)R&D投入的动态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一国技术水平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认识阶段,其中研发经费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R&D/GDP)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国或地区科技投入规模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课题主要以1990—2010年的数据来考察浙江技术创新水平的发展过程。

1.R&D投入突飞猛进,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近20年来,浙江的科研投入规模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用于研发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1990年浙江用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8.6亿元,占GDP的比重不足1%,R&D活动经费支出2.0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23%,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2010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832.4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0%,年均增长25.7%,R&D活动经费支出达到494.2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78%,年均增长31.6%(见表4‐1、图4‐2)。

总体来看,两项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时期增长较缓,且占GDP的比重有所反复,后半时期增长迅猛,这跟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目标,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1.5%,而浙江省1992年全社会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25%,要在短短的七八年内达到1.5%,确实是个飞跃。与此同时,浙江省1992年提出科教兴省战略时,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的决定》的重要文件,把科技创新放在先导地位,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90年代后半时期掀起科技经费投入的热潮。

表4‐1 浙江省科技活动经费与R&D活动经费支出表

img8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

img9

图4‐2 浙江省科技活动经费与R&D活动经费趋势

2.R&D经费的流入格局以工业企业为主

从浙江省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执行部门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是以研究机构为主体,这一情况在90年代后期得到了逆转,工业企业成为科技经费的主要执行部门。在1990年工业企业的科技经费占全省科技经费的比重为6%,之后几年一直徘徊不前,1994年工业企业的科技经费占全省科技经费的比重一跃达到19.5%,之后,基本上保持上升态势,到1999年突破20%,达到23.2%的阶段最高值。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加入WTO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6.6%,至2010年,这一比值达到48.9%的最高值(见表4-2、图4-3)。

从工业企业成为科技经费流入的主体这一转变充分说明观念上的转变,企业是科技生产力的重要执行者,应当成为掌握和配置各类科技资源的主要使用者,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img10

图4‐3 浙江省R&D经费的流入主体与经费投入趋势

表4‐2 浙江省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执行部门占比

img11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

3.民营企业成为R&D经费的主要投入主体

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浙江省的R&D经费来源主要由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国外资金等组成。从统计数据可看出(见表4‐3),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经费来源的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R&D经费支出占总经费的比重逐步上升,2000年企业R&D经费支出26.93亿元,占比为25.7%,到2010年这一数额达到435.45亿元,占比达到52.3%,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2%。这充分说明,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已基本形成。

表4-3 浙江省科技经费来源分类表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

4.企业从事R&D活动的人数上升迅速

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事R&D活动的人力资本,其数量的多少与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其中从事R&D人员数是反映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统计资料来看,总体上,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事R&D人员数逐年上升,2000年为2.58万人,2010年达到22.39万人,年均增长24.1%(见图4‐4)。虽然增长很快,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浙江目前参与R&D活动的人口密度并不算高,这也是导致浙江省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图4-4 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数

5.R&D经费内部支出以开发新产品为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不仅是保持企业竞争力和开拓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培育忠实客户群体的重要举措。可喜的是,浙江企业始终重视新产品的开发,60%以上的科技活动经费都会选择投于此,从2007年开始这一比例高达84%,近几年略有下降(见图4‐5)。

img14

图4-5 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新产品的支出比例

新产品的开发虽然需要大量投入,但其带来的巨额利润也让浙江企业认识到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从而趋之若鹜,而且浙江经济外向型的特点,更让企业重视新产品的开发。从产值上看,新产品带来的产值2000年时只有891.19亿元,到2010年就达到8789.28亿元,年均增长25.7%。从销售收入上看,2000年新产品销售收入860.38亿元,到2010年达到了8352.46亿元,年均增长25.5%。新产品对出口的贡献也有目共睹,2000年新产品出口为192.92亿元,2010年为2232.92亿元,年均增长27.7%,远远超过销售收入的增长(见图4‐6)。这说明新产品开发已经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说明,浙江经济是外向型主导的,新产品的开发更多是为了满足国际市场需要。

图4-6 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的产出

另外,我们对新产品开发的主体做深入分析,发现了一个颇令人费解的现象,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按登记注册分类来看,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拥有最多的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远远高于股份有限公司。这与一般的认识有出入,课题组推测这可能与中国股票市场的不规范有很大关系,公司上市没有促进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反而是有限责任公司更注重新产品的研发(见表4-4)。

表4-4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出的构成表

img16

6.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增长迅速

专利权是一种知识产权,专利指标是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科技活动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技术发明创造活动的水平和产出状况,进而测度技术发展水平与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对新技术市场的竞争能力。

从统计数据看,浙江的专利授权总量虽然基数较低,但随着国家科技战略与本省的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三大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持续大幅提升。1990年浙江省专利申请量为2243件,授权量989件,到2010年专利申请量120782件,授权量114643件,年均增长分别为22.1%和26.8%。在授权的三种专利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最多,分别是发明专利的6倍和9倍,虽然如此,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绝对数增加较快,相比1990年也增长了100多倍,年均增长28%(见图4-7)。

图4-7 浙江专利结构与变化

(三)浙江人力资本积累的动态变化

人力资本通过要素效应、溢出效应和吸纳效应对比较优势动态化产生影响,人力资本积累越丰富,这些效应就越明显,比较优势逆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考察浙江人力资本的变化趋势与现状,课题组主要选取了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和万人劳动力科学家和工程师四个指标,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及职称、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进行考察。统计显示,浙江省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1980年仅为9.88人,而到了2010年则增加到171.28人,增加了17倍之多,年均增长10.0%。全社会人力资源人数2005年为232.64万人,2010年达到488.11万人,年均增长16.0%。全社会专业技术人员人数2005年为135.69万人,2010年达到203.47万人,年均增长8.4%。特别是近5年,通过编制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创新团队建设,引进各类人才15.8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指数从2005年的全国第13位上升到目前的第6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2010年达到38.18万人,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的人数22.39万人,具有高中级职称的科技者占科技人员比重19.09%,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6.33%,比2005年的5.17%高出1.15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2010年达到23.09万人,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的人数4.88万人,具有高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比重19.66%,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6.56%,较2005年的4.2%上升了2.36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大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这说明浙江大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的丰裕度与质量较规模以上企业改善的效应更为明显,这为浙江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化以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动力(见图4-8、图4-9)。

图4-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

图4-9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

(四)浙江十大产业要素禀赋的动态演化

1.产业资本密集度的演变

统计结果显示[1],虽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轻工、纺织、装备制造业人均资本的占有量普遍都不高,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石化、医药、钢铁、有色金属产业的人均资本的占有量都比较高,但各产业的人均资本都在不断地上升,且除纺织产业外,各产业从劳动力投入考量的企业规模都在逐渐变小(见图4‐10)。这说明浙江各产业的技术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而节约了一定的劳动力,同时这也意味着浙江产业正在逐渐改变其要素禀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攀升。

图4-10 十大产业资本密集度变化趋势

2.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动态演变

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了整体生产率变化情况,TFP大于1,表示整体生产率在提高,TFP小于1,表示整体生产率下降;TFP等于1,表示整体生产率没有变化。TFP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主要反映两个时期生产前沿面的移动,被称为“前沿面移动效应”或“增长效应”,以衡量决策单元后一期的生产是否有技术进步。若技术进步大于1,直观上表示技术进步,生产前沿面“向上”移动。技术效率表示对目前技术运用的有效程度。

根据周夏杰(2011)采用DEA方法研究的结果,可知,就全要素生产率而言,虽然浙江省的一些产业在某些年份存在退步的现象,但就发展趋势而言十大产业都有良好的表现,技术效率除装备制造业外基本维持在1以上,其中纺织、石化、船舶、电子信息的技术进步均超过1.3,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更为明显(表4-5)。这说明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各产业的技术前沿不断推进,已成为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浙江省对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在不断的提升。

表4-5 浙江各产业2001—2006全要素生产率

img21

资料来源:周夏杰.开放型经济下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关联与外生冲击—一个效率增进框架的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