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合作机制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合作机制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合作机制“十二五”期间,上海、江苏、浙江的产业结构将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为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皖江地区建立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合作机制提供了机遇。

三、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合作机制

“十二五”期间,上海、江苏、浙江的产业结构将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为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皖江地区建立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合作机制提供了机遇。

(一)江浙沪“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1.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分析

(1)上海经济发展方式正作重大调整。

一是发展动力机制重塑,正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化;

二是经济形态转换,上海经济增长的引擎正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三是城市功能突破,正从国内经济中心向全球城市转化;

四是社会结构全面调整。

(2)上海工业发展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上海正在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轮驱动”的工业发展格局,传统工业呈现出转型和转移同时出现的局面。

从先进制造业来看,2009年5月,上海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着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九个重点领域,即重点发展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目前,上海正在推进100项重点项目实施,全面启动41个产业基地建设,确定9个重点领域新增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一批传统工业在实现转型发展的同时正在逐步从上海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其中包括如上海华谊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已经逐步将主要生产基地转移至皖江地区。

从生产性服务业来看,由于上海具有深厚的先进制造业基础,因此使上海处于承接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前沿,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正逐年加快,一批传统的工业制造业正在加速向外转移。从2002年开始,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以及以IT、汽车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以产品设计、研发和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向上海的转移速度开始加快。跨国公司在上海的研发机构的战略地位开始明显升级,跨国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角色开始向技术跟踪型和全球研发中心型转换。前者主要关注中国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并尽可能参与其中;后者不仅针对中国市场研发,还将研发成果推向全球,同时进行基础研究。例如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积极跟踪并研发在中国发展较快的TD-LTE等尖端4G通信技术,其上海研发中心与中国运营商共同开发设计光传输网络交换机,将顺利渗透中国市场。

表2 上海部分制造业企业转型典型案例

(3)上海正出现一批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为主的“三新企业”,已经成为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产业转移带来了新机制、新动力。

“三新企业”主要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经营业态创新为经营手段的企业。比如新兴电子商务、数字内容和文化创意、信息感知和物联网等领域,都是以“人脑+电脑”为主要特征、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平台、以“商业模式创新+技术集成创新”为支撑。这些产业顺应市场需求而生,往往具有很强的自我整合、自我拓展能力,生命力强、爆发性好,且这类企业在拓展中完全以市场为中心,没有行政区域的壁垒概念,是名副其实的“无边界企业”。特别是网络经济的企业,它们的价值不以产值来体现,而以流量、人气和品牌为资本。例如,我查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迅速打造中国最热门物联网门户网站的品牌形象,获得了红杉资本1000万美元的投资,使“我查查”的品牌价值在短短一年内增值了40倍。“一号店”和“快钱”已经成为B2C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的著名品牌,其创新业务在同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这些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和价值链的高效环节。例如,上海微创医疗12年前以30万美元起步,自主研制治疗血管疾病的医疗器械产品,到2010年微创已经是年税收1.6亿的创新创业领先企业,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自主创新的品牌。泽生科技研制的重组人纽兰格林虽然还没走向最终用户,但已进入中国临床三期和美国临床二期试验阶段,原创成果产权价值已逾5亿美元,将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自主研发的重大突破。

同时,“三新企业”具有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能促进集成电路、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新一代生物技术企业,能带动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新一代低碳技术企业,能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培育成长。

2.江苏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分析

(1)江苏产业布局有其区域性特征,产业转移具有递进性特点。

由于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的产业发展层次相差较大,因此其产业转移具有先省内、再省外的递进性的特点。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江苏省紧紧围绕“着力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崛起、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的原则,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省内产业梯度转移,努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苏南地区着力于提升产业层次和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苏中地区依托沿江开发开放,生产要素加速集聚,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崛起势头强劲。苏北地区积极实施产业、财政、科技和劳动力四项转移,并由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采取转移项目、吸引劳动力就业、培训干部、挂钩帮扶、南北共建开发区等多种形式,推动苏北的工业化进程。特别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准以后,大批制造型企业特别是重装备制造企业及新能源企业开始向沿海地区集聚转移。因此,江苏省在“十二五”期间会进一步细化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会进一步加快建设沿江、沿海和沿东陇海线城市带,积极推进南京都市圈和宁镇扬“同城化”建设,提高苏锡常都市圈要素整合与互动发展水平,发挥徐州都市圈在淮海经济区中的带动作用,特别加强对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重点市域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这些区域与苏中、苏北的产业协同发展战略。

江苏对皖江城市带的产业转移目前则主要集中在合肥经济圈,向合肥经济圈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包括机械装备、汽车配套,电子产品、农产品加工、化工、家电制造类企业等。

(2)江苏“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在于“南北共建”。

江苏省“十二五”期间将主要用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支持苏南转型升级,支持苏中加快崛起,以更大力度推进江海联动开发和跨江合作开发,促进苏中尽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支持苏北全面振兴,继续推进财政、产业、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实行“一市一策”,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确保2015年苏北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把沿海开发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盐城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支持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在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滩涂开发上取得更大突破,使江苏省沿海地区尽快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在这一区域布局下,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形成江苏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

3.浙江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分析

(1)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加快浙江产业转移步伐。

浙江“十二五”将着重实施海洋发展战略。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这是浙江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规划,也是中国第一个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浙江全部海域,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7个设区市的市区及7个市下辖的沿海县(市)的陆域。这意味着浙江11个设区市中,有7个与这个庞大的海洋战略直接相关。

按照浙江海洋发展战略,浙江将迁移省内占据海岸线资源且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十二五”期间,将提升义乌、温州、绍兴等地专业商品市场层级,提升纺织服装、鞋帽、机电等初级产业集群层次,转移一批生产企业,为发展新型临港产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腾出产业用地。浙江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生产加工能力、向东部地区进行市场扩张的“东扩西进”的产业转移战略。同时根据本专题报告产业梯度系数分析,浙江也应成为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重要区域。

(2)舟山群岛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加速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

2011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13]。在舟山群岛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速,位于沿海区域的一些传统产业的转移进度进一步加快,同时也将为皖江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物流条件和贸易便利条件。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合作机制

由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具有实现国家战略、转移模式创新、振兴安徽经济的三项特征,因此示范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机制要具有战略性、领先性和可落地性,具体的产业转移模式要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而上海、江苏、浙江“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皖江地区与苏浙沪地区创新产业转移合作机制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1.建立可操作性的政策合作机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尽可能利用和吸收上海转型发展、江苏省内区域布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性资源和发展机遇,建立可操作性的合作政策机制。

(1)与上海的政策合作机制。

上海“十二五”期间转型发展的重点为浦东自由贸易区建设、临海工业带和西部(嘉定、青浦、松江)工业带建设、上海金融核心功能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充分利用上述区域比较开放和丰富的政策性资源,建立操作性政策合作机制。

利用外高桥相关政策。由安徽省政府出面组织,适时组建浦东外高桥皖江营运中心[14],以期分享浦东现有政策的利益及未来自由贸易区政策的益处,同时增强皖江城市带特别是集中区的招商实力。

利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政策。利用浦东促进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发展的办法等政策,组建由集中区国资控股、外资参股的皖江产业发展综合性基金或专业性基金(如环保产业基金等),为产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

(2)与江苏的政策合作机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充分利用江苏省区域布局中关于南京经济圈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针对南京经济圈产业合作的专项政策。特别是在原巢湖市撤销以后,应在原和县的乌江镇地区设立面向南京的特别开发区,使毗邻南京的乌江镇成为南京在皖江地区的“飞地”,并为此制定专项财税分享政策和土地开发政策。

(3)与浙江的政策合作机制。

针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分别制定面向浙江沿海各地的产业对接计划和政策。特别是针对重点引进浙江品牌服装企业、品牌电气设备制造企业等应有特殊的“浙江品牌企业落地政策”。同时应利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升级换代和部分市场对外拓展之机,专项制定“安徽浙江市场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引进浙江各类专业市场,推动皖江城市带的城市化建设进程。

2.探索多种产业转移模式——以与上海的合作为例

(1)结合上海等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与上海高技术制造业开发区建立技术联盟和项目合作开发联盟。

(2)结合上海“三新企业”发展的特点,设立皖江“三新企业”集聚区,在人力资源政策、科研管理政策、政府设备采购上对“三新企业”实施倾斜,建立与上海有关开发区和知识创新区的合作。

(3)开发区品牌输出、管理方式输出及带动本地企业扩张模式。如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在浙江海宁联合建设开发区,是沪浙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合作项目。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坐落于浙江省级开发区海宁经济开发区北区块,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开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在发展定位和目标上,海宁分区定位于新兴技术产业园区,致力于上海本地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机械等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等企业的扩张设点需求。在运作方式上,海宁分区将以“政府推进、企业运作、市场导向、集约发展”的原则,由漕河泾开发区和海宁经济开发区共同出资组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海宁分区唯一的开发、经营主体,运用漕河泾高科技园区在长三角及国际上高新企业行业内的品牌优势,同时全面实行漕河泾管理模式。

(4)与当地联合开发并以当地产业基础为主,上海提供服务支撑。如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目前正以高速度推进着,首期208亩的土地上,厂房正在加紧建设。始建于2008年1月的外高桥(启东)产业园,由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开发主体——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与启东滨海工业园合作开发建设,总规划面积5.33平方公里,作为浦东新区第一个跨江开发长三角联动合作项目主要以贸易为核心,以物流为支撑,以工业为基础。按照当地产业基础和产业规划,重点引进大型装备、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船舶及其配件业,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此外,还将利用外高桥优势,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计划设立公共型保税仓库,在产业园内设立B型海关特殊监管区,以满足产业园内企业保税物流运作的需求。

(5)与上海市中心区域部分商务聚集区联合招商,实现招商资源优势嫁接。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中环线附近的区域正在实现产业转型,要在“十二五”中期基本由工业区转化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和专业商务服务的集聚区。各企业集团总部的集聚成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上海希望推广杨浦区与江苏海安的合作模式,由两地共同招商,将生产基地放在外省市,将企业的结算和管理总部放在商务集聚区内。

(6)与上海有关开发区的单体项目联动合作,实现双赢。由于土地指标的限制,许多项目在上海现有开发区内一时难以落地,但上海开发区方面又难以割舍,希望与外省市在单体项目的招商落地上达成双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