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基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基础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基础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产业与长三角乃至整个东部地区产业呈现出的互补性要远远大于竞争性。“经济互补、合作双赢、利益共享”是泛长三角区域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表现为皖江城市带在产业梯度、产业结构等方面与长三角区域存在较大差异,是能够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客观经济基础。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基础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产业与长三角乃至整个东部地区产业呈现出的互补性要远远大于竞争性。“经济互补、合作双赢、利益共享”是泛长三角区域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表现为皖江城市带在产业梯度、产业结构等方面与长三角区域存在较大差异,是能够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客观经济基础。

(一)产业梯度差异

由于皖江城市带的总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安徽全省的45%和67%,因此,总体上代表了安徽省产业发展的基本面貌[9]。为了数据的可得性,本专题报告以安徽省主要工业行业作为对比分析样本。产业梯度是区域经济水平差别衡量的重要标准,而产业转移的前提就是区域间存在产业梯度。研究表明,安徽与长三角两省一市存在着发展差距和产业层次上的等级差别,双方存在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专题报告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选业合并为采矿业;选取数据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另外由于数据的限制,浙江的行业人数选取的是全省该行业的从业人数,由于数据差异不大,不影响分析过程及结果。

表1 2010年江浙沪皖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img67

注:产业梯度系数=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资本产出率

数据来源:江苏、浙江、上海、安徽2011年统计年鉴和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基本上都为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产业,而这些行业在苏浙沪地区产业梯度系数大多小于1。从苏浙沪的产业梯度系数看,浙江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省,化学纤维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的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0,多个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超过5,如纺织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由于浙江省“十二五”实现海洋发展战略,这些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实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而上海将在“十二五”期间或在更长的时间内持续转移钢铁制造业[10]、石化炼油产业、低端的机械制造业、传统的文体用品制造业等,因此,安徽特别是皖江城市带承接江浙沪地区产业转移有其必然性,而长三角地区向皖江地区进行持续地产业转移也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二)产业结构差异

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性是区域间产业合作的基础,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度和速度以及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又与其产业结构的比重密切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且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变化。

img68

图2 2011年全国、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产业结构比重示例图[11]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均远低于全国水平,上海第一产业比重只有0.7%,而安徽的一产比重仍高于全国水平。江苏、浙江、安徽的第二产业比重高出全国水平,这是安徽省第二产业第一次高于全国水平,反映出安徽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以来,已经承接了大量制造业项目的转移和投资,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3%和24.6%,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7.2个和3.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132.1亿元,同比增长62.1%[12]。这些数据表明安徽省的经济运行质量正在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提高迅速。但安徽省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全国及江苏、浙江低10%左右,比上海低20%左右,表明安徽省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中期阶段,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为滞后,金融与贸易能力及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还不够强大。从区域产业竞争和合作的角度看,安徽省特别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会更多地承接以浙江、江苏为主要区域的制造业的转移,同时也应充分利用上海第三产业发达的优势,利用上海的金融贸易优势、生产性服务业领先发展的优势,为安徽的工业化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贸易服务和技术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