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特点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特点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实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更有实现国家经济安全及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考虑。因此,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所选择的产业将是长三角产业链的延伸,所选择的运作体制将要与长三角成熟的市场体制接轨。长三角地区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支持将主要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原则的基础之上。

一、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特点

(一)担负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任

《规划》站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高度,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即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国家实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更有实现国家经济安全及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考虑。

从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目前,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城市产业同构化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在“两省一市”的“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中,排在产业发展前四位的都是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产业趋同率达到70%以上。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选择电子信息为重点产业的有12个,选择汽车为重点产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产业的有9个。在各地经济发展中食品、纺织、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等传统产业,三地的同构率已经高达80%以上[4]。如此相似的产业选择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内,使行业变动对区域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全球金融危机中给长三角相关产业和区域造成的冲击已经证明了这种危险性存在的现实性。

img66

图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位图

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角度看,2011年,长三角16个城市GDP首次突破8万亿元,其中9个城市GDP总量超过3000亿元,苏州紧追上海步伐迈入GDP“万亿俱乐部”,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4%。[5]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基本依赖长三角地区,而广大物产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却长期处于产业链发展的低端,经济发展总量偏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以安徽为例,2009年GDP才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但它的面积是13.96万平方公里,是上海的近22倍,GDP却与上海相仿。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影响了中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性的提高,长此以往将会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是国家选择了一个最靠近长三角的中部地区所采取的战略决策,其最终目标是要利用皖江地区的土地空间资源、岸线资源及丰富的矿藏资源、利用长三角的资金资源、成熟的市场资源、高能级的人才资源、规模庞大的高技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资源来实现与长三角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

因此,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所选择的产业将是长三角产业链的延伸,所选择的运作体制将要与长三角成熟的市场体制接轨。

(二)担负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重任

《规划》明确指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毋庸讳言,我国目前跨区域的产业转移模式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沿海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往往由政府出面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尚未形成规模型的有效合作模式。由于合作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援助型和支持型的产业合作方式成为主要方式,其经济效益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由此社会效益也很难持久发生。在现有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运作模式之下,纯粹的以支持性为主的产业合作模式越来越被以互惠互利为主的合作模式所取代。长三角地区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支持将主要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原则的基础之上。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时那种类似于“省部楼”[6]式的政策将不可能再在皖江大地上重演了,中央政府给予皖江城市带的政策将更多地集中在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件支持上。

因此,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将是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现实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从现实任务看,这种新模式探索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为沿海企业提供产业结构升级的转换基地;为沿海研发型企业提供产业化基地;建立自然资源(矿藏资源、农业资源)与产业资源(生产能力、资本运作)的对接机制;建立跨区域经济利益的分享机制;等等。从历史使命看,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将为中国建立起产业一体化运作的新机制,这种机制是建立在打破行政壁垒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基础上的全新的运作机制,将对中国未来跨区域的经济合作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三)担负促使安徽经济全面腾飞的重任

未来安徽经济的发展将会依托能级更高的产业所支撑起来的城市群的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正是这一发展思路的具体体现。与安徽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皖江城市带的城市能级还有许多提升的空间。长三角经济地位的强大正是由于其中心城市产业要素集聚能力的强大。皖江城市带产业集中区的建立和对原巢湖市的调整[7]正是从体制上保证核心城市功能发展的需要。江南、江北集中区[8]的建立是从产业功能集聚入手,在未来的20年内打造起两个现代化的新城市,将原巢湖市所辖区域分别划分给合肥、芜湖,马鞍山也是从经济功能板块的要求出发,增加合肥、芜湖、马鞍山的城市能级和产业发展空间。因此,皖江城市带将会担负起一系列的产业集聚功能和城市化建设功能。这些功能应具体体现在:

(1)“两个中心”的功能:生产力中心和创造力中心。

生产力中心是指集中区内应集聚代表当今长江流域地区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企业、最具规模的企业、最有产业链延伸能力的企业、最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应是代表安徽省生产力发展最高水准的区域。创造力中心是指集中区应是先进技术的创新研发基地、是产业发展机制的创新突破基地。

(2)“双引擎”的功能: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擎和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

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擎是指提高引进工业项目的层级,推动高端工业制造和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发展中的比例。强调走高技术制造、高技术服务和利用高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是指集中区要成为整合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的主要区域,通过与集中区周边区域的产业协调规划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的升级转型。

(3)“四大平台”的功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平台;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促进科技创新的平台。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平台是指集中区应按照国家出台的“十二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积极配合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创新企业的产业化进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是指在引进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与金融的融合;促进科技创新的平台是指在集中区范围内首先建立起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起为区内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支持的金融体系、财税体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