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功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功能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3.2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功能一、研究方法绝对比较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绝对比较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方法。所谓绝对比较法,即将各种情况大体相同的不同区域经济主体或区块的绝对值指标进行比较,以便对所研究的区域经济主体的发展情况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区域经济研究中使用比较多的相对比较方法包括:背景比较法,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等。

1.3.2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功能

一、研究方法

(1)绝对比较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绝对比较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方法。所谓绝对比较法,即将各种情况大体相同的不同区域经济主体或区块的绝对值指标进行比较,以便对所研究的区域经济主体的发展情况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比如,将不同省份或不同县域的GDP总量或工农业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即可以对不同省份或县域的经济发达程度作出大致的判断。

(2)相对比较法

相对比较法也叫百分比方法,即通过计算各种相对指标,以了解和确定各个分析对象或不同区域主体占总体指标的比重,以便了解区域经济结构的构成情况的一种分析方法。相对比较法是区域经济研究和分析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比如三次产业的比例,农轻重的比例等,这些比例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资源及环境特点等密切相关的。因此,通过相对比较法(百分比及其变化)的计算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演化方向。

区域经济研究中使用比较多的相对比较方法包括:背景比较法,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等。

1)背景比较法

背景比较法即将所研究区域与背景区域或高一级大区相比较,以确定所研究区域的相对地位的一种分析方法。一个常用的指标就是区位商

区位商是研究区域产业结构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指标,其定义是:img1

其中,N1——所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

   A1——所研究区域全部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

   N——背景区域或大区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

   A——背景区域或大区全部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

   Q越大,该地区的这个部门所占比例相对就越高。

区位商大于1,表明本区域该部门相对高(强)于背景区域,因而可能是专业化部门或优势部门。因此,区位商主要用于结合增长指数来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通常根据区位商和增长指数是否大于1,可以判断该地区某一行业是否为优势行业。据此,可以把一个地区的工业行业归结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强优势行业,即增长指数和区位商都大于1的工业行业。这类行业的增长速度不仅快于其他行业和其他地区的同类行业,而且该行业的相对地位也高于其他行业,属于战略性行业,应该优先发展。第二,潜力行业,即增长指数大于1而区位商较低的行业。这类行业的市场地位相对较低,但在该地区已经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也应大力发展。第三,实力行业,即区位商较高而增长指数较低的行业。这类行业虽然具有相对实力,但已经出现萎缩态势,所以不宜继续扩张,适宜采用稳步发展或收缩发展战略。第四,弱势行业,即区位商和增长指数都比较低的行业,这类行业,应该适时退出或者向其他方面转移,以便集中资源发展本地区的优势行业。

例如,要实现西部重工业发展战略,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从西部重工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准西部重工业的优势领域或重点领域,抓住重点。运用区位商和增长指数对西部地区部分产业进行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重工业中的强势行业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印刷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医药制造业;潜力行业主要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橡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力行业主要有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4)。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强势行业无疑是西部重工业今后应当发展的重点领域,但各省区还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将一部分实力行业和潜力行业作为自己重工业今后发展的重点领域。

假如以陕西省作为研究区域,以全国﹑北京﹑上海为背景区域,有关的资料如表1-1所示,分别计算三个产业的区位商,得到的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1 按三次产业分的年底从业人员数(1999年)

img2

由表1-2很容易看出,陕西的第一产业即农业在全国农业中占有较重要位置,它的Q1大于1,但并不很高,这说明就第一产业来看,陕西的情况与全国基本类似。而与北京和上海相比就高出很多,陕西的第一产业有着绝对的优势,但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还不够,这说明与北京、上海相比,陕西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应加快发展。

因此,用区位商进行经济分析,就是通过以背景区域为参照物,既可以两两进行比较,也可把比较落后的比值再进行横向比较。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大范围对研究区域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使各背景区域的优劣势充分体现出来。

区位商是分析地区产业结构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深入到第二产业内部,经常还需要考察霍夫曼系数。

表1-2 以陕西为研究区域的三个产业的区位商值

img3

img4

相对人均GDP是划分不同收入区的重要参考指标。参照世界银行的做法,以全球人均GDP作为背景区域水平,使用相对人均GDP划分不同收入区的标准如表1-3所示。

表1-3 依相对人均GDP划分不同收入区的标准

img6

2)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额也在不断地提高,但食品消费在整个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却在不断减小。此规律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其计算公式如下:img7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家庭的食物支出。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由此可见恩格尔系数的实用价值及其重要性。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恩格尔系数也常常被用来说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联合国公布的恩格尔系数分级标准如表1-4所示。

表1-4 恩格尔系数与生活水平

img8

在世界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都比较低,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比较高。如1993年美国为11.4%,日本11.9%,法国18.3%,英国20.7%,韩国29.7%,印度53.0%,菲律宾57.3%(吴殿廷,《区域经济学》,第126页)。

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6.7%(1981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61.8%(1980年),都接近或超过了以恩格尔系数来评判的贫困标准。而到20年后的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37%,开始迈入富裕水平的门槛;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下降到47%,也已经进入小康水平。恩格尔系数的大幅度下降,说明中国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已经能够将更多的钱用于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衣着、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支出也与恩格尔系数同步下降,而体现享受与发展需求的住房、健康、教育、休闲、交通、通信等项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中国人正从以吃饱穿暖为标准的温饱型生活向以享受和发展为标准的小康型乃至富裕型生活转变。表1-5展现了我国从1998年到2002年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的情况。

表1-5 我国1998年到2002年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的情况

img9

从表1-5可明显看出,我国城乡居民生活五年中不断得到改善。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考虑物价下降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实际增长4.8%。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7.7%,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农村为46.2%,比上年降低1.5个百分点。

表1-6和表1-7是抽取表1-5中1999年的数据所作的进一步分析,通过这两个表中1999年陕西、北京、上海的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相应的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陕西的恩格尔系数低于全国的水平,这说明陕西居民的生活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城镇居民家庭比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水平高出许多,其实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上海似乎出现了不合乎常规的现象,上海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比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稍大一些,这与上海城镇和农村居民对食品消费的观念不同有很大关系。

表1-6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1999年)

img10

表1-7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1999年)

img11

3)基尼系数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即图1-1中的弧线,表示收入百分比的累积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即图1-1中的对角线,横轴表示人口的累积百分比)之间的面积为B,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A,以B除以A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兹系数。如果B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与A相等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0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img12

图1-1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克服了其他方法的不足,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所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我国当然也不例外。

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标准在我国基本适用。专家建议:在单独衡量农村居民内部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定为0.4;而在衡量全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警戒线上限定为0.5,实际工作中按0.45操作。

基尼系数还经常用来分析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平衡性。分析的方法是:以样本顺序为横坐标,且按结构百分比大小(由大到小)排列,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横坐标与纵坐标等长)。然后,设Y(i)为由大到小排列的结构百分比,i=1,2,…,N,X(i)是对应的累计百分比,X(0)=0,则:img13img14

由数学原理可知道,0≤JN≤1,JN越大,结构的不平衡性越强(集聚性越大)。

下面以各地区移动电话用户数为例,绘制各地区的洛伦兹曲线,并计算其基尼系数,以说明基尼系数的作用。

首先要根据表1-8中上半部分的统计数据计算各地区在各年份所占的比例,得到表1-8 的下半部分。

表1-8 各地区移动电话用户增加值的变化

img15

然后,对各年份产业结构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得到表1-9的上半部分即Y(i),再计算出累积百分比,得表1-9下半部分即X(i)。

表1-9 各地区移动电话用户所占比例的变化(%)

img16

由计算结果(表1-9最后一行)可见,1998年的基尼系数最大,且东部地区的用户最多;2002年最小,西部地区已有所发展,但仍然体现出东部最为突出。从动态角度看,从1998年到2002年各地区移动电话用户都明显增多,可体现出国民经济的增长趋势,尤其是2000年到2002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可以预计,全国移动电话使用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增加。

利用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就可对研究对象进行动态的了解,可以直观地看出几个研究对象相对的集中性﹑多样性(均衡性)的强弱,以便对未来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和预测作用。

(3)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又一基本方法。区域经济学在对很多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都需要从结构分析入手,这是由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区域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系统的首要特点就是系统性。按照系统理论的要求,毫无疑问,对于任何系统的研究,都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而结构分析正是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正是因为如此,产业结构研究就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区域经济学对于产业结构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就是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也是一种比例分析法。

二、研究功能

区域经济学之所以能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发展,并不仅仅因为其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更重要的还因为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学功能,这主要是通过研究和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主动认识,从而会使得区域经济具有聚集功能、增长功能和优化功能。

(一)聚集功能

区域经济的聚集功能,是区域经济系统对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的吸聚,是在区域经济机体的运行过程中,经济区域内部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自我增值的一种能力和作用。由于区域经济系统的运动具有取得最大规模效益的要求,而这种要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加速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和经济活动的地域联系,并不断地将零散的生产要素聚集到区域经济系统之中。这种区域经济的聚集功能,并不仅仅存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时候,而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重要功能。

区域经济的聚集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效应:一是共生效应。经济区域是一个有机的区域经济整体,其内部的多层次、多部门、多企业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共存于同一区域经济系统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是互补效应。围绕着主导部门的要求,经济区域内的经济联系把相关的部门和企业紧密地连接为一体,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三是整体效应。区域经济的整体性,使它形成了一种新的更大的经济力量,从而可以提高个别地区的资源利用率,节约劳动时间消耗和投资等。

(二)增长功能

区域经济的增长功能,是区域经济系统所具有的经济力量不断增长的一种能力或作用。

其经济力量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增强,二是经济强度的提高。对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增强是区域经济的外延增长,它表现为区域经济活动容量的增加和地域范围的扩展;区域经济强度的提高是区域经济的内涵增加,它表现为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活动效益的改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包括人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强度的增长是以技术进步为主动力,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主要表现形式,它不仅表现为区域经济总量(如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区域经济中各种相对量(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人均消费、资金产出率等)的提高。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区域经济的这种内涵增长功能的作用将愈来愈突出。

(三)优化功能

区域经济的优化功能,是区域经济系统所具有的优化经济结构的功能。这种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组合、布局的地域优化,也就是说,区域经济系统总是要求区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其中也包括以发展经济运动的横向联系和分工协作为特征的社会生产的地域组织;二是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结构变化,也就是说,区域经济系统总是要求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从而努力保持一个良好的区域产业结构。由于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外有一定的联系,只能是突出区域优势产业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区内各产业的平衡发展。区域经济系统的优化是质与量并进、以质为主的发展选择,系统的选择机制经常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调节,使区域经济的优化功能能够持久地、全面地发挥作用。

应当指出,以上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区域经济机体及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区域经济的功能正常发挥的条件下,经济区域的经济能量可以充分释放出来,外界的经济能量能够吸收进来,这有助于区域经济机体顺利地运动,也有助于经济区域内部经济结构的完善和巩固。如果区域经济功能的发挥受到阻碍,说明区域经济机体运行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是经济区域内部结构不完善,这就会促使经济区域的结构相应地改变和调整,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从而使其能正常地运动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