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六个战略性问题

影响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六个战略性问题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 影响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六个战略性问题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影响我国茶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性重大问题。本文提出中国茶产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六个战略性科技问题。表10 我国绿茶、红茶、乌龙茶和黑茶的生产比例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应该提倡产品多样化。

4 影响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六个战略性问题

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影响我国茶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性重大问题。本文提出中国茶产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六个战略性科技问题。

4.1 茶产业的发展规模

我国茶产业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00—2009年,茶叶产量从68.33万吨增至135.9万吨,增加98.9%,平均年增长10.99%;茶园面积从108.9万公顷增至184.9万公顷,增加69.8%,平均年增7.76%。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的统计资料,中国人均年消费量为0.69千克,13亿人口的总消费量为85.8万吨,加上30万吨出口,总量为115.8万吨。我国2009年的茶园面积为184.9万公顷,如按年增5%计,2012年的茶园面积预计为216万公顷。茶叶产量如按平均年增6%计,那么到2012年我国的茶叶产量将达到171.5万吨。我国茶叶的内销量如按苏祝成2009年的预测模型,再加上出口量,在2012年将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22]。必须指出,上述数据都是保守的数字,如2000—2008年平均产量年增长率为9.08%;从2005年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了相当大的茶园面积,这些茶园到2012年均进入盛产期,而且年产量增加数字也会大于6%这个估计数,茶叶市场供大于求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如据江用文和陈霄雄等2010年的预测,2015年和2020年茶叶产量将达200万吨和220万吨,而国内消费量分别为143.5万吨和180万吨[30],估计届时会出现产大于销的状况(表9)。

表9 我国2010—2020年茶叶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预测

img36

注:产量预测值按每年平均增长6%计算。

因此,茶产业的发展规模将是影响茶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茶农能否增收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发展茶园面积的呼声还在上升,究竟发展规模多大,有关领导部门应根据国民的消费量、可能的出口量以及茶园的生产力进行综合测算以进行合理的规划。

4.2 茶叶产品结构和多样化问题

我国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创造了六大茶类和丰富多彩的茶叶品种。这对于应对国内外消费格局的变化、市场的竞争,以及维持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六大茶类中,我国消费以绿茶为主。由表10可见,绿茶的消费量一直占据首位,2000—2007年消费比例上升到75%左右。我国红茶的生产量在20世纪70—80年代占20%以上,但90年代后降到10%以下。2007年红茶的生产量仅占总产量的4.91%。乌龙茶在80年代前只占3.8%左右,从90年代起消费量稳步增长,目前上升至10%以上。黑茶的消费主要在湖南、四川、云南、西藏、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21世纪以来,云南普洱茶生产的最高纪录曾达10万吨,但是从2006年起又明显下降。

表10 我国绿茶、红茶、乌龙茶和黑茶的生产比例

img37

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应该提倡产品多样化。绿茶的生产量将占总量的75%以上。红茶在我国一度出口量达到10万吨,国内的消费量有一定潜力,可以适当扩大生产量。此外,乌龙茶和黑茶的生产量随着近年来消费者需求的高涨也可加大生产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保持和利用传统产品的习惯性,也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产品更加丰富多彩。运用新的食品工业的理念和加工技术创造出更多更为消费者喜爱的新产品,当前,已经出现了具有绿茶色泽的乌龙茶,具有各种天然花香的红茶和绿茶,改变传统的黄色汤色的花茶,生产出绿汤白花的新型花茶。早期茶叶深加工产品仅局限于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等产品。随着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掌握了各种茶叶中活性成分在人体中的代谢、归宿和运转途径,对各种活性成分产品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化,因此在茶叶深加工产品同样需要创新。此外,茶饮料是近十年来茶叶深加工的产品之一,消费量明显增加。从今后发展来看也有产品创新问题,特别是功能性饮料的开发前景良好。表11是茶叶深加工产品创新上的一些设想。

表11 茶叶深加工产品创新的设想

img38

4.3 茶产业链的平衡发展问题

中国茶产业涉及三大产业:①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场、茶场、各初制、精制厂,其中大型国营精制厂部分省属轻工业管理,是中国茶叶传统产业的基础,包括中国六大茶类的初精制产品,现仍然是产业的支柱,总产值2009年约420亿元。②第二产业食品、轻工业,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速溶茶,80年代出现的茶饮料和90年代出现的茶叶浸提物,包括茶多酚、咖啡因、茶色素等时尚产品,发展迅猛,已占半壁江山,总产值约450亿元。③第三产业茶馆、茶餐饮、茶吧等服务行业,通过服务行业传播茶文化,繁荣市场,目前产值约130亿元。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和增值的潜力非常大,也是传统茶叶产业向食品、医药、日化行业延伸的必由之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延伸,在产值上会有10~100倍的增长。以茶饮料为例,目前全国以5万~6万吨的中、低档茶为原料,加工成茶饮料后的产值达400亿以上,也就是以总产量5%的茶叶做原料,创造了总产值45%~50%的产值。茶多酚是茶叶中的活性成分。自从80年代探明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以来,由于茶叶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学科交叉和渗透,人们发现了茶多酚对人体的诸多保健功能。在日本,以茶多酚为原料开发的终端产品每年创造了数以百亿美元计的产值,前景辉煌。因此,茶产业要充分发挥其产业链长的优势,保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平衡发展,第一产业以名优茶为龙头,第二产业以茶饮料、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为龙头,大力开发终端产品,第三产业以茶文化为龙头,综合开发。可以预期,茶产业必将有一个健康大发展。

4.4 茶产业的低碳化发展问题

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21世纪出现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3]。以甲烷、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N2O)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已列入各国政府的计划目标。其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甲烷和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其中,甲烷主要源于动物饲养,氧化亚氮主要源于土壤中化肥的施用[24]。土壤中的氮素肥料的亚硝化作用使得氮素变为氧化亚氮。据估计,施入氮素的1.2%~1.4%以氧化亚氮形式释放,这样我国184.9万公顷茶园中使用450千克/公顷氮释出的氧化亚氮约为11650吨。释放到大气中去的氧化亚氮性质异常稳定,要完全消除需要120年的漫长岁月。据报道,氧化亚氮的温室效应为CO2的23倍,为甲烷的300倍[27]。据印度的研究资料,每年从印度土壤中释放的氧化亚氮量约为2.94×1011克。日本报道,每年5万公顷面积茶园所释放出的氧化亚氮量约为5万公顷其他作物面积上释出的氧化亚氮量相仿,也就是每公顷茶园中释出氧化亚氮量为其他农田面积释放量的100倍。从茶产业发展而言。如何以低碳化的理念来指导茶产业是在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必须纳入的重要内容。其中一方面的问题是如何适量的减少茶园中的氮素施用量以求减少氧化亚氮的排出量,另一方面是从降低成本考虑,根据茶园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和需要量适量施肥以提高施肥效率。

4.5 茶园种植业和加工业的机械化问题

茶园种植业和加工业的机械化问题也是影响我国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13亿人口的中国同样出现了劳动力缺乏问题。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茶叶生产成本的40%是劳动力,特别是采摘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80%。因此,机械化问题是在新形势下亟待发展和解决的主要问题。20世纪60年代,仅萎凋槽的推广就节省了2/3的劳动力、50%的能源消耗和75%的厂房面积。当前,最迫切解决的劳动力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采摘茶树鲜叶的采茶机、茶园修剪的修剪机和台刈机;②加工机械化,其中包括名优茶的机械化,以及大宗茶的机械化和连续化。

4.6 茶产业的清洁化生产问题

茶叶的质量安全是茶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日益提高,茶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茶叶产品中的质量安全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我国茶叶生产中质量安全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①农药残留;②重金属含量,主要是铅和氟的超标问题;③其他污染物和磁性物以及夹杂物。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铅和磁化物都属外源性污染;茶叶中的氨基酸和糖类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丙酰烯胺污染物[25]。普洱茶在微生物参与的后发酵过程中形成的真菌毒素等属内源性污染物。其他由于环境污染和工业化社会带来的污染物(如PAH化合物,二img39英等)以及人为的添加色素类物质等[26]。上述外源性和内源性的污染物都会构成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砖茶中氟含量和茶叶产品中农药残留偏高的问题多年来是茶产业中关注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必须继续贯彻生产清洁化,从生产环境、种植、加工、包装、贮藏等方面实现全程清洁化,将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以确保茶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在有害生物的防治上应贯彻无害化治理的原则,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对现在使用的农药品种要根据农业和食品安全科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替换。要尽量采用物理、生物、化学生态和农业防治方法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