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行为的市场约束

企业行为的市场约束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企业行为的市场约束企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机体的细胞,作为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经济关系及其矛盾的综合点,社会的各种基本经济矛盾都在此展开。企业行为的市场约束,指市场实现条件的约束,即企业能否使其产品按照市场准则通过“惊险的跳跃”。

第四节 企业行为的市场约束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机体的细胞,作为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经济关系及其矛盾的综合点,社会的各种基本经济矛盾都在此展开。它必然要受到市场运行机制的约束,这种约束是企业目标与市场准则的冲突形成的。所以,研究企业行为的市场约束,必须先弄清企业目标和市场准则。

一、企业目标和市场准则

社会主义企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经济组织,它的目标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最基本的来源于生产关系本质的规定和商品经济的规定,即:既要反映国家整体经济利益,又要反映市场运行的要求;最重要的来源于企业作为市场运行主体的地位,来源于对自身利益的强烈关心和追求,还来源于企业职工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因为社会主义公民的利益往往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的,而是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它同样将构成企业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有别于资本主义企业目标的一大特点。由于决定企业目标因素的多样性,企业目标也往往是多元化的,这些目标之间有时还会充满矛盾。不过,企业诸多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企业行为的决定上力量也是不一样的。

概言之,社会主义企业目标不外乎是社会目标与企业利益目标,后者又分为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与职工收入最大化目标。在诸目标中,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是核心,企业行为都以该目标为中心,所以企业行为的市场约束主要是对企业利润实现的约束。

市场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场所,有着自己独特的运动规律,任何进入市场的主客体要素都必须遵守市场准则,否则便会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准则包括:

1.市场主体机会均等。改革以来,我们放宽了所有制的限制,形成了以国家所有制为主,集体所有制、个体经济、私人经济、中外合资和外资独资经营的多种所有制企业竞争格局。一方面使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以小挤大、以劣挤好等不良现象,各企业市场竞争条件不均等,无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换言之,各市场主体的市场条件不平等,因而市场机会也不平等,在此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很难展开,竞争之后的优劣也很难判断。

2.反对垄断,讲求竞争。一个社会经济体系要保证其有效运行,就要始终保持其经济细胞——企业的合理规模和适当数量。我们说一个有效的市场体系必须是反对垄断的,并不等于说我国现有企业规模过大。我国的垄断不是来自企业,而是来自国家。完善市场,首先应该打破国家的垄断,发展市场竞争。我国目前的企业还远未达到垄断规模,大多数企业都还没有实现规模经济,需要有一个大发展,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3.反对地方封锁割据,保证市场的统一性。打破地方割据,才有利于各市场运行主体的自由活动和各种市场运行客体的自由流动,尽快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从本质而言,地方封锁割据是一种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依靠权力硬性破坏统一市场形成的手段,是不符合商品经济原则的。

4.市场法律、法规的统一。市场法律、法规是生产目的的客观反映,它的统一性是保障市场运行主体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其完善程度是市场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市场约束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目标的多元化往往造成许多矛盾。企业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要求有一种调节机制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我们着重分析一下市场准则对企业行为的约束。

企业行为的市场约束,指市场实现条件的约束,即企业能否使其产品按照市场准则通过“惊险的跳跃”。主要包括:

第一,买者约束。企业进入市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买者的检验、挑选。企业产品如果被买者所拒绝,那么企业的市场实现条件就彻底丧失了。买者约束,主要来自买者价格的波动。当买者群小,市场需求量小时,买者挑选余地大,挑剔性强,价格下跌,企业产品市场实现困难,很多企业被迫被挤出市场,此时可称为买者硬约束。当买者群大,市场需求量大时,买者选择余地小,挑剔性差,价格上涨,企业产品市场实现较为容易,许多企业涌入该产品市场,此时可称为买者软约束。一般情况下,买者约束总是处于硬约束和软约束的相互转化之中。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处在买者软约束的市场环境中,市场实现较为容易,一般企业并未感到市场压力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买者约束已开始硬化,许多企业已感到吃不消,这就要求企业在市场经营中,认真研究买者行为,提高产品质量。企业搞活与否,关键要看其在买者硬约束情况下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实现。

第二,卖者约束。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行为,不仅受到买者约束,而且还有卖者约束。卖者约束包括同类产品卖者约束和非同类产品卖者约束。同类产品卖者约束主要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市场营销中争夺市场时受到的压力。当市场竞争对手力量强大,也就是资金雄厚、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售后服务及时等,企业受到的市场压力变大,卖者约束增强。此时企业有三条途径可以选择:其一是改变生产结构,转产其他产品,避开竞争者的强有力约束,但这样会使企业原有专用设备大量闲置起来,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尤其是那些大企业,走此路往往并非良策。其二是与竞争者进行针锋相对的竞争。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促使企业更加注意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但往往会造成两败俱伤,甚至有被对方吞掉的危险。没有相当实力的企业,一般不会选择此途径的。其三是与竞争对手达成协议,分割市场。这是一般卖者都乐于采取的一种软化卖者约束的手段,但这还要看竞争对手的态度。

在卖者约束中,非同类产品卖者约束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大多数产品,特别是消费品的替代性都比较大,当市场价格相同时,人们的消费习惯在选择中会起很大作用,当价格高于他类替代品时,经济原则会把买者从该产品市场转移到其他产品市场中去。非同类产品卖者约束虽然没有同类产品卖者约束那样强,但它往往会使企业应接不暇。所以,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必须密切注视替代品市场的变化情况,利用有利时机占领市场,或者避免被占领。

第三,资金约束。企业进行市场活动,必须有足够的生产、经营资金。现在企业筹资往往不是靠企业自身滚雪球积累资金,而是在社会上筹集资金。据统计,在日本和美国,一般开办新企业往往只有30%的资本本金。在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应有的筹集资金的权力,企业的资金要由国家统一调拨,剩余资金又必须如数上缴国库,严重地束缚了企业进行市场经营的手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已成为市场主体,那种资金上调下拨体制早已不适应企业进行独立生产和经营的要求。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资金约束,实际上是一种负约束,是以牺牲企业效率为前提的。所以在改革中,为市场主体的良性发展,减少资金约束,必须开放资金市场,不仅使企业能够通过间接融资机构获取所需资金,而且可以通过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

第四,劳动力供给约束。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不仅需要购买生产资料,还要购入与生产资料成比例的劳动力。劳动力供给是企业的一个外生变量,企业采用哪种生产结构必须以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为转移。然而,在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管理制度僵化,企业没有权力根据生产的需要,在扩大或缩小企业规模时招收或解雇职工。就业刚性导致企业生产结构刚性,企业不能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企业生产方向,使生产处在最佳市场竞争状态。所以,要使企业行为市场化、合理化,必须开放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打破劳动力供给的约束刚性,为企业提供一个获取劳动力的有利的市场环境。

第五,稀缺原材料约束。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每天都需要从市场获取大量原材料,如果这一购买行为不能顺利实现,企业的其他行为也就无从谈起。原材料的稀缺程度,直接约束着企业的经济行为。经常性的稀缺就会形成生产的替代结构。在市场体制中,原材料的稀缺程度是通过市场价格体现出来的,在市场竞争中它会流向最需要它的领域。为了达到稀缺原材料的择优分配,使企业根据市场供给组织生产和销售,必须开放生产资料市场,为企业提供一个平等的生产资料市场环境。

综上分析,企业行为的合理化必须要有一个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以商品市场为基础、以劳动力市场为动力、以资金市场为枢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来协调各市场运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行为准则。市场体系的完善是企业行为合理化的关键。

【注释】

(1)[匈牙利]科尔内著:《反均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3~368页。

(2)这里的“两权分离”是在所有权结构基本未变情况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践中的具体形式就是承包经营责任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