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同市场环境下的企业行为

不同市场环境下的企业行为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有传统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便有僵化的企业和吃国家“大锅饭”的企业行为。如我国正在转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许多企业仍在吃国家的“大锅饭”,这就是不合理的企业行为。

第二节 不同市场环境下的企业行为

一、一般企业行为

研究市场运行,研究企业活动与市场运行的关系,必须先了解企业行为。

企业的经济行为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种种外在表现形式,它反映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动机制、意向及各种矛盾。如果按照企业生产过程划分,企业行为包括生产行为、分配行为、交换行为和消费行为。生产行为,主要指企业生产计划的制订与执行,生产结构的选择,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分配行为,指企业对其可支配收入在企业内部的分配,一般分解为企业发展基金、职工奖励基金、福利基金和后备基金等,通过这种分配形成新的生产格局。交换行为是企业对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成品的销售过程,既是生产的开始,又是生产的终结。在现代经济中,企业的交换行为决定着其他经济行为。消费行为,指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费,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实行节约的原则。

如果从实施的范围划分,企业行为包括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内部行为主要是生产组织、内部分配等行为,它是企业行为最经常的部分,构成企业行为的基础。外部行为是经营行为,是企业同外部环境相互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行为,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果从时间长短划分,企业行为包括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短期行为,指企业在近期内所表现出来或将要表现出来的经济行为,它往往偏重于企业近期利益。长期行为,指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将要表现出的经济行为,它一般偏重于企业的长期利益,注重企业的均衡发展,如控制企业消费基金膨胀,增加企业再投资等。

不论企业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何,它都是企业内在利益要求的表现。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企业行为,总是企业内在利益要求与社会整体利益要求相矛盾的结果,两者相互制约。企业行为受制于整个经济体制和市场管理体制。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必然有相应的企业行为。如有传统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便有僵化的企业和吃国家“大锅饭”的企业行为。所以,我们认为,简单地说企业行为合理与不合理是没有根据的。看一个企业行为合理与否,关键看它是否符合它所存身的经济体制或市场环境,如果它与经济体制的优劣一脉相承,那么就不能说它的行为是不合理的。正如我们不能用共产主义道德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行为那样,判断其是否合理。换言之,传统集权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短期行为、吃“大锅饭”行为,就其本身来说应该视为合理。在那种体制下,企业如果不实行这种行为,就不能生存。如果经济体制发生了转变,而企业行为还未作相应的调整,那么这种企业行为就是不合理的。如我国正在转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许多企业仍在吃国家的“大锅饭”,这就是不合理的企业行为。

研究企业的一般经济行为,为我们提供了逻辑分析的起点,但并不能使我们清晰地透视市场环境与企业行为的具体关系。因为在同一经济体制下,不同的市场环境会使企业行为的表现方式出现很大的差异。

二、买方市场下的企业行为

买方市场是供大于求、买者处于支配地位的市场。产生买方市场的原因,正如科尔内所分析的,主要有:(1)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落后于以实际商品存货或潜在的生产可能性为后盾的销售意愿。(2)由于为买者而展开的竞争,卖者不得不增加存货,使储备总量超过了供应所有买者所必要的规模。(3)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使老产品生产能力产生过剩。(4)投资意愿少于投资活动可获得的实际投资潜力。(1)

企业作为卖者出现在买方市场上,它的具体经济行为必然是:(1)注重企业长期利益的满足。因为市场普遍处于压力状态之下,需求量少而易变,消费者挑剔性特别强,如果企业不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技术,那么即使企业在一时可能会盈利,但很快就会被消费者遗弃,不仅不能开拓新的市场,而且原有市场也将失去。因此,在此情况下,企业都注重市场动向,及时地调整生产方向以适应消费者需要。(2)限制生产数量的增加,着力于提高产品质量。由于消费者选择余地加大,那种几十年一个样的产品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变化。消费者群更加细分化、小型化,使一般产品的市场面越来越窄,再采用大批量生产方式,必然形成积压,所以企业一般都是小批量生产,小批量投放市场,为顾客提供优质优价产品。(3)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买方市场上,顾客是“上帝”,众多的卖者为了在市场上实现其产品价值,就必须争夺有限的顾客。由于顾客群的狭小,迫使各企业都积极参与竞争。当市场给企业实现价值的压力过大时,那些垄断者也被卷入竞争行列,其经济行为和一般竞争者往往没有多大差别,只有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才最能体现企业求生和发展的能力。(4)偏重于企业内部挖潜,而轻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在买方市场上,企业不可能依靠产品数量的多少取胜,而必须以技术求进步,以质量求信誉,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投产。

三、卖方市场下的企业行为

卖方市场又称“短缺市场”,是卖者占支配地位的市场。造成这种市场环境的主要原因有:(1)消费品交易中缓慢的、抑制的通货膨胀。一般情况下,这种市场都是价格管制的市场,商品的生产费用已经增大或币值已经下降,但商品价格是冻结的,商品生产者为减少损失,必然减少产量的增加或干脆不生产,这种被抑制的通货膨胀,带来的是消费品的进一步短缺。所以,一旦放开价格管制,在开始时,物价必然会有较大幅度上升。(2)投资需求过度,基本建设战线拉得过长。国家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不顾实际能力的限制,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这样首先使生产要素供给不足,造成短缺;其次,基建项目需要支付大量工人工资,这部分消费基金涌入市场必然加剧消费品短缺。

如果卖方市场不是价格管制的市场,那么企业的经济行为往往是:(1)重视眼前利益,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因为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处在奇货可居地位,为了增加利润,必然要大量生产,大量销售,不注重企业后劲,不注意产品质量的提高,反正“皇帝女儿不愁嫁”,“萝卜快了不洗泥”,照样赚钱。(2)对市场竞争不感兴趣。因为,企业处在绝对有利的地位,根本不愁产品销路。所以,企业不热衷于竞争,不通过竞争同样可以赚到较为丰厚的利润,即使是一个很小的企业,其行为往往也像一个大的垄断者。

四、转轨市场下的企业行为

转轨市场又称“双轨市场”。指经济运行机制由行政机制主调节转换到市场机制主调节过程的市场状态。这种市场环境的出现带有明显的不稳定、不规范性,各类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差悬殊,各类市场主体行为迥异。所以,考察这种过渡性市场环境的成因及其企业行为的诸种表现,就极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不论是承包制、租赁制或者股份制,还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更,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摆脱传统集权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低效率的困扰,通过市场机制以及各种市场参数、市场规则重组或重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形成市场的主体系统,加快市场发育和新经济体制建成的进程。但由于市场规则、市场客体、市场调控手段的不健全或无效而造成的市场运行无序,恶化了市场环境,使企业行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具体而言,转轨市场的不稳定、不规范性主要源于:

(一)制度性市场规则的欠缺,使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产权基础与市场边界模糊,直接拖拽了市场主体的生成

我们知道,制度性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基本规则,它是对市场组织形式以及市场基本要素生成方式的界定,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性市场规则的主要内容是:

1.对财产所有权归属的明确界定。财产所有权的明确,是市场经济组织形成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套承认和解释不同财产所有权归属的法律制度,不仅市场主体难以形成,而且整个市场经济体制也是难以建立的。

我国目前的所有制产权结构,其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关系是极其模糊的,没有一套承认和解释财产所有权归属的制度性市场原则,使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陷入困境。从传统经济体制的国有制产权结构来看,它是与集中型计划经济体制相一致的,严格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否定社会经济个体利益的差异性,限制经济主体对财产收益的追求,国家以总所有者的身份出现,企业实际处在无权、无利、无责的非市场主体状态。因此,在这种体制下,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国有制的产权基础是保证大一统经济体制的前提。由于传统集权性经济体制的低效率,使社会的产出水平越来越低,因此,在我国的微观经济中才开始了企业组织制度的改革,并逐步衍化成今天的以“两权分离”(2)为主题的产权结构再造。

“两权分离”的产权结构是否解决了制度性市场规则所要求的财产所有权归属的明确界定了呢?我们认为恰恰相反,这种产权结构并不能明确地界定财产所有权,而是进一步拖拽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主要是因为:

第一,“两权分离”的产权结构造成市场“收益—风险”的不对称,利益制约严重软化。“两权分离”的企业产权结构,并没有打破国家一元所有者的格局,市场风险点依然在国家,企业根本感受不到市场风险的压力,即使最终因经营不善而导致企业破产,风险承担者仍是国家。但另一方面,“两权分离”的产权结构,又使企业成为现实的利益主体,企业无须进行审慎地选择,即可通过各种市场的和非市场的途径谋取利益,这种企业得利、国家承担风险的市场产权结构,限制了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加剧了经济中各种投机,并不符合市场规范性的要求。

第二,“两权分离”的产权结构拖拽了企业向市场运行主体的转化,产生了国家作为所有者职能与管理调节者职能的内在冲突:如果硬化国家的所有者职能,企业就极容易回归到政府附属物的状态;如果放松国家的所有者职能,就会形成利润向非所有者的大量外泄,同时,国家作为所有者的直接干预性与作为管理调控者的政策统一性也是冲突的。也就是说,“两权分离”的产权结构没有确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性市场规则,并不能使企业成为真正自负盈亏的经济法人。

我们认为,真正适合我国现实且能对财产所有权做出明确界定的是社会股份制这种产权结构。社会股份制是以社会全体劳动者持股的形式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风险点移到每个人头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种既符合公有制原则,又符合商品经济原则的适应生产社会化而发展起来的企业组织制度。

社会股份制改革不是要把国有财产平均分配给个人,而是进行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再造。国家可以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然后根据企业财产评估的市场价值总额向社会发行股票,把企业资产所有权转移到个人。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国家和个人都没有发生财产损失,改变的只是财产占有形式;国家把固定资产转化为富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个人把手持现金或储蓄存款转化为股权。实施社会股份制并不影响国家的宏观管理。当国家认为有必要使某些企业由国家直接管理时,就可以在市场上收购这些企业的股票,然后改组或撤销董事会(股东变成了国家,原有董事会自行消亡),重新选择经营者;当国家认为某些企业继续由国家直接管理已没必要时,可以通过投资公司向社会发行股票,将企业从国有制变成社会股份制企业。

2.对市场主体身份的明确规定。制度性市场规则对参与市场活动、市场竞争的主体身份是明确规定的。它严格限定:作为市场竞争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不能“下场(市场)比赛”,管理、监督、调节、控制市场的权力不能成为交易对象;参与市场活动并成为市场主体的只有经济法人实体的企业和其他各种经济组织或个人。但由于我国制度性市场规则的欠缺,对市场主体身份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市场主体身份模糊,使大量非市场主体加入市场竞争中去,抑制了真正市场主体的发展,企业经营机制转换陷入阻滞状态。尤其是大量的政府机构“下场比赛”,阻断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内在机理,大量企业被迫退向政府背后,在行政保护下而不是在制度保障下从事半市场、半行政化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运行性市场规则的混乱对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拖拽

典型市场是由企业和消费者运行其中,通过竞争、风险、供求、价格等市场机制要素来调节和约束,由市场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市场秩序作保障的经济运行体系。在典型市场上,市场运行主体是企业和消费者,市场上的一切交易活动都体现在企业与消费者行为之中,它们以平等的身份进入与迈出市场,市场信息由市场机制进行传递,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等各项经济活动要服从于市场导向。但由于市场机制的调节只能保持市场运行的长期平稳性,而不能保证市场运行的健康性,这就产生了市场运行的识别和规则体系——通过法律法规与其他市场规则禁止非健康的需求实现,杜绝非健康供给的生产,使市场运行实现真正的平稳和健康,但由于我国的运行性市场规则的混乱,破坏了市场主体发育的正常秩序和环境,拖拽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进程。

1.缺乏对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的识别和矫正手段,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难以形成,使全部市场主体行为倾向不规范。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缺乏识别系统,对许多市场主体行为无法甄别,使许多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以合法的形式存在。诸如企业回扣与贿赂的区别,正常贩卖与“倒买倒卖”的区别,“民倒”与“官倒”是不是市场规范行为等,都没有一套识别系统进行甄别。企业生产、经营似乎到处都是“绿灯”,各种非市场因素大量涌入市场竞争中,平等竞争让位于权力的等级界定。即使在市场运行中已建立起识别系统的领域,由于矫正手段的缺乏或模糊,市场主体的不规范行为也得不到及时有力的矫正。诸如收贿索贿、哄抬物价等更多的是靠行政手段进行矫正,统一的运行性市场规则作用很弱。同时,由于识别和矫正规则的缺乏和模糊,使大量执行规则的人本身就在破坏规则的有效性,地位特权向商品货币的外泄,促使更多的不规范行为产生。

2.缺乏对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保障,使大量有害的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上实现,扭曲了企业行为。市场运行规则要严格禁止有害需求与有害供给的实现,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市场行为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有利于企业按市场的正常要求组织生产和经营。我国目前的企业经营机制正处在转型阶段,企业正在从为国家而生产到为市场而生产,如果不能及时把有害需求或有害供给限定在市场外,企业行为就会出现坑骗等欺诈行为。如已出现的假冒烟、酒、化肥、农药等,说明制定这方面的市场规则已很迫切。

(三)要素市场发育迟滞对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拖拽

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和技术是构成企业的基本生产要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通过一系列组织活动,把这些资源从市场中购进重新加工、组合,然后把产成品投入市场,并从市场实现中获取利润。换言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是通过市场来完成的,那么就必须有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作依托,以保证企业市场活动的开展和运行。由于我国要素市场发育的迟滞,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受到严重拖拽。生产资料市场的双轨制价格,造成企业行为的双重化——半行政半市场,而且更多的是注意“抢”到更多的平价资源;资金市场行政界定的负利率贷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差为负数),税前还贷,鼓励了企业投资和消费,资金使用风险转嫁到国家,大量利润外泄,并使企业向消费型蜕变。劳动力就业刚性,使企业不能根据其实际需要裁减过剩或不适用的人员,同时又不能及时得到企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技术发明与技术使用相互脱节,一项新的技术往往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企业很难采用新技术调整产业或产品结构。在诸要素市场发育普遍迟滞中,劳动力市场的矛盾最为突出。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角度讲,它是形成企业动力机制的基础,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又最不成熟。如何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不仅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基础,而且是生产资料等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的前提。

因此,转轨市场下的企业行为往往是:(1)重视眼前利益,普遍存在短期行为。(2)企业与国家讨价还价,造成企业行为双重扭曲。(3)企业竞争手段不正当,非市场竞争充斥于市。(4)企业管理粗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