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五”时期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十五”时期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十五”时期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对地区经济的影响1.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十五”时期是我国产业集群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各个行业的产业集群还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浙江,目前年产值超亿元的这类产业区有500多个。

一、“十五”时期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1.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

“十五”时期是我国产业集群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约有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数千个。从地区分布来看,除了产业集群比较集中的沿海省份如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外,许多内陆省份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产业集群还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家具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中。

目前,我国各个行业的产业集群还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产业集群发展成熟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成熟的集群。指集群内本地企业之间存在着密集复杂的竞争合作关系,并且对可移动资源和重要的人力资源具有吸引力。如我国广东和浙江省的纺织、服装、制鞋、五金、玩具等一些传统产业集群。二是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指相关企业的聚集足以获得集群化的好处;但彼此之间信息流动以及相互作用的机制还没有发展起来的集群。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发展起来的家用电器、造纸印刷、石油化工等产业集群。三是正在形成的产业集群。指已经具备了集群发展必需的一些要素,而且这些要素有可能因为集聚效应所带来的好处而得到完善的集群。典型的如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包括汽车及汽车配件机械制造业的一些集群。四是政府扶持中的产业集群。通常指一些政府选择扶持的集群,它们暂不具备企业集聚的特征,但受政策导向支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如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一些高技术产业集群。

2.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多是以市场为导向自发形成的。我国产业集群最初的形成大多不是政府规划设计的结果,而是在市场力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无论是以广东东莞IT产业集群为代表的由外商直接投资形成的外向型产业集群,还是浙江温州一带依靠本地资源和市场形成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市场需求都是集群成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尽管我国市场经济的历史不是很悠久,但许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与专业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专业市场的出现大多得益于当地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经商传统,专业市场主要承担批发、零售以及市场信息功能。对于缺乏营销能力的小企业来说,专业市场无疑是获取顾客和市场信息最便宜的方法。许多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生产者集中在专业市场周围,他们根据专业市场的交易规模和交易种类,获得市场需求和生产技术的各种信息,并依据这类信息调节自己的生产种类、款式和规模。这样专业市场就构成了集群中的企业与市场需求中间的节点。但当集群中出现大企业并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以后,则专业市场的批发功能将出现萎缩。因此,在集群成长的不同阶段,专业市场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我国的许多产业集群,大多建有专业市场。例如,福建晋江的鞋材市场、浙江余姚的模具市场、广东南海的西樵轻纺城等。

(2)以民营经济为主,形成“小企业大集群”。我国许多产业集群在形成之初,企业的资金来源多以外资和私人资本为主,这就决定了集群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构成的,且主要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近年来,集群中的许多民营企业在完成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开始了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推动力的“二次创业”。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从家族经营到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从小企业向跨国集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民营经济从量的扩张实现了质的飞跃。

如在集群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南海,2004年非公有制工商企业约有7万户,其中民营工业企业1.75万户;民营工业企业产值750亿元,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81%。南海民营企业之多,平均每16人就拥有一家,企业的密度已接近发达国家现有的水平,在当地有“星星点灯”之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0多家。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西樵纺织为例,1998~2004年的6年间,西樵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数量由1600多家减少至1200多家,企业年产值的平均数从1998年的166万元上升到2003年的551万元。其中有9家纺织企业的生产规模都在每年1亿元人民币以上,成为该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已成为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

(3)依托农村和小城镇,形成“小商品大市场”。我国绝大多数的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和小城镇兴起的。如浙江的许多专业化特色产业区都是以乡镇企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企业集群。在广东的1318个建制镇中,也出现了约300个具有集群特征的专业镇。它们大多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开始发展壮大,逐渐形成气候。大量以家庭为基础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能积累,只能选择个人资金需要量不大、生产技术门槛不高的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当乡镇中的一些“能人”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首先成功地创立了某一类企业后,它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经验就会通过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等各种非正式的信息渠道传递给其他人,他们也就通过模仿性的学习,进入这类产业。即所谓的“邻里看样,村镇模仿”。这种通过地缘、血缘、亲缘和业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与市场经济的交易规则相互交织和渗透,极大地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也很容易使一个不起眼的产品和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得很大,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也很快能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由于村镇土地价格和劳动力资源都相对低廉,因此有些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也成为了外商直接投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从而形成一些诸如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如广东东莞清溪镇的PC产业集群。

这些专业化产业区和专业镇产业的特色化、集中化、网络化和区域化相对显著,特色产品的产销量在全省甚至全国占有相当的比例。如在浙江,目前年产值超亿元的这类产业区有500多个。其中有50多个产业区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很多都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例如,温州的防风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国内市场的80%,占全球市场的30%,苍南铝制徽章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5%等。此外,广东省的许多专业镇,如大沥的铝材、平洲的制鞋、官窑的玩具、金沙的五金等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都在30%以上,并远销国外,甚至许多产品的出口率达50%以上。

(4)从模仿到创新,形成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我国许多传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模仿和创新起了关键作用。如广东南海西樵镇布料产业集群有上千家纺织厂,以前主要是靠“剪刀织布”。企业家从外地出差或参加展销会时,把自己看中的布料式样剪下带回来,然后进行模仿生产。当地企业家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纺织就是仿制。1998年,西樵开始全力实施“科技兴纺”战略,在政府的积极扶持下,成立了电脑制版公司和南方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并和东华大学合作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这些措施不仅使整个区域实现了从剪刀织布到电脑设计织布的转变,而且在创新中心的带领下,当地的一些中型企业纷纷设立了自己独立的技术开发机构。中心成立几年,共开发了1万多个新品种,市场命中率高达80%以上。中心的设立也加快了整个集群新产品开发的速度,新产品开发到上市的周期从原来的20~30天缩短为3~5天,新产品开发的成本下降50%。

而同样在南海,金沙镇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走的却是另外一条技术创新之路。他们以信息化铺路,同大学联盟,形成五金制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过去金沙的五金企业由于缺乏模具开发能力,营销手段又落后,企业所得只是产品售价的1/8~1/10。金沙的创新活动从信息化营销开始,1999年开始成立华南五金交易网,吸引五金企业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传统五金产业走向国际化电子商务。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2000年,金沙镇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建立模具开发中心。由于有了这个创新平台,新产品开发费用低,质量高,开发周期短。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大大地提升了以金沙为核心的南海五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政府的角色不容忽视。虽然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是自发形成的,但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积极性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地方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首先要尊重市场的规律,唯有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才有助于发展。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说,地方政府所能做的只是通过微妙的、观念性的政策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不断完善、产业集群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必须重新检验政府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我国一些成熟的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引导产业发展。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为本地集群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二是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使产业集群在地理上更加集中,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三是提供高效低廉的公共服务,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各种支持系统。四是促进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大力营造创新环境,形成产业集群的持久竞争力。五是通过兴建特色展览馆、举办各种博览会和商贸会,推广地方品牌,扩大对外的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等等。

3.产业集群在区域发展中的影响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地方政府特别是沿海各省市已经认识到产业集群的战略意义,纷纷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如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建设产业升级示范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要求从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建设、区域品牌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等三大建设入手,重点规划和建设一批产业升级示范区,从而带动全省产业集群更快更好地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争取在5年内,扶持建设30个产业升级示范区,打造50个区域品牌。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以发展县域经济和富民为目标,要求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态势研究,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争取每个县域培育1~3个产业集群,全省重点培育100个产业集群。福建省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来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上海、山东等省市政府也制定了各自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正在成为全国性的经济发展潮流。

产业集群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拉动了地区经济增长。在我国产业集群比较集中的一些省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速。“十五”期间是浙江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全省经济总量已突破万亿大关,达11243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第4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的省份。2005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与2000年比,城镇居民收入提高了70%,农村提高了42%。由于集群经济的发展,浙江已经有二十多个县市进入了全国百强。

(2)解决了劳动力就业的难题。活跃的集群经济,不仅解决了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缓解了我国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社会效益巨大。例如,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的袜子生产,整个过程被分成10个步骤,由1万多家专业化企业组成,共吸纳15万从业人员。整个浙江省分布在175个行业的上百个产业集群,可以吸纳就业人员近400万人。

(3)带动了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是民营经济获得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由于我国政策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加之历史和地缘的因素,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集群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起步较早,并得到较快的发展。如在浙江、广东和福建等地,先是从家庭工业和小商贩起步,主要发展城乡个体私人经济,之后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农村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并率先在集群内部实行股份制改造,形成民间自发创新为主导,政府有限介入、顺势而为的变迁轨迹。可以说,产业集群中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全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4)促进了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发布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国际投资不再向低成本方向转移,而是向产业集群方向转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外资流向的第一大热点,地方产业集群的作用功不可没。随着我国“入世”后,我国许多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区域,而是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及全球化的高度来发展主导产业,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互动发展的趋势。例如,这几年浙江外贸出口一直保持强势增长,与其吸引外资发展特色产业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有重要关系。目前浙江的许多专业市场已经开始迈出国门,在越南、南非、阿联酋、巴西、俄罗斯等国开办了专业市场,有效带动了浙江产品的出口。

(5)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是依托农村和小城镇而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必然会推进这些地区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如浙江省义乌市区的房地产市场多年来异常繁荣,已有近30万人在市区经商,近3000名外国人长年居住在这里。而江苏常熟在苏南的几个县级市城市化进程远远走在前面,也是因为“常熟招商城”的存在。此外,正是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只有几个中等以上规模城市的珠江三角洲,如今已基本上连成一片,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