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一五”时期钢铁工业发展展望及政策建议

“十一五”时期钢铁工业发展展望及政策建议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十一五”时期钢铁工业发展展望及政策建议1.发展展望在国际上看,21世纪前叶,钢铁产品仍将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不可替代的结构材料和产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功能材料,钢铁产品的市场潜力仍然很大。可以肯定,“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的市场需求空间仍十分看好。

三、“十一五”时期钢铁工业发展展望及政策建议

1.发展展望

在国际上看,21世纪前叶,钢铁产品仍将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不可替代的结构材料和产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功能材料,钢铁产品的市场潜力仍然很大。而且,目前世界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生产重心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相当明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无疑将成为这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国之一。

在国内来看,200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700美元,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钢铁产品的数量、品种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际经验,美国实现工业化全社会共消费粗钢资源72亿吨,日本共消费58亿吨。因此,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全社会钢铁资源的消耗量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

就近期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市场需求的主要驱动力——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趋势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因为城市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界博览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有序升级进程之中。固定资产投资的继续增长必将带动基础设施、制造业、电力石油化工、汽车、造船、房地产等行业对钢材的旺盛需求。同时,由于全球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也将刺激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加之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使钢铁工业有待开发的“升级空间”十分广阔。可以肯定,“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的市场需求空间仍十分看好。有学者预测,单以高强钢材为例,包括高强钢筋、高强建筑结构用钢、高强大桥用钢、油气输送和油管用钢、高强船板、汽车用高强冷热轧板等品种,“十一五”期间每年的市场需求量将达700万至1000万吨。但是,由于“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速度将可能出现小幅回落,单位GDP的钢铁消耗强度也可能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趋于下降,因此,期望“十一五”时期钢铁工业的市场需求继续像“十五”期间一样火暴也是不现实的。笔者估计,“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市场需求将从原来的持续高速增长转向适度平稳增长,预计年增长率在5%左右,且增长速度很可能呈前高后低的走势。与之相应,钢铁工业也将告别暴利化时代,进入整体微利化发展时期。

2.促进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要解决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上述诸多矛盾和问题,使钢铁工业更好地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钢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把过去注重数量的粗放发展模式转移到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注重效益的集约型发展轨道上来,走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

(1)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提高钢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如前所述,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中一方面普通“大路货”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又有相当数量的缺口,需要依靠进口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虽然表现为钢铁产品的结构不合理,但其深层原因在于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04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214.3亿元,占主营业收入比重为1.9%,其中,用于新产品开发费用76.7亿元,占科技活动费用总额的35.7%。而日本钢铁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一般在5%以上。由于缺乏全面、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机制,我国钢铁工业还不能全面掌握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技术诀窍,品种结构优化和产品质量提高面临着严重的技术障碍。例如,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轿车面板、高牌号取向硅钢等高附加值钢铁产品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轴承钢、模具钢、齿轮钢的使用寿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已经成为解决我国钢铁工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出路。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首先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钢铁企业责无旁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把自主创新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去,结合企业自身技术装备情况和产品定位,确定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重点内容;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的创新机制和与高校、科研单位相联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等等。这些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合格经济主体的内在要求和自觉的行为。其次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要使政府在解决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共性技术方面“有所为”。由于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共性技术一般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企业往往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承担,因而需要政府的介入。介入的方式可以是政府出面直接进行研发投入、组织研发活动,也可以采取政府为之提供财政税收与信贷优惠政策的间接介入方式。就钢铁工业来说,需要政府“有所为”的行业共性技术主要包括:①先进的制造工艺技术,如洁净钢生产工艺技术、低温轧制技术和钢铁生产过程的全自动控制技术等。②新一代钢铁新材料技术,如高强深冲钢板、细晶粒钢材、高氮不锈钢等。③重大生产装备的国产化研究,如薄板坯连铸连轧设备、高效电炉设备等。④钢铁前沿工艺技术,如熔融还原炼铁工艺技术、薄板坯连铸技术等。⑤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2)积极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实现集约化生产。企业联合与重组是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趋势,也是优化中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结构的必由之路。[6]对于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的钢铁工业来说,组建大型企业,有利于企业生产能力与市场、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优化布局;有利于产品专业化分工,实现品种结构调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实现设备大型化和现代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应该看到,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快速扩张期已经结束,行业开始进入一个低位平稳增长的时期。按照产业经济学的理论逻辑,这样一个时期正是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兼并重组和规模扩张不可多得的有利时机,因而也是整合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结构的战略机遇期。应该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来推进钢铁工业结构优化。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组织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僵局难破,主要原因在于利益关系没有理顺,跨省市、跨地区、跨隶属关系的联合重组障碍重重。以鞍钢集团与本钢集团的联合重组为例,由于鞍钢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直管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上缴中央财政,而本钢属于辽宁省属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上缴地方,因此,尽管在有关方面的推动下两家企业名义上实现了联合,但由于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制度安排来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目前鞍、本仍然处于一种“联而不合”的状态,离真正的企业重组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这样的联合,根本无法达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目的,也不能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而要打破类似鞍、本联合的这种僵局,推进钢铁工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关键是要在财税体制的制度安排方面有所突破和有所创新,妥善处理好兼并企业所在地与被兼并企业所在地的财税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各方的正当利益诉求,减少兼并重组尤其是跨地区兼并重组的阻力和障碍。

(3)推进清洁生产,实现循环经济。如前所述,钢铁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大户。要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未来5年内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需要把钢铁工业推进清洁生产、实现循环经济加速提上工作议程,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投入,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过程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和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使钢铁工业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为此,一是要树立清洁生产观念和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高钢铁企业的清洁生产意识,树立生产全过程中的污染预防思想,把清洁生产作为提高企业整体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来对待。二是要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筛选并推动实施清洁生产工艺。例如,采用世界上最清洁、最先进的COREX炼铁法,替代污染严重的传统“高、烧、焦”炼铁法,就可以大幅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如,推广“三干”技术(即焦炉干熄焦技术、高炉干法除尘技术、转炉干法除尘技术),能够提高能源的一次使用效率和能源的二次回收利用率,减少粉尘、污水、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可以尽量多地回收电能,减少发电用煤量,提高企业用电自给率。三是要强化科学管理,改进操作。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工业污染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生产过程管理不善造成的,只要改进操作,改善管理,不需花费很大的经济代价,便可获得明显的削减废物和减少污染的效果。主要方法是:落实岗位和目标责任制,杜绝跑冒滴漏,防止生产事故,使人为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减至最小;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完好率和运行率;开展物料、能量流程审核;科学安排生产进度,改进操作程序;组织安全文明生产,把绿色文明渗透到企业文化之中,等等,都可以减少钢铁产业发展的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载荷。

(4)多管齐下,有效化解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风险。在国内钢铁工业对国外矿石资源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的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化解矿石进口价格急剧上涨可能引发的风险,获得稳定的原料来源,已经成为事关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借鉴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并结合我国钢铁工业的实际,要有效化解上述挑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要进一步加强铁矿石进口协调和管理,进一步提高矿石自动进口许可制度的准入门槛,防止企业各自为政的盲目进口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2005年以来,为了抑制矿石进口中的盲目竞价,形成一个声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出面组织成立了进口铁矿石工作委员会,同时商务部对铁矿石实施了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这些措施提高了我国在矿石进口中的谈判能力和话语权,但客观上也提高了那些没有取得进口权的中小钢铁企业的原料采购成本,事实上造成了钢铁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因此,这些举措尚需加以完善,以统筹兼顾国际话语权的提高与企业间公平竞争二者的关系。二要拓宽进口来源,加大从越南、朝鲜、南非等国的进口份额,力争建立矿石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和多渠道,消除因进口来源过于单一集中而引发的风险。三要鼓励国内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加大境外办矿力度,与国外原材料供应商进行资本投资,扩大境外办矿规模,与矿石生产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既实现风险分担和利益均占,又能更好地保障矿石供给。

专栏15—1

2005年我国钢铁技术装备八大亮点

1.新一代钢铁材料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月末,由国家“新一代钢铁材料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翁宇庆等有关专家完成的“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制技术”项目,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中钢协积极推广“三干”节能技术

2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宣布,以焦炉干熄技术、高炉干法除尘技术、转炉干法除尘技术(俗称“三干”技术)为主的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已经成熟,并将向全国推广应用。

3.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取得新成果

6月,济钢ASP工程1号连铸机热负荷试车一次成功,该套设备是鞍钢的“交钥匙”工程,也是国内钢铁行业首个成套技术输出项目。12月,在鞍山钢铁集团新区,鞍钢自主集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150连铸连轧机组(ASP)热连轧生产线热负荷试车一次成功,标志着鞍钢热连轧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4.非高炉炼铁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6月,国内首次运用熔融还原技术,采用世界上第一座年产铁水150万吨的COREXC-3000装置的宝钢集团浦钢搬迁罗泾工程,正式全面开工。该装置是由宝钢引进并创新发展的国内首套采用熔融还原技术的非高炉炼铁装置,计划于2007年10月投产。

5.“宝钢造”冷却壁占据世界大型高炉冷却壁“半壁江山”

6月,日本住友金属鹿岛制铁所3号高炉大修所需要的全部铸铁冷却壁指定由宝钢独家制造供应。11月,日本新日铁与宝钢签约,由宝钢铸造公司向名古屋制铁所新建的5400立方米高炉提供冷却壁。目前,“宝钢造”冷却壁已占据世界大型高炉冷却壁的“半壁江山”。

续专栏15—1

6.节能技术自主研发取得新突破

4月,国内有关单位“干熄焦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一条龙’开发和应用”项目研究成果通过了成果鉴定。该项目的成功开发,使我国在干熄焦领域完全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摆脱了对外依赖。

7.设备制造企业与钢铁企业发表首个战略合作共同宣言

10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5家钢铁设备和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与莱钢发展了我国第一个钢铁企业与设备制造企业战略合作的共同宣言——《莱钢宣言》。

8.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工作正加紧实施

从2005年起,宝钢股份特殊钢分公司现生产高合金钢的3套横列式轧机将被陆续关停拆除。同年10月,鞍山钢铁集团4座容积1000立方米以下的老高炉退役并开始拆除。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冶金报》等有关资料加工整理。

专栏15—2

2005年我国钢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之“最”

——高炉炼铁

利用系数最高:新兴铸管公司4.211吨/立方米·天。

焦比最低:宝山钢铁股份公司282公斤/吨铁。

喷煤比最高:宝山钢铁股份公司201公斤/吨铁。

高炉容积最大:宝钢3号、4号高炉4350立方米。

——转炉炼钢

利用系数最高:莱芜钢铁公司90.174吨/吨·天。

钢铁料消耗最低:宝钢集团上海第一钢铁公司1051公斤/吨。

容量最大的转炉:宝山钢铁股份公司300吨。

工序能耗最低:宝山钢铁股份公司-3.54公斤标煤/吨钢。

——电炉生产

综合电耗最低:江阴兴澄特种钢铁公司235千瓦时/吨。

利用系数最高:莱芜钢铁公司57.549吨/兆伏安·天。

工序能耗最低:新冶钢有限公司66.05公斤标煤/吨。

续专栏15—2

——连铸生产

连铸坯产量最高:宝钢集团2047万吨。

转炉连铸最低能耗: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54公斤标煤/吨。

电炉连铸最低能耗:南京钢铁公司4.66公斤标煤/吨。

最大钢包容量:宝山钢铁股份公司300吨钢包。

——轧钢生产

最高综合成材率:萍乡钢铁公司99.90%。

最低工序能耗:萍乡钢铁公司44.53公斤标煤/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冶金报》等有关资料加工整理。

【注释】

[1]《工业经济信息快报》的数据为3.49亿吨。

[2]工业发达国家合金钢材的产量比重一般为10%~15%,其中德国为19.1%,日本为18.5%,意大利为15.6%。

[3]米塔尔和阿塞洛在收购谈判过程中都想绝对控股甚至100%收购,但我国政府2005年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年产量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外资不得控股。在这种背景下,两大跨国巨头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采取相对控股或参股的方式来进行并购

[4]2005年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重要环境保护区、严重缺水地区、大城市市区,不再扩建钢铁冶炼生产能力,具有条件的大型钢铁企业应向沿海地区搬迁、转移。

[5]全球铁矿石市场中,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和力拓三家公司占出口量的77%,在国际矿石贸易中居于垄断地位。

[6]2005年世界排名第一的米塔尔(产能6500万吨)和排名第二的阿赛洛(产能5500万吨)都是通过跨国兼并形成的巨型钢铁集团。而且,米塔尔钢铁公司2006年初宣布,打算出资230亿美元收购阿赛洛钢铁集团。如果收购成功,米塔尔钢铁公司产能将超过1.2亿吨,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将超过10%,这很可能引起世界钢铁工业发展格局的根本性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