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一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要任务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十一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要任务1.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出发点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任务,应当根据我国工业发展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目标的要求来确定。外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会加剧世界能源供求紧张的判断夸大了中国的能源供求矛盾。“十一五”时期,解决我国能源供求矛盾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节约能源方面。

二、“十一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要任务

1.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出发点

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任务,应当根据我国工业发展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目标的要求来确定。从工业发展的客观条件看,以下几个因素直接制约和影响到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短缺,土地、森林、水、石油、金属矿产等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使13亿以上的人口普遍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并逐步走向现代化,资源约束是实现持续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制约着资源密集型工业的发展,结构调整必须着力解决资源瓶颈障碍

(2)今后每年新增劳动力的总数仍然在1000万以上,就业压力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难题,结构调整必须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3)石油、煤炭、土地、森林、水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上涨,使我国工业生产成本也不断上升,结构调整要有利于降低工业生产成本。

(4)由于我国已经成为进出口贸易大国,随着出口额的增长,对我国出口产品实行反倾销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加。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持续存在。因此,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应当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主要依靠扩大出口数量和价格竞争转向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5)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结构调整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环节,改变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为跨国公司加工组装,做代工的状况。

(6)国防科技工业是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任务。

2.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主要任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方向和任务已作出了明确的阐述,即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里仅就如何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做一些分析。

(1)能源工业。能源生产要基本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2005年我国万元GDP的能源消耗为1.26吨标准煤,按降低20%的要求,2010年我国每万元GDP消耗的能源应为1.008吨标准煤。2010年我国GDP总量预计为26.1万亿元,能源消费总量需要26.31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量平均每年增长2.72%,在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技术进步的前提下,这个目标是有把握实现的,进口原油和天然气的规模不会迅速扩大,其增长幅度还有可能低于“十五”时期。外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会加剧世界能源供求紧张的判断夸大了中国的能源供求矛盾。我国高耗能工业如冶金、建材、基础化学工业的能力扩张已接近峰值,其能耗过高的问题说明这些行业降低能耗有着巨大的潜力。

“十一五”时期,解决我国能源供求矛盾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节约能源方面。

(2)原材料工业。从总体上考察,我国原材料工业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已基本结束。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例如,目前我国的炼钢企业有280家,企业的平均规模不到150万吨。作为资源密集型的流程工业,大型联合生产企业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在钢材产量达到4亿吨的情况下,炼钢企业不宜超过40家。因此,我国应新建和扩建年产3000万吨以上、技术装备和工艺先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下决心淘汰那些规模不经济、技术水平落后的中小型企业。水泥等建筑材料工业的生产能力也应当向技术先进的大企业集中。石油化学工业应当向交通运输便利的沿海、沿江大企业集中,实行上、下游一体化战略。通过改革和调整财政税收体制,改变各个省市争着上项目、分散投资的状况。资源密集型的大型企业,也更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3)机械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使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由目前的15年左右缩小到5~8年,附加价值高的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使目前先进技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二是优化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组织结构,促进专业化分工,改变“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状况。

要实现上述目标,应以需求为目标,重大工程为依托,提出明确的以产品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在大型成套设备、数控机床、高速铁路车辆、造船、汽车、干线飞机等领域,全面提升研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在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政府通过支持科技研发,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积极建立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平台,扩大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提高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4)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即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产业和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在科技研发与产业化的水平上,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产业规模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和出口产品比重显著上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在若干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在体制安排上,必须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使企业具有追求技术创新的动力;在组织方式上,应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创新体系;在资金来源上,应形成企业自我积累、政府投入、金融信贷支持以及社会融资的多元化融资的渠道;积极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包括公共技术创新平台、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对于重大的技术创新项目,应当采取需求牵引,工程依托,社会化分工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轻纺工业。轻纺工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目标,一是降低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创造和培育国内、国际市场知名的品牌,增加高端产品的品种和市场份额,改变在国内外市场依靠低价过度竞争的局面;三是促进各地区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并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分工。通过调整、改造和创新,使我国轻纺工业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形成在技术、产品质量档次和品牌等方面也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专栏2—1

2000年和2004年主要高新技术行业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5)。

【注释】

[1]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编撰:《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载国研网《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课题组:《2006年中国钢材石油供需形势预测》,载《中国证券报》,2005年11月30日;王建:《生产过剩的前景与反危机措施思考》,载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http://www.macrochina.com.cn/zhtg/20051202075528.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