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一五”时期扩大我国工业消费品需求的思考和对策

“十一五”时期扩大我国工业消费品需求的思考和对策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十一五”时期扩大我国工业消费品需求的思考和对策要在“十一五”时期扩大我国工业消费品的需求,使工业消费品市场得以均衡、旺盛、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只要解决了“十五”时期存在的影响和制约需求不旺的因素就可以了,特别是要解决潜力消费人群“买得起”的问题。

四、“十一五”时期扩大我国工业消费品需求的思考和对策

要在“十一五”时期扩大我国工业消费品的需求,使工业消费品市场得以均衡、旺盛、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只要解决了“十五”时期存在的影响和制约需求不旺的因素就可以了,特别是要解决潜力消费人群“买得起”的问题。总的说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市场,引导生产者,引导消费者;从国家的相关政策、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流通渠道等方面进行调整,培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比较均衡,需求整体趋旺,产销对路、消费者满意度和福利不断增大的良性市场。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宏观战略和微观对策两个层次梳理思路。

1.宏观战略层面

(1)切实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增强市场购买力。近年来,关于基尼系数的讨论很热烈,不管它是否到了警戒线,有一种事实是不争的:有些人群收入多得没有好的投资途径,有些少得甚至不能稳定地解决温饱。这表明收入悬殊,如果没有外在的主动调控,会出现一边是“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贫困的积累”,必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需不足的根本是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又是现有分配关系的产物。我国工业消费品市场目前不是一般地非均衡抑制增长状态,而是已经到了“没有均衡,就没有发展,更谈不上旺盛”的局面。

到2005年底,我国农村地区有2300万(另一种口径是2600万)温饱尚未稳定解决的贫困人口,城镇有2000万低收入者,他们的财富量不足,不敢、舍不得消费。如果按照联合国人均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美元的标准(购买力平价,大致相当于年均收入不低于900元人民币),我国农村还有7500万贫困人口。而且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收入低于人均收入水平一半的“相对贫困人口”[5]数量虽难以准确计算,但肯定不是一个小数字。基尼系数和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之间负相关性极强,低收入人群从另一方面看,就是潜力消费群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从源头上解决“买得起”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消费市场的均衡发展,扩大消费,启动内需。

(2)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由过去的倚重投资拉动向消费主导过渡。要调整国民经济大格局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消费与积累的关系。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高达48.6%。高投资率确实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但是大部分投资实际上是“吞入”大量能源、资源的粗放增长方式,政府有时要保证一定的增长率,干脆直接进行政府投资——可谓越位后的“赤膊上阵”。如此是难以持续的。在“买方市场”时代,过分倚重投资拉动增长,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相应扩大,就会掉入“投资陷阱”。这几年,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且增长迅速,但最终消费的增长一直低于名义GDP的增长,1990~2004年,最终消费率趋于下降,平均值为58.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过去我们宏观调控重视投资、重视积累多,管生产的多,管消费的少。其实消费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对增长最后动力的影响(不论是投资,还是出口,最终都是为了消费)十分重要。现在中央政府更加重视消费问题,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年内八大任务中,扩大内需放在了首位。

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由过去实际上是投资拉动向消费主导过渡,是经济增长支撑点的一个重大转变,当然要有一定的时间和方方面面的配套。

重视经济增长的消费主导,就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大的分配格局,就要重视工资份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偏低的问题。

与此相关,国有企业要真正走入市场,紧密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国家统计局的公布称,2005年我国亏损国有企业的亏损额达到1026亿元人民币,接近1998年的水平;同比增长56.7%,增幅创16年来的最高点。这些企业肯定不能创造出成功的工业消费品市场。没有国有企业的真正转制,真正走入市场,就不会有好的供给格局,经济增长就不会由投资拉动向消费主导过渡。

(3)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开拓工业消费品的市场空间。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还是农民农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进一步启动农村市场,增加农民的工业品消费无疑意义十分重大。我国目前内需不足,主要是农村的消费容量太小,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农村人口的消费还处在低位消费状态——当然低位同时也意味着提升的余地大。农村消费指的是县及县以下的消费。200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1.8%,2005年为43%(也有观点认为未达到40%);但2004年城乡居民的消费份额比是59.5∶40.5(也有观点认为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到36%)。从大的方面看,60%的农村人口的消费份额只占40%,是典型的“倒四六”格局——而且可以肯定这是对农村消费的乐观评价。

不是农民不敢消费,而主要是农民收入往年的存量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民收入增长一直滞后于GDP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幅落后于城镇居民。2005年,农民存款余额只占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的18%;2005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700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3万亿元,但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2.46%。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劳动力价值处于不利地位,而剩余价值(资本价值)占更大的份额。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见表7-2。

表7-2 2004年我国农村发展现状概览  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转引自张晓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2月23日。

一方面要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建设农村工业品消费的渠道,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到“十五”期末,全国供销社系统发展连锁、配送网点11万个,以县级社为中心、基层社为骨架、村级综合服务社和网点为终端的三级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在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还不是主力军作用,供销社五级组织结构中,县以下基层社22000多个,经营服务网点42万个,既有的网络优势独一无二。2006年1月20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2006年全国供销社系统将强化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力争在1000个县初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经营网络,网络覆盖面突破10000个乡镇。“小超市、大连锁”配送、商业代理等新型业态,建设便民设施,“十一五”期末,行政村覆盖率达到50%,成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6]

(4)加强消费管理,引导消费行为,大力提倡“科学消费观”。要从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战略高度,重视对需求、消费问题的管理。应当更加重视对消费问题的研究。特别要用消费政策的理性,来遏制和管理一些人消费中的不理性,惩罚个别暴富者的恶俗心态和“恶俗性消费”;剥离消费上的不良社会属性,回归消费本身;提倡“绿色消费”,消费绿色产品,实现消费过程“绿色化”,提高消费质量;解决消费不均衡、消费不足与消费不理性同时并存的问题。引导消费者树立以使用价廉物美如微型轿车为荣,以攀比、奢侈、炫耀性消费为耻的消费之风。

这里特别提出“衰竭式消费”的理念。“衰竭式消费”(借用英文中Tired Out)、满负荷消费、消费度达到100%——都是不一定很准确、很成熟的思考,但其意义十分明确,就是指不能再用了,与“粗放式”消费相对立。从消费者角度,现在虽然已经不是物资短缺的时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式的传统消费方式也不一定要提倡。但是,在消费不可再生资源性产品时,这种精神并不落伍,而且是真正的文明,是文明的消费方式。现在不少产品不在质量、质地上下真功夫,做虚功,比如过度包装,以至于属于欺骗性包装,价高质不优;只在产品说明等外在方面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造成对消费者的视觉污染和欺骗;一些企业只赚一个环节的利润,裁减下大量的材料不管不问,许多工业消费品只能旋即成为中转的垃圾。这绝不仅仅是利润的损失,而是无社会责任感,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一些消费者也以这种“粗放式”消费为时髦,其实这是十分悲哀和可耻的。

不少家庭存有一些尚可使用的工业消费品——他们不使用又可惜按废品出售,应当提倡“实物慈善”,捐赠出去,发挥作用。因此,应当提倡工业消费品的物尽其用,“衰竭式消费”,循环利用,防止产生废旧电池式的污染链,从消费方式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微观操作层面

(1)解决“愿意买”的问题。调整工业消费品生产内部结构,限制和减少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的产业和产品;开发新产品,尤其是城镇居民所必需的但市场尚未出现的“缝隙”产品。现在个性化需求很强,但个性化定制严重不足,比如,衣服的领口、袖头不能因人而异,书柜不能承重,床垫太软,擦高楼外墙玻璃的刷子,高质量的拖把等难以买到,表明市场还不能真正贴近消费者,市场“缝隙”还是存在。因此要深度开发、横向拓展健身的、智能型、能带来参与体验的新型工业消费品。

(2)解决“敢于买”的问题。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与工资收入的完全化直接相关,但是居民新增的显性收入还承担一些新的功能,因此,城镇居民收入虽然相对多了,但他们仍存在“不敢买”的问题。因此要稳定宏观经济政策,逐步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配套制度,稳定老百姓的消费心理预期。实施一些扩大消费的措施,如减轻普通居民住房的税费负担,等等。

(3)解决“放心买”的问题。“十五”期间政府虽然加强了对工业消费品市场的管理服务,特别是对特殊工业消费品——制成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督管理更加关注,但还很不够。像2006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3·15”晚会报道的安徽淮北市濉溪县相王啤酒厂酒瓶爆炸伤人事件,就是典型的工业消费品安全问题。出现这种问题就是厂家和有关监管部门的责任,应当严肃追究,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日用品。

(4)解决购买以后“用得上”的问题。改善消费环境,建立配套设施,通水、稳电,解决一般人特别是乡村人买了有些工业消费品以后能够“用得上”的问题,而不至于因为没有必要设施,只能作为摆设。大部分工商企业多把眼光盯在购买力较强的城镇居民身上,其实农村中工业品市场供需结构需要重新把脉,存在巨大商机

(5)解决购买以后“放心用”的问题。生产者要把产品内在质量放在第一位,满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使质价匹配。现在不少产品附加功能杂而无用,核心功能不精不巧,比如,手机的电池待电时间短,令消费者不能“放心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