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建筑与园林文化

中国建筑与园林文化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和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及民族性格紧密相关。(二)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意蕴建筑不仅仅满足人的物质活动,还需满足人们心理、伦理、审美等精神活动,因此,建筑不仅仅是房子,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1.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在等级森严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将建筑与伦理、政治等规范融为一体,使其成为政治、社会秩序的物化形态。

第六节 中国建筑与园林文化

一、中国建筑文化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和外部特征

1.以木质材料为主,以砖、石、瓦为辅的框架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为木质框架式,即采用木柱和木梁构成骨架,以榫卯结构连接,屋顶的荷载通过栋传到梁,再传到柱及地面的结构方式。墙在建筑中并不承重,只是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所以古代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的说法。这种结构使我国传统建筑空间分割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此外墙体的厚薄程度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做具体的设计,如北方地区外墙可建得厚重一些,用于防寒保暖,而南方地区的墙则可薄一些,起到通风、凉爽的作用。由于各构件之间采用榫卯连接,属软性连接,弹性较大,使中国传统建筑还具有良好的抗震功能。

2.轴线对称的布局及横向铺排的建筑组群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均衡和秩序,多以纵轴为中心,左右对称,由若干房屋形成一个具有严整次序感的建筑组群。大到皇家宫殿、寺庙建筑,小到民间四合院都采用此种排列方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建筑以木质材料为主,不像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可以建造体型高大的建筑,因此,采用平面铺排的方式来组织建筑秩序。另一方面和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及民族性格紧密相关。与西方人的彰显个性、崇尚冒险的性格特征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强调集体及社会秩序,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温和、务实、自信、保守等性格特征,排列有序、尊卑明显、平面铺开的建筑群具有一种协调、柔和、稳健,且不张扬的美感,恰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3.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建筑非常重视对建筑物的装饰,无论是建筑物的外表还是室内各部位都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处理。

(1)屋顶装饰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形式:庑殿顶,也称为四面坡,其特点是屋脊前后左右各有一面坡,适用于体量较大的建筑,在古代社会只能用于皇家建筑及敕建的寺庙;歇山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又称为九条脊,也是级别较高的屋顶形式;悬山顶,其特点是前后两面坡,左右屋檐挑出山墙之外,一般的官吏府宅常用此顶;硬山顶,也是前后两面坡,和悬山顶不同的是左右屋檐与山墙平齐,并不挑出山墙之外,属于级别较低的屋顶形式,民居建筑多采用此种屋顶;攒尖顶,没有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多见于亭、阁等点缀性建筑。

除了屋顶的样式多样外,中国传统建筑还非常注重对屋顶进行装饰处理,如房屋正脊两端的装饰。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鸟翅状的装饰,到了汉代,出现了鸱尾,相传鸱是海里的一种神鱼,其一摆尾就会兴风降雨。随着鸱尾的不断演变,从元代开始,出现了龙吻。龙能降雨降福于人,也能造成水灾祸害百姓,因此,在龙头上插一把剑,用以约束。无论是鸱尾还是龙吻均是象征意义的避火措施。此外,皇家及寺庙建筑屋顶垂脊上的小兽如狻猊、獬豸等都有镇凶辟邪、吉祥安康的含义。

(2)彩绘

由于中国传统建筑以木质材料为主,为了防止木材在日晒雨淋之后腐烂变质,需要涂上油漆加以保护,这就为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方式——彩绘。彩绘主要有和玺彩绘、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绘等几种形式。和玺彩绘是只有帝王才可以采用的最高级别的彩绘。其特点是在青色、绿色及红色的基础上,大量采用金粉勾龙画凤。旋子彩绘为第二等级的彩绘,是用于官署、寺庙、祠堂等的专用彩画。其以旋子花为模型进行构图,绘制的花纹称之为旋纹。苏式彩绘是一种级别最低的彩绘,因源于苏州而得名,广泛用于民间建筑。绘制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吉祥图案等,如白蛇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都是苏式彩绘的素材。此外,松鹤图、牡丹图、喜鹊登枝等图也是苏式彩绘常用的题材。除了彩绘外,人们还常常在屋檐椽头作装饰,比如,在椽头上画上福、寿、梅、兰、竹、菊等,因乌龟象征着吉祥长寿,龟背纹也较常见。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意蕴

建筑不仅仅满足人的物质活动,还需满足人们心理、伦理、审美等精神活动,因此,建筑不仅仅是房子,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1.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

在等级森严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将建筑与伦理、政治等规范融为一体,使其成为政治、社会秩序的物化形态。因此,对建筑的形制、色彩、纹饰等都有严格的限制。先秦时期,《周礼》中就有“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的规定,到了封建社会时期,等级制度更加完备,统治者对建筑的等级规定更加严密,如《明史·舆服志》记载“百官第宅,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栱,及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七间、两厦,九架,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门三间,五架,用金漆及兽面锡环”。至于平民百姓,规定更加严格,“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三十五年复申禁饰,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其物力,但不许过三间。”[7]

2.充满象征意味的建筑装饰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可谓丰富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装饰不仅能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感,还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如建筑的脊饰在先秦时期主要是鸟形,后来发展为鸱吻,而后为龙吻。鸟在古代文化中是神灵的代表,古神话中太阳每天从东到西是由一只鸟背负而运行的,因此用鸟形来装饰屋脊是有吉祥的含义的。之所以用鸱吻来装饰屋脊则是由于古人认为鸱是一种神鱼,有降雨的功能,可以满足木质建筑象征意义的防火需求。龙吻与鸱吻意义大致相当,所不同的是,由于龙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它还象征着皇权的威严。传统建筑中瓦当的装饰也别具特色。瓦当也就是屋檐筒瓦下垂的部分,起到挡雨水、保护屋檐的作用。常见的瓦当装饰纹样有动物纹、云纹、植物纹、文字纹等。动物纹有象征长寿富贵的鹿纹、象征欢喜的獾和喜鹊纹、象征长寿的龟纹等;植物纹则有菊纹、莲花纹等;文字纹主要是一些吉祥文字。

3.数字在传统建筑中的丰富内涵

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阴阳五行学说将万物分为阴、阳,就数字而言,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因此,和帝王相关的建筑物及其装饰在数量、尺寸、开间等方面均选择奇数,而九作为最大的奇数,更是成为帝王的专用数字。如故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东西63m,南北35m,面积约2 380m2。长宽之比为9∶5,寓意为九五之尊。再如祈年殿,高九丈九尺,殿顶周长为三十丈,表示每月大约30天,殿内金龙藻井下设四根柱子表示一年四季,中间一圈十二根柱子,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外层也是十二根柱子代表着一天十二个时辰,外层和中间共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所有的柱子加起来是二十八根,则代表着二十八星宿。

(三)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1.宫殿

宫殿建筑是供帝王处理政事和生活起居的建筑群。在布局上,宫殿建筑一般都严格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形成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其建筑群体规模宏大,装饰风格富贵华美,极力烘托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帝国的尊严。

2.祭祀建筑

祭祀建筑主要包括坛、庙、祠堂等建筑类型。坛一般是露天的台,是皇帝祭祀天、地、社稷的地方。庙则是指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祠堂是民间祭祀祖先的地方。

3.住宅

中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区的人们,其住宅景观、居住习俗,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形态各异的民居,以及丰富多彩的居住习俗,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宗教建筑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是我国四大宗教。各宗教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均建造了大量的宗教建筑。佛教的寺庙、佛塔,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教堂,道教的宫观共同构成了我国宗教建筑的主要部分。

5.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一部分,和其他建筑类型不同,园林建筑形式灵活、造型独特、种类丰富,不仅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空间,还是园林审美的对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6.陵墓建筑

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陵墓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人的另一个家。历代帝王为了在另一个世界延续自己的尊贵地位和奢华的生活,大都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陵墓建筑。帝王的陵墓一般包括地上宫殿、神道石刻和地宫等几部分。地上宫殿随历史的变迁,有很多已不见踪影,但石刻和地宫中的雕刻、壁画等却得以流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二、中国园林文化

(一)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

1.秦汉及其以前: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及成长期

(1)先秦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囿。《周礼·地官》中说“囿人……掌囿园之兽禁,牧百兽”;《说文》上说“囿,养禽兽也”,可见囿是用来放养各种禽兽的场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苑囿进一步发展,且其游乐的功能更加突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园林主要有楚灵王的章华台、吴王夫差的姑苏台等。据《述异记》记载,吴王夫差的姑苏台“周环诘屈,横亘五里,……又别立春宵宫,为长夜饮,造千石酒钟。又作大池,池中造青龙舟,陈妓乐,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于宫中作灵馆、馆娃阁”,专为游乐而挖大型水池,并在池中泛舟游乐,可以看做是这一时期园林审美从动物转向自然山水的一个见证,且舟游于水上的游览方式也是园林游览方式的一大发展。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出现了中国园林史上第一个造园高潮。与先秦时期苑囿一脉相承的皇家园林气势更加宏大,布局更加讲究。以上林苑为例,汉代的上林苑依然保持着先秦时期囿的功能,即放养动物以供打猎。然而上林苑中建筑的规模较以往更加宏大,布局也更加精巧,出现了苑中有苑、苑中有宫、苑中有观的情景,且建筑的比重和地位均有显著的上升,这一点可从《三辅黄图校证》中“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8]得到印证。此外,上林苑中的植物已经不是天然存在的草木,而是人工精选栽种的以供欣赏的各种植物,植物在上林苑中已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上林苑中众多水池中以昆仑池和太液池最为著名,其中太液池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的布局开了中国园林“一池三山”的山水体系布局。

在皇家园林发展的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以贵族和富商大贾所造的私家园林。这些富商大贾虽然财资颇丰,但毕竟不可能像帝王一样占据大片山水优美的土地来经营园林,因此,他们主要采用模仿自然山水的形式来造园。

总体来说,秦汉及以前的园林在规模上以宏大为特征,人们喜爱和欣赏的是真山真水,造园风格上以凭借自然山水或模仿自然山水为特点。园林的审美对象则呈现出动物、植物、山水的多元化特征。此外,私家园林开始出现,但在风格上与皇家园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2.魏晋至唐: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期

(1)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处于分裂、动荡的状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儒家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士人们在思想上开始崇尚老、庄、易学,行为上则推崇隐逸山林、归复自然,游山玩水及其所代表的洒脱的人生态度成了当时士人们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游山玩水的风气大盛。随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的觉醒,山水诗、山水画等艺术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体现士人情致的自然山水园林也在此时产生了,并且成为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新的园林形式。如徐湛之在广陵城选择山水优美之地,“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茂,花药成行,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适”。庾信的《小园赋》则道出了当时士人经营园林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桐间露落,柳下风来。琴号珠柱,书名《玉杯》。有棠梨而无馆,足酸枣而非台。犹得欹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柳三两行,梨桃百余树。”“一寸二寸之鱼,三杆两杆之竹。云气荫于丛蓍,金精养于秋菊。枣酸梨酢,桃榹李薁。落叶半床,狂花满屋。”[9]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士人山水园已经从纯粹的写实自然开始向写意山水过渡了。动荡的社会、不安的生活给宗教的传播带来了良好的土壤。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时间,寺院、道观遍布城市及山野,寺观园林作为一种宗教园林也于此时大量出现。此外,当时已经出现了具有公共园林性质的公共游览地,如兰亭。

(2)隋唐时期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盛期,也是园林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时的皇家园林较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空间的营造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多样。私家园林则和诗、画的发展互为渗透,并形成真正的文人园,在艺术追求上较之前代则更趋向写意。著名的有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李德裕的平泉庄等。

3.宋元明清: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

宋元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成熟和升华的阶段,这一时期,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园林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两宋时期

宋代文化发达,文人们大多经营园林。他们不仅注重山石的布置、水体的情致、花木的配置,也更注重园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更能借助园林来表达园主人的情趣、志向及情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写意主题园大量出现,如司马光的独乐园,是在司马光反对新政被贬之后修建的用来隐居的,取名“独乐”,意为独乐乐。沧浪亭是苏舜钦无罪被贬之后在苏州修筑的,“沧浪”取《楚辞·渔父》中的《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并自号“沧浪翁”,表明自己隐逸山水、逍遥自乐的心态。皇家园林方面,宋徽宗的亘岳在建造之前经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在布局上,以山水为骨架,山石、花木、建筑按照景观的需要分别布置,突破了以前皇家园林以恢弘的建筑为中心的表现手法,建筑在这里主要起到点景或观景的作用,在构图上服从整体审美的要求。公共园林方面,南宋临安的西湖经过晋、隋、唐、北宋的开发和整治,到南宋时已经形成著名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这时的西湖已经成为拥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人文景观的大型公共园林,吸引了广大市民及文人墨客前来游览。

(2)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集大成期,各类型的园林形式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艺术水平上臻于完善。园林的广泛兴建还促进了园林艺术理论的发展。明代末年,苏州吴江的计成所著的《园冶》,为古代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园林理论专著。《园冶》除对造园的立意构思、基本原理做了精辟的论述外,还对具体的施工方法做了详细的陈述,对当时及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从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分,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种类型。皇家园林是指隶属于历代帝王的离宫别院。由于从奴隶制社会到整个封建时代,帝王的权利和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历代帝王大都可以任意选择山水优美的地带,进行规模庞大的园林建设。私家园林是指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文人、富商等所私有的园林形式。与皇家园林相比,私家园林的规模较小,造园风格也更加灵活自由。寺观园林是附属于寺庙、道观的园林形式。

从园林的风格和地理区位来分,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北方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代表,规模宏大、建筑宏伟。江南园林主要指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等地私家园林。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师园、寄畅园等。岭南园林由于其气候、环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轻盈、通透、注重实用的特征,且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著名的有顺德的清晖园、佛山的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和东莞的可园等。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

1.选址布局

选址布局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中非常重要。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园,在布局上离不开山、石、水、林木等要素,而山林之地“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10],只要稍加处理就能形成一处绝好的园林,因此,山林之地是最适合修建园林的地方。在布局方面,讲究意在笔先、巧于因借。由于园林的面积是有限的,而要在有限的空间营造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景致,巧妙的借景、隔景就显得非常重要。借景有内外之分,就园内景物来说,在布局的时候讲究互为因借,从而达到步移景异、景外有景的效果;对于园外的景物则有邻借、远借、俯借、仰借等方法。隔景也是园林在布局时常用的方法,通过墙体、水面、植物、假山等有效的分割空间,在有限的空间里制造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从而增强园景的深度感。

2.叠山理水

为表现自然,叠山、理水是造园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叠山方面,一般讲究“大山用土,小山用石”的原则。此外,对石的欣赏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演化为对其抽象美的欣赏,并形成“瘦、漏、透、皱”的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以平静的水面为主。在处理水的方式上,主要有掩、隔、破等。掩就是在水的岸边置以建筑或植物,将曲折的水岸掩盖起来,造成水池无边的印象。隔是指在水上筑堤或架桥,以达到增加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的效果。破就是在水面很小时,以乱石为岸,配以富有野趣的植物,形成一种山林野趣。

3.园林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类型丰富,有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等。建筑在园林中既是可居可游的空间,又具有点景、隔景的作用,增加园林的景致,扩展园林的空间层次。其中厅、堂是用来会客与集会场所,也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只有厅堂的位置确定后,其他部分才以厅堂为中心依次展开。楼、阁是园林中较高的建筑,一般建在半山半水之间或园的四周等幽静之所,可登高望远,也可作为观赏的景致。榭是临水或花畔的建筑物,形式灵活多变。舫是建于水边,外观似船的建筑,供人观赏水景之用,又名“不系舟”。亭是供人们休息和观赏风景的处所,园林中的亭形式多样,有如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等式样,还有圆亭、扇亭、重檐亭等,在大型园林里,常常用以点缀风景,而在小型的私家园林中,则常作为组景的主体部分或风景构图的中心出现。桥在园林中有拱桥、平桥、廊桥等。平桥又可分为三折、五折、七折、九折等不同类型。桥在园林中不仅具有引导交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分隔空间,增加景观层次,又可以引导游览路线,在曲折变换中,移步换景,丰富景观内容。

4.园林花木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花木配置与国画的技法相似,对花木的树形、姿态、叶色、花香均有讲究,追求花木在园林中的意境美。此外,文人士大夫们还赋予花木以不同的人格属性,因此,许多花木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具有其固有的自然属性,还常常含有特殊的文化含义,是园主人表达志趣、寄托情感的载体。如竹被视为品德高尚、有气节的象征,被历代文人所喜爱,宋代苏轼就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兰花不仅因其淡雅幽香而被人喜爱,还被誉为“花中君子”,成为一种君子的象征。

5.题名、匾额

两宋时主题园大量出现,到明清时代,题名、匾额、楹联被广泛应用于园林,诗文成了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古典园林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就取自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与谁同坐轩”则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荷花四面亭”抱柱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此联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刘凤浩所撰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联则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见访》名句:“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题名与匾额在园林中的应用丰富了园林的意境,提升了园林的高雅格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表现上重要的特点。

【案例分析】

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游燕及楚,中岁归吴(江苏),择居润州。环润皆佳山水,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观之,为发一笑。或问日:“何笑?”予曰:“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为成“壁”,亲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遂播闻于远近。适晋陵方伯吴又于公开而招之。公得基于城东,乃元朝温相故园,仅十五亩。公示予曰:“斯十亩为宅,余五亩,可效司马温公‘独乐’制。”予观其基形最高,而穷其源最深,乔木参天,虬枝拂地。予曰:“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合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落成,公喜曰:“从进而出,计步仅四里,自得谓江南之胜,惟吾独收矣。”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抒发略尽,益复自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