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出口贸易市场结构怎么分析

企业出口贸易市场结构怎么分析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 新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中的异质企业中间投入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越来越复杂的一体化战略和外包战略选择,都使得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企业的国际化形式、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选择变得非常重要。

第六章 新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中的异质企业

中间投入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越来越复杂的一体化战略和外包战略选择,都使得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企业的国际化形式、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选择变得非常重要。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新古典贸易理论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研究的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企业被看作是黑匣子,关于企业的唯一描述是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界限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虽然对企业的规模作出了限定,但为简化起见,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的差异,并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homogeneous),即所有的企业都从事出口。然而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从事出口,无论企业规模、企业生产率还是企业的出口决策,企业都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考虑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的动因至关重要。最新的贸易理论将“企业”(firm)作为研究单位,Melitz(2003)、Bernard,Jensen,Eaton和Kortum(2003)、Helpman,Yeaple和Melitz(2004)、Antràs和Helpman(2004)、Yeaple (2005)、Bernard等(2007)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建立和拓展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将企业异质性、企业组织引入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从企业的微观层面解释企业的贸易行为、对外投资行为以及国际化生产组织行为,开创了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领域。

一、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

对国际贸易中异质企业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Bernard和Jensen(1995)针对美国企业,Bernard和Wagner(1996)针对德国企业,Clerides,Lach和Tybout (1998)针对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摩洛哥三国的出口企业,Bernard和Jensen(1999)针对美国企业,Aw等(2000)针对台湾企业,Delgado等(2002)针对西班牙企业,Baldwin和Gu(2003)针对加拿大企业,Eaton,Kortum和Kramarz(2004)针对法国企业的实证研究都表明:无论上述哪个国家或地区,都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从事出口,而且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相比,通常规模较大,生产率较高,这些差异被称为是企业的异质性。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的,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这就是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探讨的问题(Bernard等,2007)。

(一)Melitz模型

Melitz(2003)提出了异质企业垄断竞争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建立的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Hopenhayn(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并扩展了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引入了不同企业生产率差异。在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生产率是非常普遍的,不同企业在进入该产业时面临不可撤销投资的初始不确定性也是不同的,进入出口市场也是有成本的,企业在了解生产率状况之后才会作出是否出口的决定。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同时贸易的存在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

Melitz(2003)模型市场条件为D-S垄断竞争条件,常见的贸易成本用f表示,0<f<1,fx表示进入出口市场的成本,企业异质性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率差异,φ>0表示企业的生产率水平,img389表示不同商品间的替代弹性。

企业收益函数img390

img391

企业利润函数img392

企业国内销售的利润函数为img393

企业出口销售的利润函数为img394

企业总利润函数为img395

企业进入市场的生产率临界水平用img396表示,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生产率临界水平用img397并且如果img398img399表示。,所有的企业都会选择出口;如果img400,将有一部分企业只选择在国内销售,因为其出口利润为负;而生产率水平高于img401的企业将选择出口,因为无论是国内销售还是出口其利润均为正(参见图6.1)。

img402

图6.1 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资料来源:Helpman(2006)

Melitz将异质企业引入不变替代弹性(CES)偏好的垄断竞争模型,得出了一系列新的令人振奋的研究结果。例如,一个产业部门的贸易开放将会提高工资和其他要素价格,这将趋使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能够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企业产出的总的分配将有利于那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既为本土市场生产也为出口市场生产,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已经退出了,其结果是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因为贸易而得到了提升。当削减关税、降低运输成本或出口市场规模增加时,整个产业的生产率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这些措施都将提高本土和出口市场销售的平均生产率。Melitz的研究揭示了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这种类型的福利是以前的贸易理论没有解释过的贸易利得。

(二)异质企业出口行为与生产率关系分析

Melitz(2003)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中,每个企业面临着出口的固定成本,每个企业也都面临着内生的生产率水平,这决定着哪些企业能从事出口而哪些企业不能从事出口。在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中,首先存在一个合理化效应,出口提高了预期利润,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门槛,并将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驱逐出市场,最终提高了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率水平。其次,出口使得那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得以扩张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收缩,这种重新配置效应也同样会提高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率水平。因此Melitz模型尽管建立在微观结构上,却有助于从宏观层面上理解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Bernard与Eaton,Jensen,和Kortum(2003)也共同开发了一个国际贸易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该模型采用的是Bertrand竞争而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基于出口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较低、出口企业规模更大并且生产率更高,出口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较小等事实,Bernard等模拟了全球范围内贸易壁垒削减5%的情形,结果是贸易额上涨了39%,总生产率也由于低生产率企业倒闭而高生产率的企业扩张并出口而上升。Bernard,Eaton,Jensen和Kortum(2003)得出了与Melitz(2003)模型相同的结论,两个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产业组织结构虽然不同,但同样都得出了合理化效应和重新配置效应,与Melitz模型所不同的是Bernard等认为合理化效应是进口竞争驱动的,而重新配置效应是由于出口企业进入更多的市场驱动的。

进入出口市场对于企业和整体经济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Bernard和Jensen (2004),Hansson和Lundin(2004),Falvey等(2004)的研究都表明出口会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对总体生产率水平产生影响。Lopez(2004),Alvarez和Lopez(2005)提出了时间选择问题,即生产率的变化出现在作出出口决策之后。而在开始出口销售之前,企业在新技术上的投资导致进入出口前生产率发生变化,企业是在学习如何出口而并非在出口中学习。因此Keller(2004)认为学习效应既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自发的,而是要求在国内技术上进行投资。Greenaway和Kneller(2007)认为企业的“出口中学”的学习包含三种渠道:第一,与外国竞争者之间及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关于进行改善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质量等方面的信息,这可以理解为“出口中学”的渠道之一;第二,出口使得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第三,在外国市场上的竞争迫使企业提高效率和进行创新。但在实证中,究竟是“出口中学”还是“学习出口”内生地改变了生产率尚待进一步论证。

(三)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系统性差异分析

Yeaple(2005)的研究试图解释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系统性差异,Yeaple (2005)采用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中,异质企业从一系列竞争性技术中选择一种技术并从异质技术水平的工人中选择雇员。在均衡状态下,竞争性技术的特点、国际贸易的成本以及拥有异质技术水平工人的可提供性,都会导致企业的异质性。Yeaple的研究假定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是随机分配的,企业内生地划分为出口状态和非出口状态。在一个垄断竞争的行业里,一开始企业竞争是相同的,可以自由采用不同的技术进行生产,可以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雇佣技术水平不同的工人。企业的异质性是因为企业选择不同的技术和雇佣不同类型的工人而内生的。当存在国际贸易固定成本时,只有那些使用低成本技术并且销售大量产品赢利的企业才能进入出口市场,所以能够从事出口的企业往往规模较大,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并支付较高的工资。运输成本的削减激励企业采用新的、低成本的技术,工人也会重新在产业内和产业间进行流动,贸易壁垒的减少会导致对熟练工人的相对需求的增加并提高所有行业工人的平均技术水平。Yeaple将贸易成本与企业的进入、技术选择、是否出口以及雇佣工人的类型等四方面决策联系起来,有效地解释了不断增加的技术溢价的原因。Yeaple(2005)模型的新意在于企业异质性是贸易成本,技术特征,工人技术异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对于研究技术溢价(skill premium)具有重要意义。

(四)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与比较优势分析

Bernard,Redding和Schott(2004)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异质企业与Helpman和Krugman(1985)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假设以及H-O要素禀赋差异结合起来,分析当贸易成本下降时,企业、国家和产业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资源通过企业在不同产业间如何重新配置。该论文将Melitz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与传统的国与国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和生产技术差异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结果表明,在比较优势产业中存在净就业岗位创造,而在比较劣势产业中存在净就业岗位减少,但是总体来看,无论是产业内还是产业间的资源配置活动,在所有的产业部门都产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说明贸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不应仅仅局限在比较劣势部门就业岗位的减少上,而应综合考虑。同时异质企业的行为还扩大了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创造了新的贸易利得。高生产率企业的增长带动了整个产业总生产率的提升,比较优势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最快。伴随着生产率水平提高的是价格的下降,使得充裕要素的实际要素报酬上升,也减少了稀缺要素的实际要素报酬损失。

(五)市场规模与贸易的关系分析

Melitz和Ottaviano(2005)建立了一个异质企业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研究研究市场规模、生产率和贸易的关系,不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由该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和平均生产率水平内生决定的,市场规模和贸易会影响竞争的激烈程度会影响异质企业的市场决策。总的生产率水平取决于市场规模和贸易带来的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双重作用,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越高,生产率水平越高,而利润越低。该模型对于研究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有一定价值。

二、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拓展

(一)企业出口行为与FDI行为选择分析

引入异质企业的垄断竞争模型可以拓展到FDI研究。Helpman,Melitz和Yeaple (2004)拓展了Melitz模型,考虑了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即企业以出口还是FDI的形式进行国际化。在传统的研究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文献中,跨国公司被认为是与其他企业截然不同的,并且出口与FDI是相互替代的战略选择。Brainard(1987,1993)认为,当外国市场规模扩大并且出口成本上升时,与出口相比,FDI就变得更为有利;而当海外投资设厂的成本持续上升时,FDI就会变得相对不利,这就是出口与FDI的替代关系。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的研究表明企业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FDI是由企业根据其生产率预先决定的。从实证检验看,采用离差的方法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以及出口成本的变化或FDI成本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各国各个产业内的生产模式的。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对出口和FDI关系研究的贡献与Melitz(2003)对异质企业贸易的贡献一样杰出。引入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后,就可以将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区分开来,确定哪些企业从事出口而哪些企业成为跨国公司。新的异质企业分析中假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固定成本不同,企业生产率水平也存在差异。出口的沉淀成本除了包括市场调研、建立分销网络、做广告的成本外,还包括运输成本。FDI的固定成本则是在国内建立分厂的两倍。FDI的固定成本要大于出口的成本,虽然FDI没有运输成本,但是固定成本要高得多。企业生产率的差异使得企业可以进行自我选择。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在国内市场销售(参见图6.2)。

img403

图6.2 FDI、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资料来源:Helpm an(2006)

(二)企业FDI与外包行为选择分析

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企业的边界问题同样是不涉及的,现有的企业理论仅限于部分均衡分析并且忽视了公司内贸易的国际维度。新的国际贸易研究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在企业的全球化生产这一研究领域作出了重大理论突破。

Antras(2003)将Grossman-Hart-Moore(1986,1990)的企业观点和Helpman-Krugman(1985)的贸易观点结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边界的不完全契约产权模型来研究公司内贸易。Antras建立的跨国公司产权模型中,国与国之间的要素价格不存在差别,均衡时会出现跨国公司,其公司内贸易与目前国际贸易的现状相吻合。Antras(2003)在文中揭示了两种公司内贸易的类型,在产业的面板数据中,公司内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非常高,而出口产业的资本密集度更高;在国家的截面数据中,公司内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非常高,出口国家的资本——劳动比例更高。Antras模型界定了跨国公司的边界和生产的国际定位,并能够预测企业内贸易的类型。Antras(2003)借鉴了Casson(1979),Rugman(1981),Ethier(1986),Markusen(1996)的研究成果,强调了资本密集度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在企业国际化过程决策中的作用,并验证了这一决策对公司内贸易类型的含义。

Antràs和Helpman(2004)将Melitz(2003)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Antràs(2003)企业内生边界模型进行结合,在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最终产品的制造商控制着总部服务,中间品的供货企业控制着中间品的生产质量和数量,不同产业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差异和不同产业部门的技术和组织形式差异对国际贸易,FDI和企业的组织选择产生影响。在Antràs和Helpman的分析框架中,贸易、投资和企业的组织是相互依赖的,不同组织产生的激励、固定成本的差异以及不同国家工资水平的差异共同构成了均衡的企业组织结构。

在Antràs和Helpman(2004)的模型中,有两个国家,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最终产品的生产企业位于北方国家,企业根据生产率水平差异分四种类型:在北方生产中间投入品的一体化企业(不从事投入品的国际贸易),在南方生产中间投入品的一体化企业(从事FDI和公司内贸易),在北方进行外包的非一体化企业(不从事投入品的国际贸易),在南方进行外包的非一体化企业(以市场交易方式进口投入品)。在总部密集度较低的产业部门中,企业不选择一体化,生产率低的企业在北方外包,而生产率高的企业在南方进行外包;在总部密集度高的产业部门中,上述四种企业的组织形式同时存在,其中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进口投入品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在北方进行采购。在同一个国家采购投入品的企业中,生产率低的企业选择外包而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内包(in-sourcing),这说明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在北方外包而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通过FDI形式在南方内包。上述四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普遍程度取决于南方和北方的工资差距、中间投入品的贸易成本、同一产业内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程度、议价能力的分布、所有权优势的大小(在两个国家会有不同)和总部服务的密集程度等。相对而言,在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大而总部密集度较低的产业中,更多的最终产品制造商依赖进口中间投入品;而在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大而总部密度较高的产业中,更多的最终产品制造商选择一体化。Antràs和Helpman(2004)的研究表明异质企业选择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选择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和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地点。同时产业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生产率差异较大的产业中主要依赖进口投入品,在总部密集度高的产业中一体化现象更为普遍;一个产业部门的总部密集度越高,就越不会依赖进口获得中间投入品。Antràs和Helpman(2004)的模型也可以很好地解释南北工资差距不断加大和中间品贸易成本不断降低的影响,从而解释了现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模式(参见图3)。

Antràs(2005)建立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李嘉图南北贸易模型解释国际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产品周期的出现。北方的企业同时使用北方高技术投入品和低成本投入品来生产产品,并寻求简单的装配或制造。低技术投入品的生产既可以通过垂直一体化也可以通过外包进行,既可以在南方生产,也可以在北方生产。两种投入品生产的类似程度非常重要,如果两种投入品都在北方生产,企业的组织形式(无论垂直一体化还是外包)无关紧要,因为质量条件契约(quality-contingent contracts)可以事后执行。如果生产分别在南方和北方进行,质量条件契约则无法执行。产品周期是由于南方国际契约的不完全特性和高技术投入品重要性随着产品的年龄和成熟度下降(产出弹性减小)而产生的。不完全契约减少了产品开发,会在契约有效的北方进行产品生产。低技术投入品会转移到南方以便利用南方的低工资优势。这种转移首先会通过FDI的形式在企业的边界内发生,其后一段时间,会通过外包形式在企业边界外发生。一般均衡模型表明南方的不完全契约导致北方的均衡工资高于南方。Antràs(2003,2005),Antràs和Helpman (2004)的研究都表明无论企业采用哪种组织形式,关系专用性投资都会扭曲,如果中间投入品供货企业比最终产品供货企业更能创造剩余,那么外包的激励就会增大。

Antràs和Helpman(2006)将Antràs和Helpman(2004)的异质企业国际生产组织模型一般化,允许存在不同程度的契约摩擦(contractual frictions),并允许其程度因不同投入品和国家而异。拥有异质性生产率的企业决定是否实行一体化或将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进行外包,并决定在哪个国家进行。最终产品的生产企业和中间投入品供货企业进行关系专用性投资,只能进行部分契约化,或者以一体化企业形式,或者以市场交易形式。在均衡点,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不同,选择的所有权结构和供货商地点也不尽相同,契约制度的质量变化对企业组织形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南方国家较好的契约制度提高了离岸生产的可能性,但可能会减少FDI或在海外外包的可能性。

img404

图6.3 企业国际生产组织形式

资料来源:Spencer(2005)

三、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发展方向

Melitz(2003)模型将贸易理论的传统方法和新方法相结合,将企业的生产率差别和出口的固定成本有机结合起来,解释了出口企业和跨国公司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丰富了贸易和FDI的研究类型。Antràs(2003)将契约模型融入标准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不仅用贸易模型解释了要素禀赋差异导致的各国出口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也解释了企业组织形式的差异,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将研究重点放在单个企业的特征上,从企业层面重新解释了以下问题:哪些企业会服务国外市场?这些企业如何服务国外市场,是以出口贸易的方式还是以FDI的方式?企业是如何组织生产的,是选择外包形式还是一体化形式,在什么情形下企业会选择国际外包而不是国内外包?在什么情形下企业会选择在国外通过FDI实现一体化而不是在国内实现一体化?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界定了新的比较优势来源:企业异质性和企业组织选择,单个企业行为会影响所在产业的结构变化。产业内部不完全契约与企业异质性相互作用,二者共同预测国际化和离岸生产,特别是解释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本土市场一体化、本土外包、国外一体化和国外外包等的四种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为解释现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具体应用方面,Helpman,Melitz和Rubinstein(2007)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预测两国之间的正贸易流量和零贸易流量(positive as well as zero trade flows),由于每个国家的出口企业数目有所不同,贸易摩擦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深度边际(intensive margins)和广度边际(extensive margins)。深度边际是指每个出口商的贸易额,广度边际是指所有出口商的数量。该模型衍生出了一般化的引力方程,即企业进入出口市场是一种自我选择(self-selection),运用选择方程进行了第一阶段的估计,运用贸易流量方程进行了第二阶段的估计,通过采用参数估计、半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方法得到的对贸易摩擦的分析结果都是一样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进一步拓展很好地估计了贸易的深度边际和广度边际,而之前使用传统贸易模型对于贸易流量的估计存在一定的偏误,因为传统贸易模型只关注了深度边际,而忽视了广度边际。因此,一个国家出口企业数目的多少,成为决定这个国家与其贸易伙伴国贸易流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一研究结论对于研究双边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Ghironi和Melitz(2007)运用异质企业模型研究了贸易流量的动态性。他们在国际商业周期的背景下考察贸易流量的广度边际,在该模型中,两个关键的特征决定了贸易的广度边际的内生反应,一是由于沉淀成本,商业周期中新产品的开发和引进被内生化了;二是由于固定出口成本,并非所有的新产品都会进入到国际贸易中交易。因此贸易的广度边际不仅屈取决于所有产品的种类集合,还取决于用于出口的产品种类的子集。通过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两国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检验,结论是国内厂商选择进入本国市场和进入出口市场的时机与贸易流量的波动密切相关,从而也得出了贸易广度与国际商业周期波动密切相关的结论。这对于研究一国贸易在全球经济变动中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假设需要更详细的企业层面的数据来进行检验,这些数据包括不同类型产品的贸易数据,包括中间投入品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数据,今后的实证研究将大有可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如果贸易政策制定者希望有充足的证据来显示应该对哪些特定部门或企业提供政策支持,那么就需要大量的更微观的企业信息和数据来支持,这也为未来的贸易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Antràs,Pol.(2003).“Firms,Contracts,and Trade Structur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8 (4):1375-1418.

[2]Antràs,Pol,and Elhanan Helpman.(2004).“Global Sourc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2:3,552-580.

[3]Antràs,Pol.(2005).“Incomp lete Contracts and the Product Cycl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5 (4):1054-1073.

[4]Antràs,Pol,Luis Garicano and Esteban Rossi-Hansberg,(2006),“Offshoring in a Know ledge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1:1,31-77.

[5]Bernard,A.,J. Bradford Jensen,Stephen J. Redding,Peter K. Schott,(2007),Fir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forthcoming.

[6]Helpman,E.,M. Melitz and S. Yeap le(2004)“Exports vs. FDIwith Heterogeneous Fir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rch,300-316.

[7]Helpman,E.,(2006),“Trade,FDI,and the Organization of Firm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 XLIV,,pp589-630.

[8]Melitz,M.(2003).‘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Econometrica,Vol. 71,pp. 1695-1725.

[9]Stephen Yeaple,(2005),“Firm Heterogeneity,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ag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 ics,65,1-20.

[10]Wagner,Joachim,(2007),“Exports and Productivity:A Survey of the Evidence from Firm-Level Data”,TheWorld Economy,Vol. 30,No. 1,pp. 60-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