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整体利益实现的整体路径理论

整体利益实现的整体路径理论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强调个体利益必须完全服从整体利益,以国家的整体利益即整体利益为基点,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前提。无论是整体利益的个体路径理论还是整体利益的整体路径理论,从理论和实践证明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2.整体利益实现的整体路径理论

与市场学派的由个体利益的实现并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来实现整体利益的理论相反,整体利益的整体路径理论认为:在计划制度下,经济活动都是可以按事先安排和计划进行的。强调个体利益必须完全服从整体利益,以国家的整体利益即整体利益为基点,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前提。只要保证整体利益的实现,个体利益自然而然地也就得到实现。

这种整体利益的整体路径理论虽不多见,但列宁早期的思想和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斯大林经济模式以及后期一段的社会主义计划模式也是比较典型的。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把整个社会组织成为“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工厂”[1]。“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亿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2]“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最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3]当然,经过实践,后来列宁看到了弊端,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并指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4]

遗憾的是斯大林没有发展列宁的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到20世纪50年代初,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主要特征是:以集中计划为核心,以行政命令为手段,国家高度集权和排斥市场机制,否定市场调节。从这些论断中不难看出,要使社会主义经济正常运转,所有个体的利益必须一致,没有差异,劳动平等,利益平等,且要紧紧围绕国家的整体利益。整体利益如一部完整的机器,而个体利益是从属的一个个零件。整个社会经济关系表现为没有利益矛盾的简单而又单纯的一个共同利益整体。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单一地表现为只是一个主体即国家的经济行为,只要保证这个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劳动人民的个体利益可以按比例分配得到实现。

无论是整体利益的个体路径理论还是整体利益的整体路径理论,从理论和实践证明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1)个体路径理论的缺陷。从理论上看,斯密关于整体利益的实现路径理论最根本的缺陷在于市场中利益个体(经济人)的假设上。这种假设仅在理论上具有可能性,而在实践中却不具有现实性。

市场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

第一,个体(经济人)是自私的,即追求自身个体利益是驱动他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

第二,经济人在行为上是理性的,具有完备或较完全的知识、信息和识别判断能力,能根据市场和个体状况等条件使所追求的个体利益达到最大;

第三,只要在市场良好的制度保证下,经济人追求自身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自发行为无意而有效地实现和促进社会整体利益。

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经典市场模式显然是以上述三个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在《国富论》中,在“无形的手”原理下,斯密论证了市场体系的自然性和有序性。在这种具有自然性和有序性的市场体系中,个体的自利行为经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可以转变为利他行为,使个体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保持一致,从而促进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即整体利益的实现和增长。

市场的有效性是不能否认的,但这种有效性是有限的,因为市场有效的无限性需建立在上述很强的三个假设条件下,一旦三个条件不能同时具备,市场的作用即刻弱化。理论和实践证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这三个假设条件是不可能完备的,因而市场的现实与模式相偏离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现象即为人们所说的市场失败。

现实市场和理论模式市场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现实市场纷繁复杂,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在: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复杂,信息严重不对称。垄断竞争等各种不完全竞争形式无时无处不在,生产和消费过程普遍存在外在性,交易费用大量存在,使得经济没有足够完备的信息,判断能力有限,在经济行为中个人理性转变成有限理性,这些特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愈加明显。现实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看不见的手”失去有效的作用,市场失败在所难免。

市场的有效性还体现在“看不见的手”能对市场中的个体有着强有力的利益激励与约束行为,这种行为是否有效还建立在利益个体的四个因素:技能和资产、能力和天赋、努力以及相关服务的供求状况。尽管第四个因素对市场中的每一个体有着同等效应,但其他三个因素对不同的个体显然是有差异的,于是就会出现强、弱个体或群体,这是市场的必然产物。向弱势个体或群体利益倾斜与不倾斜显然和市场的公平与道德是相悖的,这又是市场的一大缺陷。

除此之外,外在性则是市场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成本与收益看,外在性向交换以外的其他个体强加了不应存在的成本或使其享有不应有的收益,表现为市场不能将交换双方的成本或收益完全内部化。成本与收益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中的失衡表现为:一是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生产者的利益受损,失去生产激励,而消费者倾向于“搭便车”,从而供给不足。二是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或者说消费者的支付大于收益,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将出现生产过剩,供大于求。在这两种情况下,“看不见的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市场因此而失败。

(2)整体路径理论的缺陷。同样,整体路径理论的根本缺陷也在于计划下的公有制模式与公有制现实存在较大的差异。

列宁的早期思想和斯大林模式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的主要性质表现为:用统一的计划直接调节社会生产,实现社会劳动和其他资源的按比例分配。这一特征,主要是以下面两点为根据的:

第一,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用社会计划统一调节生产的必要性。以社会统一计划来直接调节和分配社会劳动及其他资源,是社会生产以社会化大生产形式进行的客观要求。

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使得用社会计划统一调节生产成为可能。同时,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强调以社会整体为出发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个体利益必须以整体利益为基础和前提,并服从于整体利益,与全体利益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整体计划的实现具有可能性。

然而,计划经济的现实与这一模式相比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现实中生产力水平较低、多层次、不平衡,要建立单一的全社会公有制缺乏物质基础。存在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公有制多种形式是客观必然的。

第二,多种经济成分、各种阶层、复杂社会因素的存在表明建立单一的全社会公有制缺乏社会基础。在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各种阶层的条件下,只承认利益的一致性,否认经济活动中不同个体利益的差异性,只考虑社会整体利益,否认个体利益,显然是要影响经济活动的,整体利益也不可能有效地得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