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征及实现路径

特征及实现路径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包容性增长与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的内涵具有一致性。总之,包容性增长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为最终目的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倡导及决策。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每个公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新成果,实行包容性增长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

汤颖(1)

摘 要: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每个公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角度来看,实行包容性增长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包容性增长”,顾名思义,也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包容所有社会成员,并且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平等地共享的一种价值理念。包容性增长与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包容性增长方式是一种注重民生的增长,一种公平的增长,一种均衡的增长。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包容性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也是全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和责任,需要全世界的携手合作、共同努力。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 内涵 路径

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同志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讲话。讲话中,胡锦涛同志着重强调了“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长远发展的坚实社会基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2)

这是中国最高层首次使用“包容性增长”这一提法。虽然许多人表示以前没有听过这一概念,但是“包容性增长”并不是作为一个全新名词出现的。早在2007年,面对许多国家日益突出的收入差距扩大和贫富差异加剧的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在修订长期战略框架时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并在2008年将支持包容性增长、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增长、区域一体化一起确立为其长期战略框架的三大支柱。“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在过去4年里也一直在不断完善。

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的阶段,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等等的背景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指导方针来协调各个层面的规划与发展,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包容性增长”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内的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包容国内外环境,于外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正在崛起的国际形象,与国际接轨,对于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建设和谐世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总之,包容性增长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为最终目的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倡导及决策。

一、包容性增长提出的必然性及其实现的可能性

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每个公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新成果,实行包容性增长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首先,从国际形势看,包容性增长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全面展开,已经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局面,那种“闭门造车”的发展模式再也不适合当下的世界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应对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要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有效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各国各地区必须加强交流合作,协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3)胡锦涛同志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是对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复杂而严峻形势的一种积极回应,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应该携手共进,深化合作,共担责任,共享发展成果。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国家和政府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甚至采取“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希望独享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不愿意承担应有的责任甚至把危机转嫁给他人。由此带来富裕国家更富,贫穷国家更穷,世界经济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包含了世界均衡发展、共同发展的内涵,提倡发展要容纳全体人民,发展成果为不同群体所分享。为了扭转这种全球财富分配不均,两极分化严重的局面,使世界人民可以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各国有责任也有义务,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共同倡导包容性增长,实现共赢,这也是全球经济可持续、良性增长的唯一出路和必然要求。

其次,从国内形势上看,包容性增长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社会公共事业显著发展。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贫困人口比例大幅度下降的同时,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目前已达到0.48,远高于0.4的警戒线,高于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亚洲是最高的。这都是由于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过分奉行GDP主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公平,不重视社会建设,使得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断扩大,不同社会群体分享的社会公共服务严重的不均等。这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之所以提“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换句话说,也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容纳全体社会成员,还是一种“非包容性增长”,如果这种发展战略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中国很有可能陷入社会两极严重分化的“拉美陷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将难以可持续地前进。因此,无论是从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还是改变人们GDP至上的价值导向方面来看,倡导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必然。

再次,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可能性。

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胡锦涛同志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正式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表明我国政府以及领导人已经开始注重转变以往的发展模式,致力于建立一个具有强大包容能力的社会。把“包容性增长”作为官方的价值导向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并且在经济规划、分配政策、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向这方面倾斜,使包容性社会的实现更加有保证。在实际的行动中,中国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免除了46个最不发达国家400多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这最能说明中国是讲求“包容性增长”的。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经达到3200美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为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包容性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无论是要建立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还是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我国的经济基础已经具有了可供实现的条件。

包容性增长要求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在追求“国强”的同时更加注重“民富”,使弱势群体、贫困人口都能够得到保护。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战略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的老百姓,对人民具有不可遏制的吸引力,必然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具有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国际合作和互利共赢意识的增强使“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念已经为众多国家和社会认可和接纳。这为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包容性增长”,英文为inclusive growth,也有人将其译为“共享性增长”,这一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它的原始意义在于“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最终目的是把经济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来受益。

在过去的4年里,“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所谓包容性增长,顾名思义,也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包容所有社会成员,并且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平等地共享的一种价值理念。

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地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容性增长”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与居民参与经济增长的机会,它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一个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社会和国家必须保证人人都能参与增长过程并从中受惠,其中不仅包括收入方面的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也体现在接受基本教育、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就业,以及享受其他社会公共服务等非收入方面的公平,要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是通过建立包容性的经济结构在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也要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它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各个方面,在重视GDP指标增长和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更加重视民生、关注社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包容性增长的含义在于,不能只单纯发展经济,而应该是经济社会更加全面、均衡地发展,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这样的增长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讲话中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

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科学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共享。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和共享时,经济增长才具有积极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三、“包容性增长”的特点

包容性增长与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的内涵具有一致性。

胡锦涛同志在文章中还强调:“应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增强抵御危机和风险的能力;加强社会保障网络建设,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的。”(5)从文章的中心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和过去GDP至上的发展模式相比较,包容性增长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包容性增长以人为本,强调民生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的体现。人民群众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包容性增长就是要求注重人本精神,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使经济发展容纳全体社会成员,使发展成果由不同社会群体所共同地、公平地分享,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过去的几十年,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教育、医疗、尤其是房地产等社会公共服务的重点投入和保护对象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甚的是它们往往成为暴利行业,变成部分人们敛财的手段。“除了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比较完善的制度政策外,我们目前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也相当薄弱,缺乏制度和政策的规范,他们参与十分有限,无法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6)相反,包容性增长最大限度地关注民生,着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而这正是过去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理念所缺失的。包容性增长坚持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从这方面来说,它具有普世价值。

(二)包容性增长是公平的增长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经济不断增长,同时社会分化也不断加剧。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成果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享有,而另一部分被排挤出经济发展过程之外的社会群体所能分享的发展成果很少甚至没有。胡锦涛同志在《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7)公平在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战略中具有核心意义。包容性增长强调的是经济体制和发展过程将全体社会成员容进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就把包容性增长归纳为“保证人人都能公平参与增长过程并从中受惠的过程”。可见,在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念中不仅注重分配公平,更加注重的是机会公平。在分配方面,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都强调公平,而不是单纯追求效率,以避免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在不同社会群体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机会公平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它是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活力的关键所在。在改革初期出现的“双轨制”、城乡户籍流动限制、轻视小企业等现象都是不同社会群体参与经济发展过程机会不公平的一种表现。包容性增长要求通过减少与消除机会不平等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包容,这是经济持续、有效、高速增长的必然要求。

(三)包容性增长是均衡的增长

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提出了“三个转变”的思想,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言外之意就是当前中国的经济对投资、出口的过分依赖,消费比重偏低;产业方面,重工业比重较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它形成的是一种以GDP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虽然我们致力于转变当前经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三个转变”的思想正是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这种现状提出来的,而“包容性增长”对扭转这一现状具有根本的价值导向作用。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我们将继续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8)它不片面地强调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它追求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共同进步。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特别是强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增长。

(四)包容性增长是可持续的增长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8%。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是高昂的社会和环境代价。这期间,中国的GDP是发达国家的2-3倍,但单位能耗却是发达国家的8-10倍。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给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等等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极大地被消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短期的发展,更加重要的是,这将制约我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实现。如果不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包容性增长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模式,不仅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同时强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共同发展。包容性的增长方式寻求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的同时也不剥夺和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权利。它使经济增长不再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而是朝着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既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时对环境也不造成破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路径

(一)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实现包容性增长这一发展战略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文章《如何重建中国包容性社会》中提到:“很显然,要实现包容性发展模式和建设包容性社会,就是要重新打造一个改革开放早期出现的开放性经济过程和开放性社会。”(9)社会包容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密不可分。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包容和公平会失去基石,而没有社会包容和公平,经济也不会持久、有效、高速的增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包容的中国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全面提高开放程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和强大的动力和支持,以促进一个包容性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的形成。

包容性增长的实现也离不开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它的正确性和出发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后来的改革过程中,改革没有继续深化,甚至出现了一些偏差,以致出现了例如贫富分化、城乡差距拉大、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其出现的必然性,但是如果这种必然性是由体制或政策造成的,便是不合理的、令人无法忍受的,同时,这样的不公平是可以通过改革来消除的。只有深化改革,革除经济体制中导致“非包容性增长”的各种体制和政策上的弊端和缺陷,使经济体制容纳不同社会群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才能形成一个包容性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

(二)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虽然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突出矛盾和挑战,现代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虽然我们已建成小康社会,但是这种小康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均的小康。为了实现现代化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倡导“包容性增长”的价值观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经济增长及物质财富极大增加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各个方面和谐、均衡的发展,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以及城乡、区域差距,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社会成员受惠。“包容性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发展战略,它必须通过高速、有效、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全体人民参与经济增长的机会,但这种发展必须从重速度向重质量转变,从单一的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包容性增长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化。

(三)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现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提到:“当时大家都在谈论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增长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受惠,有的人收益多,有的人受益少,特别是贫困人口受益更少。”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将蛋糕做大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就包含了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力图使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并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由此看来,在“包容性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应该是公平的,不同群体的人们都能从增长中获益,而不会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在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是实现其他方面的公平和平等的基础,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中国的分配政策经历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十七大报告中的“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在之前的分配政策中无论是一次分配还是二次分配都没有形成一种包容性的结构,以致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一次分配是结构性的,具有决定意义,而二次分配是对一次分配的补充和纠正,如果一次分配没有实现公平,那么二次分配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快速的发展,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都必须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一个包容性的社会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先富带动后富的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并朝着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迈进。

(四)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七大后,各项方针政策致力于建立一个合理的、公正的收入分配格局。但是,我们在注意到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也应看到收入以外的领域如接受基本教育,享受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以及享受其他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也存在着不平等的问题。包容性增长倡导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平等地共享,因此必须建立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制,使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城乡居民都能得到最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福利。

胡锦涛同志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议:“我们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衔接和协调,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加大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不断在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成效。”(10)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民生方面的社会建设,加大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加强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的扶持力度,使这些落后地区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使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得到显著的改善。只有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实现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通过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包容性增长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一些贫困人口,让他们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无论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倡导包容性增长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效仿的范例。“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既是着眼中国,也是着眼世界,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有效途径。

但是,就算当下的形势多么有利于“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切实落实,我们要明白建设一个高度包容性的社会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仍然不合理,社会发展仍然落后于经济增长,能源资源的制约仍然存在,以及近来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危机与动荡都给包容性增长的实现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必须明白,实现包容性增长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必须依靠我们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要建立一个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包容性、共享式的社会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努力与坚持。包容性增长不仅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实现包容性增长是全世界各国的共同的目标和责任,需要全世界的携手合作、共同努力。

【注释】

(1)汤颖,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研究生。

(2)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北京: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2009。

(3)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北京: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2009。

(4)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北京: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2009。

(5)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北京: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2009。

(6)陈家付:《包容性增长与社会公平》,学术界,2011,1。

(7)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北京: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2009。

(8)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北京: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2009。

(9)郑永年:《如何重建中国包容性社会》,联合早报,2010年11月3日。

(10)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北京: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