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众传媒与现代战争关系之概述

大众传媒与现代战争关系之概述

时间:2022-05-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大众传媒与现代战争关系之概述大众传媒与现代战争的关系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从相悖的方面来说,大众传媒要求公开透明,而战争则要求保守机密,大众传媒要求监督制衡政府权力,而战争却要求政府集中行使权力。因此在现代战争中通过宣传机器发动群众是至关重要的。

一、大众传媒现代战争关系之概述

大众传媒与现代战争的关系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其中的直接联系比较明了:从相融的方面来说,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强调戏剧性与动态性,而战争是有高度政治社会变动性的行为,因此战争从来就是新闻报道的主题。在这一点上,大众传媒与战争具有天生的不解之缘,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国际报道部分从来都以政治、战争内容为主就是明证。从相悖的方面来说,大众传媒要求公开透明,而战争则要求保守机密,大众传媒要求监督制衡政府权力,而战争却要求政府集中行使权力。因此,在现代历史上就大众传媒的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所引起的争论也是层出不穷,而且一直未有定论。

从对现代战争的回顾可以看出,大众传媒与现代战争更主要的联系是通过宣传这一中介发生的:大众传媒是宣传的主要工具,而宣传则是现代战争(尤其是较大规模的战争)的必要条件,因此大众传媒是现代战争的必备工具。下面我们就从现代战争与大众传媒二者的特性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证。

(一)宣传是总体战得以发动的必要条件

首先,战争尤其是现代战争对宣传机器的依赖性巨大。战争的诀窍在于破坏敌人的稳定性。在前大众传媒时代,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用武力直接打击敌人,而在进入20世纪后,战争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也就是进入了“总体战”时代。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家汉斯·摩根索对“总体战”与“有限战争”(指从近代史开端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争,除宗教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之外)做过比较,他认为现代战争已在四个方面成为总体战:一是在情绪和信念上完全把自己认同于本国的战争的人口比例;二是参战的人口比例;三是受战争影响的人口比例;四是战争所追求的目标[1]。总体战要求“把一个国家所有的资源完全投掷在战斗之中”[2],在这种情况下,武力已成为完成战争目标诸种手段中的一种,其他方面的力量(经济的、外交的、意识形态的等等)都被统统调动了起来。

平实而论,总体战的特性决定了宣传全方位的介入。

首先,由于正义战争理论(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所谈到罪责在一方,正义在另一方的战争)在20世纪的复活,政府必须说明战争在本国一方是正义的,而在敌人一方则是非正义的,否则将无法指望全体公民会为战争而牺牲生命。列宁的看法是:“士兵们相信战争的正义性,并意识到有必要为了自己兄弟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会提高斗志并且肯忍受空前沉重的负担”[3]。为了激发本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仇敌情绪,宣传是最佳的方法,因为宣传能唤醒潜伏在人类心灵中的“部落性本能”,能把敌人变成魔鬼。

二战中纳粹德国控制下的传媒就是这种宣传的典范。在宣传部长戈培尔的主持下,德国新闻协会和德国广播协会把新闻媒介控制得严严实实,臭名昭著的《人民观察家报》、《冲锋队员》等纳粹喉舌不断美化希特勒发动的罪恶战争,而德国人在其宣传机器的鼓噪之下也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战斗热情,直到战争结束。

其次,在现代战争中,军队的规模无论从绝对数字和相对于人口总数来讲,都有巨大的增长。16~18世纪,欧洲军队的规模只以万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队第一次超过百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军事组织中的人员超过了千万。在近代史上不同历史时期中服兵役的人员比例大致与这些绝对数字相符。在17~18世纪,动员百分之一的人口服役是很少能实现的大事了,而在二战中,苏、美、德等国都动员了超过了百分之十的人参战[4]。可想而知,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动员如此众多的人员投入战争其实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如果在招募士兵的过程中没有宣传机器的有效运作,组织这种规模庞大的军队是根本不可能的。

例如1940年法国在希特勒的闪电战下一败涂地时,败退到英国的临时准将戴高乐在征得丘吉尔的同意下,于6月18日在BBC发表广播演说:“我,戴高乐,现在在伦敦,号召所有在英国领土上的法国军官和士兵同我进行联系……无论发生什么事,法国抵抗的火焰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正是这番激动人心的演讲,导致了后来“自由法军”的迅速组建成军[5]。戴高乐自此也就被称为“麦克风将军”。

又次,战争之所以变为总体战,其意义不仅在于每个人都是可能的参战者,而且在于每个人也是战争可能的受害者。现代战争是对全民的作战,也是全民的抗战。全民介入战争的意义不仅在于直接参加作战,还在于为战争提供各种后勤支援。若要使军事组织保持适于现代战争,实际上是需要整个劳动人口的生产力量的。据估计,为维持战线上一个人至少需要12人的生产力量,而要保持这种生产力量的高效,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必不可少。因此在现代战争中通过宣传机器发动群众是至关重要的。毛泽东认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6]二战中前苏联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源源不断地生产武器,这与政府宣传部门的高效运作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如果能通过宣传对敌人军工企业的工人施加影响,则可以使他们降低劳动生产率、生产次品或停止工作。

最后,现代战争的目标已经改变。法国元帅福煦1917年在法国军事学院的演讲中对新旧两种战争形势作了总结:一个新时代真正开始了,这个时代就是吸收全国所有资源投入斗争的民族战争的时代。民族战争目的不在于王朝的利益,不在于征服和占有一个省,而首先在于捍卫和传播哲学思想,然后在于捍卫和传播有关独立、统一,以及各种非物质利益的原则[7]。虽然20世纪的战争并非都如福煦所言,但这一趋势是不错的,而且越到现在越明显。由于战争目标的这一变化,也使得现代战争在内容上并不一定要使用实际的武力,尤其是在核时代,核大战毁灭人类的结果使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达到任何政治目的,那么通过宣传机器这种“冷武器”延续政治上的较量就是最为可行的了。美苏冷战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例子,而且就西方国家来说,最终也达到了他们的战略目标——苏东国家的全面转型。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现代战争已经变为总体战,它在解释战争的正义性、组织军队、组织全民及完成战争目标等各方面都需要宣传机器全方位的介入,良好的宣传工作已成为保证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没有宣传则没有战争。

(二)大众传媒是宣传战的主打武器

大众传媒作为宣传机器有许多符合现代战争需要的特点,这也是它们能结合在一起的关键所在。

第一,大众传媒弗远弗届,具有强大的渗入性。在传媒的印刷时代,传单和报纸就已是战争中的主要宣传武器。但是传单要受到投放手段的限制,一般只能传送到对方前线士兵那里;而报纸由于交战国邮路的切断,只能起鼓舞国内士气和争取中立国支持的作用,宣传作用有限;广播电视诞生之后,由于它们综合和扩大了传单与报纸的影响,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把任何信息有效地传递到各方的政要、士兵及普通群众那里,因而为各国所重视。1929年前苏联开办了世界最早从事对外宣传的国际广播——莫斯科电台,然后英国于1932年,德国于1933年先后开办了国际广播电台。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介入战争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

第二,大众传媒的强渗透力、强负载力及高度的可信性赋予其卓越的攻击性。美国无线电学者罗乐曾说过:“在我们这一代,观念能够役使人民推翻政府和麻痹踞守在钢筋水泥工事背后的军队,广播已成为征服的绝顶重要的工具了。”[8]美国总统里根也曾认为大众传媒具有古代兵器“破城槌”的作用,并以此要求美国之音加强广播。大众传媒既可以以真实可信的报道来揭露敌国进行或准备进行战争的非正义性,又可以以亲切感人的言辞来煽起敌军思乡念家的厌战和避战情绪,还可以以瞒天过海的虚假消息来迷惑敌军高层的军事判断。它的攻击性是一种心理层次上的攻击,但足以瓦解敌人的斗志,而一支没有斗志的军队要想赢得战争是不可想象的。总之,大众传媒向敌人投掷的心理炸弹,其攻击能力是不可小觑的。

1940年德国在侵占丹麦的过程中,甚至只是利用广播和一支小部队就迫使丹麦投了降。德国人先是向哥本哈根偷偷运进了一套广播设备,然后一支着便衣的小分队潜入了丹麦境内。一天午夜,这支小分队占领了丹麦王宫并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早上6点,德国人用偷运进丹麦的广播器材以和哥本哈根广播电台相同的频率提早进行了广播,他们伪称国王已经命令投降,并一遍又一遍地播出,结果整个丹麦只发生了少数几起反抗事件就被德军占领。

第三,大众传媒传播迅速高效,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在战争时期,人们对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是最高的,因而大众传媒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大众传媒的这一特点使其成为迅速组织军事行动的必备工具,这尤其体现在战争初期的军事组织工作上。如太平洋战争开战时,通过传媒,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一夜之间传遍全美上下,罗斯福更是义愤填膺,他大声口述了第一则新闻简报,“昨天逗号1941年12月7日破折号这是一个永远不忘的奇耻大辱的日子破折号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部队的有预谋的袭击句号……”[9]。自此,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立刻烟消云散。美国的工业生产、政府运作、技术研究等随即步入了战时状态。再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一下子就获得了世界舆论的普遍支持并迅速组织起一支多国部队,这除了伊拉克本身行为的侵略性外,与美国在国际上的传媒霸主地位使其声音(立场、态度、应对政策、目标等)能迅即传至世界各地也是密不可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