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家政府雇员报酬比较

国家政府雇员报酬比较

时间:2022-05-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8 G7国家政府雇员报酬比较如前述,在一定程度上,测算政府雇员报酬总额也是衡量政府规模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目前的G7各国政府财政支出中,雇员报酬占了相当的比重。好在G7国家之间关于雇员报酬的统计口径基本统一,能相对准确地反映发达国家政府雇员的行政工作效率。依据该表数据绘制的图6-19,能更清晰地展示2006财年G7各国政府雇员报酬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6.8 G7国家政府雇员报酬比较

如前述,在一定程度上,测算政府雇员报酬总额也是衡量政府规模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目前的G7各国政府财政支出中,雇员报酬占了相当的比重。

与中国不同的是,G7国家没有“事业单位”之说。因此,这里的探讨对于中国的情况只有不充分的可比性。好在G7国家之间关于雇员报酬的统计口径基本统一,能相对准确地反映发达国家政府雇员的行政工作效率。当然,在G7国家之间也不是一无分歧,关键在于各国怎样定义地方政府和薪酬形式。国内的最新研究进展请参阅程文浩、卢大鹏关于“中国财政供养的规模及影响变量”一文中的表2。[22]

据说“除日本和法国以外,其他国家最优秀的人才已不再将公务员作为享受很高地位的人”;[23]而“美国公务员发号施令都以不高人一等为条件”。[24]这都是些有趣的定性之论,不过人们毕竟还需要精确的实证数据。表6-28给出了G7国家雇员报酬总额,及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表6-28 G7政府雇员报酬及占财政支出比重(10亿本币)

img179

续 表

img180

注:根据IMF的统计科目整理,雇员报酬包括雇员工资和雇员福利。
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自IMF_GFS数据库,比值由课题组成员计算得出。

表6-28显示,加拿大政府雇员薪酬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最高,平均在34%左右;其次是美国,政府雇员薪酬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为28%。最低的是日本,平均只占18.5%。日本不但雇员薪酬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低,其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较其余6国低,因此从“花钱”的角度看,日本政府的规模在发达国家中是相对较小的。

表6-28还证实,G7各国政府雇员的薪酬比值在近年间基本保持稳定。依据该表数据绘制的图6-19,能更清晰地展示2006财年G7各国政府雇员报酬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img181

图6-19 G7国家政府雇员报酬占财政支出比重

图6-19展示的“厚此薄彼”差距有近一倍之多:加拿大达34.6%,日本仅18.7%,其余的G7国家美、英、法、德、意的雇员报酬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落在20%~28%之间。与之相比,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0%~80%,非农就业岗位只占少部分,但“官僚制在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公职就业人数占非农工作人数的比例,非洲超过35%,亚洲为36%,拉美为27%,1986年几内亚公务员的薪金支出占费用总额的50%”。[25]

本研究目前尚无法解释加拿大政府雇员薪酬占财政支出高达34.6%的高比例,以及为何日本政府雇员薪酬只是18.7%的低比例。鉴于发达国家没有事业单位概念,估计上述差距主要来自统计口径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我们暂时不了解的原因。比如,在统计美国各州和地方政府雇员数时就包含了兼职者。制定相关统计标准的G7国家在细化的统计口径方面都不尽相同,遑论正在迅速变革的中国。因此在进行中外比较时,厘清统计口径往往是艰难又复杂的工作,不宜把结论讲得过于绝对。比如,中国各地“保安”的报酬归类就相当复杂,很难用一个尺度去测算。

【注释】

[1]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井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2]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井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3]D·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4]资料来源:《美国统计年鉴2008》(American Statistical Yearbook‐2008),详见其中Table418。

[5]N·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项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48页。

[6]A·阿特金森等:《公共经济学》,蔡江南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22页。

[7]A·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叶娟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第166页。

[8]J·伯恩斯:《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吴爱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9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79页。

[10]钱乘旦等:《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359页。

[11]见2008年1月1日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

[1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册,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68页。

[13]H·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陈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页。

[14]同上,第27页。

[15]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43页。

[16]参见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182页。

[17]参见《德国概况》(中文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68页。

[18]参见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6章的相关内容。

[19]H·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陈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20]朱龙华:《意大利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93页。

[21]R·廷德尔:《加拿大地方政府》,于秀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22]程文浩等:《中国财政供养的规模及影响变量》,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23]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2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册,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31页。

[25]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