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游戏规则对真人秀媒介手段和节目元素的作用

游戏规则对真人秀媒介手段和节目元素的作用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个层面的游戏规则组合起来,就是真人秀电视节目的版式。节目在媒介手段和节目元素的运用方面,就是由游戏规则的规定性所调动和激发的。陌生化几乎是所有真人秀节目中的游戏所必备的,也是其游戏规则的潜在规定之一。把真人秀从内容、形式和传播上统合在一起形成完整意义的节目的,就是由游戏规则体系构成的真人秀的节目模版。

在“真”和“秀”两个层面上,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游戏规则是从调动媒介手段和节目元素从空间上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特殊领地,从时间上模拟现场直播所具有的时间上的同一性,运用纪录片的手法制造纪实感,运用肥皂剧的手法产生戏剧感;在“人”的层面,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游戏规则为冲突、情节、故事、人性、叙事等提供前提和路径。三个层面的游戏规则组合起来,就是真人秀电视节目的版式。有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就有相应的媒介手段和节目元素与之相配合。

一、调动和激发作用

游戏规则是由行动代码、技术代码、文化代码等规则元素所构成。它们在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应该如何做,可以运用哪些物质和技术,如何运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恶的等方面,做出了或明确或隐晦的限定和制约。节目在媒介手段和节目元素的运用方面,就是由游戏规则的规定性所调动和激发的。

(一)在游戏规则的行动代码方面

真人秀中的游戏规则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给予游戏参与者很大的自由选择和自我表现的空间。比如《幸存者Ⅰ》中,除了挑战大赛的具体规则、投票淘汰制度以及游戏底线“禁止暴力”外,没有对游戏者的行为做过多的限制性规定。于是游戏参与者在大多数时间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自主性较强,“真实生活事件的活跃和自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幸存者Ⅰ》中游戏规则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被下放给游戏参与者的淘汰权,其淘汰标准是完全主观的,因人而异,且与每个游戏参与者的“游戏策略”相关。

陌生化几乎是所有真人秀节目中的游戏所必备的,也是其游戏规则的潜在规定之一。陌生化导致游戏参与者与自己竞争,与游戏规则竞争,导致参与者必须调动心理适应机制,激发其行为的自发性,表现出内心挣扎的过程。

《交换配偶》的游戏规则是,两个家庭交换一个家长一星期,形成“新的”家庭,“新的”孩子,“新的”生活。每个家庭得到5 000美元,但这笔钱的支出将由新的“母亲”来掌管。游戏规则的运行起到了改变熟悉的生活环境,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在“陌生化”的条件下所有当事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的行为方式的作用。节目暗含的规则是,选取差异大的家庭,构成反差、矛盾和冲突。这些差异体现在年龄、家庭结构、生活习惯、个人性格、文化爱好、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方面。

(二)在游戏规则的技术代码方面

电视叙事有其自身的逻辑要求,即事件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人物化、人物个性化。真人秀受奇观逻辑的支配,在制作技术上要达到更加丰富复杂的效果。

为了突出真实的效果,真人秀运用了现场直播科技和电视纪实手段。比如,《幸存者》依靠“现场发生的事件的自发性”,除了游戏现场和部落会议有主持人出现外,镜头更多地聚焦在游戏参与者身上,片中旁白也较少。对纪录片手法的借鉴,真人秀挪用其“立即、无中介”的美学表现形式,使观众体验深具娱乐效果的真实奇观。大多数一再被强调的真实,总是以一场场连续镜头让观众感受置身事件发生现场所体会的惊奇。这是能让观众同步参与的吸引力,也是使观众仿佛置身奇观现场的“更真实”技术[27]

为了体现差异和对比,《交换配偶》为了配合规则功能的实现,节目在制作技术方面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结构方式,即被交换家长的两个家庭的两条情节线首尾交叉,中间平行,各自的故事完整连贯,而交叉剪辑又实现了对照和反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同样,在《学徒》2005年播出的第三季中,参与竞赛的两个队分别是大学生队(优等队)和中学生队(净值队)。这两个队中前者是受过系统商业和其他专业学院教育的经典商战队伍,后者是崇尚实用主义“街头哲学”的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实干家队伍。他们除了在名称上体现并折射出风格的不同外,运作具体项目时选择的产品、采用的推广方式、给顾客的赠品和奖品、出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队内沟通的方式等方面都极为不同。节目采用交叉剪辑的方式,突出两个队在个性、组织方式、项目运作过程和结果上的差异,两相对照,戏剧感非常强烈。

为了渲染气氛调动情感,真人秀还巧妙地利用空镜头。《幸存者》中有很多提示环境营造气氛的空镜头,如日落月升、海潮树林等等。这些镜头除了具备美感之外,还有时间提示功能。它们能配合字幕等手段告诉观众这是荒岛生活的第几天。在制作和编辑上,真人秀往往将记录素材进行戏剧性加工,突出胜利者的艰难、失败者的悲伤、参与者的竞争、观看者的好恶等等。甚至故意使用对比剪辑、交叉剪辑、平行剪辑、正反拍、闪回闪出等戏剧性蒙太奇手段来增加纪录的戏剧性。在后期还往往加上各种音乐、动效和特技等等,在不破坏真实情感的前提下,暗示、强化、渲染各种戏剧性情感[28]

(三)在游戏规则的文化代码方面

《学徒》中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文化代码甚至体现在语言符号的选用上。《学徒》中的片头曲是:“你想成为大人物,你想成为焦点,啊,你看,百万的钞票;你想拥有私人飞机,你想拥有大游艇,啊,你想拥有自己的电视秀,你想拥有以你命名的大楼,你想成为焦点。”制作人、主持人、地产大亨特朗普在节目中的开头语是:“纽约,我的城市,世界经济的脉动永不停息,混凝土的摩天大楼象征着力量和目标。曼哈顿是一个残酷的地方,简直就是一片原始森林,在这个岛上,如果你不努力,她可以让你一文不名,但是,如果你努力工作,你将获得巨大成功,是的,我是说,巨大的成功。”

二、综合和统领作用

真人秀的游戏规则体系具有强大的综合和统领的功能,这是因为真人秀电视节目与以往传统电视节目不同,它是一种新颖独特的“超节目”。除了容纳丰富多样的题材,涉及多种多样的行业,面向各种各样的对象,表现异彩纷呈的内容外,它在节目形式上也具有全息性和集大成的特点。把真人秀从内容、形式和传播上统合在一起形成完整意义的节目的,就是由游戏规则体系构成的真人秀的节目模版。

(一)节目内容层:游戏活动的框架

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内容往往以竞赛性游戏的方式呈现。比赛的赛制和流程是游戏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戏活动的框架。以2006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的《赢在中国》为例,它的游戏程序是:

(1)海选:网上报名,从12万名选手数据库中选出3 000名;

(2)面试:由大赛项目组在20个城市组织面试,选拔出108名选手;

(3)初赛:从108名选手中,通过竞技训练营筛选出32名,通过网络人气排名产生4名,共36名选手;

(4)复赛:36名选手接受三位专家的评选,最后获胜的10名选手和网络人气产生的两名选手一起进入决赛真人秀;

(5)决赛:12进5。12名选手一起参加七场真人秀竞赛,每场淘汰一名选手,最终产生5名选手进入下一轮;

(6)总决赛:电视直播,专家点评,观众短信参与评选,最终产生比赛的冠、亚、季军选手。

以上游戏的六个阶段和环节组成了完整的大型职场创业型真人秀节目的内容,所有的故事、情节、人物、冲突、悬念都被置于这个游戏活动的框架内。

(二)节目形式层:节目文本的语法

真人秀是一种“超节目”,而真人秀的规则体系成为这种“超节目”的组织方式。它通过规则元素中的技术代码确定在节目文本的形成中,哪些技术手段、制作方式、传播手法可得以运用,它们是如何与游戏规则体系中的文化代码和行动代码相互配合的,以及技术代码本身是如何彼此相关形成规则和规则体系的。在诸多的探索中,它在成功的尝试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程式,这些程式不仅成为真人秀节目类型的识别标志,也成为组织真人秀节目文本的语法。

真人秀综合了以往众多成功的电视节目类型的形态元素,具备纪录片、肥皂剧和游戏类节目的形态特征,又与这几类电视节目有明显的区别。在“真”和“秀”两方面,真人秀在节目形态元素上通过纪实手段的运用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达到其真实与虚构融合的目的。

同纪录片相似,真人秀的纪实色彩十分浓厚。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与真实的关系。纪实强调记录行为空间的原始风貌和形声一体化的行为活动[29]。纪实通过对客体的观照,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性幻觉。真人秀往往记录了参与者在特定环境中的各种生活细节、各种微妙的人物关系、各种行为的过程。跟踪拍摄、捕捉细节、同期声、长镜头、按生活流程叙事、真实记录生活流,这些几乎是所有真人秀都具备的,甚至成为真人秀文本制作的规定性。

真人秀是一种叙事性节目,必须利用叙事性蒙太奇的规则,使镜头组合为场面,场面组合为段落,段落组合为事件,事件组合为故事,叙述完整的事件,交代情节。它需要选择那些能够有效地表达和强化事件和意图的画面和声音,按照一定的目的建立事件、情感和意义的完整性。在编辑手段上,要运用到连接蒙太奇、顺序性的和倒叙性的蒙太奇、转换蒙太奇,还有各种闪回蒙太奇、插入蒙太奇等[30]

真人秀文本的构成还离不开叙事。真人秀的人物大多从多到少,从陌生到熟悉,从无关到有关,构成了一种网状的人物关系。其中至少包含三对以上的人物关系,各种相关的副线,爱情的、友谊的、仇恨的,织成人物关系网络、人际关系网络,构成故事框架。纵向的人物命运和横向的人物冲突织成了真人秀的叙事之网[31]。真人秀节目的参与者往往会承担不同的戏剧性的功能,诸如领导者、随从、裁判、评审团成员、辩护人等等,这些功能还可以置换。也正是这些功能的区分造成了真人秀的戏剧性格局和发展[32]

在传播上,真人秀电视节目以电视媒介为中心,综合利用各种媒介、数字技术、人际传播手段,从而使自己成为一种跨媒介的超级综合媒体。

真人秀游戏规则的技术代码和行动代码决定了节目在拍摄、制作、编辑、合成、叙事、传播上的取舍与成型。这些代码的构成和组合,将节目文本连缀起来,经过市场检验手法的复制、模仿、借鉴,经由产业化路径得以固定和成行,成为成熟的节目模版,对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起到了指导和规定的作用。

(三)游戏场:真人秀背后的网络

“场”本来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又叫“相互作用场”,是由力的作用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场存在于整个空间,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相关的场来实现的。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物体在引力场中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场本身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实物相互转化。一切相互作用都可以归结为相关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场和实物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用游戏的场的视角看真人秀时,它就是一个元游戏。当我们把围绕真人秀电视节目的一系列现象、活动和文本视为一个元游戏时,从大的层面上,可以把它所涵盖的各类型的游戏区分为有着紧密联系却又大致能区别出来的三个层面上的游戏:节目内的游戏活动、节目文本层面的媒介游戏以及由这两个层面的游戏所指涉的奇观文化游戏。

在真人秀这个元游戏背后,有一个无形的网络在支撑着它,那就是一个个由许多规则元素构成的规则所形成的规则体系。对于真人秀节目来说,规则体系是它游戏的法律,是活动的框架,是节目推进的无形的手,是真人秀的阿基米德点。它决定了悬念、张力,黏合着虚构与真实、制作与呈现、参与者与策划者以及受众,是聚合各个电视节目形态元素从而使得真人秀成为综合性全息性的节目形态的纽带,为各种力量提供博弈的平台,也是媒体奇观语法和理解奇观文化的密码。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游戏规则分布在节目的各个层面同时又紧密地扣系在一起。

这个某些规则元素互相渗透构成的有形无形的网络对节目文本来说,决定了节目的形式和传播,或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节目的内容。当然,节目所置于其间的文化社会环境、媒介技术环境等与节目的游戏规则体系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制约与被制约、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是作用于游戏活动和节目文本两个密切联系的层面上的游戏规则簇群在很大程度上把真人秀的各种元素网罗编织了起来。因此,游戏规则体系不仅是真人秀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且还是真人秀中游戏活动的骨架,是作为节目的真人秀的节目框架,是游戏参与者作为行动的准则和律法,是诸多节目元素的幕后调遣者。

【注释】

[1]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2]曲景春:《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序》,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3]韩青、郑蔚:《电视娱乐节目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104页。

[4]〔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5]〔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苗棣、赵长军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6]刘燕南:《收视率再探——“电视收视率在电视台工作中的应用”访谈发现与思考》,WTO框架下我国电视传媒业发展战略研讨会,2001。

[7]张小琴、王彩平:《论电视节目形态的限定性》,《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第18-81页。

[8]刘燕南:《收视率再探——“电视收视率在电视台工作中的应用”访谈发现与思考》,WTO框架下我国电视传媒业发展战略研讨会,2001。

[9]张小琴、王彩平:《论电视节目形态的限定性》,载《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第18-81页。

[10][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64页。

[11]刘燕南、征宇、李颖、杨振荣:《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载《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12]田昊:《叙事的视野:电视真人秀发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3月,第6页。

[13]尹鸿、冉儒学、陆虹等:《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147页。

[14]同上。

[15]宗匠:《电视娱乐节目理念、设计与制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16]〔美〕托马斯·鲍德温、史蒂文森·麦克沃依、查尔斯·斯坦菲尔德:《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龙耘、官希明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14页。

[17]谢耘耕、唐禾:《2006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报告》,载《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第14页。

[18]苗棣:《美国经典栏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4页。

[19]韩青、郑蔚:《电视娱乐节目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106页。

[20]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59页。

[21]欧阳国忠:《焦点:对话中国著名电视制片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290页、298页。

[22]周树华、叶银娇、徐洁:《广播电视媒体研究》,载《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2页。

[23]简妙如:《全球化的“更真实”狂热:真人实境节目的心理技术》,载《新闻学研究》2008年1月号,第15页。

[24]臧燕:《媒介活动产生的理论与社会基础》,载《现代视听》2007年第3期,第18页。

[25]〔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苗棣、赵长军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26]尹鸿、冉儒学、陆虹: 《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27]简妙如:《全球化的“更真实”狂热:真人实境节目的心理技术》,载《新闻学研究》2008年1月号,第16页。

[28]尹鸿、冉儒学、陆虹: 《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29]陈默:《电视文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6页。

[30]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31]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32]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