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咸宁学院学报》封面演变评述

《咸宁学院学报》封面演变评述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成宁学院学报》封面的演变经历了铅字排印、胶版印刷和胶印向数码印刷过渡三个时期。因此,研究《咸宁学院学报》封面的演变,有助于提高学报质量,改善、提升其形象,增强其竞争力。纵观《咸宁学院学报》封面演变的历程,无论形式上,还是设计艺术上,都经历了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单一走向成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朝晖1 陈 蕾2

(1.咸宁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咸宁 437005;2.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咸宁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3月,系湖北省教育厅主管,咸宁学院主办,以反映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成宁学院学报》封面的演变经历了铅字排印、胶版印刷和胶印向数码印刷过渡三个时期。其封面演变特点明显,无论纸张、色彩、图案和规范化程度较前均有显著提高。因此,研究《咸宁学院学报》封面的演变,有助于提高学报质量,改善、提升其形象,增强其竞争力。

关键词:咸宁学院学报;封面;演变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在期刊装帧艺术中,封面是人们最为重视的一部分。因为它不仅是期刊之表、期刊之门面,也是期刊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特殊的功利性能,如保持期刊作用、提示内容作用、广告宣传作用、美化作用和吸引读者作用。因此,不仅期刊的编者重视它,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关心它,装帧设计人员更把它作为毕生的追求,千方百计地力求在咫尺之地,尽可能运用其特有的语言,调动各种形式要素,诸如色彩、字体、图案,通过点线面等关系,运用手工或电脑,按照构图法则,遵循艺术规律,经营运筹,巧作安排,以其独特的创意揭示刊物内容、气质,强化其功利性能和审美效果。[1]

《咸宁学院学报》作为高校学报的一员,创刊于1979年3月,系湖北省教育厅主管,咸宁学院主办,以反映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从创刊起,在不断提升刊物质量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封面的形象设计,注重从封面的视觉传达中,彰显刊物的宗旨、内容特色及其文化品位。

纵观《咸宁学院学报》封面演变的历程,无论形式上,还是设计艺术上,都经历了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单一走向成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一、《咸宁学院学报》封面的演变阶段

《咸宁学院学报》封面的发展与整个刊物的发展并不同步,整个刊物的发展稍快于封面的发展,且与印刷技术、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根据期刊的规范化程度与印刷技术的进步,其封面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铅字排印时期。这一时期为1979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采用铅排技术,封面用纸基本上为书刊纸,图案设计简单,色彩单调。如1979年创刊第2期上(见图1),底色为两种,上半部为浅黄绿,下半部为白色;封面刊名为“教学参考”,是手写草体;主图案为花卉,白描而成。右下角为出版年、刊期及主办单位。到1982年(见图2),封面设计有了变化,刊名为“武汉师院咸宁分院学报”,字体为印刷体竖排;底色以淡绿色为主,无图案,封面由刊名、刊名的拼音形式及出版年、刊期、版类组成。到1988年又有了发展(见图3),封面底色为蓝色和白色,左边蓝色的印有水墨山水画,右边白色的为手写草体刊名“咸宁师专”,出版年、刊期为红色,“学报”两字以印章形式出现,较为别致。总体来说,这一阶段封面设计科技含量低,构图简单。

图1

图2

图3

图4

2.胶版印刷时期。这一时期为1992年到2000年,从1992年第1期开始,学报改用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结束了铅排历史。这一阶段封面设计开始重视规范化,封面采用胶版印刷,色彩更为亮丽,但图案设计简单,总体上比较保守。如1992年(见图4),封面底色基本为黄色带纹图案,封面刊名“咸宁师专学报”为手写行书,刊名下标注卷次、刊期及主办单位;左边为英译校名,竖排,以黑色为底。整个封面以庄重、严肃为主调。又如1996年(见图5)和1999年(见图6),基本上延续了以前的样式,变化不大。这一时期装帧设计的审美表现在总体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应的局限性。比如,构图和色彩大同小异,图像的拼贴、色彩的渐变、字体的选择雷同等。

图5

图6

3.胶印向数码印刷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为2001年至今。2001年,《咸宁师专学报》(双月刊)由普通的16开本改为当今国际通用大16开本,逐步同国外的出版标准接轨,学报的信息量也有所增加,收录文章的质量不断提高,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根据国家教育部2000年的文件精神,刊文严格按照规范化编排。特别是印刷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平面设计和书刊排版软件的研发和利用,为封面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空间。各种艺术字体、外文字体、阿拉伯数字经过放大、缩小或扫描到电脑中,再经过二维、三维的技术处理,能极好地体现出现代艺术效果,充分显示了刊物宗旨、内容特色及文化品位。此阶段,学报封面设计逐渐趋向成熟,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这一时期封面用纸为铜版纸,经超级压光而成,纸张表面光滑,白度较高,图案色彩逼真,更具时代感。如2001年(见图7),封面为绿色斑纹,具有迷幻效果。2003年(见图8),以学校新建图书馆照片为主图案,衬以蓝天白云,展现了学校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又如2005年(见图9),以白色为底,由大红变形的“e”为主图案,寓示着e时代的编读互动,又象电话,显示了信息时代知识传递的迅捷。总之,象征意义极其丰富,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

图7

图8

图9

二、《咸宁学院学报》封面演变的特点

1.封面用纸由普通到专业

《咸宁学院学报》初创时期封面用纸为普通的书刊纸,由于铅印技术的限制,有点类似手抄报。伴随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造纸业的不断进步,从1992年开始,学报改用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封面采用胶版纸,其伸缩性小,对油墨的吸收性均匀、平滑度好,质地紧密不透明,白度好,抗水性能强。这一时期封面的印刷效果较前有很大进步。从2000年开始,封面改用性能更好的铜版纸。铜版纸又称涂料纸,这种纸是在原纸上涂布一层白色浆料,经过压光而制成的。纸张表面光滑,白度较高,纸质纤维分布均匀,厚薄一致,伸缩性小,有较好的弹性和较强的抗水性能和抗张性能,对油墨的吸收性与接收状态十分良好。因而封面印刷更加精美。

2.主图案由简单趋复杂

图案,是人类重要的视觉符号语言,是设计创作中最敏感的视觉中心。封面的图案以其直观、明确、视觉冲击力强、易与读者产生共鸣等特点,而成为设计要素中的重要部分。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都是以独特的图案语言准确而又清晰地转述设计主题,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咸宁学院学报》封面主图案由原来的白描画、水墨画发展到现在的抽象画和风景照,装饰效果明显增强,逐渐形成醒目美观、概括力强、形式丰富的风格。如2003年的封面,采用形象可感的新图书馆照片,很容易吸引读者。

3.色彩由单调变为丰富

期刊封面色彩的美学意韵,主要通过色彩的合理配置来表现,注重“以色传神,以色夺人,以色抒情,以色写意”。[2]得体的色彩表现和艺术处理,能在读者的视觉中产生夺目的效果。学术期刊封面的色彩要端庄、严肃、高雅,体现权威感。《咸宁学院学报》封面长期以来用色比较单调,多用淡蓝、淡绿、淡黄三色,整个封面气氛沉闷,生气不足。但到2003年后,用色渐趋活泼。特别是2005年,大胆使用大块红色。红色是非常温暖、活泼的色彩,是血与火的色彩,联系着力量、地位、坚韧不拔等行为,能有效地衬托出学术刊物的严肃、庄重,且与白色底相映成辉,令读者过目难忘。

4.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

《咸宁学院学报》封面设计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1979年创刊时,封面上仅有刊名、出版年、刊期和主办单位等元素,没有刊徽、刊号、出版周期、重要文章等信息。1994年转为公开后,拥有了自己的国内统一刊号和国际标准刊号。

2001年又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刊文严格执行规范化编排。所以,学报封面除了刊名、出版年、卷次、刊期外,每一期还标明了国内统一刊号、国际标准刊号和条形码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到2002年的封面,增加了刊徽设计,即一抽象化的凤凰形象,与校徽相同。刊徽,是指置于封面表述自己的身份,明示读者的重要标志。这说明《咸宁学院学报》开始思考自己的形象设计了。令人遗憾的是,从2003年以来,这种标志从封面上悄然消失。

三、《咸宁学院学报》封面研究的意义

1.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学报、学校的宣传力度

高校学报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块基石,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是高校学术交流和对外宣传联络的重要窗口。学报的刊物质量、形象设计,可直接反映该校的办学质量。对高校学报而言,期刊封面即是脸面。期刊的封面设计针对建立期刊的封面识别系统至关重要,需要用独具特色的元素来树立期刊的封面品牌。这些元素,一般包括精美的封面设计和精彩的封面故事。合理运用以上元素,就会产生一种“封面效应”,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如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这本杂志封面四周有一条“黄色框边”,几十年不改初衷,这个“黄色框边”即是它的刊徽、标志。但这个黄色框边却是一个不能逾越的雷区,因为它是一个注册了的商标,未经授权使用,均被视为侵权行为。这说明独具特色的封面对该刊品牌塑造起到了特殊的宣传作用。

咸宁学院作为鄂南地区的最高学府,其学报也应树立品牌意识,确立自己的特色,精心设计自己的封面形象。愿《咸宁学院学报》能在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开放、交流和竞争中脱颖而出,更上一层楼。

2.完善形象设计,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看报看题,看刊看皮”是中国的一句老话。皮者,封面之谓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由此可见,期刊封面之非同寻常。大凡优秀的刊物都十分讲究封面设计,甚至视封面为自己的生命线。如德国的《明镜》周刊,只需把每期的封面浏览一遍,人们就仿佛走过了一条德国当代史实的画廊。那触目惊心的标题,巧妙贴切的拼图,意味深长的剪辑,明喻暗示,冷嘲热讽,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一幅幅发人深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恰似一面光可鉴人、反映事实的明镜。在德国种类繁多的报刊杂志中,《明镜》周刊成为最夺目的风景。[3]

其实,高校学报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性期刊,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封闭的生存状态,往往远离时尚,敏感度较低。而且,往往注重内容的质量,却忽视封面的设计。如《咸宁学院学报》的封面20多年来没有连贯性,更没有内在的联系,一年一个模样,随意性大;这除学术刊物“重内容,轻形式,重学术,轻艺术”[2]等传统观念制约外,与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也不无关系;再者每期面孔相同,容易使人厌倦。咸宁学院学报编辑理应摈弃这种陈旧的观念。因为期刊封面是读者了解期刊基本信息最直接、最方便的渠道,同时封面设计应消除信息获取的屏障,提升阅读的趣味。《咸宁学院学报》应不断完善封面形象设计,从而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如保留风凰刊徽;每期封面风格在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封面色彩可稍作变化,冬天用暖色,给人以温馨,夏天用冷色,让人有清凉之感。封面故事应紧扣学校教学、科研发展动态,及时展示教学、科研成果。

总之,高校学报封面具有特殊的实用价值。只有站在21世纪的时代高度,重视学报封面形象,倾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学报之林中开出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

参考文献

[1]郭玲.封面设计艺术刍议[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1).

[2]余朝晖.高校学报封面设计的美学审视[J].科技与出版,2006,(1).

[3]纪永滨,宋健飞.鲁道夫,奥格斯坦和他的《明镜》周刊[J].德国研究,2003,(2).

(原载《成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