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咸宁学院学报》特色栏目参评报告

《咸宁学院学报》特色栏目参评报告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近,我刊认真组织了全体编辑学习和领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关于开展第三届评优活动的通知》。若想打造期刊品牌,《咸宁学院学报》必须把“向阳湖文化”这个“特色专栏”牢牢掌握在手中,努力宣传向阳湖文化,提高咸宁在全国乃至海外的知名度,并以此为目标,办出更多的品牌栏目。

最近,我刊认真组织了全体编辑学习和领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关于开展第三届评优活动的通知》。通过反复研究并结合本刊自身条件,决定将“向阳湖研究”专栏报送学会,参与“百种特色栏目”评选。现将栏目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咸宁学院学报》开辟向阳湖专栏研究的情况

1.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纷纷为专栏撰稿

《咸宁学院学报》于2002年2月开辟向阳湖研究专栏,迄今已逾4年。共发文12篇。其中,中国作协名誉委员、《人民文学》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崔道怡,《求实》杂志社编审牧惠,著名文学评论家、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辽,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陈漱渝,著名文学评论家、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教育部文化素质指导委员会委员王尧,著名建筑史学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会长、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罗哲文,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会员、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单长江,咸宁师专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田木等专家、教授纷纷为专栏撰稿。其中,刊出的《钩沉“干校”乃是一门“学问”——读李城外编著的两本奇书》(崔道怡)、《“文革博物馆”从这里开始》(牧惠)、《关于向阳湖文化研究及向阳湖资源开发的思考》(李成果,饶自斌)、《论“干校文化”》(陈辽)、《铭心泣血向阳湖——评向阳湖文化人采风兼及向阳情结》(单长江)、《向阳无湖 干校无文——兼议“干校文化”》(陈漱渝)、《向阳湖畔的一座丰碑——纪念冯雪峰同志诞辰100周年》(田木)、《城外的向阳湖与向阳湖的城外》(王尧)、《由“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想到的》(罗哲文)、《悲剧中的喜剧大师——陈白尘在向阳湖》(田木)等文颇具影响力,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

2.开辟“向阳湖文化专栏”的深远影响

2004年秋季,咸宁学院成立向阳湖文化研究所,由李成果等人承担的向阳湖文化研究的课题,被评为“省级优秀”课题,目前,已申报国家教育基金项目。“向阳湖文化专栏”所刊发论文中,有多篇已被有关权威媒体转载或摘目。2002年秋,全国政协文史委组织委员专程考察向阳湖,2002年11月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2002]35号文件公布,“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列入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春,著名网站“人民网”特辟“湖北有个向阳湖”专题,《咸宁热线艺术时空》开辟“话说向阳湖”栏目,文字和视频同步,发布信息100余万字,接受网上访问逾百万人次。2004年夏,全省地方高校学报研讨会在黄冈师范学院召开。会上,大家充分肯定了《咸宁学院学报》所开辟的“向阳湖文化专栏”很有特色,为地方高校学报开辟名栏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现在,向阳湖已和九宫山、赤壁、汀泗桥等名胜一样,成为咸宁在全国最具影响的品牌之一。

3.开辟“向阳湖文化专栏”的若干思考

(1)办好专栏,打响品牌。向阳湖文化在咸宁、在湖北乃至包括港澳在内的中国大地逐步得到了认同,引起了重视。这是咸宁市具有地方特色的宝贵资源,被省、市领导誉为“文化金矿”。若想打造期刊品牌,《咸宁学院学报》必须把“向阳湖文化”这个“特色专栏”牢牢掌握在手中,努力宣传向阳湖文化,提高咸宁在全国乃至海外的知名度,并以此为目标,办出更多的品牌栏目。

(2)加强研究深度,与社会逐步形成向阳湖文化研究的合力。让向阳湖文化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支持和认可。尤其是要向有关代表着期刊评价水准的相关性二次文摘类期刊及数据库进行及时的推荐,并通过它们对有关文章的摘编和评价来扩大学术影响力,提高栏目的知名度。在提高刊物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力争在国际、国内各类学术数据库和权威学术文摘刊物,特别是在CSSCI、《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权威文摘刊物上有更多的稿件被转载、摘录,提高转载引用率和索引率。

(3)积极为地方经济出谋划策。随着向阳湖文化研究的深入,向阳湖已不再是昔日沉睡在鄂南的一块处女地。它已经冲出咸宁,走向湖北,在京城乃至全国名声鹊起。向阳湖镇以其命名,“向阳湖奶粉”等品牌开始展现出可观的经济发展潜力。作为地方高校学报,应积极关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向阳湖文化资源开发为己任,为地方的经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向阳湖文化的相关背景及研究价值

1969年中秋节,向阳湖的上空,发生了一起特殊的“天文现象”——6000余颗“文曲星”从天而降,洒落在向阳湖畔。这一历史奇观的出现,让原本平静的向阳湖变得不再平静。这一天,文化部机关、电影局、艺术局、出版局、文物局、中国作协、文联、人民文学出版社、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连同家属,一古脑被清扫出北京,流放到咸宁“五七干校”围湖造田、垦荒建房、养猪放鸭、挖煤烧窑,边从事农业生产,边接受“思想改造”。这里面就包括沈从文、冰心、冯雪峰、张光年、楼适夷、陈白尘、萧乾、郭小川、李季、藏克家、冯牧、邵宇、范曾、徐邦达、王世襄、周汝昌、崔道怡等一批文化大家。这些文化名人,在这个闭塞落后的乡村谱写了一曲生命的悲歌。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经了为期三年的劳动改造,使向阳湖旧貌换新颜。在这里,劳动取代了笔墨,重新塑造了自我,精神与形体得到了新的洗礼,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文化不幸咸宁幸,六千文化人用苦难铸成了一座“文化金矿”——向阳湖文化。

20多年后,向阳湖文化因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引起了中央及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目前,咸宁市正大力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咸宁日报》开辟有关专栏5年之久,《九头鸟》开辟“话说向阳湖”——城外专访栏目长达9年。1997年12月,结集为《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下册),《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下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3月5日,张惠卿、陈早春、傅瑛琮、姜维朴、沈鹏、刘杲、和穆熙等全国政协委员在八届五次会议上联名提案,建议文化部和湖北省领导重视并支持咸宁地区文化资源开发。1996年4月至次年5月,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在“荆楚风流”栏目中开辟“向阳湖文化名人专访”专栏,播出萧乾、严文井、陈原、冰心、藏克家、张光年、周巍峙等名人专集,其中“陈原80高龄重返向阳湖”在湖北卫视台播出后,荣获“湖北电视奖”;央视“万家灯火”栏目也播出了向阳湖文化人专题《张广:远去的牧歌》。 1998年6月,《咸宁日报》召开“向阳湖文化书籍出版座谈会”。

“中国向阳湖文化村”正式立项。1999年5月,《湖北文史资料.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专集》出版;2000年夏,咸宁市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在温泉正式成立,从此,已有《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文摘》《人民政协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文艺报》《中国文化报》《湖北日报》《中华儿女》《人物》《传记文学》《今日名流》等数十家报刊发表有关我市宣传向阳湖文化的专访、回忆、消息和评论;2002年秋,全国政协文史委组织委员专程考察向阳湖,2002年11月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2002]35号文件公布,“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列入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春,著名网站“人民网”特辟“湖北有个向阳湖”专题,《咸宁热线艺术时空》开辟“话说向阳湖”栏目,文字和视频同步,发布信息100余万字,接受网上访问逾百万人次。2004年,李城外在《人民政协报》上开辟“干校记事”专栏,在《武汉文史资料》上开辟“向阳湖名人”专栏。秋季,咸宁学院成立向阳湖文化研究所;年底,“向阳湖文化”已在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注册成功。向阳湖已和九宫山、赤壁、汀泗桥等名胜一样,成为咸宁在全国最具影响的品牌之一。

《咸宁学院学报》编辑部

2006年3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