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咸宁学院学报期刊变更可行性论证报告

咸宁学院学报期刊变更可行性论证报告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国家科委、新闻出版总署1991年6月5日第12号令,出版科学技术期刊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根据以上规定,下面从三大方面论证申办《咸宁学院学报》(月刊)的可行性。《咸宁学院学报》现为双月刊,逢双月15日出版。作为地方高校举办的咸宁学院学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国家科委、新闻出版总署1991年6月5日第12号令,出版科学技术期刊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

(二)有明确的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和报道范围。

(三)有健全的编辑部。

(四)有固定的出版、印刷和发行单位以及必要的经费和物质条件。

根据以上规定,下面从三大方面论证申办《咸宁学院学报》(月刊)的可行性。

一、刊物简介

《咸宁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刊物原名《教学参考》,1982年更名为《武汉师院咸宁分院学报》,1983年更名为《咸宁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又更名为《咸宁学院学报》。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湖北省教育厅主管,咸宁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咸宁学院学报》目前已被国内10余家著名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其中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等。

《咸宁学院学报》辟有“博士论坛”、“向阳湖文化研究”、“政治·经济与法律”、“文史研究”、“语言研究”、“教育·教学与管理”、“艺术研究”、“出版研究”、“图书情报学研究”、“数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体育”、“地理与财会”、“中教园地”等栏目,其中“向阳湖文化研究”为湖北省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咸宁学院学报》编委会由省、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组成,咸宁学院院长吴基良担任学报主编,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从宏观上加强了对学报工作的领导,为从全局的高度解决好学报在学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该学报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学、艺术、出版、图书情报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地理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方面有可靠的学科依托和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在全国已形成越来越广泛的信息网。由于学报坚持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的用稿原则,对学术性强、具有开拓性、创新价值的论文倍加青睐,不分老少,无论远近,一视同仁。学报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咸宁学院学报》现为双月刊,逢双月15日出版。采用国际通用标准16开,共160页。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6-5342,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717/C。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定价8∶00元。

二、办刊条件和办刊效益

(一)办刊水平不断提高

1.增加了硬件建设,为办公自动化和编排一体化提供条件。2004年学报购置了数台电脑并配置齐全的存储、打印设备。2009年,学报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添加了部分存储设备,这为充分利用网络扩大稿源,提高学报学术质量创造了较好条件。

2.配合2008年的年度核验,更换了期刊出版许可证(副本),经过认真总结和自检,学报呈报资料到省新闻出版局,顺利通过了2008年的年度检查,符合办刊标准,准予继续出版;同时更换了期刊出版许可证(副本),为学报进一步出版发行,奠定了基础。

(二)办刊质量不断加强

1.稿源大幅度扩大。据初步统计,仅2009年1-10月,刊物共收稿近2000篇,除校内稿外,还引进了大量的校外优质稿源,刊物严格实行匿名审稿,提高了刊物质量。

2.影响因子不断提高。据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咸宁学院学报》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年载文量、Web即年下载率与历年相比,均有提高,尤其是刊物影响因子在湖北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矛。

3.编校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学报调整了原有的编辑队伍结构,并选送多名同志赴北京等地学习。通过培训,提高了在职编辑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同时,聘请外语系资深的老师承担学报的英文翻译工作,提高了编校质量。例如,在2008年全省期刊编校质量抽查中,我校学报差错率降低到1/10000以下,达到“优秀”等级。

4.期刊获奖情况。《咸宁学院学报》现已为国内10余家检索机构所收录,1999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质量进步奖”;2004年4月荣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委员会颁发的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6年5月荣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全国质量进步社科学报”,办刊水平不断提高,办刊质量不断加强,刊物影响不断扩大。

三、可持续发展分析

1.期刊自身的发展要求

当前,期刊出版业形势极其严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 目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正处于全面推开的关键时期。作为地方高校举办的咸宁学院学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增强竞争意识,积极拓展关联领域,精心打造“学术高地”,加大组稿力度,增加编辑含量,努力形成学报的个性特色。期刊的发展,不能固守传统,要有新的突破。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拓展视野,以知识为资本投入要素,把期刊的触角延伸到更多领域,从质量上下功夫、从形式上要变化、从版面上求发展。学报将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形势,继续扩大学科覆盖面,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专家的优势和学术专长,以学校优势学科作为学报发展的支撑点;同时,服务于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发挥好学报作为学校、教师展示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平台的作用,以满足学校科研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2.我院具有创办月刊的潜力

(1)学校发展和教学科研情况。咸宁学院由原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咸宁医学院两校合并组建,拥有本、专科专业49个,学生12456人,教职员工1095人,其中,有教授、副教授269人;有博士、硕士200余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省政府专项津贴5人,市政府专项津贴2人,省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教学、科研力量雄厚,且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九五”期间,原咸宁师专和原咸宁医学院两校发表学术论文3084篇,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项,出版专著、编写教材101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7年公布的《1991-1995年中国高校科技论文产出排名榜》统计,1991-1995年,SCI收录我国高校科技论文排名榜中,咸宁师专排名第266位,在湖北省高校中与武汉工学院并列第15名,在湖北省师专中排名第一,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咸宁师专排名第48位,等等。这些具体的数字已明确地、充分地说明了咸宁学院已有的科研实力。随着两校的合并,教学、科研的强强组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五”期间,咸宁学院的科研成果将更为辉煌。学院占地面积1800亩,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5100余万元,藏书61.6万册(件)。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有附属医院5所、教学医院11所、实习医院25所,有53所校外实习学校,20个校外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1个普通话测试站。学院拥有先进的校园网,为远程教学、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建有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多媒体电教室、中心实验室、理化实验楼、基础医学实验楼、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实验中心等教学实验场所。有37个实验室,6个语音实验室,拥有教学用计算机1240台,多媒体教学座位数8500个,网上教学课程数11种。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日趋完善。

(2)办公环境和编辑队伍状况。《咸宁学院学报》编辑部现有办公场地160平方米,专职办刊人员11人,其中综合版7人,医学版4人,办刊设施齐全,办刊经费充足。编辑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6人,中级职称的有3人,初级职称的有2人;编辑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人,硕士学位的有4人;学报办公室主任余朝晖同志所撰写的论文曾荣获“2006年湖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优秀编辑学论著”,学报主编佘斯勇同志曾荣获“2008年湖北省期刊优秀编辑”。编辑队伍中编辑学研究成果丰硕,共参编论著多部,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3.院领导对申报月刊高度重视

为打造学校学科特色和办学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学术研究平台,院领导对申报月刊工作非常重视,为编辑部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调整了编辑部人员、结构,加大了投资力度,引进了办刊的专业人才,不断充实办刊队伍。同时,院领导专门召开院长办公会进行研究,论证申办月刊可行性论证报告,同意《咸宁学院学报》由双月刊改办月刊,其他登记项目不变,并签发“关于《咸宁学院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的申请”(咸学院文)[2009]50号。

总而言之,我们已具备申办《咸宁学院学报》(月刊)的各项条件和能力,即既有明确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也有固定的稿源和读者;既有雄厚的财力作基础,也有较专业的编辑人员作保证,故特提出将《咸宁学院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请各级主管部门考察并批准,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咸宁学院学报》编辑部

2009年10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