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匠心独运出精品

匠心独运出精品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刘志坚读岳双才老师的新闻作品,总会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教育和新的指导,有一种回味无穷、绕梁三日的感觉。纵观岳双才老师的新闻作品选,我认为他在新闻角度的选取上,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

刘志坚

读岳双才老师的新闻作品,总会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教育和新的指导,有一种回味无穷、绕梁三日的感觉。在这里,我既不说岳双才老师新闻作品标题的明亮传神、内容的博大精深,也不说岳双才老师新闻作品取材的典型新颖、分析的客观公允,仅就新闻角度而言,说它巧辟蹊径入佳境,匠心独运出精品毫不为过。

说到新闻角度,我想起了苏轼的一首诗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七绝诗不仅勾画出庐山的奇瑰和雄伟,而且为世人道出了一个哲理,这就是:在同一座大山面前,因观察者的立场、角度不同,也就是主观能动性有不同的发挥,尽管客观事实只有一个,但因此而产生的视觉差异却大相径庭。对新闻记者来说,在同一座大山面前,也就是在一新闻事实面前,因报道者的水平、立场、角度、技巧等诸方面的原因,有人勤于思考,独辟蹊境,创做出来的新闻作品也就异彩纷呈,各具个性和特色,而有人不肯动脑筋,拾人牙慧,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就相形见绌。

纵观岳双才老师的新闻作品选,我认为他在新闻角度的选取上,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在此,我仅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在以小见大中找角度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短文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那么,如何以短文去表现一个重大题材呢?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做到以小见大。这个“小”,也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情节、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这个细节或情节,可能是最新点——发掘事物中的最新变动,也可能是最近点贴近读者身边的事件。这样的东西,写出来读者看得见摸得着,有血有肉、有生活气息,具体感人,有说服力。

1997年7月中旬,我们井下作业公司举办第二次作业工期间,岳双才老师到我们公司采访。由于当时将近三伏,天气异常炎热,再加上没有空调,采访没一会儿,就浑身汗水涔涔的。这时,岳双才老师发现从公司党政领导到机关科室长的办公室内都没有安装空调,陪同岳双才老师来到几个作业队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作业队队部和作业工宿舍里,无一例外地都装上了空调。这件事实际上是我们公司党政领导树立群众观点、为职工真心实意办实事、一切为一线着想的生动体现。然而,这篇新闻的角度该如何着手?是选一个“大”角度,还是选一个“小”角度,岳双才老师选择的是后者,写出了题为《连日持续高温同样酷热难熬(眉题)空调装给谁?(主题)》的新闻,尽管角度很小,却是从大的视野方面写出来的。一篇仅有420字的新闻,很快刊登在《华北石油报》一版头条,并配发了短评。同时,《中国石油报》也在三版加花边重点刊登。

再如,岳双才老师《这笔账该咋算?》的报道,也是一次小角度、大视野的有益尝试。这篇报道说的是这个仅有十几个人的中队研制推广一项“抽油机地脚螺栓重植技术”的科技成果,以前按常规施工方法,一次可获两万多元的收入,如今采用这种新技术后,由于省人省工,一次只能获利几千元。一年下来,全队就少收入几十万元,对于一个只有16名职工的施工队来说,损失可谓不小。但整个采油厂却因为该项技术的应用,一年可减少投资120多万元。是算自己的小账,还是算全厂的大账?该队顾全大局,算的是企业的大账,他们义无反顾地全力推广这项技术,并推广到其他采油厂。

从大的视野看这件事情,很有新闻价值和指导性。但在具体写作时,也不是一味地追求用“大”角度去写,这样同样能够扩大视野,增加新闻的力度。这篇题为《这笔账该咋算?》的报道,就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以上这两篇新闻作品说明,要做到小角度,大视野,就要注意对同一新闻事件具有独到且更深入的见解,注意细心观察,深入思考,往往可以从小角度中抓出新视野,从而使一个看似经常发生的容易被忽略的新闻事件具有较深的立意。

二、在揭示事物本质中找角度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在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和认识过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形态,是人们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我们选取新闻报道角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认识方法。当我们发现和掌握了某一新闻事实后,从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角度去立意,写出的新闻才有深度、有思想性。

在《为什么“叶”肥“果”瘦——部分多种经营厂点效益反差现象的思考》这篇报道中,岳双才老师把导致出现“叶肥果瘦”“水涨船不高”问题的症结归纳为多种经营厂点对主业依赖性强、富余职工安置和经济效益没有达到高度统一和社会化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先天不足”等原因,强调多种经营发展中产值和利润严重失调的问题已到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进而在报道中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与对策,一是要真正让效益在发展多种经营中唱主角,多种经营厂点生存发展主要表现在最终利润而不是产值;二是要瞄准社会市场需求,着力开发“名、优、新、特”产品,不围着“油”字打转转;三是多种经营厂点与主业应真正实现事实上的脱钩而不是形式上的脱钩,建立风险、责任、激励机制,达到安置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人员分流效益化。该报道由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加了报道的深度和分量,起着深化主题,活化内容的功效,给人以新鲜感。

我们不妨再来看《“老树”何以发“新枝”(主题)研究院在廊东地区综合研究获勘探新突破启示录(副题)》这篇报道,报道也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研究院地质研究人员坚持观念更新和科技创新,在实践中敢于冲破思想束缚,从纷繁复杂的大量资料中“沙里淘金”,使看似山穷水尽的老区柳暗花明,打破了该地区近20年勘探无重大进展的沉寂局面,展现出老区勘探获新突破的良好前景。岳双才老师透过这个现象,揭示出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传统的地质思维模式应该转变;技术创新是实现资源接替的强大支撑点;老油田仍然是今后增储上产的主战场和潜力所在。这篇新闻,因为角度选得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在逆向思维中找角度

写好深度报道,在新闻实践中还要学会运用和善于运用逆向思维。采用逆向思维,可以把新闻写深,而不是就事论事地写报道。逆向思维能够对同一事物得出不是一般思维的结论,触及经济工作、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起因、症结、出路与对策,有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

岳双才老师的《阿赛管线大面积腐蚀令人担忧》这篇报道,就是在逆向思维中找角度的范文。1993年寒冬,岳双才老师到二连油田赛汉输油处采访,在长达365公里的阿赛线沿途各站实地了解情况时,看到有3个站的职工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正在挖坑焊接排除穿孔险情,深受感动。如果按照常规,写一篇石油工人冒严寒奋不顾身排险情,确保长输管线和二连油田正常生产的表扬式报道,既容易写,也好发表,采访上不用下多大功夫。但是,岳双才老师没有就事论事,而是运用逆向思维,有意识地换一个角度想问题,这就是这条被称为二连油田“生命线”的长输管线为什么接二连三地穿孔,如果因腐蚀穿孔引起管线停输,将会给二连油田生产和呼和浩特炼油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和影响?最后,岳双才老师写出了《阿赛管线大面积腐蚀令人担忧》的报道,引起了当时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使问题得到了较快解决。

不难看出,运用逆向思维,从一般事实中提炼出带有问题性的分析和判断,能够使深度报道进入一个全新境界。运用逆向思维写深度报道,就是要不仅善于从正面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从反面和多侧面进行观察,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上,深入进行分析研究,对同一新闻事件提出较为精辟且独到的见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岳双才老师的新闻作品还在“新”字上找角度、在分析比较中找角度、在员工关注点中找角度、在指导工作实际中找角度、在特定地名中找角度、在承担社会责任中找角度、在析事明理中找角度等方面,也都很有新意、很有特色,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刚才,我借用苏轼的一首小诗作为文章的开头,最后,请容许我再借用苏轼的一首小诗作结尾: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这首哲理性很强的诗告诉我们:只有手指拨动琴弦,即主体与客体相结合,才会有琴声。新闻记者应该做高明的琴师,去拨动新闻事实这根琴弦,使选择的新闻角度这首曲子产生出绕梁三日的动听旋律。

(作者时任渤海钻探井下作业公司宣传部长,这是作者2009年7月12日在岳双才新闻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