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锁定出精品主攻政府奖

锁定出精品主攻政府奖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锁定出精品主攻政府奖精品一词源于工厂,然而,如今精品已成为覆盖所有行业的术语。为此,笔者建议青年记者们,在记者生涯起步之初就要把自己的奋斗目标,锁定在出精品,主攻政府奖上,要竭尽全力突破围城,突破前人,以创新为灵魂,以创新为动力,多出精品,摘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15项政府大奖桂冠,在加大媒体竞争力上发光发热。

第二节 锁定出精品主攻政府奖

精品一词源于工厂,然而,如今精品已成为覆盖所有行业的术语。在新闻界,精品不仅常常挂在人们嘴边,而且被列入提高媒体竞争力的决策上。笔者认为,媒体每年能出多少精品,主要在于整天奔波在第一线的记者,是否有出精品的意识,是否有创精品的能力。为此,笔者建议青年记者们,在记者生涯起步之初就要把自己的奋斗目标,锁定在出精品,主攻政府奖上,要竭尽全力突破围城,突破前人,以创新为灵魂,以创新为动力,多出精品,摘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15项政府大奖桂冠,在加大媒体竞争力上发光发热。这里所说的政府奖是指由中宣部批准立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新闻单位职称评审确认为政府奖的奖项。

那么,记者为什么要把出精品拿大奖作为锁定的目标呢?

精品是检验记者业务素质的试金石,也是记者产生可持续创新力的目标

名记者鲍·波列伏依在《我的记者生涯》中写道:“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工作者,那他的生命就不是以年计算,也不是以十年计算,而是以通讯报道来计算的。报道一篇接一篇,其中那些最有意义的作品,就成为他一生的里程碑。”鲍·波列伏依笔下的“最有意义的作品”、“里程碑”式的作品,正是我们所说的新闻作品的精品,换言之,精品是检验记者业务素质的试金石。如果一个记者没有写精品新闻作品的意识,没有追求出精品这个大目标,他的记者生命只能以年计,至多延续到十年,他非转行不可。

说精品是检验记者业务素质的试金石,这是公众社会的要求,广大受众需要大众媒体提供精品新闻作品,而媒体的精品来自于社会,出自于记者之手。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所以,作为一个专职记者,一定要把出精品、出好稿件,当作职业的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之。这不是个人好恶使然,也不是一时冲动所能坚持的,这是职业性质、岗位职责规定的,这是每一个记者都要身体力行地去努力拼搏、去刻苦钻研,才有可能获得的成果。

从岗位职责的角度来说出精品这个话题,则更现实、更贴近一些。大家知道,中国新闻界,编辑和记者共分“员”、“助理”、“中级”、“副高”、“正高”5个档次。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中央媒体尤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编辑从“员”、“助理”到“中级”以后,如若没有新闻精品之作,拿不到政府级大奖,就没有资格晋升“副高”级专业职务,将永远停留在“中级”的岗位上。副高专业人员如果任职期间没有获得政府一等奖1项,或二、三等奖2项的话,也没资格晋升正高级专业职务。按目前我国新闻界专业职务评聘条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从中级到副高,再从副高到正高,至少要获得两次政府一等奖或四次政府二、三等奖,否则,难以晋升。当然省级媒体评聘职称的条件要低一些,在获奖上只要有省级新闻奖项即可。从个人业务成长、职务评聘、升迁角度来看,精品更是检验记者业务素质的试金石,当记者的,特别是青年记者,没有任何理由不重视多抓好题目写精品、发精品。

一旦弄明白出精品的重要性,特别是想到不同岗位职责的要求,任何一个记者都会树立起强烈的精品意识和抓政府大奖的目标,追求精品的意识和目标就会化作强大的驱动力,拉动着记者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既定目标,也就是激发出一股股可持续创新的力量。中国记者应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新闻传媒发展的前沿,发扬中华民族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文明的长处,在宣传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广大受众奉献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精品,不断增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记者怎样做才能多出好稿,历练出精品新闻作品呢?

精品来自于记者勤奋好学、深入调研、拼搏向上的敬业精神

有人说,优秀新闻作品是记者的“身份证”,这话颇有些道理。外国名记者暂且不提,单说中国的名记者、大记者,范长江、穆青等,普通老百姓虽然记不清他们的长相和生辰八字,但却清清楚楚地知道他们的成名作品《中国的西北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是名以文传、人以品立。几十年来,他们的传世精品给几代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些被称作记者的“身份证”的优秀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呢?众所周知,这是记者长期勤奋好学,深入一线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抓首创、抓原创新闻的结果。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就是他走出城市,不避艰险,以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深入中国的大西北进行采访和考察所得。他行经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一些地区,越祁连山,绕贺兰山,行程两千多公里,历时10个月。他把沿途深入采访的素材写成通讯,寄给《大公报》刊发。他是中国媒体第一次公开真实地报道了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雄壮历程,深刻反映中国西北角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风情,揭示出中国新希望的记者。当时范长江所写的一系列报道,在中国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但是他并未因这巨大的成功而止住前进的脚步。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后,他立即奔赴卢沟桥、长辛店,辗转于华北、苏皖抗敌战场,深入台儿庄前沿进行战地采访。范长江的新闻实践至今仍有巨大的学习借鉴意义。范长江在《怎样做新闻记者》一文中指出:做新闻记者首先要有“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态度”;二是新闻记者要“坚持真理”;三是要有丰富的知识,“既要博,又要精”;四是“技术”;五是健康。用21世纪中国传媒的行话,范长江这五条原则的现代术语是: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敏锐正确的思辨能力;熟练运用高新电子信息技术从事采访;具备专精的业务能力和理论修养。现代记者只有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适应现代传媒的规律和节奏,坚持深入一线才能写出能够产生轰动效应的精品佳作来。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青年记者在采访有汽车、火车、飞机,通讯有手提,传稿有电脑的现代化装备条件下,却产生了浮躁心理,养成了惰性,他们渐渐远离社会第一线,热衷于坐在电脑前找寻一些浮在社会表层的“新闻”。作品格调低下,内容虚假,让受众的眼球淡然,耳朵生厌。众所周知,新闻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容的真实和传播的时效,记者的影响力在于其能否以最快的时效向受众提供原创新闻。现代化信息技术确实给记者收集、传播信息提供了先进的渠道和手段,但是先进技术替代不了记者必须深入一线,必须向发生新闻的地方和有关知情人,面对面采访、核实、判断新闻的真伪和价值等一系列工作。谁非要丢弃这个最基础的过程,靠道听途说来编造新闻,将不仅与精品无缘,而且要吃苦果子。

翻翻中国新闻奖作品选,读读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佳作赏析,每篇获奖作品都是作者辛勤耕耘、深入采访、精心选材、独特构思、精工细作的结果。如获中国新闻奖的通讯《三任书记的扶贫歌》就是广西《漓江日报》的记者,在全国特困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伟江乡甘甲村,走进一户户农民家中,寻觅三任地委书记致力于扶贫,使各族群众尽快致富的感人事迹。在掌握了大量翔实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后,写作上,记者又不落俗套,行文点面结合,选材精炼得当,以“三任书记的扶贫歌”为红线贯穿全文,以人物、时间为主线,环环相扣,运用具体生动事例表现了党的领导干部关心贫困山区各族群众疾苦及脚踏实地为群众干实事的作风。扶贫属主旋律范围的老主题,这篇通讯能获得中国新闻奖,记者不怕艰苦,爬山越岭到山村深入采访,是重要成因。离开记者扎实的采访作风,稿子很难写出深度,出新更难,获奖也无从谈起。

精品,来自于记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强烈创新意识

近20年来,虽然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10多种政府级新闻奖年年都在评奖,不少媒体领导也把出精品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但笔者感到,那些在一线忙碌的记者们,创精品的意识并不强,积极性也不大。大多数记者连中宣部确认的15种政府新闻奖的名称也叫不出来,创优、出精品、拿政府奖成为仅仅挂在媒体领导嘴上的口号。这种不关心创优、漠视出精品,不拿政府奖当回事的状态不扭转,一切都将成为空话。说到底,工作在一线的记者,尤其是青年记者,能否把自己工作的坐标锁定在出精品,主攻政府奖上,是媒体能否搞好创优出精品的基础。我们工作生活在改革开放创新的时代,有着许许多多的新闻资源可供我们去开发、挖掘,有着许许多多的新闻坯料等待我们去精雕细刻成精品佳作。一线记者要解放思想,敢于瞄准高标准;要更新转变旧观念,按创优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鼓足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新闻采访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成绩。

说实话,笔者虽然已在采访一线辛勤工作30多年,但在创优攻政府奖的认识上,也是最近才开的窍。过去也长期处于模糊状态,心里知道创优重要,可实际工作中总是排不上位,在创优评奖方面有不少教训值得吸取。一是平时没有创优计划,年底从所发稿中拿出一两篇报上去了事;二是资料保存意识差,报评时瞎凑合。比如,1996年,自己追踪报道了8年的天津和平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被中宣部认定为重大先进典型。在中宣部组织的采访团采访活动中,自己与同事确实精心策划,认真采访,精益求精地采制了一组录音报道。从写作上讲,这组稿子堪称精品,中央台播发后深受听众的欢迎,得到台内外领导和专家的好评。但由于忽略了将来要参加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评比,节目播发后没有留存播出节目带,到要参评时,只好把当时随手用非专业录音机,通过空气传导从收音机外录的节目带报了上去。后据一位评委透露,评审会上,评委一致认为这组稿子从主题到角度,从选材到构思,都属上乘之作,可以入围一等奖。但由于我们报送的录音带杂音大,评委们只好遗憾地把这组稿子从一等奖降到三等奖。

要真正做到牢牢锁住创优出精品,实现拿政府奖的目标,一线记者一是要解放思想,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自己经过努力可以拿大奖的信心;二是要把创优目标化,改变平时无准备,年底抱佛脚的状态,从年初就切入创优目标,做到一年365天,随时思索创优题目,有了灵感,抓到线索就按精品标准去运作;三是要科学创优,从薄弱环节实现零的突破。目前,每年参加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奖的媒体和作者比较多,竞争很激烈,每届评比都涌现不少创新之作,也有的分项目虽有竞争,但实力不强,比如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长消息、短消息类,经济评论类等。目前,在中央宣传部批准立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确认,在新闻专业职称评审上有效的政府奖共15项。新闻奖分两类,第一类里有:中国新闻奖;韬奋奖;范长江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国际新闻奖;金桥奖;中国“彩虹”奖。第二类里有: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奖;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奖;全国优秀科技新闻奖;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奖;“五四”新闻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等。这些奖项的第一类的7个项目,全国各类新闻媒体比较熟悉,竞争相对比较激烈。第二类的8项中,除了前3项知名度较高外,其他的在全国记者中,知名度都小得多。别说地方媒体记者,就是中央几大媒体的许多记者、编辑,也不太了解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等的评奖标准、参评条件。有的中央媒体在接到评奖通知后,只好临时应付,东拼西凑,找几篇交上去应付了事,有的媒体甚至找不出可参评的稿件,只好放弃。这些薄弱环节,正是那些从未获得过政府奖的记者们小试牛刀,初露锋芒的切入点,有志创优出精品,拿政府奖的同仁们,不妨好好策划一番,下工夫寻找题目,用足十八般武艺,写出精品,实现零的突破。

笔者深信,只要记者们把创优出精品,拿政府奖当作努力拼搏的目标,媒体上即会出现更多受人喜欢的新闻作品,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就会加大、再加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