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报道如何出精品

新闻报道如何出精品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报道要出精品,首先要求记者要树立精品意识。也就是说,要想出精品,先要有“精品”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由此可见,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闻报道要出精品,就必须讲究采访艺术。从记者工作的特点和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来看,新闻报道要出精品,记者需要具备以下的采访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艰苦奋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客观公正,高效廉洁。

新闻报道如何出精品呢?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新闻报道要出精品,需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加强常识修养、树立精品意识、注重新闻策划、讲究采访艺术、强化主题提炼、讲究写作艺术、讲究标题艺术和追求精益求精等方面下功夫。

树立精品意识

新闻报道要出精品,首先要求记者要树立精品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只有记者在思想意识上确立了“新闻精品”的观念,才能在行动上去追求“精品”。也就是说,要想出精品,先要有“精品”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

新闻记者如何树立精品意识呢?笔者认为,记者必须具备对新闻事业无比热爱的敬业精神和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就会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去想方设法把报道搞得好些、好些、再好些,不断追求精品新闻和精美新闻。

讲究采访艺术

采访在整个新闻事业中占据着头等重要的最基本的地位。没有新闻采访就没有新闻报道,也就没有新闻事业。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获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材料而从事的调查研究活动。具体而言,就是记者为获取新闻材料而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一系列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从采访和写作的关系上看,采访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前提。采访和写作是新闻报道工作的两道基本工序。采访是获取原料,写作是加工制作,没有原料当然谈不上加工。同时,采访的深度决定了写作的深度,只有采访来的材料生动、细致、准确、深刻,才能使报道生动、细致、准确、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讲,采访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决定了新闻写作的品质。采访进行得不好,写作决不可能好;采访进行得好,才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写出成功的新闻作品来。正因为如此,新闻界有一句话说:“七分采三分写。”

由此可见,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闻报道要出精品,就必须讲究采访艺术。具体说来,要重点做好以下这些方面的工作:

一、新闻线索

新闻采访活动的进行,有赖于新闻线索的提供。而获取新闻线索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主要有:一、从编辑部的新闻策划和报道计划中寻找新闻线索;二、从接到的各种宣传报道活动的通知、邀请中获取新闻线索;三、从领导机关和负责同志那里得到新闻线索;四、从各种会议上获取新闻线索;五、从各种领导视察活动中获取新闻线索;六、从各种文件、简报或工作总结材料上获取新闻线索;七、从群众来电、来信、来访、来稿中获取新闻线索;八、从各种传媒载体上获取新闻线索;九、从广大群众以及自己熟悉或经常接近的人那里得到新闻线索;十、从各种新闻采访中获取新闻线索。

二、访前准备

新闻采访有如上战场打仗,需要做好各种上阵前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何做好访前准备呢?我从实践中归纳出以下这些:

(一)、要明确采访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记者每一次采访都要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采访,这次采访写出来的报道要反映什么、达到什么效果,从而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

(二)要熟悉采访对象,做到有共同语言。每次采访都要对被采访对象进行研究,了解其相关资料,使彼此见面后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拉近双方的距离,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三)、要学习相关知识,做到不说外行话。每次采访,记者都要根据所采访内容的需要,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和常识,防止在采访过程中说外行话而影响采访顺利进行。

(四)、要准备采访问题,做到思路清晰。采访前要制订好采访方案,围绕主题,多准备些问题。有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即使有时采访受到了干扰,也就不会因一时紧张而造成思维混乱。

(五)、要懂采访心理学,做到双方愉悦。新闻采访是一种互动式的思想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情景式的心理交流。采访要达到好效果,就需要双方在思想上引起共鸣,在心理上共同愉悦。

(六)、要备好各种物品,确保采访成功。

三、采访重点

新闻采访的重点应放在抓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风尚、新经验和新问题上。

(一)抓新动向。抓新动向,就是抓住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新动向。对于省、市、县一级的新闻宣传报道,要抓住关系省、市、县一级的党政重大活动和关系当地人民大局的新动向。

(二)抓新事物。抓新事物,就是抓住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那些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能给人们指明前进方向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三)抓新成就。抓新成就,就是抓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成就。

(四)抓新风尚。抓新风尚,就是抓住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涌现的新风尚。

(五)抓新经验。抓新经验,就是抓住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

(六)抓新问题。抓新问题,就是抓住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出现的新问题。

四、采访技法

新闻采访要顺利进行,必须讲究技巧和方法。老新闻工作者们所总结出来的采访技法,如上下结合、点面结合、因人而异、亲身体验、个别采访、集体采访、电话采访、交叉采访、跨行业采访、易地采访、蹲点采访、遥控采访、立体采访、突击采访等,要很好地学习并加以应用。

提问是新闻采访中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要讲究使用技巧。提问要看对象,因人而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大量新闻采访实践中,常用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1.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2.侧问:即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问题上来。

3.反问:即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

4.设问:即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提出一些假设的问题,启发对方思考,帮助对方回忆。

5.追问:即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打破砂锅问到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长期新闻采访实践中,新闻工作者把提问技巧归纳为“九要九不要”,即:要启发,不要逼问;要求教,不要审问;要引导,不要急躁;要灵活,不要死板;要热烈,不要冷场;要稳重,不要惊叹;要谦逊,不要浮夸;要掌舵,不要放马;要求实,不要强加。

五、采访作风

采访作风是记者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在采访问题上的综合体现,它同采访路线、采访原则密切相关。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要贯彻依靠党委的组织原则,就需要有好的采访作风。同时,好的采访作风也可以保证采访技法的正确应用。事实证明,一个记者的采访作风好,走到哪里都受欢迎,不仅有利于搜集到所要的材料,更好地完成报道任务,而且能留下好名声。反之,一个记者的采访作风不好,就会脱离群众,常常被人拒于千里之外,很难较好地完成报道任务,也给人留下坏名声。

因此,要提倡良好的采访作风。从记者工作的特点和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来看,新闻报道要出精品,记者需要具备以下的采访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艰苦奋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客观公正,高效廉洁。

六、采访记录

新闻采访要重视记录工作。它是新闻写作的重要依据。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录形式主要有脑记、笔记和录音等,记录的方式有一般记录和速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采取最合适的记录形式和方式。但无论哪种形式和方式,记录一定要如实、详尽、具体、清楚,把新闻事实较系统而全面地真实记录下来,以便写作时有足够的新闻事实材料可用。

讲究写作艺术

新闻报道要出精品,同时必须讲究写作艺术。具体说来,要做到:

(一)善于让事实说话。事实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新闻。新闻报道要注重用事实说话。新闻精品更应该如此。事实胜于雄辩。在用事实说话时,要做到善于驾驭运用。用事实说话并非把所有的事实罗列出来,而是要围绕主题,精心选择,善于运用事实。

(二)抓住事物的特点。各种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新闻报道要紧紧抓住所报道事物的特点,深挖细掘,突出特色,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报道。写作时要认真筛选那些能够充分体现所报道事物特点的素材,然后按照新闻报道的规律和要求写作。

(三)主题要鲜明突出。每一篇新闻报道都有其主题,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和统帅,新闻精品要力求主题鲜明突出。如何达到主题鲜明突出?一是客观报道,从事实中引出必然结论。二是深入分析,从事实中剖析出思想内涵。三是联系对比,从比较分析中深化主题。

(四)把高潮放在前面。新闻报道要先声夺人,务必把精彩的高潮放在前面,设立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觉得有必要看一下。这就要求记者在写作时要下功夫开好作品的头。新闻精品就是要在开头上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充分起到“凤头”的作用。

(五)把事实交代清楚。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报道过程中,一定要把事实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不能为了“精品”含糊其辞,让读者读不懂新闻。

(六)巧用新闻背景。新闻作品要成为精品,必须巧用新闻背景,从而增加信息量,同时也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新闻报道在运用新闻背景时要讲究艺术,力求在适用的基础上能够巧用。新闻背景要用多少、如何用、用在哪?这些问题都要作一番研究。在运用过程中要明确,新闻背景是为新闻报道服务的,是“配角”,不能喧宾夺主。

(七)善用新闻语言。新闻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新闻是给人看的,只有写得准确、生动、形象,写得有意思,人家才喜欢看。

(八)注重“新、短、活、强、美”。

1.新。新闻要新,写作也要新。在写作内容、写作形式和写作方式上,都要求有所创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短。短是新闻精品写作的内在要求,是现代生活节奏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读者的迫切要求。记者在写作时,必须精心选择事实材料,精心提炼主题,精心安排结构,精心锤炼字句,达到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3.活。把新闻写活是提高稿件质量,增强新闻可读性的关键手段之一。新闻内容要抓活,文字表达也要活,写作形式也要活。

4.强。新闻的强指的是新闻的思想性、政策性和针对性。新闻报道要力求思想性强、政策性强和针对性强,富有哲理,给读者以启迪和教育。

5.美。美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于内容和形式的协调统一上,体现在篇章结构的合理安排和语言文字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正确使用上。精美新闻能给读者一种美的愉悦的享受。

(九)写作迅速及时。新闻是“易碎品”,有如昙花一现。正因为此,新闻报道总是要抢在第一时间发表。这就要求报道要迅速及时,记者要有“倚马可待”、“一挥而就”的写作速度。随着各种现代化传媒手段的产生和运用,新闻宣传报道所追求的时效性越来越强,这给新闻写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当今社会,不少人可以通过网络几乎同步收看收听现场新闻报道。显然,记者如果写作速度跟不上,是难以完成快速报道任务的。

讲究标题艺术

新闻报道要出精品,除了从采访、写作上讲究艺术外,还应从标题上讲究艺术。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的主题首先由标题集中反映出来。制作一条醒目而引人入胜的标题,可以准确而深刻地揭示和评价新闻的内容,帮助读者阅读和全面理解新闻的文意。新闻标题制作不好,会明显地影响新闻作品的质量。

新闻精品对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是:题文一致、准确简洁、富有新意、扣人心弦、具体形象、鲜明有力、生动优美。

(一)题文一致。标题必须准确地反映事实,清楚地标出新闻的要点。题文不能貌合神离,题不对文。

(二)准确简洁。标题要准确简洁,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直叙题意,一目了然。要避免拖泥带水,不知所云。

(三)富有新意。标题有了新意,就能提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标题制作要标新立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能落于俗套。

(四)扣人心弦。新闻精品的标题要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使读者一看标题就被吸引住,激起情感的浪花。

(五)形象具体。新闻标题要形象化、具体化,不能大而空。形象化的标题才会生动有趣,读起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状。

(六)鲜明有力。标题要鲜明爽朗,使人一看就能知道作者对新闻报道中的事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提倡还是取缔,是鼓励还是批评,泾渭分明。

(七)生动优美。标题制作要运用群众语言,既朴实生动,顺口易记,印象深刻,又新鲜活泼,优美流畅,富有生活气息,亲切感人,给人以美的享受。

加强学识修养

新闻报道要出精品,还需要不断加强学识修养。根据当前形势,主要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加强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和专业修养。

(一)政治修养。记者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记者是政治活动家,社会活动家,是党的耳目喉舌。记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饱满的政治热情,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和掌握新闻业务。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记者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用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时刻保持“政治家办报”的本色。

(二)理论修养。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和钻研,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理论从实践中来,理论又指导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断丰富和巩固理论成果。

(三)知识修养。知识就是力量。由于记者职业接触面广,需要有渊博的知识。而渊博知识的获取有赖于不断地学习。记者的知识结构要尽量多元化和合理化。记者既要当“杂家”又要当“专家”。也就是说,记者对各行各业的知识要既博又通,而对新闻业务知识既红又专。

(四)专业修养。记者的专业修养主要内容包括:一要懂得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二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本领和能力。要努力成为综合实践型专业人才,成为新闻业务上的精干能手。

作品实例分析

笔者所采写的新闻报道《三名村民合办电 一度农电五毛钱》发表于1999年7月l6日《普宁报》。该新闻作品荣获1999年度全国县市报新闻奖一等奖。

该作品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至今记忆犹新。

1999年7月13日下午,笔者独自驾驶摩托车到距离普宁市区43.63公里的黄沙乡过夜体验生活。

黄沙乡地处偏远山区,山多人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民基本过着农耕生活。

傍晚时分,笔者到达该乡。该乡党政办同志接待笔者并安排住宿。

晚饭后,笔者与办公室同志进行交流,希望能从他那里找到一些新闻素材或新闻线索。然而,直到接近深夜,什么也没有,我只好有点失望地打算第二天一早下山。

时间已是零时,笔者还没有睡意,到室外走一走。

这时,笔者发现有一个房间还亮着灯光,几个人还在谈话。

“走,与山里人聊聊去!”笔者对自己说,走了过去。

山区人十分好客,把笔者请到沙发上落座,与笔者友好地交谈了起来。谈着谈着,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

“很好!”突然,笔者高兴得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为什么呢?因为笔者听到了在座的杨陈锦、杨国俭和杨汉文谈到了合办水电站的事,笔者觉得那是全市、全省正在进行的农网改造的典型。笔者当场与他们约定第二天上午到水电站现场采访。

为了揭示村民杨陈锦、杨国俭和杨汉文三名村民合办电的意义,笔者在采写过程中下了一番功夫。首先是挖掘和提炼了鲜明的主题,其次是了解并适当运用新闻背景,再次是采用了对比法,第四是整篇作品仅360字左右,第五是标题用了口语化的对仗修辞。整篇作品主题鲜明,简洁明快,感染力强,见报后深受好评。

(注:本文撰写于2003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