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度假体育研究

国内度假体育研究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检索文献,本课题认为有关国内度假体育的研究与国外度假体育研究相类似,主要是体育旅游、度假旅游领域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在体育旅游研究中,度假体育一般是作为体育旅游的类型之一加以研究。国外度假体育研究大都是非基础理论性质的研究,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度假体育的基础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完善。

通过检索文献,本课题认为有关国内度假体育的研究与国外度假体育研究相类似,主要是体育旅游、度假旅游领域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在体育旅游研究中,度假体育一般是作为体育旅游的类型之一加以研究。叶艳霞(2005)[62]按内容将体育旅游分为四类:度假型、娱乐休闲型(观赏型)、观光型和民俗型。柳伯力、陶于平(2003)[63]将体育旅游分为观光型体育旅游、竞赛型体育旅游、度假型体育旅游、健身娱乐型体育旅游和拓展型体育旅游等五种形式。在度假体育的基础研究中,若水(1994)[64]认为,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掀起的“体育度假”已越来越引起了重视。德国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宣称传统的度假方式为“消极度假”,而他们推崇的“积极度假”实际上是“体育度假”,即用紧张的体育活动促使身心放松。对于度假体育旅游的概念,昌晶亮(2006)[65]认为,从体育旅游的维度来看,体育旅游与度假旅游的关系非常紧密,很多情况下体育旅游者是出于休闲、娱乐、度假的目的而参与体育旅游的。然而,正是由于人们出于度假的目的参与体育旅游,而且旅游目的地往往又是旅游度假区,所以使得人们将度假旅游与度假体育旅游混淆起来,认为度假体育旅游就是度假旅游,或者说度假体育旅游是度假旅游的一种。其实不然,所谓度假体育旅游是指人们在度假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旅游资源,借助划船、游泳、登山、滑水等体育休闲手段以获得心理愉悦体验。度假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放松、减轻压力,希望通过度假活动来释放平时所积累的压力。度假旅游与度假体育旅游存在两点本质区别,见表2-2。

表2-2 度假旅游与度假体育旅游的区别

alt

度假旅游领域研究者主要是从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角度进行。黄郁成(2002)[66]认为,体育度假项目主要有与水有关的运动(如船艇运动、水中运动和水上乐园等)、球类运动(如高尔夫球网球等)、射击运动(如射击场、射箭、飞镖和狩猎等)、冬季运动(滑雪和滑冰等)、自行车运动、沙滩运动以及器械、攀岩、风筝等其他项目。根据汤雅芬(2006)[67]的研究,目前以高尔夫球和足球等专业性体育运动为主题的度假区是度假旅游产品的新秀。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大城市周围的高尔夫球场专项度假旅游产品度相对比较成熟。滑雪旅游客源市场和滑雪度假旅游产品发展异常迅猛。肖光明(2004)[68]指出,度假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度假区的开发最为成功的类型是体育运动型。从产品上看,过去旅游者的享受阳光、沙滩已被主动参与式的体育活动如健身、滑水、冲浪、潜水、高尔夫、滑雪、远足等所取代。林兢(2005)[69]的报道表明,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旅游度假区,昆明滇池正在根据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特性及其变化趋势,确立了要依托独特的气候、环境、生物、文化等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开发运动度假、文化体验、康体休闲旅游。其形象定位就是“具有高原民族文化特色的世界级康体运动休闲度假胜地”,营造出现代新昆明、云南、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三空间”。

总体而言,国外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未对度假体育作出明确的定义,而是对与度假体育相关的诸如度假体育旅游、休闲体育旅游、航行体育旅游、体育景点旅游、赛事体育旅游等进行了研究。国外度假体育研究大都是非基础理论性质的研究,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度假体育的基础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完善。由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我国学者对度假体育研究还比较少,在国内学术期刊和网站中几乎没有关于这个主题的相关评论和文章。目前的研究大部分是将度假体育作为体育旅游的类型之一加以研究,理论体系尚未构建,整体研究尚处于幼稚阶段。

注释

[1] James D. Strap. The Resort Cycle and Second Hom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4): 504-516.

[2] Cindy S. Aron. Working at Play: A History of the Va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3] Iso Ahola, S. E.,& Mannell, R. C.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 on Leisure.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Pub Ltd, 1985.

[4] 卢宏:《分时度假的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2期,第170-174页。

[5] 郭鲁芳、陈超:《中外分时度假研究进展》,《商业研究》2005年第3期,第153-156,168页。

[6] 王曼云:《苏联人民怎样休息和度假》,《国际观察》1985年第3期,第15-17页。

[7] 郭鲁芳:《老年人度假决策中的信息来源》(译文),《旅游学刊》1990年第1期,第20-22页。

[8] 张凌云:《试论我国度假区的市场定位和开发方向》,《旅游学刊》1996年第4期,第5-9页。

[9] 迟景才:《世界度假旅游产品及其发展》,《旅游调研》1996年第7期,第24-27页。

[10] 李文艺:《略谈建设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战略作用及构想》,《旅游学刊》1994年第5期,第35-38页。

[11] 王新军:《海南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学刊》1996年第4期,第13-16页。

[12] 李坚诚:《潮州市发展度假旅游之研究》,《人文地理》1997年第4期,第68-71页。

[13] 汪季清:《分时度假在我国的发展及相关问题研究》,《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第32-34页。

[14] 王莹:《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及启示》,《旅游学刊》2006年第6期,第44-48页。

[15] 侯国林等:《长三角都市圈城市居民度假旅游行为决策研究》,《商业研究》2006年第5期,第4-8页。

[16]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地理科学》2001年第4期,第354-359页。

[17] 周杰:《济南市发展环城游憩带的SWOT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第115-118页。

[18] 韩百娟:《环城市带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80-84页。

[19] 杨培玉:《城市化与环城市旅游度假带互动研究》,《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47-52页。

[20] 马勇:《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焦点创新思考十大趋势》,《中国旅游报》2001年11月23日。

[21] 杨波:《体育旅游研究的发展及其现状分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77-79,92页。

[22] Glyptis, S. Sport and Tourism. Progress in Tourism, 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London: Bellhaven Press, 1991.

[23] Deknop, P. Sport for All and Active Tourism. 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 1990, 32: 30-36.

[24] Hall. Adventure, Sport and Health Tourism. Special Interest Tourism. London: Belhaven Press, 1992.

[25] Weed, M. E.and Bull, C. J.Integrating Sport and Tourism: A Review of Regional Policies in England. Progres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1997, 3 (2): 129-148.

[26] Gibson, H. J. Sport Tourism: A Critical Analysis of Research.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1998, 1 (1): 45-76.

[27] 唐小英:《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现状与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36-38,41页。

[28] Glyptis, S. Sport and Tourism. Progress in Tourism, 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London: Bellhaven Press, 1991.

[29] 周珂、周艳丽:《体育旅游的界定综述》,《中国体育科技》2005年第6期,第27-29,81页。

[30] Gibson, H. J.Sport Tourism: A Critical Analysis of Research.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1998, 1 (1): 45-76.

[31] Margaret J. Daniels, William C. Norman, and Mark S. Henry. Estimating Income Effects of Sport Tourism Ev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 (1): 180-199.

[32] Simon Hudson. Sport and Adventure Tourism. The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 2003.

[33]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下)》,《旅游学刊》2003年第6期,第111-119页。

[34] 唐小英:《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现状与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36-38,41页。

[35] 韩鲁安、杨春青:《体育旅游学初探》,《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61-64页。

[36] 陆元兆、戴昌松:《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体育科技》2000年第3期,第1-4页。

[37] 谭白英、邹蓉:《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体育学刊》2002年第3期,第22-25页。

[38] 韩鲁安等:《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42页。

[39] 仇学琴:《试论昆明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休闲体育旅游特色项目开发》,《思想战线》1998年第8期,第7-10页。

[40] 孟凡运、王正伦:《南京东郊风景区体育休闲、娱乐、旅游产业的开发前景与构想》,《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第20-25页。

[41] 柳伯力等:《四川省体育旅游发展与问题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第8-11页。

[42] 程云峰等:《对黑龙江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4-5页。

[43] 饶远、王丽静:《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构想》,《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2期,第12-13页。

[44] 孟凡运、王正伦:《南京东郊风景区体育休闲、娱乐、旅游产业的开发前景与构想》,《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第18-20页。

[45] 吴贻刚:《长江三角洲体育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研究》,《体育科研》2004年第5期,第8-10页。

[46] 周立华:《体育旅游资源“多类多元”开发模式构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第1325-1327页。

[47] 周琥:《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探析》,《体育与科学》2007年第2期,第32-34,24页。

[48] 王桂忠:《关于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体育科研》2002年第2期,第53-55页。

[49] 饶远、张云钢:《新世纪体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以云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为例》,《中国发展》2003年第3期,第64-69页。

[50] 李健、罗芬、邓金阳:《国内外奥运旅游研究进展综述》,《旅游学刊》2007年第9期,第80-87页。

[51] 林显鹏、虞重干:《现代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规律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1-7页。

[52] 姜付高等:《体验经济视角中的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营销》,《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24-26页。

[53] 平越、吴嘉玲:《论都市体育旅游的意义与前景——以上海的体育旅游发展为例》,《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4期,第12-16页。

[54] 姚洁:《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的战略思考》,《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18-20页。

[55] 李建国、卢耿华:《都市体育生活圈建设研究》,《体育科研》2004年第1期,第1-2页。

[56] 石岩、舒宗礼、夏贵霞:《近十年来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现状综述与展望》,《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4期,第59-62页。

[57] Glyptis, S. A.Sport and Tourism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 British Travel Education Trust, 1982.

[58] Joseph Kurtzman, and John Zauhar. A Wave in Time: The Sports Tourism Phenomena. Journal of Sports Tourism, 1997, 4 (2): 5-19.

[59] Bull, C. J.and Weed, M. E.Niche markets and small island tourism: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in Malta. Managing Leisure, 1999, 4 (2): 142-155.

[60] Larner, C. Interview with Peter Moore, Center Parcs managing director. Managing Leisure, 1994, 14 (9): 20-23.

[61] Cha, S., McCleary, K. and Uysal, M. Travel motivations of Japanese overseas travelers: a fator-cluster segment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5, 34 (1): 33-39.

[62] 叶艳霞:《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年第5期,第73-76,91页。

[63] 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183页。

[64] 若水:《时兴海外的“体育度假”》,《体育与科学》1994年第6期,第30页。

[65] 昌晶亮、徐虹:《体育旅游与相关概念辨析及其概念界定》,《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24-26页。

[66] 黄郁成:《新概念旅游开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227页。

[67] 汤雅芬:《上海市青浦区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68] 肖光明:《度假旅游及其产品的区域适应性调整——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人文地理》2004年第6期,第52-57页。

[69] 林兢:《话说度假旅游》,《青岛日报》2005年6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