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度假研究

国内度假研究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由于度假不断由福利转变为产品,由小众走向大众,由计划迈向市场,由单一转为多元,由国内延伸国际,从而导致度假研究也不断延伸、壮大。1.国内度假研究的萌芽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一直将度假作为一种社会福利给予某些对于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劳模、领导干部,就人群范围而言属于小众度假。

在我国,由于度假不断由福利转变为产品,由小众走向大众,由计划迈向市场,由单一转为多元,由国内延伸国际,从而导致度假研究也不断延伸、壮大。根据我国现代度假的发展历程,本课题认为以往的度假研究可相应地划分为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

1.国内度假研究的萌芽阶段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一直将度假作为一种社会福利给予某些对于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劳模、领导干部,就人群范围而言属于小众度假。这一时期的度假主要目的是对上述的小众人群进行疗养、康复、保健,因而在度假地选择方面主要是选择北戴河等避暑、避寒的风景名胜和疗养胜地,主要形式是疗养院、干休所。社会公众一般难以通过货币形式购买到这些社会福利性质的度假服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度假被列入旅游专业院校的教学计划,规定为旅游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我国学者对度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开始了相关研究。这一阶段出现了相关研究成果,但成果数量少(根据以篇名为检索项,输入检索词“度假”,对中国知网1980—1991年国内主要期刊文献资料刊登的论文进行检索,检索到论文仅有5篇),主要以介绍国外度假为主。如王曼云(1985)[6]苏联人怎样休息和度假进行了详尽介绍,对于我们了解苏联的休假制度以及苏联人民所喜爱的休闲和度假项目不无裨益。郭鲁芳(1990)[7]翻译了国外学者关于老年人度假决策中的信息来源的研究成果。从总体上来看,首先,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基本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上。由于处于研究的初始时期,以往我国并无相关研究成果,国外研究成果尚未大量引入国内,因此造成研究的方法、理念、角度等都受限较多,研究成果较少。其次,这一阶段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人员基本局限于旅游院校为数较少的几个专家。再次,研究对象比较宏观,主要着力于有关度假理论问题的研究。同时由于度假研究始于国外,国内学者起初是引入和借鉴这些国外成果,然后根据我国国情逐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度假研究。

2.国内度假研究的起步阶段

自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我国旅游事业开始依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顺应国际旅游业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的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度假需求,国务院于1992年10月正式批准在大连金石滩、青岛石老人、无锡太湖、苏州太湖、上海佘山、杭州之江、昆明滇池、三亚亚龙湾、北海银滩、福建武夷山、福建湄洲岛、广州南湖等12个地区试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标志着我国大众化度假旅游进入了实施启动阶段。以篇名为检索项,输入检索词“度假”,对中国知网收集的1992—1998年国内主要期刊文献资料刊登的论文进行检索,检索到论文共有211篇,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1)基础理论研究。张凌云(1996)[8]对度假和度假旅游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纯粹度假只是一种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休闲方式,而度假性旅游则是以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形式(往往还伴有其他目的),或是旅游商为此提供的一种产品类型。迟景才(1996)[9]对度假旅游的特点如此阐述:度假旅游的地点相对固定;度假旅游更强调休息;度假旅游在某一地区停留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度假旅游者的重复性比较高;度假旅游者一般不需要导游;度假旅游者对度假地的娱乐设施的要求优先于对住宿设施的要求。(2)度假产品规划与开发研究。主要以李文艺(1994)[10]、王新军(1996)[11]、李坚诚(1997)[12]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代表。

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国内学者度假研究的范围得到扩展,主要集中于度假概念、特点等基础理论以及度假产品规划与开发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群体由以往旅游学院的少数几位学者扩大至经济管理、城市规划、休闲娱乐等领域的多位学者,他们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各异,文献综述、逻辑推理、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综合研究等研究方法被运用到各项研究之中,为我国度假基础理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由于度假研究既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因而在这一阶段学者研究更注重于微观应用领域,应用性研究成果较多。

3.国内度假研究的发展阶段

我国于1999年实施“五一”、“十一”的黄金周休假制度,为我国度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0年,四川乐山举行“中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研讨会”;2001年,浙江杭州举行“2001中国休闲经济国际论坛”。从此,我国掀起了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新浪潮。进入新世纪后,2001年4月,国务院再次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旅游度假区”的新的工作任务。2004年,国家旅游局专门下文要求重点编制的八大区域旅游规划中,有两大有关度假旅游的专项规划,分别为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专项规划、首都都市度假旅游圈专项规划。在研究过程中,以篇名为检索项,输入检索词“度假”,对中国知网收集的1999—2007年国内主要期刊文献资料刊登的论文进行检索,检索到论文共有975篇。按发表年份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1。从表2-1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度假研究在量上呈增长趋势。在发展阶段,度假研究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成果。

表2-1 中国知网收录近10年来度假研究论文分类

(单位:篇)

alt

(1)分时度假研究。对于分时度假如何实施,汪季清(2005)[13]认为,国际上一度通行的惯例是:将一处住宿设施(如饭店、公寓、度假别墅等)的住宿单元每年的使用期分为52周,将52周中的51周分时销售给顾客,在合约规定的时限内如20-50年,顾客享有住宿1周的权利。除此之外,顾客还享有时段权益转让、馈赠、继承等系列权益以及对公共配套设施的优惠使用权。

(2)度假产品研究。

(3)度假规划、布局、设计、开发研究。

(4)度假消费研究。度假动机研究方面,王莹(2006)[14]的研究结果表明,休闲度假已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之一;报纸杂志、电视电台、亲戚朋友是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休闲度假过程追求舒适、轻松和愉悦这一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喜欢与朋友和家人一起度假;②在选择度假地时,更看重其自然环境;③愿意住市区、度假区内的宾馆,选择与常住地有一定环境差异的中小尺度的度假地进行休闲度假。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层次表现出初级阶段特征:①对休闲度假的认知比较模糊,上海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②被动性度假行为明显;④火车是外出度假最常用的交通工具;④度假时间较短,度假时间3天以内的占63.6%,3天以上所占比例为37.4%;⑤度假花费在1000元左右;⑥参观游览和品尝当地美食是度假活动的主要内容。侯国林(2006)[15]通过研究发现了以下度假旅游消费者行为特征:①性别与度假旅游:从总体上讲,男性公民比女性公民拥有更多的出游机会。②收入与度假旅游:一般来说人们的收入水平与其度假旅游存在明显的正相关。③年龄与度假旅游:一般来说,年龄与度假旅游的参与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即年轻人比年老者更趋向于参加旅游活动。④职业与度假旅游:职业不同,意味着收入不同,闲暇时间和教育程度不同,度假旅游的倾向和需求也不同。⑤家庭结构与度假旅游:家庭结构对度假旅游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单身的出游概率要小于已婚夫妇家庭;已婚夫妇家庭小于有子女的家庭。而不管家庭结构如何,合家出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且市场规模有望不断扩大。

(5)度假的空间形态研究。吴必虎(2001)[16]认为,以城市居民为主、并拉动相当数量外来旅游者参与的游憩活动和支持这种活动的游憩设施和游憩土地利用,除部分发生于城市内部空间,更多的则推向城市郊区,出现了环绕城市外围、处于近城乡镇景观之中、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周六前往、入住一宿、周日返回的“一夜游度假模式(one overnight vacation pattern)”。这些土地利用构成的游憩活动空间称为环城游憩带(ReBAM,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东部沿海一些大城市周边相继出现了ReBAM现象。以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为例,即可明显观察到此一空间模式。周杰(2006)[17]认为,环城游憩带,也称为环城市旅游度假带,是在土地利用、交通可达性、人群流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呈现放射状的圈层布局结构,即以大城市为客源地,形成紧紧围绕城市并逐步向外扩散的旅游环带。韩百娟(2002)[18]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水平还很低。这是由我国经济状况和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的。处于初级阶段的国内旅游具有短程、短时、少花费的特点。同此,环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地带将是较长时期内城镇居民进行休闲度假旅游的首选目的地,这种趋势也为国内著名景点在旅游高峰期客源分流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环城市带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的条件主要是:时空距离短,可满足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的重复需求;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可满足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身心需求;依托中心城市,具有交通、通讯、客源等优势。环城市带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模式主要是:乡村度假型模式;休闲产业旅游模式;公园游乐模式;风景名胜观光模式;专题旅游休闲活动模式。杨培玉(2005)[19]认为,除了郊区,环城市旅游度假带还包括大城市周边与大城市之间交通便利、拥有特色旅游资源的中等城市及其周边的近城乡镇在内。这些中等城市及其近城乡镇由于与大城市间便利的交通联系而缩短了与大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加之优美的环境、丰富而又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较完备的旅游设施,可以为大城市居民、本市居民及部分外来旅游者提供丰富的短期(以周末为主)旅游度假场所。因此,他认为环城市旅游度假带是指以某一中心城市为依托,位于城市—乡村交错带并包括大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中小城市在内的主要满足依托城市居民及部分外来游客周末短期休闲旅游度假需求,且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性的特殊土地开发利用形式。

(6)其他方面的研究。对于发展度假旅游,马勇(2001)[20]提出的六大创新内容广阔,内涵深刻,具有代表性:一是规划模式创新,旅游度假区规划模式创新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地域自然特征和景观特征,确定度假区的特色基调;合理进行动能分区与空间构景;增强旅游度假规划的弹性。二是区域创新,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以竞争机制促进旅游企业精致化经营;以交流合作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三是产品开发创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度假产品类型创新;度假产品功能创新;度假产品开发手段创新。四是营销管理创新,认为营销管理是度假旅游开发的关键性环节之一。主要涵盖形象的塑造、渠道的选择、资金的筹措等方面。五是体制创新,主要涵盖政府体制创新、企业体制创新等方面。六是品牌创新,包括品牌质量维护、品牌形象提升、品牌规模扩张等方面内容。

由于我国度假事业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迅速发展,旅游领域的专家对度假认识的逐渐深入,社会各方面的研究力量逐渐增加,研究领域拓宽。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果数量急剧上升,从图2-1所显示的折线来看,从2001年起,度假研究成果数量都有较大的提升。二是研究人员由以往的旅游领域人员,扩展到体育等其他行业的研究者,使得研究成果的学科交叉性、前沿性更强。三是度假研究全面展开,逐步扩大到对度假各个具体领域的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产业竞争激烈、买方市场形成的条件下,企业都面临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如何适合消费者需求,以及如何进行市场经营的问题。其中分时度假研究属于这一阶段新出现的研究领域,分时度假,度假市场、产业、消费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四是基础理论完善,规范的研究范式和现代经济学、现代营销学、产业经济学、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旅游规划、休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融入到度假研究之中,多种学科的运用,大大扩展了度假研究的视野,也推进了度假研究的深度,丰富了研究的内容,使度假真正成为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五是研究热点与我国度假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重点紧密结合,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市场运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alt

图2-1 中国知网收录近10年来度假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注:搜索网址为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index.htm),搜索时间为2008年11月25日8:20—10: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