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话语体系研究

话语体系研究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话语的变迁往往与传播技术的进步相对应。戴伊克对新闻话语的“常规范畴”之间关联的分析,比“5W”范式更加具体明晰,可以较好地代表传统媒体新闻话语的分析架构。有西方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网络新闻话语体系结构——“水平金字塔”信息层,允许读者自己决定阅读路径。

新闻话语的变迁往往与传播技术的进步相对应。在传统媒体时代,以“倒金字塔”结构、“5W”范式和“常规范畴”为代表的新闻话语占统治地位。进入互联网时代,有学者提出了“水平金字塔”信息层和“多媒体语法”。

1.传统媒体新闻话语

在传统媒体时代,在新闻话语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倒金字塔”结构和“5W”写作范式。

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如图2.2所示),是一种新闻消息写作模式,按照事实的重要性程度递减原则将报道内容进行排序,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新闻稿件的开头,较重要的放在第二、三段,最不重要的放在最后。所有传统媒体记者都需要学会这种新闻消息写作模式,又叫“通稿”模式。这种模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电报的发明,由于发电报按字数计费,必须用最简短、精确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事实发送出去,因此,往往按照重要性的递减原则进行排序。次要的信息可以后发送,甚至不发送。

图2.2 倒金字塔结构(David.T.Z Mindich,1993)

一般来说,“倒金字塔”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导语、说明、扩充、结尾(李希光,2012)。语言文字讲究的是简朴明了,开门见山,避免繁复的修辞,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形容词。从文风上看,一般比较严肃、客观,以陈述句为主,以说明事实为主要目的。

在“倒金字塔”结构出现以前,新闻报道是按照事实发生的时间先后进行排序的,时间顺序结构曾经在新闻报道领域长期占有重要位置,而“倒金字塔”结构剔除了事实之外的一切繁琐的叙述(Mindich,1993)。目前,国际上主要的通讯社、知名媒体和我国各大媒体均广泛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进行日常的新闻报道,特别是通讯社发出的通稿,大多在导语中把事件概要讲清楚,遵循的是新闻写作的“5W”范式。所谓“5W”即新闻写作的五要素,包括“人物”(Who)、“时间”(When)、“地点”(Where)、“事件”(What)以及“原因”(Why)。“5W”模式被誉为新闻消息写作的经典范式。也有学者认为,“5W”范式还应该加上一个“H”(How)才完整,即“怎么样”,用于叙述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沈广彩,2010)。

冯·戴伊克用一个示意图来表示新闻话语的各个常规范畴(conventional categories)之间的关联,如总结、新闻故事、标题、导语、情节、评论、事件、后果/反应、预言、评价、背景等(如图2.3所示)。他是按照结构主义的符号分析来进行新闻话语的分析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文本的内在结构;二是新闻文本与社会语境的外在关联(引自李彬,2012)。戴伊克对新闻话语的“常规范畴”之间关联的分析,比“5W”范式更加具体明晰,可以较好地代表传统媒体新闻话语的分析架构

尽管传统媒体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这种以“倒金字塔”结构和“常规范畴”为核心的新闻话语在新闻传播领域仍然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用最凝练的语言传达最重要、最多的信息是新闻业长期以来的追求。今天,我们在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和客户端上仍然能够见到很多此类报道,在政治、经济报道领域尤其常见,因为这种话语特别适合报道此类严肃新闻。BBC新闻学院发布了移动端新闻编辑黄金守则,其中,“坚持‘前4段’的段落原则”即体现了“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该守则认为,一则新闻应该在前4段把故事讲述得基本完整,这也是BBC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要求[1]

图2.3 新闻话语的各个常规范畴之间的关联(李彬,2012)

2.网络新闻话语

随着互联网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渠道之一,传统新闻话语受到颠覆性的影响,已经无法满足网络媒体的传播需要。网络新闻开启了新闻传播的新时代,它以互动性、实时性、多媒体、超链接、泛在性、个性化为突出特征,使新闻传播更为丰富有趣。然而,目前网络新闻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缺少一种独立的、专门为网络媒体建构的话语(Canavihas,2012)。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网络新闻报道是从传统媒体上照搬过来的,或者是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简单叠加,新闻网站常常沦为传统媒体的“电子版”,并没有充分体现网络媒体的特性。

从媒介发展史的角度看,一种媒体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新的、与之相适应的话语体系的形成。比如,广播刚刚诞生时,播音员直接播报报纸上的稿件,使用报纸上的语言;电视刚起步的时候也是模仿广播新闻,虽然增加了图像,但话语模式跟广播十分相似。随着媒体的发展进步,新闻话语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进行改进和调试,最终建立新的话语体系(Bolter et al,1999)。对于网络媒体而言,这样的调试和改进过程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我们进入了Web 2.0时代,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开放、共享”(O’Reilly,2005)。在技术进步的驱动下,近年来业界在网络传播方面的实践探索越来越丰富。在国际上,以《纽约时报》的《雪崩》为代表的新媒体报道颠覆了人们对网络新闻的刻板印象。在国内,新华社推出了一系列多媒体集成报道,其中,以“中国新改革”“地球绿飘带”“变革与重塑——解码达沃斯论坛”等报道最为典型,这些报道在形式、语态、传播模式等方面均有较大创新

理论研究往往追随着实践的步伐。随着全媒体报道实践的丰富,关于新闻话语的理论研究也迈上了新的台阶。有西方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网络新闻话语体系结构——“水平金字塔”信息层,允许读者自己决定阅读路径。不同于传统媒体语境下按照新闻内容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的“倒金字塔”结构,在“水平金字塔”体系中,组织新闻的次序遵循的是信息量随着层级的增加而递增的原则。事实上,这改变了新闻传播的范式,也就是说,从由记者判断重要性的“质的视角”向允许读者自己选择阅读路径的“量的视角”转变(Canavilhas,2008)。

在“水平金字塔”体系(如图2.4所示)中,新闻报道通过四个层级来展示,包括回答基本问题的“基础层”,阐释原因的“解释层”,展示多媒体报道的“情境层”以及提供更多细节的“探索层”:

图2.4 “水平金字塔”信息层(Canavilhas,2012)

首先,我们来看“基础层”。这一层回答“何事”“何时”“何人”以及“何处”等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与上文提到的“5W”范式类似,只是不包括“Why”(原因),对于原因的具体阐释一般放在下一层——“解释层”。通常来说,基础层只含有简单的图片和精炼的文字,这一层是对整个报道的一个“索引”。其中,选择恰当的关键词十分重要,这是为了方便网民使用搜索引擎对报道进行查找。好的关键词将为网站引入可观的流量,而流量是互联网时代评价媒体的一个重要指标。

接下来是“解释层”,这一层进一步描述现象并解释原因,即“怎么样”和“为什么”,这就为新闻报道补充了更多的信息。在这一层中,除了增加了更多的文字、图片,还会按需设置链接,为网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方向和路径。链接可以分为文件型链接、定义型链接等类型,其中,通过文件型链接可以进入背景数据,通过定义型链接可以看到更具体的细节信息,在这一层中这两种链接都可以设置。

第三层是“情境层”。这一层增加了对新闻报道的语义上的进一步解释和分析,从而展示网络新闻的突出特点:情境化的信息。所谓“情境化的信息”是指运用更多的可视化技巧,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除了前面两层均含有的文本和图片等内容外,音频、视频、图表等可视化内容是这一层的特色。这一层也会有一些链接,特别是定义型链接,用来具体解释一些话题和问题。

最后也就是第四层,即“探索层”。这一层包含较多的背景资料,对于那些希望获取更多信息的网民,可以从这一层得到丰富的细节信息。为了提供足够多的内容,内外部的数据库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会设置一些文件型链接,包括报社档案和外部网络上的资源。

“水平金字塔”信息层模拟普通互联网用户浏览网页的路径,建立了一个网络新闻信息层级模型。这一模型是从受众的视角去考虑问题的,模型中从左至右信息量逐级递增。可以看到,多媒体元素是随着层级的递增而增加的。通过这一信息层,包括固定图片、可移动的图片、图表、信息制图、地图、整合的多媒体内容、超文本、链接、标签等在内的网络新闻的“多媒体语法”得以确立。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元素外,利用互联网的可存储、实时性、个性化、泛在性等特点,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多媒体语法”的内涵和外延(Canavihas,2012)。

尽管“水平金字塔”信息层为网络新闻话语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分析框架,但是,社会化媒体的诞生使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变。第一,社会化媒体的用户不但能够自己选择阅读、观看的具体路径,还能与媒体随时互动、对话,一些活跃的用户还积极为新闻生产贡献自制内容。第二,借助社会化媒体的力量,用户消费新闻的过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水平金字塔”的信息量递增模式不再适用,一些新的特点凸显,比如阅读的跳跃性、信息呈现的反复性、观看次序的不规则性等。此外,社会化媒体使新闻话语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更丰富的多媒体元素交织、杂糅、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化媒体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了诸多变化,如何把这些变化纳入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研究和分析范畴,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