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构农村乡土文化的关键因素

重构农村乡土文化的关键因素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农村集体文化活动:重构农村乡土文化的关键因素除了政府推行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之外,农村的文化活动还包括集体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一般由村里的文化协会或是由村民自发组织,以农民自娱自乐为目的,是构成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农村乡土文化的重要因素。这足以看出集体文化活动对农民增强人际交往,巩固乡村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三、农村集体文化活动:重构农村乡土文化的关键因素

除了政府推行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之外,农村的文化活动还包括集体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一般由村里的文化协会或是由村民自发组织,以农民自娱自乐为目的,是构成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农村乡土文化的重要因素。乡土文化主要体现为农村内部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公共舆论、公共规则等无形的、内化于农民心中的公共文化。

1.农村集体文化活动的衰落

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塑造乡村文化认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现状令人担忧:缺乏相应的文化组织,举办的活动很少且农民对此的认可程度也不高,基本上处于消亡的边缘。

第一,现在村里举办的集体活动已经非常之少,种类也比较单一。

如图2-16所示,调查问及的农民当中,57.5%的农民说自己所在的村子现在根本就没有集体活动了,29.2%的农民认为现在农村的集体活动已经非常少了,12.3%的农民觉得现在农村的集体活动数量一般,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举办一些,平时基本上是没有的,仅有0.9%的人认为现在村里的集体活动还很多。

img49

图2-16 关于农村集体文化活动发展情况的统计

数量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民平时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枯燥,生活变得很冷清,许多农民在访谈时都表示自己很怀念以前大家一起参加集体文娱活动的热闹时光。

“以前没事的时候,村里的文化队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文艺表演什么的,大伙儿都参加,可热闹了。现在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集体活动了,一是没有人组织,二是现在大家都各忙各的,好多活动也办不起来。闲下来就自己看看电视,玩玩呗,没有以前有意思啦!”[16]

除了活动数量少,农村现有的集体文化活动的形式也比较单一。目前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活动的表演、健身及体育运动,音乐舞蹈、戏曲和棋牌这几类。而且以室内简单文化活动较多,室外氛围浓厚的集体文化活动明显偏少。由于室内文化活动举办起来比较简单,所以是最常采用的形式,如乒乓球比赛、各类书画棋牌比赛等等。不过举办一定数量的室外集体文化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形成浓郁的农村文化氛围,增进农民之间的交流,融洽邻里关系,培养村民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因而不可忽视。

在我们力倡社区关爱、邻里互动交流以解决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带来的人情淡薄、邻里疏离等现代文明症的时候,更应注意在农村避免上演同样的“悲剧”,由一个充满人情的熟人社会演变成一个人情淡薄的陌生人社会。通过力所能及地开展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对农民去参加集体文化娱乐活动的原因的调查,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如图2-17所示,大部分农民去参加集体文化活动的原因,并不在于喜欢活动本身,而是为了“能和亲朋友邻一起玩玩”,占59.6%;“和他人多交流,增进感情”,53.2%;“凑凑热闹”,34%。这足以看出集体文化活动对农民增强人际交往,巩固乡村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img50

图2-17 关于农民参加集体文化活动原因的统计

第二,农村缺乏民间的文化组织,难以开展集体文化活动。

要想在农村开展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必须要有一些文化组织(如文艺表演队,各类文化协会等)来提供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保障,把村民组织起来开展各类活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的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组织十分缺乏,大部分文化组织只是满足于内部成员的自娱自乐,并没有担当起带领村民们开展集体文化活动的职责,农民对其认知度较低。例如,在所调查的农民当中,村民所在村有业余文艺表演队的占25%,有文化协会的仅占15.9%,只有30.9%的农民经常参加业余文艺表演队组织的活动,而从未参加过农村文化协会组织的文化活动的村民高达62.9%。

不过,农民对民间文化组织举办的文化活动的评价还是较高的,如图2-18、2-19所示,对业余文艺表演队组织的文化活动感到满意的农民有78.8%,19.2%的人满意度一般,只有1.9%的人对此不太满意。对农村文化协会组织的活动满意的村民有53.9%,满意度一般的农民有38.5%,对其不满意的人数只有7.7%。

img51

图2-18 关于农民对文艺表演队满意程度调查的统计

img52

图2-19 关于农民对农村文化协会组织活动的满意程度调查的统计

从以上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农村的民间文化组织较少,组织的文化活动也不多,但农民对其好评度较高,可见农民还是相当喜爱集体文化活动的。他们关注的并不是这些文化组织提供的具体活动,而是这种文化娱乐的形式本身,因为这种集体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符合了农民文化偏好的特点。

在访谈中一位农民说:

“我们农民喜欢热闹。电视里的节目是好看,但离我们太远,感觉不太亲切。当然还是我们农民自己组织搞一些文化活动有意思啦!不管节目好不好看,大伙儿能聚在一起玩玩就很好。我们对自己办的节目不挑剔的。”[17]

在问到村里有没有什么文化组织的时候,大多数农民都表示没有或是不清楚。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在农民当中认知度较低,原因主要在于这些组织没有向村民们做什么宣传,也没有公开向广大村民招募会员,只是局限于村里的几个文艺能人内部的自娱自乐。以所调查地区一个村的二胡协会为例,该协会的成员就是村里几个会拉二胡、对二胡感兴趣的老大爷。他们每天下午聚在一起演奏切磋。

我们向协会的负责人张大爷询问该协会的创办过程和平时活动的情况,张大爷告诉我们:

“创办这个协会完全是因为兴趣。以前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歌舞、戏曲什么的都很感兴趣,最喜欢的就是二胡这种乐器。每逢镇上有什么文艺演出,只要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我肯定会去看的。经常去听演出就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我以前是小学老师,前几年刚退休下来成天待在家里还真不习惯,闲得难受。我就想,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村上几个对二胡感兴趣的大爷集中起来举办一个二胡协会呢?现在政府不是也鼓励我们农民积极举办文化活动促进新农村文化发展吗?我把这个想法和几个好朋友说了,大家一致同意,并推选我来当这个协会的会长。成立了协会,我们平时的活动就更固定了,平时每天下午只要没事,他们都会到我家来大家练练二胡,聊聊天。每隔一两周我们还会和邻村的协会聚在一起交流切磋。活动还是不错的,会员们都感到生活充实多了。但是一般的村民可能不太了解我们这个协会,也没作过什么宣传,毕竟村里就那几个人会拉二胡嘛!要面向村民搞表演可能就不太现实了,没有活动的资金啊!平时我们自己的一些活动,都是成员们自己掏腰包的,但要是花费太多了我们也不太能承担得起。我们也想给村民们表演表演,但需要的场地、经费什么的没办法落实,所以也都没办了。”[18]

由于没有向村民做什么宣传,也没有吸纳更多的成员加入,所以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比较有限,很多人都不知道有村里有这样的一个二胡协会。再加上组织管理能力不足,这类民间文化协会很难发挥它带动农村文化发展的作用。由于缺乏搞活动的资金,大多数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尚未将文化活动定期化,形成常规化的活动举办机制,持续性不强,这也进一步限制了民间文化组织的影响力。

第三,农村传统文化几近衰退,处于“消亡”的边缘。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带来了农民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的转变,外来文化的进入和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的发展,对传统民间文化产生巨大冲击。由于忽略了本土文化对精神生活的影响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忽略了传统民间文化所承载的知识和情感等深层价值内涵,丰富的传统本土文化和民间文化遭到冷遇、走向衰落,甚至处于消亡的边缘。在我们所调查的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境遇也不容乐观。如图2-20所示,只有3.6%的农民认为自己所在村镇的传统文化活动(如庙会、舞龙舞狮等)还非常活跃,认为比较活跃的占27.3%,高达69.1%的人认为农村的传统文化活动已经不太活跃或不活跃了,在有的地区甚至已经没有这些传统的文化活动,或是传统文化活动的性质发生改变,成为一种为经济服务的形式。

img53

图2-20 关于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现状的统计

以庙会为例,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除了极个别传统文化保护较好的乡镇,很多地区现在已经没有庙会了,还有很多地方的庙会已经异化为一种“物资交流会”,单纯就是一个提供买卖的市场,在庙会上再也看不到热闹的、充满民俗风情的表演,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小商品的买卖。

“以前的庙会有很多表演,唱戏啊什么的,吹吹打打可热闹了!现在的庙会都变了味儿啦,就是卖卖东西,没有什么好看的表演了。”“现在庙会搞不起来啦!政府也不支持。你看这些花花草草,都是政府出钱种的。要是庙会搞起来,吹吹打打,几次不就把这些绿化全弄坏了?所以政府也不支持这些活动。现在庙会上出来卖东西的人,都是交了摊位费的。这样政府再出钱打扫卫生,重做绿化也乐意。”不过,很多农民都表示,现在农村的生活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冷冷清清没有以前热闹,希望政府出面把这些民间的传统文化保护起来,“不然到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都不知道有这些活动了。”[19]

相比于城市的现代文化活动,大多数农民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农村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这种土生土长的文化形式更加符合农民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民间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与它独特的草根性、生活仪式性和狂欢化效果是密切相关的。与现代单纯静观式的文艺不同,传统民间文艺的参与性和狂欢化效果是它更受农民群众欢迎的重要原因。现代文化形式,如电视,观众只能单向地观看,与演出主体很难有互动和交流。事实上,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欣赏,而且还需要交流,甚至需要狂欢。民间传统文化正适应了农民群众的这些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旧时的演戏等还是一种虔诚的仪式性活动,即演戏往往是和敬神、祭祀结婚、葬礼等重大生活事件相关,举行者非常虔诚。这种宗教性的仪式活动更使传统的民间文化套上了许多神圣的光环。民间的生活习俗和生存需要促进了民间传统文化的高度发达,为乡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使乡民们在活动当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传统民间文化是民间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已与农民的文化心理、欣赏习惯融为一体,这些文化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充分发挥传统民间文化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我们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目前,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使我们庞大的传统文化资源宝库面临枯竭。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设立相应的保护机构、投入必要的资金,通过宣传教育来提高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积极保护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本土文化的繁荣复兴。

而且,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农民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接触到更多的大众流行文化,受这些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弃了”农村内生的乡土文化,转而投向更加现代的城市文化。加上缺乏重视和保护意识,目前的农村乡土文化日渐式微,不仅传统民间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集体性质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越来越少,大部分农民都认为“农村没有文化”。乡土文化的衰退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乡村文化认同的危机,农民丧失了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公共理念逐渐消退,这给农村文化建设甚至乡村治理都造成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另外,农民私性文化活动的发展对乡土文化造成了冲击。所谓私性文化活动是指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如看电视、上网、家庭娱乐活动等,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文化需求,而不能满足其他群体的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农民已经具备相应的经济能力购买私人文化设施和资源(如电视机、DVD、电脑等传播媒介),具备了进行个体式私性文化活动的物质条件。

在所调查的地区,绝大部分农民家里都有了有线电视,很多人家里还配有电脑。现代传媒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个体文化水平,把看电视作为平时主要娱乐休闲方式的农民比例高达90.5%。然而,私性文化的发展,正是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衰退,乡土文化瓦解的重要原因。例如,现在农民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就是看电视、打麻将,活动的地点也主要局限于自己家里和亲朋友邻的家里,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程度大不如前。如果有一些文化方面的兴趣爱好,大部分农民也是以个体的形式自娱自乐,例如,有63.3%的农民选择“关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的相关信息”来满足自己的业余爱好,另外还有58.1%的农民选择“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亲朋友邻一起玩玩”,而不是去参加或是组织这方面的集体活动。

此外,大众传媒所提供的媒介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村文化的自卑与解体。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并不是以农村为本位和归依,而是以城市受众为主体进行媒介内容的提供。它们所传播的现代的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倾向都对农村的受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农民接触到这些异质的价值观念以后,往往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即认为城市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才是好的,而农村的乡土文化则是愚昧和落后的代名词,从而加剧了文化自卑感,这种现象在青年农民身上尤为明显。产生这种对农村乡土文化的误解和偏见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会导致乡土文化的消解,还会导致农民共享的核心价值观的丧失,农村公共理念的消退,加大乡村治理的难度。

2.农民自办文化的现实与憧憬

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由于农民自办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满足农民物质文化需求,具有自发性、群众性、民俗性等特点,因此在当前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所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自办文化当前在农村的发展的境遇并不很乐观,从外部条件来看缺乏一些必备的支持和保障,而自身内部又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各地区之间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区有着浓厚的农民自办文化传统,且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其重视程度较高,为其提供了一系列发展的有利条件,民间自办文化发展态势良好。相反,另外一些地区,文化氛围比较薄弱,加之缺乏外界的刺激因素,民间自办文化基本上没有发展的空间,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自办文化存在。总结起来,当前农村民间自办文化的现状,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农村现有的民间文化组织和各种民间团体数量较少,缺乏开展民间自办文化活动的队伍。民间文化组织举办的文化活动较少,对普通村民的开放程度较低。开展民间自办文化活动,首先需要有具备活动组织能力民间组织或是个人,这是前提条件。目前农村中的农民,有一部分人有一些文化方面的爱好和特长,但是他们并不具有把大家有机整合组织起来,开办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活动的能力。由于没有把这些文艺方面的能人联合起来,导致农村文艺人才像一盘散沙一般,能力只局限于小范围的自娱自乐,很难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另外,有些地区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诸如农村业余文艺表演队、农村文化协会之类的组织,但是并没有向广大农民进行广泛宣传,农民对他们的知晓率很低。这些民间文化组织的成员通常是村里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几个文艺能人,他们组织起来自己在内部开展一些活动,公开向农民群众进行文化表演,开展文化活动的很少。所以,绝大多数村民对这些组织并不了解,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活动。这也不利于扩大民间文化组织的影响,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如果村里的民间文化组织能够经常安排一些节目向农民群众表演,或是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参加一些文艺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的文化活动,还可以发展培育新的组织成员,使民间文化组织的力量不断壮大,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文化建设。

第二,村民对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十分憧憬。在调查中,很多农民反映现在农村的生活很没意思,每天除了干活就是在家看看电视或是跟亲戚邻居打打麻将,十分的枯燥无聊。他们十分希望村里能有一些村民自己组织的文化活动,让大家聚在一起玩玩。如图2-21所示,明确表示非常希望村里多些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村民有46.8%,比较希望的占33.6%,对此表示无所谓的人有17.7%,不希望的人仅有1.9%。

img54

图2-21 关于村民对自办文化需求状况的统计

同时,村民们还普遍希望村子里有人能出头,主动为大家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但问到被调查者自己会不会主动为村民组织文化活动的时候,86.8%的农民表示“不会”,选择“会”的农民只占13.2%。追其原因,如图2-22所示,52.9%的人觉得“自己不擅长组织文化活动”,39.6%的农民认为“这是文艺能人的事”,同时36.6%的人认为组织文化活动“是有钱人才有能力去做的事”,他们迫切地希望村里有钱的、有文艺才能的、有组织文化活动能力的人站出来,把大家组织起来开展一些文化活动。

img55

图2-22 关于农民不愿自己组织自办文化活动原因的统计

作为乡村文化精英,带领村民搞文化活动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压力。例如,在访谈中我们认识了在X镇带领妇女们跳广场健身舞的C女士。

C女士在镇文化站工作,平时掌管镇上大大小小的文艺活动。她告诉我们,带领大家跳健身舞有快乐的一方面,也有许多难处,有时压力很大。首先,作为文艺能人,有一种被他人信赖、尊重的成就感:

“她们都很信任我,很多人因为我的付出而感到快乐,和我说一些心里话,我也感觉很快乐。”“因为组织这个健身舞的活动,我感觉认识我的人越来越多,走在路上,他们会和我打招呼,虽然她们不认识我,但他们会说,是那个教舞蹈的老师。这个时候,我体会到了一种成就感,感觉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但有的时候,自己做的工作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反而受到很多责备:“在我们基层,你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什么都不做,随大流,没人会说你,反正大家都习惯了;但你要是真的想要为大家做点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变成焦点,做得好与不好都可能会被指责。”[20]

“开始的时候,我的亲戚们都不支持我,她们思想不是很开放,觉得一个女人在广场上教人跳舞,还带动镇上的人来看或参加进来,不是什么好事;我的老公觉得我在瞎折腾,干吗非把自己搞得这么累,都是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领导对这些群众性的活动其实也不怎么关心,这也不算什么指标……我有时想想也挺郁闷的,感觉压力很大,但我自己对这个真的很有兴趣,反正我觉得在镇上跳跳舞对大家肯定是件好事,我们这里文化生活太单调了,于是就这么坚持下来了;我老公看我挺执著的,慢慢就支持我了。”

另外,C女士认为带领大家搞文化活动还会受到“科层制”的束缚——必须要层层“请示—汇报”,创新机制不活,传播信息的损耗,工作效率低下。可见,在目前的文化体制之下,发展农民自办文化还是有不小的难度的。

“很多想法都夭折了”,“我想文化服务中心如果这样做肯定更好,可是能有什么办法呢?那些领导们不这么认为。我只是个办事的,我的意见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时候我想为舞蹈队买些什么东西,我宁愿自己掏腰包了,因为买点花儿什么的,跟领导请示打报告,等他们商量好了,我的事情早就办完了。”[21]

不过,由于这种文化活动是真正来自于民间的,活动更加符合农民的口味和审美需求,因此在农民中往往更加容易获得认同感。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还能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与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同的是,在农民自办文化中,农民群众往往要亲自当演员、管理者、组织者,而不是单向接受的观众与看客,这也就意味着,农民自办文化能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主要是因为,在农民自办文化过程中,农民群众往往更能体会到因为自己的技艺、智慧、和能力带来的可喜结果,这将使他们更具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三,农民自办文化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目前农村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情况,各地区的差别较大。有的地区由于传统上文化氛围浓厚,有众多的民间文艺爱好者,民间文化组织较多,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较好。而有的地区文化资源比较贫瘠,农民自办文化要想发展存在的困难较大。排除这些“先天”缺陷,造成民间自办文化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当地政府对民间文化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例如,有的地方政府对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视,对民间文化协会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指导,帮助发展各类文化协会,从政策和经济上都对其给予一定的支持,当地的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就十分红火,撑起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半壁江山。

以D镇的“老孟扬剧票友俱乐部”为例,D镇孟凡高老人自幼喜爱家乡戏扬剧,能操胡吹笛,如今衣食住行无忧无虑,生活富裕,便想带领老年朋友在业余文化生活中充实自己,度过幸福的晚年,产生了把喜爱扬剧演唱演奏的中老年朋友组织起来的念头,但苦于没有活动场所。镇政府知情后,立即要求宣传科、文化站设法帮助解决,不久场所就得到落实,镇财政还拨款3000元作为成立D镇老孟扬剧票友俱乐部的启动资金,于是这个扎根于民间的俱乐部就顺利地办起来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是农民自办文化繁荣的保障。

也许D镇的“老孟扬剧票友俱乐部”十个特例,实际上农民自办文化在乡村中的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由于农村文艺能人和民间文化组织的缺乏,农民自办文化缺乏发展的动力,加上开办集体性的文化活动需要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基层政府目前对这一块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高,导致了农民自办文化目前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而且,农民们对自办文化在农村的发展前途普遍抱有悲观情绪,如图2-23所示,有33.6%的农民认为在自己所在村,不大可能由农民自己来组织和参与文化活动,更有33.2%的农民认为这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只有22.7%的农民对此持乐观态度。

img56

图2-23 关于对本村村民自己组织文化活动可能性调查的统计

其实,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要想做大、做强,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首先,农村文艺能人和民间文化组织数量不足,农村青年对农民自办文化的参与也很少。乡村中的文艺能人是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是农民自办文化的领导者,对民间文化组织的成立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农村的文艺能人数量明显不足,其中的青年人尤其缺乏,严重制约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

在调查中,有65.5%的农民把农村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搞不起来的原因归结为“缺乏热心的、有能力的组织者”,而认为“村里年轻人对民办文化活动参与少”作为造成其发展困境原因的人也达到了60.9%。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农村,到城市里去求学或是打工,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年人口大量外流。就留在农村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对农民自办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程度也不高。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现有的民间文化活动的内容或形式偏离了青年农民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则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农村中的青年人有了更加丰富的媒介选择和娱乐休闲的方式。很多青年人已经把看电视、上网、打电子游戏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娱乐方式。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他们了解到更加丰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形态,他们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已经更加倾向于大众流行文化。面对农民自办文化,他们通常不感兴趣,有些人甚至认为那是落后和愚昧的代名词。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农民自办文化的种类又比较单一,不能给青年农民提供丰富的文化选择,导致了青年对农民自办文化的参与度较低,影响了民间文化的传承,最终使农民自办文化陷入后继无人的发展困境。

调查中还发现,农民自办文化中具有较久历史和民俗特征的活动是各地最常开展的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类型,如传统的舞龙舞狮、各种戏曲协会等等。这类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参与的很少。所以,在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的过程当中,应当有意地选择一些适合年轻人参与、符合他们兴趣的活动类型重点培养,充实农民自办文化的队伍,确保其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缺乏资金是制约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充足的资金是成立民间文化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保证农民自办文化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再好的发展规划,再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都不可能开展,发展农民自办文化也就成了纸上谈兵。然而,现在农村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的资金仍然不足,这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调查中有64.5%的农民认为在农村发展自办文化可行性很小,原因就是缺乏活动的资金。办一次文化活动,少则花费数百上千,多则耗资上万,这些资金由谁来出?依靠农民自筹,力量太过于薄弱,筹得资金数额有限,如果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依靠当地基层领导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也行不通。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基层政府的财力也有较大差别,经济发达的地区还好,在有的落后地区要让领导干部从原本就很紧张的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的金额用来发展民办文化是不现实的。况且,目前的农村建设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导,衡量各地发展的指标依然是经济指标,文化发展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基层领导的工作重点仍然在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上,根本无暇顾及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把解决民办文化发展所需资金的希望寄托在依靠基层政府之上是不切实际的。只有想方设法扩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第三,政府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调查中,有59.5%的农民认为政府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指导、帮助不够,导致农民自办文化难以发展。他们希望政府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帮助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例如,希望政府能够多请一些老师到农村培养文艺能人,多指导、帮助农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等。毕竟,农民自办文化并不是主流文化,它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由于农民的组织管理能力有限,如果任其自生自灭的发展,很难发展壮大。

此时,政府的指导和帮助就具有很大的意义。政府可以站在一个宏观的层面,对各类民间文化组织进行管理和安排,让他们组成一个有机的农民自办文化体系,使他们分门别类,互通有无,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避免发展的重复无序,使其实际效益发展到最大。在遇到发展困难的时候,政府还可以给这些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帮助民间文化组织渡过难关。当然,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少数基层干部对农民自办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他们不仅没有认识到农民自办文化对农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反而误认为农民聚在一起搞文化活动是给社会添乱,并对其百般刁难打压其发展。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需要加强领导干部们的教育,充分解放思想,从根本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从行动上对农民自办文化给予帮助和支持,为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总体来看,目前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非常缺乏,处于衰退的边缘。农民们更多的进行私性文化的消费,如看看电视,自娱自乐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大家聚在一起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这种现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乡土文化的日渐式微,乡村文化出现认同危机,这最终会撼动乡村社会保持稳定的文化根基。

农民普遍反映现在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枯燥和冷清。农村的集体活动很少,有些地区根本没有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大多数农民在闲暇时只能看看电视,和亲朋友邻打打麻将、聊聊天。一些农村传统文化也处于消失的边缘,像舞龙舞狮、庙会之类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传统民间文化形式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看到,很多地方连过年过节也难以看到这类活动了,农民们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示深深的担忧。而关于农民自办文化,情况也不容乐观。农村也有一些文艺能人自己组织起来办的文化协会,但这些协会一般规模都很小,仅限于协会内部成员的自娱自乐,对普通的村民影响十分有限,难以起到带动农村集体文化发展的作用。对于农民自办文化,大多数农民都有很大的憧憬,他们迫切地希望有人可以把大家组织起来开展一些集体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一方面可以是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村民之间的相互联系。许多农民表示现在农村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味越来越淡,他们期望多一些把大家聚在一起,开展有意思的集体活动的机会来增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

而且,目前农村发展农民自办文化还存在许多实际的困难。首先,文艺能人和民间文化组织不足,缺乏带头组织民间文化活动的人才。农民虽然有参加自己举办的文艺活动的愿望,但现实中缺乏有才能力的人或组织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这样的愿望很难实现。其次,举办农民自办文化的资金来源不足。农民自办文化所需的资金一般都由成员内部自己解决,资金来源的不足直接限制活动的规模和频次,使农民自己举办的活动难以做大做强。另外,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和生存还十分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