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文化服务

农村文化服务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荣辱观教育。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
农村文化服务_话说新农村

二、农村文化服务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村社会风尚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强大的思想动力作为精神支撑。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内容,切实抓紧抓好。广大农村在思想道德方面主流是好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美丑不分、善恶不辨这样一系列荣辱不清的现象。必须通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提升农民群众的道德水平,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文明,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更快。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坚实的道德支撑。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要把党员干部的荣辱观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抓好。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知荣明耻,明辨哪些是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的,哪些是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的;哪些是需要大力倡导的,哪些是需要坚决抵制的,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二是结合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的工作,对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就。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封建残余思想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的荣辱观教育。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教育,陶冶情操。可以通过典型引导,树立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学用科学、孝敬父母、助人为乐等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农村党组织要切实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共青团、妇联也要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加快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逐步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基本满足城镇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农村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乡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力争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建成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4.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

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一是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加快进度,加快速度,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并努力实现“村村通”。二是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主要是向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中央财政先后投入8000万元,通过专家挑选、政府采购,配送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图书已达680万册。三是实施流动舞台车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同时,根据基层文化建设的实际,策划实施新的项目。

5.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利用各种节庆日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6.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

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深化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继续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开放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

7.加快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实施从业资格制度。立足农村,注重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支持农民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文化共享工程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载体,是目前最为快捷的送文化下乡的手段,因此被中央定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二号工程”。目前,全国文化系统自建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和基层点10033个,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已超过35万个,形成了覆盖农村的服务网络。山东、湖南、贵州等地基本实现乡、村全覆盖。通过互联网、卫星、数字电视、有线电视、资源镜像、光盘等多种方式,不仅初步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丰富的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知识、医疗保健知识,为农民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保障。许多地方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民工培训、再就业培训等,提高了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基层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加快推进基层服务网络建设

按照工程“十一五”建设规划,到2010年全国将实现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村村有基层服务点,广大农民群众就近方便地享受到数字文化资源服务。2007—201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补助地方专项资金24.76亿元,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县级支中心、村级基层点和数字资源建设。中西部地区县(市)支中心和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乡镇基层点建设结合发改委、文化部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统筹进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2008年全面铺开,2011年结束,总投资近40个亿。

2.大力加强适合农民需求的数字资源建设

针对基层农民群众求富裕、求健康、求文明的需求,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力争到2010年,共享工程提供不少于5万种的电子图书,采集制作不少于14000场/个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影视节目等视频资源。

3.建立简单、便捷的服务平台

共享工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工程,服务对象是基层群众。因此,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需求,服务界面要简单、便捷,易于群众使用和掌握。工程将依托国家骨干通讯网络及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技术平台,与数字图书馆技术紧密结合,建设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经济实用的技术体系。

4.丰富面向农民群众的服务方式

各地要因地制宜,依托各类文化设施和场所,利用广场、集市、集庆活动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服务,扩大优秀文化资源的服务范围,努力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同时,各地工程建设者要深人农村基层,开展各种农业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勤劳致富的能力。

5.建设一支扎根农村的工程建设队伍

目前,工程建设队伍主要是各地图书馆、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十一五”期间,将以自有队伍和社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思想水平、业务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技术保障队伍和基层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人员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分级培训逐步形成国家中心、省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镇和村基层服务点四级管理人员队伍,加快建设高水平的资源建设、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等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县级支中心要配备专职人员,农村基层服务点要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

(四)大力创作和生产优秀文化作品,积极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丰富。但是受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滞后于城市,偏远地区滞后于发达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远不如城市居民。为此,中央要求,大力创作和生产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丰富偏远地区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是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很大的进展。但也应当看到,在广大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看戏难、看电影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等现象在农村还比较普遍地存在。

1.大力创作和生产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

要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文化工作者面向农村、面向偏远地区、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创作生产更多符合时代要求、满足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需求的文化产品。要积极组织作家、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深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真实表现农村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农村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同时,要引导公共文化设施、产品、人才等跨区域合理流动,向农村倾斜,为发展农村文化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的有效途径,总结推广文艺大篷车进农村、流动图书馆进农村、城乡结对共建文化等有效做法,要建立鼓励“送文化下农村、下基层”的长效机制,推进文化“常下乡”。

2.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是营造农村文明新风的有效途径

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要不断丰富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载体,创新活动方式,推进农村乡土性、民族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要加强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农村群众性文化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利用节庆、农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扶持农民业余文化队伍,支持农民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民间艺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要加强农村文化和文化中心户建设,积极培育农村文化活动骨干队伍。

3.着力丰富偏远地区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加强农村、偏远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村、偏远地区居民提供基本的文化活动场所。完善有关政策,健全有关机制,激励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人才向农村、偏远地区流动,为发展和繁荣农村、偏远地区的文化提供人才保障。采取以城带乡、城乡共建,以文化发展先进地区带动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区域共建的形式,促进对农村、偏远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享受率不高,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基本上处于单位、社区、家庭“三不管”的“孤岛化”状态。各地要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把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文化权益,活跃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纳人公共服务和管理范围。要深刻把握外来务工人员文化需求的特点,探索适合农民工的文化形式,为农民工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

(五)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是公益性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其次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要完善。目前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单位服务条件没有充分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要根据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总量与质量,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的文化服务。

培育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市场,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目前,农村文化市场整体发育程度还不够成熟,还存在市场布局散乱、文化产品供给贫乏,质量不高等现象。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效益和速度;逐步培养起多种所有制、多种领域、多种形式,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创造力的农村文化市场主体,调动起社会各界参与建设农村文化的积极性;尤其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城乡各界投资农村文化产业,培育一批立足农村,辐射城乡的文化企业,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