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文化的重构

课堂文化的重构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文化令人担忧,严重阻碍着有效教学的实现。为此,院校必须针对课堂乱象从根源上抓住问题要害,着力排除障碍,创建积极的课堂文化,以期实现有效教学。因此,改变师生进入课堂前的先入观念是重建课堂文化的重要前提。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等相关制度对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尤为重要。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潜在而有力地规范师生的教学行为,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文化令人担忧,严重阻碍着有效教学的实现。为此,院校必须针对课堂乱象从根源上抓住问题要害,着力排除障碍,创建积极的课堂文化,以期实现有效教学。

首先,必须改变师生进入课堂前的先入观念。师生进入课堂是带着特定的信念、知识和文化而来的,文化生成,观念先行,他们的先入观念直接决定着课堂文化状态。因此,改变师生进入课堂前的先入观念是重建课堂文化的重要前提。改变师生的先入观念并非易事,要靠院校长期、系统的努力。第一,院校领导要加强自身思想建设。作为院校办学思想的集中所在,高层领导必须发挥好“龙头”作用,在思想意识领域具有统一、清晰而正确的认识,包括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特别是对学生的期待、课堂教学的价值及教师的角色与职责等。高层领导的这些思想认识,通过各种途径扩散至各级领导,并最终影响教师与学生的观念与认识。第二,要改变先入观念,院校还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将思想转化为制度是传播观念并影响行为的关键,是由“知”到“行”的必要过渡,也是文化由精神领域迁移至行为领域的桥梁。为此,院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去改变人们的观念,规范约束师生的教学行为。制度建设不只是制定规章,更重要的是宣传与执行,特别是教学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等相关制度对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尤为重要。此外,学校应正确认识学评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剥离附着于学评教机制上的其他因素,切忌把一个很平常的问题复杂化,更不应该把它上纲上线,作为决定教师奖惩、职称、聘任、淘汰等生计与升迁的人事决策的依据。[8]第三,要改变先入观念,还必须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潜在而有力地规范师生的教学行为,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校园文化中不仅应含有共同认可的职业素养以及对职业精神追求的意识,也应包含对科学技术和知识文化的正确价值导向,让这些思想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外化为积极的学习行为。

其次,发挥教师在文化生成中的主导价值。在课堂文化生成过程中,教师是主体,他的思想观念与行为等直接决定着课堂文化形态。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价值,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巩固与强化先入观念。学生带着在校园文化中所受到的熏陶和对院校管理制度的领悟等而形成的观念进入课堂,这时,观念开始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价值在于进一步巩固与强化这些观念,使课内课外里应外合,使观念深入内心并外化为积极的学习行为。强化先入观念最重要的是按照院校的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正确地引导对待自己的学习、对待课堂教学、对待教师以及理解学业成绩与就业不匹配的关系等,按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也必须巩固与强化自身的观念。教师在进入课堂前的思想观念或期待往往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一旦与学生接触,这种观念就有可能受到挫折。这时,教师必须坚定信念,耐心细致地贯彻既有的理念,特别是对综合素质欠佳的高职学生。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既不能用本科生的标准去衡量他们,但也不能过于消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第二,运用多样教学技能,营造积极学习氛围。课堂上具体的教学行为是思想观念的具象化产物,但有了积极的观念不一定能产生积极的行为,其中教学技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的主导价值还体现在充分展示多样的教学技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教和学的互动中引导良好课堂文化的最终形成。教师必须抛弃冗长枯燥的灌输式教学,紧贴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尽可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应尽可能地去理论化。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9]教师切忌预先设置课堂情境,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技巧,主动掌控整个课堂,将学生“卷入”积极的学习之中。其间,教师的责任意识仍然重要,不能因为学生的散漫、无序甚至是厌学而消极应对,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重构课堂文化必须从解决课堂最基本的问题入手,努力改变师生进入课堂前的先入观念,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价值,确保课内课外联动、观念行为一体。唯有形成良好课堂文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保障,其他教学改革与创新才能顺利推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