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事业的全面调整

新闻事业的全面调整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新闻事业的全面调整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运动造成的农业生产中的浮夸风、工业生产中的瞎指挥以及人民公社化、穷过渡等错误,致使国民经济陷入了深重的困难之境地,不得不进行全面调整。与之相应,新闻事业也从超前发展转为全面调整。

二、新闻事业的全面调整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运动造成的农业生产中的浮夸风、工业生产中的瞎指挥以及人民公社化、穷过渡等错误,致使国民经济陷入了深重的困难之境地,不得不进行全面调整。与之相应,新闻事业也从超前发展转为全面调整。

由于纸张紧缺,中央指示压缩报纸用纸,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数量一时锐减。早在1959年开始,邮发报纸总数为1390种、期发数为3237万份,较1958年已经有所回落。60年代初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后,报刊数量和发行量年年下降。至1963年,报纸种数减至289种,总印数也下降至25.8亿份。报纸的版面、印数也随之大量削减。《人民日报》自1961年11月起由每天8版减为6版(星期一出4版),期发行数由133万份压缩为100万份。《解放军报》发行数压缩10%,《光明日报》发行数由13万份压缩至8万份以下。全国报纸总印数至1962年降至25.8亿份,全国报纸的种数至1963年降至289种。

自1960年7月初至10月底,中央级机关刊物率先进行精简与整顿,104个单位主办的1254种刊物被精简至307种,仅占原有刊物的24.5%[2]。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新闻战线》和新华社内部刊物《新闻业务》于1960年8月18日合并为《新闻业务》半月刊,成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人民日报》、新华社联合主办的内部刊物,以交流全国新闻界的经验为主要任务。各地报刊也随之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大跃进”时期创办的报纸、杂志大多被停刊。黑龙江省1961年停办了48种报纸,只保留27种;河北省将县报一律停办;陕西省除《陕西日报》、《思想战线》、《西安日报》外,其他的全省报刊一律停刊整顿。中共中央中南局合并全区各省委理论刊物,只出一个全区性的理论刊物,各省画报也一律停刊,集中力量办好《中南画报》。由于各市报按规定一律被合并入省报或改为晚报,因而晚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例如,《长沙日报》改为《长沙晚报》,《西安日报》改为《西安晚报》,《成都日报》改为《成都晚报》,《沈阳日报》改为《沈阳晚报》,《南宁日报》改为《南宁晚报》等等。这些晚报一方面承担着丰富读者精神生活的重任,另一方面还兼负着原来日报的一部分宣传报道任务。此外,《广州日报》于1961年2月停刊并被并入《羊城晚报》,增强了《羊城晚报》的综合实力。

许多广播电台电视台被迫停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61年停办了对少数民族广播节目,恢复和新办了一批知识性、趣味性和欣赏性的节目。据统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962年全年平均播音为47小时50分钟,比1961年减少了13小时。对农村广播一直是广播工作的重点之一,在“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台专门开办了为农民服务的科技节目与文艺节目。农业部、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了“农业科学技术广播工作小组”,专门为对农村广播组织稿件,有28个地方电台开办了《农业科学技术》节目。1962年,中央广播事业局从合理布局精简人员的考虑出发,对广播事业进行了调整,地方电台减少为84座,农村的有线广播站减少了一半左右。广播电视播音时间有所减少,强调精办节目,提高宣传质量。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结束后,随着经济形势的日趋好转,新闻事业也由收缩再次转入发展时期,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

至1965年,报纸种数回升至343家,期发数为2785万份,总印数回升至47.4亿份。期刊种数在1963年增至861种,1965年为790种。新华通讯社的国外分社至1966年发展到51个,对外广播使用英、法、俄、西班牙和阿拉伯5种外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965年播出四套节目,两套综合节目,一套文艺节目,一套对台湾的广播节目。到1966年底,我国对外的广播语言增加到33种,并且建立了向各语言节目统一提供国内国际专稿的独立的发稿部门。1964年后,一批中波发射台陆续创建,扩大了广播覆盖面。电视事业也有所发展。1963年,全国的电视台和实验台新增哈尔滨、长春、西安3座;至1966年底,全国的电视台恢复到13座。

新闻教育事业也经过调整而大为收缩,许多新闻教育单位在1961年后停办或停止招生,只剩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和北京广播学院3个高校新闻教育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