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事业的日趋繁荣

新闻事业的日趋繁荣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闻事业的日趋繁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港地区作为一个实行自由经济政策的港口城市,其经济发展因其地位之特殊而势头迅猛。报业日趋发达,是50至70年代香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香港时报》创刊于1949年8月4日,11月11日正式登记为“香港时报有限公司”。

一、新闻事业的日趋繁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港地区作为一个实行自由经济政策的港口城市,其经济发展因其地位之特殊而势头迅猛。至70年代,香港经济呈起飞之势,成为在世界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港口城市之一。与此相应,香港的新闻事业也日趋繁荣,逐步发展为世界著名的传媒发达地区之一。

报业日趋发达,是50至70年代香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据统计,1950年在香港出版的报纸有85种,其中中文报纸82种、英文报纸3种[1]。1951年,香港政府颁布该地区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报业管理法规《刊物管理综合条例》,对刊物的出版、发行、印刷、登记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强化了政府对新闻出版事业的管理与监控。但是,与《条例》颁行者的意愿相反,香港报业的发展在50年代后更为迅猛,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种政治势力争夺舆论阵地,二是经济持续发展并出现起飞之势。据方积根等编著的《港澳新闻事业概观》的统计,1950年至1959年,香港新创办的报纸有5家;1960年至1969年,香港新创办的报纸有100家;1970年至1979年,新创办的报纸达157家。至70年代,香港已有“世界报业之都”之称。

香港报纸的品位和背景十分复杂,其新闻报道与言论立场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在政治上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报纸、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报纸以及持中立态度、走中间路线的报纸三大类,其中以持中立态度、走中间路线的报纸数量为多,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报业格局或结构。在政治上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报纸,主要有《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香港商报》等。《大公报》于1948年3月15日作为内地《大公报》的香港分版复刊,1950年10月5日发刊姊妹报《新晚报》。《文汇报》创刊于1948年9月9日,是由上海《文汇报》及《联合晚报》、《新民报》部分同仁南下香港创办起来的进步报纸。《香港商报》创刊于1952年5月20日,以“在商言商”、“沟通两地”为办报的基本宗旨。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报纸,主要是指50年代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出版的报纸《香港时报》等。《香港时报》创刊于1949年8月4日,11月11日正式登记为“香港时报有限公司”。持中立态度、走中间路线的报纸,如《星岛日报》、《星岛晚报》、《成报》等都在1949年前已经出版。50年代后,《星岛日报》及星系报业有限公司由胡文虎之女胡仙主持,1972年5月后改名为星岛报业有限公司。《成报》是香港战后复刊最早的报纸,以“在商言商”、严守中立为经营宗旨,其读者对象以文员、职员等白领阶层为主,自1954年起成为香港销量最大的报纸。《明报》、《新报》、《东方日报》、《信报》等创刊于1949年后。《明报》创刊于1959年5月22日,由查良镛和沈宝新创办,其读者对象以学界和知识分子为主,注重报道政治性强的新闻,重视大陆新闻(每日约有两个专版),强调“理性”、“客观”、“公正”,社评有独到见解,副刊注重知识性、趣味性,较少黄色内容。该报社长查良镛除撰写社评外,还以“金庸”为笔名撰写了大量武侠小说在报上发表。《新报》创刊于1959 年10月5日,初以香港社会新闻为主,后以刊登狗、马经为主、港闻次之,副刊常刊登黄色小说及照片,读者对象以中下层市民为主。《东方日报》创刊于1969年1月22日,初由广东潮阳人马惜珍等合股创办,半年后由马惜珍独办。该报对香港社会新闻精心经营,以小市民和蓝领阶层为主要读者对象,1971年下半年日销量已逾8万份,1972年增版为两张,日销数突破11万份。《信报》创刊于1973年7月3日,为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财经专业报纸,社长林山木以“林行止”笔名所撰纵论政经的社评为时所重。

无线电广播事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为一家官办的香港广播电台所垄断。早在1923年,香港一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组织了“香港广播会”(或称“香港无线电学会”)试播新闻,后规模渐大。1928年,港英政府接管、改组了“香港广播会”主办的广播电台,1929年10月宣布该台为政府电台,台号为GOW,每逢星期三、六用英语播音一次,内容以转播英国BBC电台的海外节目为主。1938年起开设中文广播节目并成立香港第一个中文广播电台———ZEK中文台,1941年12月日本占领香港后停止广播。1948年8月,港英政府恢复原香港广播电台并正式定名为“香港电台”(Radio Hong Kong),用中、英文广播。1949年3月21日,丽的呼声(香港)有限公司开始有线播音,打破了香港电台的垄断地位。该公司系伦敦“丽的呼声”在香港的分支,初期设一个中文台、一个英文台,1956年7月增设第二个中文台,用粤语、普通话播音。1959年8月26日,香港商业电台开播,由民营香港商业广播有限公司主办,简称“香港商台”(CR),主要播出娱乐和广告节目,经济来源主要靠广告收入。

50年代后期,香港的电视事业开始出现。1957年5月29日,丽的呼声(香港)有限公司首次在香港播映有线黑白电视,开办起香港第一家有线黑白电视台,被称为“丽的映声”电视台,无自制节目,仅播映欧洲电视片的原声带。1966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成立并投得香港第一家无线电视播映专利权。1967年11月19日,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首次开播无线电视,被称为“无线电视”或“无线电视台”(TVB)。当时,该台播出的部分节目已为彩色播映,1972年后全部改用彩色制作及播放。1970年后,香港电台成立公共事务电视部,最初仅制作时事及公共事务节目供持牌商营电视播映,后日趋多元化,有电视剧、纪录片、综合节目、文教节目及教育电视等各类节目。1973年10月,播映专利权期满的“丽的映声”以“丽的电视(香港)有限公司”(RTV)之名获得开办无线电视广播的专利权,同年12月开始改用无线播放彩色电视,被称为“丽的电视”。1976年,香港电台(Radio Hong Kong)与教育司署属下的教育电视台合并,中文名不变,英文名改为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RTHK)。至70年代末,香港的广播电视业初步形成了一家政府电台、一家商业电台和两家商业电视台的基本格局。

香港的通讯社事业由来已久,在50年代后得到长足发展。1951年,港英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所有的通讯社必须向当时的华民政务司(现名民政司署)登记,在香港地区实行通讯社登记制度。1952年5月至7月间,金融通讯社、中联通讯社、华联通讯社、自联通讯社、泛亚通讯社、新亚通讯社、中国新闻社、时代新闻社、国际新闻社、大众通讯社、大陆通讯社等11家香港本地通讯社依法登记并正式成立。至1975年,香港本地通讯社发展到32家。之后,通讯社的数量起伏甚大,其中稍具规模的有“泛亚”、“新亚”、“中国”、“时代”、“国际”、“大众”等通讯社,其余的通讯社一般旋办旋停,寿命很短。港英政府成立新闻处后,因新闻处发布的新闻时效性强,且获取便利,本地通讯社的重要性大为降低。但是,作为亚洲的新闻信息中心,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通讯社均在香港设立分社或办事机构。美国的合众社早在30年代就开始在香港活动,1953年7月30日正式成立合众社香港分社,1958年4月,合众社、国际社合并组成合众国际社后改称合众国际社香港分社。美联社香港分社正式成立于1952年5月16日;英国的路透社香港分社正式成立于1951年11月14日;法国的法新社香港分社正式成立于1951年10月26日;日本的时事通讯社香港分社正式成立于1957年5 月21日。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是香港地区规模最大的通讯社。新华社早在1947年5月就在香港设立了分社,1952年6月28日正式登记成立分社。根据香港的特殊情况,新华社香港分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长期履行中央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的职责。

香港的新闻教育事业始于60年代初。香港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当地的新闻教育也大步前进。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建校之初即创办新闻与传播系,学制4年,并设有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招收研究生。1968年,香港浸会学院传理系创建,设有新闻、广播电视、广告公共关系和电影4个专业。1968年,珠海书院新闻系创建,初为夜校,后改为全日制,学制4年,受台湾“教育部”资助,毕业文凭也由台湾“教育部”颁发。1971年,树仁学院创建新闻系,学制4年。

香港的新闻传播业团体,主要有香港报业公会、香港记者协会等。代表中英文报章的香港报业公会成立于1954年,是香港新闻传媒机构主办人的组织,由《南华早报》、《华侨日报》、《星岛日报》、《工商日报》4家报纸主办人倡议成立,并由此4家主办人轮流担任主席,每年举办一次餐会,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自70年代起还多次举办新闻照片与新闻写作的评选活动。香港记者协会成立于1968年,是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工会组织,致力于提高新闻界的专业水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