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当国共两党在收复区努力扩大自己的新闻事业的同时,民营新闻事业在战后也获得了较大发展。该报复刊后,在政治上标榜所谓的“不偏不倚”,以争取读者,发展较快。为了遏制民营台的发展势头,国民党政府交通部于1946年2月公布了《广播无线电台设置规则》,对电台的设置、分布、数量、功率以及广播内容等各方面均详加限制。

三、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当国共两党在收复区努力扩大自己的新闻事业的同时,民营新闻事业在战后也获得了较大发展。

战前在上海、北平、天津、南京等大城市出版的一批著名商业性大报在战后纷纷迁回原地出版,其中不少报纸也朝着报团方向发展。其中发展较好的民营报刊有《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报》、《益世报》和《世界日报》等。

上海的《文汇报》1939年被迫停刊后,于1945年8月8日在上海复刊,是抗战之后最先复刊的民营报纸。复刊后的《文汇报》接纳了许多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因此,报纸立场有了很大改变。在拥护政治协商会议、支持检举内奸的群众活动、揭露羊枣事件真相、报道“下关惨案”、反对内战、要求和平团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47年5月25日,《文汇报》因报道“五·二〇”惨案,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与《新民报》、《联合日报》一同被国民党政府查封。此后,部分工作人员赴香港参加香港《文汇报》的创刊工作。

1945年11月1日,《大公报》上海版复刊,李子宽任经理,徐铸成任总编。12月1日天津版复刊,王芸生任总编辑。至1948年3月15日,《大公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上海、天津、重庆、香港4个分版的报团组织。这个阶段的《大公报》一方面对国民党在战后的种种表现表示不满,另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也表示出明显的反对。

抗战胜利后,陈铭德、邓季惺将《新民报》总管理处迁回南京。1946年元旦出南京版晚刊,10月10日南京版日刊复刊,同时在南京、上海、北平、重庆、成都五地发行,发展成为拥有南京、上海、北平、重庆、成都5个分社、8种报纸(包括日报、晚报)的报团,日销量达到12万份,是大后方发行量最大的报系。《新民报》坚持在重庆的一贯风格:重视社会新闻,注重版面设计与标题制作,副刊的品位较高,很受读者欢迎。由于《新民报》所经历的每个时期都有共产党人参加工作,所以该报政治倾向基本上是进步的。1947年5月25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因揭露国民党军警殴打学生的暴行被查封。1948年7月8日,南京版也被国民党政府勒令停刊。

战后《益世报》很快在天津复刊,由刘浚卿之子刘益之为总经理,原总编辑兼总经理刘豁轩再度受聘担任社长兼总编辑。该报复刊后,在政治上标榜所谓的“不偏不倚”,以争取读者,发展较快。同时在天津、北平、南京、上海、重庆等地出版,日销量8万余份。

成舍我的“世界报系”也于1945年11月20日复刊了《世界日报》和《世界晚报》。

在一些老牌报纸恢复发展的同时,又产生了一批新的民营报刊。具有代表性的除了前文提到的1945年9月21日创办于上海的《联合日报》外,还有储安平于1945年11月创办于重庆的《客观》周刊和1946年9月创办于上海的《观察》周刊,民盟在1946年2月创刊于重庆的《民主报》。这些刊物以批评时政、倡导民主为主,言论大胆,切中时弊,很快得到社会公认,影响很大。

民营广播电台也获得发展。战前上海是中国广播事业的中心,民营商业性广播电台在战后陆续恢复,到1946年初发展为43座。为了遏制民营台的发展势头,国民党政府交通部于1946年2月公布了《广播无线电台设置规则》,对电台的设置、分布、数量、功率以及广播内容等各方面均详加限制。国民党交通部上海电信局还奉命自3月起对上海民营电台进行整顿,决定限制上海民营广播电台数目“绝对不超过20座”。据此,上海54家民营电台被封闭,仅剩22家民营电台继续播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