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试论新闻播音的创新空间

试论新闻播音的创新空间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播音从语言表达样式上看属于“播报式”,其一般范式被表述为“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平稳,节奏明快,新鲜感强,基调各异,分寸恰切,语流畅达”。新闻播音,播报方式是主流形态,世界各国的新闻节目都以严肃新闻为主。播报方式还有利于信息的密集明晰。目前在有些新闻节目中的新闻播音,形成了固定腔调,以不变的语言样态应万变的新闻内容,令人听而生厌,这绝不是播报式的罪过。

试论新闻播音的创新空间[1]

新闻播音是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知识面要广、政策性要强、心理素质需成熟、语言功力需扎实的一种创作。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驾驭能力,是其他类节目所不可比拟的。特别是在有重大新闻、突发新闻、抢发新闻、同步新闻的紧要时刻,无论凌晨深夜,不论长稿乱稿,都要无条件地泰然处之并应付裕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新闻播音创作背后的艰难苦涩,都化作“先睹为快”、“一吐为快”的创作喜悦,融入了铿锵有力的语句,但有多少人能解“个中滋味”?

新闻播音从语言表达样式上看属于“播报式”,其一般范式被表述为“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平稳,节奏明快,新鲜感强,基调各异,分寸恰切,语流畅达”。其经典样式有齐越的朗诵式、夏青的宣读式、林田的讲解式、费寄平的谈话式。

新闻的叙述方式是服从、服务于传播需要的,其共性为“概括叙事、言简意赅”。广播电视的有声语言传播,要突出口语化特点。我国人民广播自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口语化工作,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就设有口语编辑部,口语化是多年来编播实践中经常性的课题。随着广大受众语言文化素质的提升,随着文言文中活的词语日积月累地汇入白话,我们的广播电视中已经鲜有生涩晦暗、佶屈聱牙的新闻语言了。今后还要进一步提高口语化水平,但却不应违反新闻的固有叙述方式,不应杂入啰唆和拖沓,让新闻语言变味。

新闻播音,播报方式是主流形态,世界各国的新闻节目都以严肃新闻为主。严肃并非板着脸、端着架子,而是指庄重性,与随意和轻浮相对立。当人们急于知道事态发展时,新闻播音行为必须是严肃的、郑重的、认真负责的,由此人们才会产生信任感;当人们想知道事态的新状况时,新闻播音行为必须是积极的、迅捷的、干净利落的,人们由此才会产生新鲜感。播报方式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创作主体的心态是“刚刚收到的消息,马上报告给你”,受众的接收心态是“这是新消息,可信”。

播报方式还有利于信息的密集明晰。合理的密集可以加大信息量,密集得合理可以增强明晰度。

播报的方式并不排斥说,关键是怎样说。恩格斯指出,人类在共同劳作中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才产生了语言。这说是一种内心的要求和愿望,并成为由个体出发为群体的社会需要,通过声音载体实现人际交流。说的意念物化为语言形态,包容着诸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像日常谈话、演讲、解说、朗诵、念书、朗读、播报、评述等,都是叙述方式中不同的语言样式、语言样态。说的意念属于有声语言发出主体的内省体验,语言样态属于有声语言实践成果的表现形态。内省体验有深和浅、简单和丰富等的差异,表现形态也有多和少、空泛和精微等的区别。这些,归根结底是有声语言发出主体的语言功力问题。有较强语言功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创作主体,其内省体验深刻丰富,其表现形态恰切精微,声与情谐,貌与神合,每一次新闻播音创作,每一条新闻播音作品,都能做到“这一个”。正如俗话所说:“只要功夫到了家,一枝笔画千朵花”。新闻播音所要求的语言功力也应如此。目前在有些新闻节目中的新闻播音,形成了固定腔调,以不变的语言样态应万变的新闻内容,令人听而生厌,这绝不是播报式的罪过。

新闻播音的创新空间十分广阔,正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节奏日益拓展。世界的风云、历史的车轮总会在新闻节目中得到反映与回应,新闻播音义不容辞地成为这反映与回应的生命居所。面对这反映与回应,它从未表现过冷漠与麻木,有时反倒显得过分热情与痴迷。

信息的密集传播,是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得的一种期待。在单位时间里,有效信息的容量越大,越能满足这种期待。新闻播音语流速度从最早的平均每分钟160个字到现在的平均每分钟280个字,证明提高语速也是信息密集传播的一种需要。不过,如把这作为唯一的方法,甚至不惜损耗信息,那就南辕北辙了。无效信息的堆积,无异于对信息密集的背叛。

新闻播音的风格化,是美学时代人们对有声语言创作的一种呼唤。要在新闻播音范式的基础上,在“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要大力提倡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独特的表达样式,在“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传播层级观照下,努力把党性原则的刚性同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让各类新闻节目和新闻播音创作姹紫嫣红、百花齐放。新闻播音的共性要求并不会抹杀创作主体的个性呈现。否认、取消新闻播音共性的要求和否认、遏制创作主体的个性表达,就殊途而同归,成了“播音无学”、“念稿无能”论调的注解。

新闻播音的民族化,是新闻播音风格的逻辑起点。要弘扬汉民族共同语的民族性潜质,坚持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发挥汉民族共同语准确、丰富、优美、精妙的功能,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吸纳百川的文化底蕴,彰显源远流长的高风亮节、落落大方的人文精神。要区分汉语和欧美形态语言的差别,要祛除“港台腔”在正规汉语中的斑痕。

新闻播音创作的美学追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任何浮躁心态、急功近利的操作都会与此背道而驰。有的新闻节目,属于闲聊的语言样式,以零零散散的信息罗列,加上拉拉杂杂的中性话语,作为对“播报”的改革。这种闲聊式,缺乏应有的积极态度和报道热情,狭小的生活空间、懒惰的生存状态,正是对信息密集、明晰的颠覆。确实有一种新闻节目,不以信息的新鲜、密集为目的,而重在信息的认知价值,满足受众的信息诠释期待。这一类新闻节目可以采用轻松的讲说、舒缓的节奏,甚至允许有一定的冗余词句。即使如此,也不能无动于衷、漫不经心,离开新闻节目的总体要求。有的新闻节目,采用调侃的语言样式。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破碎的现实图景,杂以插科打诨,拼凑成貌似活泼亲切、实则哗众取宠的板块。新闻播音的调侃,是“过把瘾就死”的调侃文学的泛化,意味着调侃主体的自我膨胀,显现出鄙视世态、藐视世人的智者形象。无疑,新闻的真实可信,新闻播音的认真负责,都在调侃的自我燃烧中化成了灰烬。

这两种新闻播音,模糊了新闻的边界,滑入了非新闻的怪圈,企图用游戏的幻影引导前“工业社会”的人们去欣赏后“工业文化”的感官刺激,迎合一些人求异思维的猎奇取向,制造用过一次就扔也在所不惜的快餐文化,让人们进行一番简单、浅薄的官能享受的漫游。这还是新闻么?这不但远离了新闻,更远离了现实。

所以我们说,新闻播音的创新空间,绝不应闲置社会责任,绝不应填充无论内容和形式、思想和感情都不属于新闻的东西,而应该不断增加历史的厚度、时代的高度、视野的广度、语言的力度和美学的尺度。 21世纪正是造就新闻播音美学的新世纪。

【注释】

[1]原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