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现状的研究

“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现状的研究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现状的研究唐子文“中国之声”是中国广播界的“标杆”品牌。本文在进一步论述新闻播音质量的提高与“中国之声”品牌塑造之间的关联之后,指出提升新闻播音质量是“中国之声”的当务之急。“中国之声”的标杆地位也逐渐获得国内外的一致认可。

“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现状的研究

唐子文

“中国之声”是中国广播界的“标杆”品牌。自2009年全新改版之后,其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问题逐渐暴露。在对“中国之声”的听众反馈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之后,本文将当前“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现象分为七大问题;并指出,思想认识、管理制度和播音创作主体这三方面对新闻播音质量的轻视,不过是引发问题的表层因素,真正导致“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出现滑坡的深层原因是管理者“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这一错误的指导思想不仅搅乱了新闻播音队伍,更引发了种种乱象。本文在进一步论述新闻播音质量的提高与“中国之声”品牌塑造之间的关联之后,指出提升新闻播音质量是“中国之声”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之声”是全国广播新闻播音的“标杆”

(一)“中国之声”的新闻最具有权威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台”)作为国家电台,代表的是党和政府。六十多年来,中央台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它所发布的新闻最具有权威性。成立于2004年的“中国之声”作为中央台的新闻频率不仅继承了这一特点,并且更好地发挥着“拥有最权威的消息来源”和“拥有最精良的编辑记者队伍”(1)这两大独家优势。凭借着这两大独家优势,“中国之声”成为中国广播界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

(二)“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代表中国新闻播音的最高水平

在全国听众的心目中,“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代表着中国新闻播音的最高水平,引领着全国广播新闻前进的方向。

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曾在中广学会播音学研究委员会上说:“对(广播)电台来说,声音形象很重要。齐越、夏青、林田、潘捷、葛兰、林如、铁成、方明等老播音员,只要听到他们的播音,(听众)就知道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提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想起这些播音员。他们代表了中央台的声音形象。”(2)时至今日,这些中央台的老播音员仍是不少听众的偶像。

这些优秀的新闻播音员更成为全国各级基层电台新闻播音员学习的榜样,专业院校研究和学习的对象,被誉为全国新闻播音的“模板和标杆”。

姚喜双在《中国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一书中写道:解放战争时期,华北、东北等解放区电台都“转播延安(陕北)台的播音,各台播音员都认真学习延安(陕北)台播音语言表达方式、语言样式”。(3)可见,这样的方法早在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创立初期就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

因此,作为中央台的新闻频率,“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更是在中国广播界发挥着榜样和标杆的作用。

(三)“标杆”地位获得认可的同时,播音质量滑坡也随之暴露

进入新世纪,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广播传播,中央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频道调整。2004年1月1日,中央台第一套节目以“中国之声”全新呼号登场,从此走上了新闻广播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中央台新闻节目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其新闻播音的示范性作用也越来越强。“中国之声”的标杆地位也逐渐获得国内外的一致认可。2009年,“中国之声”以“最新闻”为理念再度全新改版,在新闻节目播出时长和新闻节目播出次数这两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在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长方面,“中国之声”全天新闻节目的累计播出时间长达15小时35分钟,占全天节目播出时长的64.58%;从早晨6时的“早高峰新闻”板块开始至晚间20时35分结束的《直播中国》节目,“中国之声”全天新闻节目的连续播出时间更是长达14小时35分,占全天节目播出时长的60.41%。

自从改版之后“中国之声”的市场份额和收听率更是节节攀升,这些都为“中国之声”日后成长为“中国广播新闻旗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中国之声”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和收听率的日益上升,其新闻播音的标杆地位也日益凸显。听众在收听节目内容时对新闻播音员的播报质量也越发关注。

由中国广播网(www.cnr.cn)主办的“中国之声新版节目满意度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听众和网友对于“中国之声新版节目整体满意度”、“中国之声新版节目内容”、“中国之声新版节目时间表编排”和“中国之声新版节目主持人”的满意度普遍偏低。如表1.1(4)所示:

表1.1

img12

注:截至2009年4月15日已有近6900名听众和网友参与了这项调查。

特别是针对“中国之声新版节目主持人”(5)的满意度调查显示:仅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满意”,较表示“满意”和“不太满意”的被调查者的比例19%和17%偏低;有高达3431名参与调查的听众和网友“非常不满意”中国之声新版节目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占该项被调查总人数的51%。如图1.1所示:

img13

图1.1

通过研究“中国之声”的听众反馈就可以发现,听众对于播音员主持人不满意的最重要原因是对当前的新闻播音质量不满意。

新闻播音质量决定着听众对新闻播音员的满意度。因为,当新闻播音员的播音质量好时,听众对新闻播音员的满意度就会提升;相反,当新闻播音员的播音质量差时,听众对新闻播音员的满意度就会下降。

调查数据和听众反馈都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随着节目的改版,“中国之声”的新闻播报量大大增加,在全天候直播新闻的传播模式下,其存在的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二、“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现象的分析

(一)“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现象的历史必然

追溯历史,我们发现,“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现象由来已久。早在1973年,已故的中央台著名播音艺术家夏青就专门撰写过一篇题为《努力提高新闻的播音质量》的文章谈及这方面的问题。文章说:“在日常播音中,常常感到有的播音员不能把所报道的新闻,同当前国内外斗争中的矛盾问题、群众的思想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不能突出新闻的主题和政策精神。不明确为什么要报道这条新闻,……态度不鲜明,感情就不饱满”。(6)

而在1988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与《新闻战线》编辑部合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怎样做一个优秀的广播员》一书中,中央台的多位老播音员也撰文谈及新闻播音出现的质量问题。

可见,在当时,中央台的很多新闻播音质量问题就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程度。

如今,过了20多年,不少新闻播音的质量问题仍然存在。尤其在改版之后,“中国之声”所有新闻节目实现直播,其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现象日益加重。在日常的消息播报过程中播音员的高差错率,更让不少听众慨叹:“连我都听得不好意思了”。(7)

不仅如此,就连体现中国新闻播音最高水平的两档王牌新闻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与《全国新闻联播》也在改版后出现明显的播音质量滑坡问题。为此,一位收听《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近30年的老听众语重心长地写道;“随着老一辈播音员的离开,现在新上来的年轻播音员好像还没有做好准备,……真让我们这些老听众边听边为你们着急啊!其实,播音只是一门‘如何把话说好’的艺术,宣传效果才是播音员追求的第一目标。”(8)

虽然以上种种的现象不代表“中国之声”新闻播音的全貌,却反映出“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出现滑坡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语言失范”是“中国之声”最突出的播音质量问题

“听众既是新闻播音成果的需求者、接受者,同时也是播音质量的检验者”。(9)因此,评价一档新闻节目的播音质量究竟如何,除了作为播音创作的主体——新闻播音员外,最有发言权的就属听众了。

通过统计和分析“中国之声”改版之后出版的中央台《受众信息》和中国广播网“网友留言”板块的留言可以发现,听众反映的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播报的流畅性、语言的规范性、表达的生动性、新闻播音员的播报状态、播音创作观、播报风格和听觉审美等几个方面。因此,本文将“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现象大致归纳为以下七大问题:播∙报∙不∙流∙畅∙、语∙言∙不∙规∙范∙(即∙语∙言∙失∙范∙)、表∙达∙不∙生∙动∙、状∙态∙不∙积∙极∙、缺∙乏∙播∙音∙创∙作∙的∙整∙体∙观∙、缺∙乏∙国∙家∙电∙台∙的∙播∙音∙风∙貌∙、无∙听∙觉∙审∙美∙享∙受∙。

听众反馈信息还显示:当前,“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问题中“语言失范”问题最为严重。据中央台每周出版的《受众信息》发布的听众反馈内容显示,自2008年12月1日“中国之声”对全频率内容进行改版以来出版的17期《受众信息》共计有75条信息反映播音质量问题,其中反映“中国之声”新闻播音员“语言失范”的听众反馈信息就多达66条,所占比例为88%,居“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现象七大问题之首。如图2.1所示:

img14

图2.1 中国之声新版节目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基本分布

(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受众信息》,起止时间:2008年12月1日至2009年4月14日,数字单位:条,总数:75条)

另据中国广播网“网友留言”板块的留言内容显示,自2008年12月1日“中国之声”对全频率内容进行改版以来,在直接反映“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出现滑坡”的129条留言中,新闻播音员“语言失范”的留言多达101条,所占比例为78.29%,同样排在“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七大问题”的第一位。如图2.2所示:

img15

图2.2 中国之声新版节目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基本分布

(来源:中国广播网,起止时间:2008年12月1日至2009年4月14日,数字单位:条,总数: 129条)

不仅如此,就连体现中国新闻播音最高水平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与《全国新闻联播》节目也在语言规范方面频频“马失前蹄”。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代台长左荧在《播音是一种语言艺术活动》中说:“祖国的语言规范化,十分重要。在祖国语言规范化的道路上,我们的播音员是负有重大的责任的。……播音员广播出去的每一句话,不仅内容上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就是在语言的发音方面也应有很高的水平,他应该成为北京话的标准发音,正确无误地走在全国语言规范化的最前列。”(10)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多出精品是广播电视永恒的主题。如果一个播音员连起码的语言规范都做不到,提高节目质量是无从谈起的。新闻播报过程中频繁的“语言失范”不仅会动摇国家电台在广播新闻播音方面的标杆地位,更会成为“中国之声”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三)导致“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表层因素

1.思想上轻视新闻播音质量

第一,对新闻播音工作的模糊认识。

当前在“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队伍中,有不少人对党的政策、对群众的需要了解不清,播音创作的基本道路是模糊的。因此,他们播报的新闻又糊又水,削弱了新闻应有的指导性,使其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在传播过程中无法揭示出来。而这恰恰迎合了某些理论家所津津乐道的“新闻报道必须客观、公正,不带任何主观色彩”。

同时,片面地强调广播电视的“服务”,一味地迎合受众,忽视党的舆论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又使得部分新闻播音员不顾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只图一时痛快,失去了新闻播报应有的“分寸恰切”,给党和政府的宣传工作帮了倒忙。

例如,2009年1月4日播出的《新闻纵横》节目中,用连讽刺带挖苦的口气报道了“中信集团给他在香港的子公司中信泰富送上15亿美元,以填补中信泰富因炒汇而陷入的巨亏”一事,就在舆论引导上出现了偏差。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面前,最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作为国家电台用这种讽刺挖苦的态度报道一个中国企业所出现的问题,是有失身份的”。(11)而像这样“图一时痛快”的新闻播音往往是给党和政府的宣传工作“帮倒忙”。

正是这些对于新闻播音工作认识上的模糊,使得新闻播音要么照本宣科,要么站错了立场,不仅丧失了对新闻指导性的把握,更丢失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对信息密集传播的重“量”轻“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期待信息的密集传播。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播得快”,才能在单位时间内传播更大容量的信息。

事实上,人的听觉是有极限的。北京师范大学语音专家周同春教授的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耳的接受程度,即辨析率是每秒四五个字,即每分钟240~250 字,超过这个速度,听者理解辨析就会有一定困难。但新闻播音毕竟是用标准的普通话,人们对于普通话的辨析率高于每分钟240~250字,可以达到每分钟280字左右。”(12)可以说,当前新闻播音的语速已经接近大部分人听觉的极限了,如果仍一味地求快,听众就只能听到一片字、一片声音,而无法理解语义,这恰恰与提高语速的初衷南辕北辙。正如张颂在《试论新闻播音的创新空间》中所说:“无效信息的堆积,无异于对信息密集的背叛。”(13)

以上两点说明,思想上轻视广播新闻播音的质量是出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原因之一。

2.管理上忽视新闻播音质量

第一,追求“时效”却忽视新闻播音稿件的质量

原中央台台长杨正泉曾说过:“语言形象就是电台形象,我们把文字语言变为有声语言要符合规范,经得住推敲。”(14)而稿件作为新闻播音创作的重要依据,如果它的质量下降了,那么直播间中精神高度紧张的播音员,他的语音再标准、声音再动听、表达再生动也难以化腐朽为神奇。

广播与报纸不同,“听”是制约广播语言的根本特点。广播声音的“稍纵即逝”决定了广播语言必须“准确、清楚、通俗、扼要,要求避免各种形式的语词多余”。(15)当前“中国之声”播出的很多新闻消息大都摘自各大新闻机构的门户网站或者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于是,广播新闻语言过于书面化的问题时常出现在“中国之声”日常的新闻稿件中。

吴为章在《铿锵悦耳 琅琅上口——谈广播稿中语音要素的运用》中也谈到:“过去中央台的新闻稿件在语言表达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不仅使语言尽量趋于口语化,更重视语音要素的运用,使新闻稿件中的语言‘读起来带劲,听起来有味’。”(16)

如今的“中国之声”为了抢新闻的时效,不少编辑往往来不及,甚至不愿把每一条消息改写成适合“听”的广播新闻语言,这就使得很多需要反复看才能理解的报刊语言,甚至新闻消息来源本身所存在的错误,都出现在了直播的新闻稿中。

例如2009年3月18日的《央广新闻》节目中,多次播报了“大陆游客在台湾遇到绿营民众骚扰”的新闻,新闻的最后一句说,这件事情“丝毫没有影响中国游客的心情”。这句话不仅犯了常识上的错误,更不符合两岸报道的默契。

新闻稿件频频出现质量问题,正反映出“中国之声”新闻稿件的编审制度在新形势下亟待改进。

第二,片面强调直播,轻视播音创作。

自2008年12月1日起,“中国之声”将新闻直播常态化。“中国之声”所有的新闻节目全天直播时长达15小时35分钟。然而,与“精益求精,保证播音质量,避免差错,减少次品”(17)的录播相比,直播往往难以保证播音质量、节目质量和传播效果。仅以每日滚动播出23次的《央广新闻》为例,在短短30分钟一档的板块里,有7个小栏目依编排顺序播出。播音员除了要播送国内、国际、财经、文体新闻和天气预报外,还要跟多名记者做直播连线报道,期间更要求准确播放新闻的录音素材,及时准确地点播各类节目片花和广告。整个直播操作过程完全由两名播音员中负责操控直播台的那一名播音员独立完成,播音员又肩负一部分导播的职能。

“中国之声”的播音员能够在直播中一次性合成,这固然很好,但前提是相关各方必须密切配合、全力保障,单靠在直播间内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播音员难以保证节目播出质量和播出安全。

新闻播音员在播报时如何摆脱操作环节的繁杂对播音创作的干扰,本身就是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也是相当困难的。加之为了“抢时效”,播音员常常是在临播出前几分钟甚至十几秒钟才拿到新闻稿件,而且播音员连续好几个小时的新闻直播工作都是在这样仓促备稿,甚至不备稿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便让听众感到“中国之声”的播音员总是慌里慌张的,这种状态下播音创作活动的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新闻播音质量出现滑坡也是在所难免的。

新闻并非不可以直播,相反,直播还能增强新闻的新鲜感和时效性,但片面强调直播会降低新闻播音的质量,最终拜倒在形式主义的门下。

由此可见,“中国之声”当前的播音质量滑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者在事前进行节目设置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播音的因素。加之“‘直播比录音容易、方便’的怠惰思维定势,‘录音比直播麻烦’的懒散心态”,(18)使得新闻直播节目匆匆上马后,把最关键的矛盾统统留给了话筒前的播音员。

第三,新闻播音人才队伍管理和建设的缺失。

如今,在“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员队伍中,有很多人对新闻播报并不熟练,有的还是新手。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者将“直播”这样一种传播方式,应用为新播音员的“练兵”之法,将他们半训练式地提到新闻直播工作中来。因此,有的新闻播音员在播报一条消息时频繁出现口误,充分暴露了其语言功力和直播能力两方面的准备不足。

随着中央台播音部的撤销,所有的播音员(主持人)都被分散到各个栏目组,这不仅阻碍播音员(主持人)相互之间播音业务的学习和交流,更不利于在日常的播音工作中考察和培养新人,为重大新闻节目储备人才。而当前《新闻和报纸摘要》与《全国新闻联播》的播音质量滑坡正是由于“中国之声”缺乏足够数量的重大新闻播音人才所致。

以上这些都暴露出“中国之声”在新闻播音人才队伍的科学使用、有效管理和积极建设方面一直存在缺失,导致了“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质量出现明显滑坡。

从忽视稿件质量到片面强调直播,再到播音人才队伍管理和建设的缺失,这三方面因素导致的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所折射出的正是“中国之声”在管理上对于新闻播音质量重要性的忽视。

3.播音创作主体忽略新闻播音质量

第一,语言功力的疲软。

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说过:“播音质量的高低是和播音员本身素质的高低、水平和语言功力分不开的。”(19)可见,播音语言功力是来之不易的,不进则退。

作为新闻播音的创作主体,放松对自身语言功力的锤炼,就难以创造出“准确、鲜明、生动的传情达意的有声新闻语言”。(20)在新闻播音过程中,他们也无法集中精力投入稿件的创作。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在所难免。

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说过:“语音规范是练出来的。”(21)要想在新闻播音创作中轻松自如地做到“字正腔圆”,就必须在平日里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让“字正腔圆”成为习惯和自然。只有在不断地实践运用中才能熟练掌握有声语言表达规律,从而在新闻播报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出来,为新闻稿件锦上添花。

第二,无视“固定腔调”的危害。

新闻播音中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腔调”是令人厌烦的,它使播音创作活动变成了机械的语言处理,不管文字上什么含义、什么感情、什么风格,只要经过这部机器的处理,全都“熨平烫好”,变成了一样的格式传达出来。(22)

可就是这样一种应该摒弃的,违反语言表达规律的,与播音语言特点相悖的毛病竟让很多“中国之声”的播音员和不少基层电台来的同行们误认为“这样才叫播新闻”!新播音员和基层同志以此为模板,盲目、机械地模仿,老播音员则对自己的这种“腔调”毫无察觉,甚至自赏。随着“中国之声”的部分新闻播音员对这种语言定势的不以为非,因“固定腔调”所产生的新闻播音质量滑坡日益显现。

第三,忽视话筒前状态的调整。

“话筒前的状态是播音员的基本功,是播音成败攸关的问题。好的话筒前状态,能使播音锦上添花,提高新闻播音质量;不好的话筒前状态,则使播音功败垂成。”(23)因此,不正确的话筒前状态必然导致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

从“中国之声”当前对新闻节目的设置看,播音员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较以往大大增加,使得播音员没有充分的休息和充足的准备就坐到了直播间里开始播报新闻,于是就产生了种种不正确的话筒前状态。而当播音员处于不正确的话筒前状态进行新闻播音创作时,其播音质量必然滑坡。可见,疏忽对于话筒前不正确状态的调整也是造成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新闻播音员自身语言功力的锤炼,无视“固定腔调”的危害,疏忽对话筒前状态的及时调整,正反映出播音员自身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以上这些干扰播音创作的重要因素,说明在播音创作主体层面没有正视新闻播音的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论证,可以看到思想上、管理上和播音创作主体这三方面对于新闻播音质量的轻视,这是产生问题的表层因素。要切实提升“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质量,必须进一步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四)“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深层原因

1.管理者“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

稍有播音体会的人都知道,新闻播报并非易事,不是嗓子好,认识字,照着念就行的。张颂在参与2002年度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政府奖评选时强调,“新闻播音主持是政治敏感最强,思维反应最快,语言表达最难的创造性工作”。(24)

在“中国之声”当前的新闻播音队伍中,有的是正规学校分配的,有的是从本系统内一级级选拔上来的,有的是社会上招聘的,甚至有的是兼职的、业余的。“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队伍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新闻播报的水平却参差不齐,于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

对于这类问题,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曾指出:“这种状况主要不应该怪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本身,主要责任在管理工作。”(25)原广电部副部长刘习良也认为,这类问题的根源是由于“有些广播电台、电视台负责人的观念不对头”。(26)

可见,当前“中国之声”在新闻播音队伍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管理者“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管理指导思想的产生与历史背景和社会心态是分不开的。

当节目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活,当广播电视的“服务”职能被片面地强调,用生活的语言播新闻成为普遍的追求,新闻播报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得没态度、纯自然,像一杯“温吞水”,这也在无形中宽容了许多毛病和不足。

特别是近年来,广播电视界弥漫起的“口语至上”迷雾,又使这种宽容变得无度,局面变得不可收拾。在改革的汹涌浪潮中,有人甚至认为播音的“规范化”是对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生活化”的不利影响。而这种认识无形中为“播音无学”、“念稿无能”的论调增添了新的注解。“播新闻”逐渐被视作“拖了改革的后腿”而遭到轻视,一些所谓改革派甚至想取代它,淘汰它。

在这种情形下,“主持”成了宠儿,“播报”只是个附属品。似乎只要是能够主持节目的人就都能够在话筒前播报新闻。

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曾这样形容如今广播播音的总体现状:“采,不深入;编,不精细;播,谁都可以在话筒前说话,谁都可以来播。一天也没学的也可以来播,南腔北调的也可以来播,‘沙嘶劈哑’的也可以来播。”(27)

正是由于“重主持,轻播报”的管理指导思想,“中国之声”自2004年成立以来,招募并培养了大量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却鲜有纯正的高素质的“新闻播音员”。仅有的新闻播音员就是《新闻和报纸摘要》与《全国新闻联播》节目中屈指可数的几位老同志。在连续多年的改革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部也被撤销了,而成立多年的播音员主持人管理委员会也一直难以发挥作用。

不仅如此,在“最新闻”的频率定位之下,改版后的“中国之声”为时刻抢占舆论制高点,把广播“快”的优势和直播“快”的特点加以重合,并着力培养采编播人员的抢“快”意识和能力,“快”已成为“中国之声”日常新闻报道中的“家常便饭”。结果,“直播”这样一个传播方式沦为“练兵之法”,一些不具备直播能力甚至无准备的播音员坐进直播间里开始播报新闻。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映射出管理者“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

2.新闻播音员受此影响而轻视“播报”

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在《关于主持人》中说过:“播音大门的外面可能会有好的主持人,因为‘森林里的树高,但是高的树不一定只在森林里’,但是过度大张旗鼓,就会造成现有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会进一步造成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也搅乱播音队伍的思想,长此下去,这支队伍必会不成队伍。”(28)

可见,“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会扰乱播音队伍的思想。而受此影响,新闻播音员也随之轻视“播报”,并产生了“做播音员易,当主持人难”的认识误区。

事实上,“播新闻”决不是只有一个声音的外壳,“播新闻”本身就有着“入耳入心”的要求。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在《关于念和说》中回忆:“夏青老师的‘九评’播出之后,大家对苏联的做法义愤填膺。凡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没有不记得他们的声音的,余音绕梁。”可见,播新闻“是生活中的高档次的说话,要能够协助听众理解内容,让听众有所收获,不仅仅是知道‘字’,而是明白‘事’。”(29)

另一方面,“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也暗示了新闻播音员应该多注重采编和主持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至于播音的语言功力不锤炼也无妨,致使部分播音员放松对自身语言功力的锤炼。而这种认为“练不练无所谓,钻不钻都领先”的良好感觉是极为有害的。张颂在《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中说:“在语言上无欲无求的观点,是对语言精妙的扼杀。”(30)播音语言向生活靠拢必须经过锤炼。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在《语言既要讲究艺术又要贴近生活》中也强调:“不经过严格的播音训练,片面强调播音语言向生活靠拢,就容易走偏路。”(31)

所以,在“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下,新闻播音员轻视“播报”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新闻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呈现疲软态势。再加上,“照本宣科,无所作为的观点,极大地妨碍了话筒前的有声语言创作”,更导致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32)有些甚至无动于衷。最终,累及新闻播音的“播报式”代之受过!

综上所述,导致“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深层原因在于“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

(注:本论文第三部分“高质量的新闻播报是‘中国之声’的品牌保证”省略)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注释】

(1)《2009年中国之声广告销售指南》(电子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出版,2008年12月1日,第7页,http://china.cnr.cn/dzzz/

(2)孙家正:《充分认识播音工作的重要地位促使播音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第5期。

(3)姚喜双:《中国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4)中国广播网,2009年4月15日零时,http://toupiao.cnr.cn/sur/zgzs/result.asp

(5)该项调查内容包含“中国之声”所有新闻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

(6)付程:《准确无误鲜明生动——夏青新闻播音业务思想初探》,载《中国广播》1999年第2期,引自中国广播网(http://www.cnr.cn/home/column/xiaqing/hywz/200407280221.html)。

(7)源自本文作者整理的《中广网受众对新闻播音的反馈》,2008年12月31日,http://app.radio.cn/gbook/zgzs/gb/gblist.jsp?page=1&keyd=a

(8)《受众信息(第41期)》(内部刊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9年3月3日出版,第14~15页。

(9)张颂主编:《中国国播音学》(修订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402页。

(10)赵玉明主编:《风范长存——左荧纪念文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11)《中国之声听评快报》(第101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出版(内部刊物),2009年1月4日,第1页。

(12)谢礼逵、周振玲:《广播新闻播音语速浅析》,载《新闻前哨》2002年第2期。

(13)张颂:《试论新闻播音的创新空间》,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第2期。

(14)姚喜双:《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重视播音及语言规范问题》,载《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15)牛印文:《广播电视语言应用》,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16)吴为章:《铿锵悦耳琅琅上口——谈广播稿中语音要素的运用》,载《北京广播学院报》1981年第2期。

(17)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页。

(18)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

(19)姚喜双、苏海珍:《话筒前的人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206页。

(20)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修订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389页。

(21)姚喜双、郎小平:《方明谈播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22)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修订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362页。

(23)同④,第288页。

(24)张颂:《新闻播音质量亟待提高专题节目主持态势良好》,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12期。

(25)孙家正:《充分认识播音工作的重要地位促使播音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第5期。

(26)姚喜双、郭龙生主编:《媒体与语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6页。

(27)方明:《从严要求,把好广播电视语言质量关》,载姚喜双、郭龙生主编:《媒体与语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184页。

(28)姚喜双、苏海珍:《话筒前的人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页。

(29)同②,第221页。

(30)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180页。

(31)姚喜双、苏海珍:《话筒前的人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209页。

(32)张颂:《新闻播音质量亟待提高,专题节目主持态势良好》,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