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产业集群的类型

文化产业集群的类型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文化产业集群的类型一、政府主导导向型创意产业集群政府主导导向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就是通过制度传导机制,利用政策优惠、税收优惠、服务提供等政策工具,促使文化创意集聚区在城市衰败地区快速嵌入并高速发展。(一)谢菲尔德文化产业集群谢菲尔德文化产业集群占地30公顷,大致呈三角形区域。

第四节 文化产业集群的类型

一、政府主导导向型创意产业集群

政府主导导向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就是通过制度传导机制,利用政策优惠、税收优惠、服务提供等政策工具,促使文化创意集聚区在城市衰败地区快速嵌入并高速发展。这是由于城市旧城改造、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空间转换与能力提升等需求,这种由政府通过创建文化和技术硬件设施,吸引创意人才入驻,从而发展创意集聚区的模式称为自上而下政府导向型集群发展模式。政府在创意集聚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创意产业集聚区酝酿初期,由政府选定有潜力的创意空间文化和技术空间,然后通过制度法案的形式予以确认创意集聚区的发展类型和目的,并按照创意集聚区发展的需要改造适合创意的环境和氛围,吸引创意人才发展创意产业。第二,当创意产业集聚区基本成型、初具规模时,通过政策引导、扶持,进一步确认创意集聚区的发展类型和方向,如文化区、传媒区、动漫区、广告设计[11]

(一)谢菲尔德文化产业集群

谢菲尔德文化产业集群占地30公顷,大致呈三角形区域。该集群位于谢菲尔德市政治与商业中心的东南面,步行至市中心仅需十分钟,离高速公路入网口较近,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谢菲尔德文化产业集群的成因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该地区具有较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和传统。谢菲尔德市在美术、音乐、电影和音像制品等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晚期,谢菲尔德市内已经出现了一批先锋乐队,如“人类联盟合唱团”“17号天堂”等,这些乐队利用废弃厂房作为创作基地,改变了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生态,并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城市传统产业的衰败急需新型产业更替。谢菲尔德是英国第五大城市,曾以“钢铁城市”著称。20世纪中期以后,钢铁业逐渐衰败,以致谢菲尔德繁华的老城区逐渐被废弃的厂房和破落的社区所包围。20世纪80年代该市工作岗位大量减少,经济增长停滞。为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谢菲尔德市议会认为需使城市产业尽快转型。

(1)集群形成阶段

谢菲尔德文化产业集群是在音乐界人士的共同倡议下由该市议会选择在音乐基础较好的市中心附近新建的一个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园)。在该集群建立初期,不少音乐人士对这一地区缺乏足够的音乐基础设施感到不满,因而向该市议会提出改善本地音乐产业相关设施的建议。为此,市议会以提供音乐产业相关设施为起点,以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为抓手,以政府部门引导和积极参与为手段,在20世纪80年代对该地区进行了全面建设。谢菲尔德市议会制定了谢菲尔德市音乐产业发展战略,其以提供价格低廉、数量充足、使用便利的音乐产业设施为基础,大致包括两方面的目标:一是为文化创意从业人员提供音乐制作所需的相关设施,如排练场地、录音设备和演出场所等;二是降低价格,使得资金相对缺乏的音乐人乐于使用这类设施。谢菲尔德市政府建设并所有的录音工作室——“红带”工作室(the Red Tape Studios)于1986年对外开放,该工作室向当地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提供各种免费的训练课程,并对规模较小的音乐公司和文化团体提供价格优惠的排练与录音设备以及场地。

谢菲尔德市议会实施了一项长达十年的改造计划,对该地区的闲置楼房和废弃厂房全面翻新或重建。其中有两个项目即“工作室项目”(the Workstation)与“陈列室项目”(the showroom)对该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是由市议会制定的以建筑改造为重点的两个项目,分别负责对谢菲尔德地区内两幢属于市议会的闲置建筑进行管理。市议会注册了一家名为“谢菲尔德媒体与展览中心有限公司”(Shefield Media&Exhibition Centre Limited.SMEC)的附属机构,并通过其下属的发展机构“升降机”有限公司运作这两个项目。“升降机”有限公司的任务是为该地区内的音乐产业从业人员和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提供短期的廉租房,吸引音乐企业落户。公司以市场方式将“工作室”项目作为纯粹的商业企业项目经营,该项目致力于为其文化创意产业租户提供各种福利性服务。与“工作室”项目不同,“陈列室”项目同时从谢菲尔德市艺术部门、英国电影委员会和约克郡与亨伯赛德郡艺术委员会接受拨款,并建有“陈列室”电影院与“陈列室”咖啡馆等设施。通过这两个项目的实施,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地区经有了明显的经济转型和复兴迹象。

(2)集群发展阶段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谢菲尔德市文化产业园区已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进驻园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包括纯艺术、摄影、电影制作、音乐制作、图形与产品设计等。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吸引了大量文化创意人才进入。除了北面的谢菲尔德海兰姆大学,新建的商学院和北方媒体学院也迁入园区。谢菲尔德市议会的政策扶持成为集群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市议会于1998年发布了《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区的使命与发展战略》和《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区行动指南》两个文件,文件旨在解决园区内生活配套设施不全、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文件极大地激励了私人部门对集群生活便利设施的投资。随着国家流行音乐中心、超大型酒吧和音乐直播馆等大型艺术场馆的相继建成,谢菲尔德音乐集群知名度不断提升,Modal国家音乐大会和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被吸引而来并落户该集群。当前谢菲尔德音乐集群已经集聚了300多家与电影、音乐、电视、设计、软件有关的企业,这些企业与外部地区如周边的谢菲尔德科技园保持着较好的合作关系,企业间的信任增强,在“工作室”项目中已经有70多家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其中包括海兰姆大学北方媒体学院等高校研发机构,社区媒体联盟和约克郡银幕委员会等协会组织以及图片设计工作室和许多电影制片公司等文化创意企业,这些组织部门相互交织在一起,合作和联系愈发密切,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影视音乐媒体多产业融合的创意集群。2000年至今,谢菲尔德文化产业集群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立了文化产业园区服务机构,它由一个从地方企业、海兰姆大学、谢菲尔德科学园以及市议会选出的非执行委员会组成,由一个小型的全职管理团队领导,它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包括大量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产品生产基地、知识创造中心和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综上所述,谢菲尔德市政府部门在振兴文化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起着极为有效的指导和参与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对改造成市基础设施所需资金的引致性投资。对于园区内街道和建筑重建和翻新所需的巨额资金市议会投资少部分,另外还使用诸如政府城市发展规划项目、城市挑战基金以及欧洲地区发展基金等公共投资,并带动私人部门的大量投资,使得在10年的时间中有3500万英镑投资注入该集群,从而极大地改善了集群发展的基础环境。二是通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方式对其实施间接性扶持。政府以其拥有的“工作室”项目、“陈列室”项目、“红带”工作室等项目以十分低廉的价格租给各类文化创意企业使用,这为资金较为缺乏的创意企业提供了便利,这种扶持在创意企业成立初期显得尤为关键。

(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阿德莱德是澳大利亚南澳洲首府,位于澳大利亚南部。阿德莱德西区是该市繁华的购物街区,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仍然充斥着大量的低俗娱乐场所,当地治安不佳。政府部门为此十分担忧。基于此考虑,同时也是在南澳州经济结构转型(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造成的经济下滑以及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当地政府出台了旨在将阿德莱德西区转变为城市艺术区的阿德莱德2l号计划。该计划对阿德莱德的未来发展确定了依靠高等教育部门的发展促使城市向知识经济转型、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创意想象之城、改善当地交通环境以引进各种节日活动和公共艺术项目、实现城区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化等多项战略目标。

1997年,南澳州大学西校区的艺术学院、建筑和设计学院迁入阿德莱德西区,为了给进入西区的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阿德莱德市议会发布了防止犯罪的报告并决定彻底改善当地的商业环境,以娱乐和公共艺术为主,实现土地和建筑的复合功能。1999年市议会又通过了《西区:艺术导向型的城市复兴计划》,并得到南澳州政府和专门负责扶持乡村艺术活动的部门Arts SA的大力支持。这一计划旨在组织当地艺术家和艺术组织,共同发展阿德莱德西区的艺术和创意产业项目,以提升阿德莱德西区的品味,创造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在1999—2002年,阿德莱德地区迁入大量的公共关系、设计与商业艺术公司,在当地还有一个年度艺术节,节日当天,阿德莱德西区所有商铺均会公开展示其艺术品,以营造当地浓郁的文化创意氛围。市议会同时还帮助对街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更新,实施房屋租赁计划,减少西区的一般娱乐场所,积极鼓励对文化创意类企业的房屋租赁。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当地的文化艺术组织也积极加入对西区的改造之中。至20世纪末,不断有知名的文化创意组织进入阿德莱德西区,同时每两年会在阿德莱德西区举办一次阿德莱德艺术节,使得阿德莱德文化创意园区在世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阿德莱德政府对当地发展目标的正确谋划、对当地租户有效的管理、对艺术组织有选择的迁建以及大力扶持是阿德莱德西区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二、市场自发形成的文化产业集群

市场需求自发型创意产业集群一般以市场对创意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为动力,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由于其驱动力和成长方式是内生性的,因而其演化路径也可称为内生驱动型,这些内生性创意产业区的发展不仅与市场、文化、经济条件、城市空间、城市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还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技术条件的触动因素有关。由于新兴事物都是一些未经发展印证的新鲜事物,所以政府的政策激励起初支持不大。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市场高利润和社会高效应促使政府加以扶持。这种模式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是由市场、创意产业、创意人才和城市空间等阶段性因素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市场需求的推动而向前演进的。一旦市场具有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就会吸引研发人才和艺术人才等来此创业。研发人才主要集聚在技术创新源地,比如大学和科研院所,从而形成高新技术型创意产业集聚区,而艺术人才则更多的是被有文化底蕴的低廉老厂房和老仓库等旧城区所吸引,从而形成各种艺术设计型创意产业集聚区。这种集聚区是自下而上的一种发展路径[12]

如日本东京动漫产业集群便是其中的主要表现之一:

(一)集群形成阶段

日本有“动漫王国”之称,东京因集中了日本78%的动漫企业而被称为“动漫之都”。日本动漫产业较早地聚集在东京发展。这与东京作为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主体地位是紧密联系的,并且这种趋势在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变得更为明显。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恢复与发展期。经过30年的发展,日本产业结构从纺织工业起步,历经重化工业阶段、制造业阶段,进入以金融、商业、服务业为主导地位阶段。这一阶段,国外的企业、银行等纷纷进入日本,“总部经济”的形态已经形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京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与文化相关的产业迅速发展。一些学者借鉴欧洲旧城改造与复兴的做法也提出了创意城市的发展思路。东京作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得天独厚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这直接影响动漫产业的集聚发展。文化机构、行业协会、动漫企业、营销推广机构共同构成了动漫产业的空间组织,东京集中了众多大小不一的出版企业和机构,集中了音像制品制造商、电视台、电影发行公司以及玩具生产商等动漫制片委员会的成员。东京吸引动漫产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东京在日本以及亚洲地区很强演绎故事的传统。东京有4000多家出版企业,约有200多家是动漫的主要出版商。卡通画家集聚在东京的一个原因也是由于出版社集中,因为卡通产业尚未完全融入国际劳动分工的体系,也没有完全采用计算机绘图,比较多地还是卡通作家提出故事梗概、勾勒卡通人物形象以及面版,而后找一些画手来共同完成这些图片的细节,东京集中了一大批自由职业的画手,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地理上的接近有利于较快地获得信息,这为吸引动漫企业的集中奠定了基础。

(二)集群发展阶段

目前日本全国拥有动漫企业440家,其中359家位于东京,其中40%集中在东京的练马区和杉并区两个行政区。约有50家是日本主要动漫生产企业,它们绝大部分集中在东京,其他的企业则是动漫产业链上的承包商。东映动漫是日本最大的动漫制作商,占日本整个市场10%的营业额,它创建在练马区,因此,练马区被称作日本现代动漫的摇篮,现在集中了77家动漫企业。杉并区是位居第二位的大量集中动漫企业的一个行政区,约集中了70家企业。日本前6位的动漫制造商,占日本整个市场15%~18%的营业额。东京大部分的动漫企业是中小规模的企业,30人以下的企业占了60%以上,年产值500亿日元以下的企业占半数以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动漫产业链已由原先的单线状传统动漫产业链形成现在的蜂窝状现代动漫产业网络。传统的日本动漫产业链以版权为核心,通过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传递,环环放大版权的价值。版权价值的增值环节分别为杂志连载、单行本和电影动画片,随着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市场日趋成熟,现代日本动漫产业也出现了新的多重交互性产业网络模式。即通过以电视动画片为中心,前向、后向和侧向都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围绕一个成功的动漫形象可以组织起一个价值网络。

民族文化根植性和政府、行业协会组织的有效扶持是东京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文部省在2000年度的《教育白皮书》中,首次将日本的漫画称作“日本的文化”。据调查,日本有87%的人喜欢漫画,有84%的人拥有与漫画人物形象相关的物品。目前,漫画出版业大约占全国出版销售总数的40%,销售总额的20%,漫画成为日本通俗文化的基础,渗入了日本国民的社会生活。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正是以其在日本国内广泛的普及程度和坚实的根基为前提的。动漫是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的信息传播媒介,因为它比文字文本更容易翻译、阅读。日本文化单一性使得动漫作品容易普及接受,同时日本动漫凭借形象的图画来叙述故事,轻易地打破不同国家语言的障碍,成为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时尚产品。

在动漫产业集聚的过程中,日本政府对动漫产业实施支持和扶植政策,日本政府不但将动漫作为一项重要的出口产业,而且还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来培育,在政策、资金和组织上都给予极大帮助。日本中介组织发育成熟,作用十分明显。动漫有严格的行业协会,且都有自律性的组织或机构。这些行业协会都是社团法人,负责制定行业规则,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日本的动漫企业很看重行业协会,不仅积极参加,而且遵守行规,这种非政府行为有力地推动了动漫产业的发展。

三、自发与政府导向协同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创意产业集聚初期是由艺术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创意人员自然的集中,那么,当创意集聚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对其创新功能和价值创造有了更多的认同,开发商、投资商、管理者等社会力量就会更多地加盟到创意集聚区的发展中来。这些不同行为主体出自各自的利益,相互牵制又协同发展,促使创意集聚区发展类型和功能多样化,在集聚区形态上表现出多样性、概念化的特点和趋势。

自发与政府导向协同型模式是一种多动力推动下市场和制度机制共同作用、多指向的模式。市场需求是引发政府推动的初始动力,政府或投资商选择创意空间以后,以项目管理方式招商引资,用艺术的标准改造或新建创意集聚区,以招标的方式吸引管理者来经营创意集聚区。一般来说,投资商大多就是管理商。管理者通过招租吸引特定的创意企业,当创意企业在创意集聚区内入驻并集聚发展而形成网络和创新效应。创意集聚区的发展又会促进新一轮的创意产品市场需求,反过来又赢得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政策倾斜。总体而言,市场、政府、创意人才、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通过相互合作获得共赢:市场得到了开发,政府得到了税收,区域得到了发展,创意人才得到了创业的空间和平台,投资者和管理者得到了租金和投资回报[13]

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省)动画产业集群:

(一)集群形成阶段

加拿大BC省是北美三大影视制作中心之一,该优势为BC省发展动画产业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BC省开始为美国的动漫创意公司提供设计图样、故事模板、动画配音和声音合成等多项配套服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承接美国公司合同进行业务加工的BC省动画制作公司制作技术不断提高,作品制作质量优良,这些公司开始与眨川一商合作制片,本地企业控股的以及所拥有的公司数量大幅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期,动画产业已经成为加拿大BC省重要的支柱——电影业中的经济增长新庇点。此时BC省动画产业制作的原创作品不断增加,而且许多作品的版权已为本地公司掌握或是与美欧的动画公司共同拥有作品版权,当地公司对作品版权的控制成为集群快速发展的转折点。

(二)集群发展阶段

合作制片和本土制片成为集群企业制作动画作品的主要模式。合作制片是指作品的投资与利益由BC省当地动画制作公司与国外公司分担,而本土制片是指投资及制作的所有产权均为BC省本地公司所有,市场和销售均自行负责。2003年集群公司合作制片总收入为4.35亿加元。本土制片收入占游戏动画方面总收入的75%,占电脑动画方面总收入的50%。可见本土制片已在BC省动画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制定的扶持政策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服务、协调助推集群快速发展。加拿大联邦政府和BC省政府通过多渠道为动画产业园区的公司提供资金,通过设立非官方、独立核算的民间服务机构对资金流向进行控制。BC省政府对公共文化艺术领域和产业化的文化市场实行不同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对于公共艺术领域的非商业动画制作采取资金申请与核准的办法,通过BC省艺术委员会、加拿大艺术委员会以及国家电影董事会等机构大力提供资金支持,鼓励艺术创新、探索和对外交流。对于实行产业化的动画制作,政府规定其除了享有BC省电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之外,还通过BC省电影协会和电影署等半官方机构,在创意启动、资金筹措、制作加工、人才、税率优惠等方面得到相关信息服务和资金支持。BC省政府还积极为动画公司拓宽产业发展资金的融资渠道,例如通过加拿大联邦政府遗产部下属的加拿大影视基金会设立的加拿大新媒体基金为动画公司提供前期资金保障,通过当地电视播映机构预购播映权的形式向动画公司提供动画制作资金以及通过中小企业培训委员会向中小动画公司提供员工职业培训的补偿资金。另外,BC省动画协会、BC省媒体协会以及BC省动画制作商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吸纳了一批在本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和商界、教育机构、政府机构等各领域的人士加入,成为投资方、政府部门和动画制作者之间的重要信息渠道,并在向外推广本省的动画产业方面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14]

【注释】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美)约翰·霍金斯,洪庆福,等译.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美)理查德·E·凯夫斯,孙绊等译,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金元浦.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J].社会观察,2005,(2)22~24

[5]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

[6]Richard E.Caves.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M].Harvard Univers Press,New Ededition.2002年,第7页

[7]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8]陈倩倩,王缉慈.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10月第24卷第5期

[9]李蕾蕾.文化与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谱系和前沿:走向文化生态隐喻[J].人文地理.2008(2),3

[10]刘蔚.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1]褚劲风.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3页

[12]褚劲风.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3页

[13]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9页

[14]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