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产业集群政策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集群政策发展趋势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文化产业集群政策发展趋势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文化产业组织的目的都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

第四节 文化产业集群政策发展趋势

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文化产业组织的目的都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但产业发展政策有着特定的含义,“产业发展政策只是产业政策的一部分,它并不直接涉及有关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等问题,而侧重产业长期发展的较宏观的方面”[15]。也就是说,产业发展政策主要涉及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宏观问题,包括产业区域性分布政策、产业技术发展政策、产业贸易政策等。产业发展政策关注的侧重点是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如果说,产业结构政策是政府干预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分配,产业组织政策是政府干预资源在产业内部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分配,那么,产业发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干预资源在区域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

一、区域性分布政策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在其发表的《区域不平衡和国家发展过程:一个描述过程》一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间增长差异呈倒“U”型变化,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然后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当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差异随着总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16]。如果说这种变化客观反映了经济变动的一般进程,而政府实施科学的区域政策、对产业布局进行有效的干预,无疑会缩短这一进程。根据我国的实际,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布局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远景规划

制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远景规划是产业布局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政府共同的做法。制定产业布局远景规划的目的是引导各地区树立全局观念,使得各地区的产业朝着国家总体布局规划要求的方向发展,实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获得更大的空间效益。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地区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别,我国政府制定了全国经济布局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各地都要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树立全局观念,不应追求自成体系,竭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积极促进合理交换和联合协作,形成地区间互利互惠的经济循环新格局。要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努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我们要在这一基本方针和原则指导下制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政策。

根据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国家在“十一五”期间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的整体布局是: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形成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1.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积极发展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2.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形成若干出版、印刷复制、影视制作和文化产品批销等产业中心,重点建设一批大型影视制作、动漫、音像电子、印刷复制和演艺等产业示范基地。

3.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带动与辐射作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地区加快文化产业崛起,西部地区结合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着力增强文化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形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形成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从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文本看,目前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的思路日益清晰,但这些规划仅仅是粗线条的,还很不成熟、不系统。也可以说,目前各地政府对文化产业区域布局问题还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远景规划,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制定合理有效的地区文化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实现产业规划的手段。有了规划,就需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去落实,否则,再好的蓝图都会落空。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制定了本地区的文化产业政策,但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还有待提高。制定合理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要着眼于整体效益,遵循生产力布局规律,地区文化产业布局政策应当服从全国产业总体布局的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国文化产业布局与地区文化产业布局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各地区要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促进各地文化产业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

(三)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统一大市场

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业分割的中央、省、地、市四级管理的文化体制,暴露出许多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它是造成部门壁垒、地区壁垒的重要原因。要根据市场机制要求,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地区行政壁垒,从地区分割的行政区域经济转向区域经济,从分散经济转向聚集经济,以区域规划统领全局,实现地区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要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建设,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要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旧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应当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在建立强有力的协作、合作机制上有所作为。各地要走出各自为政,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赢思维,消除市场分割的体制性因素,实行开放条件下地区的整体融合,达到地区间的优势互补,以体现整体文化竞争力。

(四)正确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许多文化生产都直接面对当地的消费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门类齐全。但这并不意味着十几个行业齐头并进、同步发展。这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千篇一律,面面俱到,齐头并进,平均用力,只能导致共同落后。对一个地区来说,明智的做法是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精心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对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倾斜,重点突破,做大做强,使其具有全国竞争力甚至国际竞争力。主导产业在区域文化产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领袖地位,能在较长时期内影响该行业在全国发展的走向和力量格局的变动,是地区文化竞争力的突出标志,也是落后地区实现文化产业战略赶超、缩小地区差距的一个捷径。各地区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优势产业的配置,应充分考虑资源的丰度、市场容量、技术成熟性、经济规模性、产业关联性以及自己已有的优势等因素。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既是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相互竞争、相互作用下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政府选择、扶持的结果。但无论采用何种路径发展,都应把做出特色放在首位,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

(五)鼓励发展地区间的横向合作,推进文化产业区域化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始终在行政区划的框架内进行。各个地区以行政区划为限,相互展开激烈竞争,没有形成优势互补、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局面,不仅阻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而且造成大量低水平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传统的、封闭的、地区分割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取而代之的是以谋求“发展红利”为目的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通过建立一个区域性的统一大市场,发挥不同地区的相对优势,加速区域性的经济资源整合,在互利互惠中共同发展。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趋势也必然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传统的文化管理方式和发展路径形成强大的冲击。只有抛却“画地为牢”的行政经济区域观念,确立经济区域理念,以经济区域为整体加大区域间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实现共赢。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要善于通过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共同体,充分利用区域分工和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在区域合作和竞争中提升本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获取本地区的利益,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别。各级政府要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健全合作机制,使区域合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六)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这一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对政府而言,一是增加转移支付力度。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要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实施文化兴边战略,加快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政府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发展扶持力度还不够,出台的一些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当地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发达地区而言,主要是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通过援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方式,通过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城市对农村开展“一帮一”对口支援活动,帮助农村和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对口支援与合作应立足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开发、利益共享,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开发、文化艺术活动等方面,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和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产业技术发展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是政府制定的用以引导和干预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要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文化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转变增长方式作为我国文化科技中长期发展的中心任务。从政府干预产业技术进步的角度看,我国文化产业的技术政策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一)制定文化科技发展规划

制定宏观纲领性的产业技术政策,是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产业技术政策的一大共同点[17]。要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指导下,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要求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颁布《国家文化产业科技发展纲要》,明确文化产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优先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重点领域、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制定重要政策及保障措施等。各个省市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本省的文化产业科技发展规划。由于科技创新对我国当前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特别关注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政策等,对文化科技研究提供支持与引导。

(二)确定文化产业中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重点课题

文化科技进步包含的内容很广,作为国家产业政策,必须根据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实际,确立文化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部《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现阶段我国文化科技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科技创新,加强数字和网络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丰富表现形式,拓展传播方式。重点要解决的课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快文化领域核心技术研究。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前沿,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究,提高装备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水平。②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快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龙头的大容量数字化文化资源库建设,完成大中城市公共图书馆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推进舞台技术进步,发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建立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③推动文化业态更新。加快传统出版发行业向现代出版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2008年开播地面数字高清晰度电视,2010年基本完成东中部地区县以上城市和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转换,实现有线电视传输、终端服务业态的全面更新。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开发文化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服务、移动文化信息服务、网上文化交易、数字互动体验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及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④加大对艺术科研的投入,确保重点科研项目经费。重点扶持对文化发展战略、基础理论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扶持少数民族重点科研选题。

(三)建立健全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切实增加文化科技经费投入

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科技筹资的主体仍然只能是面向市场。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外资的多元化文化投资体系,才能解决好R&D经费筹措和管理问题。①政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加文化科技R&D经费投入。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及企业的实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合理、有效地配置现有资源是关键的问题,国家应选择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集中投入,要有重点、有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政府部门要保证一定数额的引导资金,根据国家关于科技投入总量按比例逐年增加的办法,按年度从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文化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的推广应用,以保证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在对重大文化工程建设的投入中,预留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技术措施和创新开发。②建立健全多投资渠道的文化科技投入体系。要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文化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文化科技投入体系。

(四)加快文化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

促进文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主要内容包括:①认真落实和执行《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制定出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完善有关支持文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相关法律。要研究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科技发展和应用,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应大力发展各类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文化产品,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开发、制作、传播等各个环节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②要强化文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优惠政策,创新转化机制;其次要对在文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③要强化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控、导向机制,为文化科技成果的推广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对于创新程度较高、成果风险强度较大、较难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采取“政府购买”的特殊政策。④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把科研成果转让置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过程之中,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的效益与效率。

(五)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在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文化科技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允许企业加速设备折旧。对购买先进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给予必要的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设立海外研究开发机构的外汇和融资支持力度。中小文化科技企业是文化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支持创办各种性质的中小文化科技企业,充分发挥中小文化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对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扶持。制定扶持中小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数字广播影视、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等研发、生产、传播的文化企业,凡符合国家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可统一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六)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

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化比科技创新市场化更难,这是因为,文化创意产品比一般科技产品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正因为如此,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更需要风险资金的注入。鼓励有条件的文化科技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努力为高科技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便利条件。为高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跨境资金运作创造更加宽松的金融、外汇政策环境。鼓励文化科技企业参与产权交易。鼓励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文化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文化科技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政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文化科技开发。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文化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

(七)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

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做好重要文化资源知识产权的挖掘、整理工作,建立国家重点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目录。强化文化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文化单位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鼓励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推介和交易服务产业,逐步构筑覆盖全国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络。抓紧落实中国近现代经典乐谱、剧本的整理出版工作。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坚持以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利益。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促进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和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高。

【注释】

[1]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2]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3]孙明山.文化市场指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页

[4]陈立旭.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审视[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5]赖永进.我国文化体翻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启示[R].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5年

[6]王永章.中国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态度和政策.http://www.sh.xinhua.org/zhuanti/ 2004-10/14

[7]尹鸿.2005《福布斯》中文版文化娱乐产业论坛实录(4),http://ent.sina.com.cn 2005-03-11

[8]杨丽娅等.中国电影业立法完善的法律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9]周新生等著.产业分析与产业策划方法及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10]罗紫初.中外出版业经济政策比较[J].大学出版,2004年第1期

[11]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简报(2006)第三期.http://www.bjycxh.com/c6967/w64866.asp

[12]罗紫初.中外出版业经济政策比较[J].大学出版,2004年第1期

[13]卡拉统一OK中国文化市场再行规范.http://www.zhgpl.com/doc/1001/9/0/5/100190569. html?coluid=37&kindid=711&docid=100190569&mdate=0911123624

[14]杨丽娅等.中国电影业立法完善的法律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5]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16]王桂科.媒介产业经济分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17]夏大慰、史东辉.产业政策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