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内部肌理分析

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内部肌理分析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内部肌理分析山东艺术学院 李景平内容提要:美国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聚集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趋势。本文意在通过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和内部肌理的研究,对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所裨益。

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内部肌理分析

山东艺术学院 李景平

内容提要:美国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聚集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趋势。鉴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总结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大型文化产业集群的内部肌理为:在特定的空间区域,以文化产业价值链条为纵深,以各种软硬件条件和设施为支撑,以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法规为支持的立体交叉的有机系统。其在功能上基本包括:原创、研发功能(包括内容和技术两部分)、生产制作功能、投资功能、展示交易功能、教育培训功能等,并形成创意研发、文化产品和资本三大市场。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内部肌理

美国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聚集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因此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出现了由各种产业集群形成的“马赛克”现象。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这一规律,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我国各级各类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其发展却良莠不齐。而学术界对文化产业聚集区的研究也显得有些滞后。本文意在通过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和内部肌理的研究,对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出现在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把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称作工业区,它是具有分工性质的经济活动在特定地区的聚集,在工业化时期,这种聚集的主要原因是规模经济的利益。马歇尔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产业的地区性聚集的原因和机理,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总结为: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劳动力市场的共享指对专门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促进了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中间产品投入是指中心产业周围的附属产业所提供的多种类、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技术外溢指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主意等创新性因素在聚集企业中的快速传播和应用。

其后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从工业区位的理论出发,研究产业聚集的原因: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节省;收益的增多、更多成本的降低和由于产业聚集形成的市场的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成为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美国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认为收益递增是产业空间聚集的向心力。收益递增是指产业经济活动由于在空间上彼此接近而带来成本上的节约,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或者随产业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无形资产的规模经济。

美国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从竞争理论角度深入研究产业集群问题,并使这一问题进入主流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按照波特的新竞争理论,产业集群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来源获取竞争优势:外部经济、信息与公共产品的共享、关联产品的整体性、波特甚至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各国竞争优势形态,都是以产业集群的面貌出现。这种相关产业集聚一起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显示出它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1)

概而言之,当代主流经济理论认为在产业聚集的过程中,有以下因素起了关键性作用,从而使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1)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公共产品的共享带来的成本的节约。在产业集群中,由于大量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产生了巨大规模的需求,从而使得在原材料供给、中间品需求方面能以低价格获得,同时多个企业共享当地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带来成本节约,这就给集群中的单个企业带来成本上的优势。这样也就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

(2)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是指在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完整的生产系统。外部范围经济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引起成本的节约。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一种产品,比一体化的生产更有效率,能够在各个环节上实现规模经济,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因此形成外部范围经济。

(3)空间聚集带来交易成本的降低。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一个低交易费用的环境。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和合约的谈判成本及执行成本。辅助性产品在当地生产,使得运输费用大为降低。文化产业集群中聚集了大量同类企业,激烈的竞争使得价格透明度很高,降低了交易过程中搜集信息的成本,有关企业的实际规模、产品质量、交易价格及售后服务等能很容易获得。集群提高了与交易对象(如供应商和采购商)达成交易的机会,同时交易双方为了长期交易关系的确定,会尽量避免机会主义和欺诈行为,而一旦交易关系相对稳定,成为一种关系网,就会更进一步地节约交易成本。在劳动力共享方面,集群意味着专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集群中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流动性很强,同时又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到来,所以减少了雇佣专业人才的交易成本。

(4)关联产品整体性。产业集群内产品的生产包含了一个长长的链条,既包含研发设计,又包括生产制作、销售以及信息反馈等,是一个长长的产业链条。很明显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效率上没有优势,而将这个链条分拆成不同的环节,有专注于核心的创意生成的企业,有技术加工制作企业,有共同的销售网络机构,有专门研究后产品开发的企业,这样才更加专业化,更有效率。这些企业因为产品上下游的关系,组成有机整体。同时,围绕中心产业各种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丰富性和低成本,显示出集群的优势。

(5)集群的创新优势。马歇尔在研究产业集群时,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是发现了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主意等创新性因素在聚集企业中的快速传播和应用。集群的环境使得思想传播变得轻而易举,技术外溢使同类企业受益。特别是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信息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分为明晰知识和模糊知识。明晰知识的存在物化可以容易获得,而模糊知识的存在没有具体物质载体,不容易得到。“由于明晰知识是可编码的标准形式的知识,可以通过各种载体进行大规模传播,而模糊知识很难被编码、标准化,它更多是以经验、直觉的形式存在。模糊知识的传播范围十分有限,更难被模仿、移植和改变,因此更可能成为企业和区域竞争的关键资源。”(2)模糊知识深深地嵌入在个体的行动及其社会环境中,因此地理位置和交流很重要。特别是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与电子邮件、电话及书面文字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传播暗示、感官表情等多种信息,能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调整沟通手段,获取最真实丰富的知识。因此面对面的沟通是获得模糊知识的最有效形式。集群的地域性特点为面对面交流提供了地理条件。

非正式组织是集群中交流的重要形式。非正式组织的形式多样,覆盖人群广泛,可以是有共同爱好的一群人、工作相近的人、经常去同一家咖啡店的人,等等。在他们的日常交往中,随意、自由、无意识的交流状态正是信息交流、创意灵感闪现的源泉。

(6)聚集效应带来的市场规模的扩大。产业聚集于某一空间领域便会形成一个大的专业产品的市场,集群便会由产品生产集聚地同时成为该产品的销售集散地。韦伯认为这是产业聚集最重要的因素。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灭中间环节。

(7)外部投资。产业聚集形成的产品规模离不开市场规模,同时也必然引起资本的大量涌入,各种各样的投资者和资本纷至沓来。这样集群就不仅是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市场,进而成为一个庞大而系统的资本市场。集群变成一个系统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这种竞争优势是不易克隆和超越的。

产业集群之所以快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合理性。在产业集群内,信息流、物流、人力流、资金流大进大出,各种生产要素都得到最为有效的充分释放:规模化、专业化,使得企业对市场的应对能力、消化能力、化解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各种原材料在发育的市场中,通过大量近距离的不同主体的合作竞争,价格趋于最低,价值趋于最大,交易便捷,费用大大降低。专业化、低价位、可选性成了产业集群的鲜明特色。

二、国际国内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也呈集群式发展。大家所熟知的美国好莱坞,就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电影产业集群。在那里,投资家、编剧、导演、演员、各种专业公司和大大小小的制片商,世界电影界最新的潮流、动态、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应有尽有,极大地便利了各公司签定每个项目时所必要的近距离协商。正是好莱坞的基地位置,使美国电影成为世界电影业的领头羊。在英国的曼彻斯特,由于其北部地租便宜,促使小型音乐公司重新布局,形成了文化小区。现有文化公司200多家,并发展出了唱片业和出口业,形成了流行音乐中心、音乐酒吧、音乐集会、俱乐部和舞会的集中地,成为世界流行时尚的源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中心区,集中了全国一半左右的音乐公司,大量专业和非专业性的艺术家和音乐工作者进行音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成为全球唱片音乐产业所有巨头的海外总部所在地。澳大利亚悉尼电影城,在政府超常支持下,短短10年多的时间,集中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影后期加工技术、设备和人才,世界许多重要电影制片公司移居此地,成为电影后期加工的世界基地。(3)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开始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趋势。据《领导决策信息》杂志报道,我国在空间布局上已初步形成六大文化产业区域: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为优势行业的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区;以上海为龙头城市,带动杭州、苏州、南京的长三角创意产业区,工业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等为优势行业;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广告、影视、印刷、动漫等行业走在国内前列;以昆明、丽江、三亚为代表,以影视、服装等行业为特色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主要从事网络动漫游戏等产业的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以湖南长沙为代表,以电视广播为优势产业的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我国各地还建立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基地或园区。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不外乎两种模式,一种是自发形成的市场导向模式,低廉的租金吸引大量的设计和艺术工作者在旧厂房聚集,这种地方创意氛围较好,但产业规模受限制;另一种是政府主导的模式,政府采取一定的产业和资金优惠政策,促进创意产业集聚。这些集聚区相关配套设施齐全,物理空间较大,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

然而,我国的文化产业集群还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自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经过一定的发展后,发展轨迹往往会偏离政府和艺术家的预期目标。一开始,废旧厂房或偏远之地因低成本被艺术家及设计师“占据”并形成业态,随着集聚效应的逐步显现,艺术家因负担不起持续高涨的房租而纷纷退出,寻找新的出路。这种“草根”式的文化产业集群,不但规模偏小,产业各生产环节关联性差,链条不完整,而且各种软硬件支撑系统不健全,几乎是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政府主导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也不容乐观。在政府的主导下,几乎所有在建园区的硬件设施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政府利用特殊政策兴建文化产业园区,在协调各主体关系、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政府主导模式的产业集群,在规划、设计时即对聚集区的各种功能、各种生产环节及各种支持系统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构建,或者干脆就是一哄而上的形象工程,或者目的在于地产的炒作。严格地说它还不是产业集群。

三、大型文化产业集群的内部肌理

在国际上成功的可供借鉴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市场导向模式,一种是以台湾地区新竹等为代表的政府导向模式。以硅谷为代表的市场导向模式成功的基本因素是:优美环境的吸引,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衍生能力,国防军费的初始动力,风险资本的孵化力,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力。政府导向模式的成功因素是:政府主导的助推力,学术智库的原动力,科技人才的原动力,员工持股的刺激力,创投资金的孵化力,法律规范的保障力,创业环境的文化力等。

综合各产业集群理论的机理和典型的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结合文化产业和我国乃至山东省的实际,大型综合性产业集群内部肌理为: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以文化产业价值链条为纵深,以各种软硬件条件和设施为支撑,以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法规为支持的立体交叉的有机系统。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和效益递增,提高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

(一)集群产业价值链的锻造

首先,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特别是以电影、电视、动漫、出版、游戏软件等各种内容产业的创意、策划、创作等的原创为整个产业群的高端。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除去体制性原因,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是创意部分的不足,也是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重要原因。

文化产品的生产首先要有好的创意,它是整个文化产品最具独创性和智能性的核心,是文化产品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有着丰富的各种文化资源,亦有着大量优秀的各类文化的创作、创造人才,在体制瓶颈打开以后,好的创意会大量涌现。问题是好的创意、策划、创作必须经由市场化的催生才能成为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创意才能产业化。同时要把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聚集到聚集区,这样不仅可以聚集一批最优秀、最富创造性的人才,形成核心人才资源的垄断,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影响力巨大的产品、形象或故事,形成品牌效应,为延伸产品的打造提供好的基础。

建立文化创意高端产品的措施如下。(1)在聚集区内,聚集大批各类文化创意的工作室、创作室。利用山东的各项优势条件,特别是沿海优美的环境,加上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京津等地区的各种创意人才。(2)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建立各种文化品种原创的数据库,面向社会开放。(3)聚集区同时又是各种原创内容的交易平台。数据库接受任何个人和组织的各种文化创意内容,形成卖家;同时向所有需要创意内容的经营者开放,形成买家。按照买卖双方的要求,公平交易,成交后收取交易费用,使创意商品化。类似于韩国的“故事银行”和“原创文化数码机构”。

其次,生产制作部分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在聚集区内搭班子,也可以外包出去。

在创意基础上,就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这一生产环节较为复杂,不同产品特点不同,如电影、电视剧的拍摄部分,最后的批量复制部分可转移到聚集区以外的地方完成,动漫的复制和出版的印刷部分亦可外包。而影视的后期制作等可在聚集区的公共技术平台完成。

第三,聚集区要成为各种文化产品的展演、交易场所,成为文化产品、服务的大市场,与文化产品的生产形成大链接。

(1)建设会展中心和不同规模的演出、放映场所等硬件设施,汇聚各类文化产品,成为展示交易的集散地。文化产品可以是聚集区生产的,大量的是外来的;可以是中国的,亦可以是国外的。

(2)设立中介交易机构,如各种产品的经销商、评估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等。

第四,主题公园或依托展演内容而形成的旅游产品。

(1)依托成功的影视、动漫等形象,建立主题公园,并借助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展览、演出形成系列旅游产品,聚集旺盛的人气。形成产业集群的末端部分。

(2)旅游产业将带动整个区域的餐饮业、宾馆业、交通、娱乐业及其他商业服务业,形成文化产业的延伸部分。

(二)支撑文化产业集群的软件系统

1.建造文化产业投资融资的集散地

正像高新技术产业一样,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一是创意能力,相当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能力;二是将创意转化为产品和产业的关键,即资本的驱动力。产业资本的投入不外乎以下几种:政府投资,可以是财政预算拨款的直接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某文化项目的扶持。更多的可以采取间接投资,包括合同与采购、政府的低息贷款、发行债券、政府发展建设基金的投入。其他的有民间投资、外资投资、风险投资等。

在我国文化产业不成熟、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资本瓶颈制约严重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投资要更多地借助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通过上市、基金、债券、风险投资等多样化的市场手段解决投资的瓶颈。把文化产业聚集区建成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的集散地,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

尤其要重视风险投资的作用。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其产品价值既包括文化价值,也包括商业价值,而且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又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智力、高技术产业,因此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这种产业往往使以信贷和投资为主的传统投资者望而却步,因为贷款利息和分红承担不起高失败率的亏本。而对文化产品的投资又存在投资周期短,产出与投入经常不平衡,且产业价值链长等特点,因此更适合风险投资。当然,风险投资对投资环境和体系要求更高,包括股票市场、金融市场、中介组织、管理人才及政策支持等。风险投资一般出现在产品的成长期到成熟期的中早期之前。

2.建成文化产业人才市场

(1)国际国内外来人才的吸引。依靠优美的自然环境、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吸引文化产业的创意、创作、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高端人才。人才的来源既要有国内的,又要有国际的,做到优势互补。

(2)通过大学等培养高级人才和职业学校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还要有常设的各类培训机构。大学可以考虑与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先进的大学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模式。为聚集区内文化产业各环节提供充足的创业和劳务人员。

(3)把产业聚集区建成各类文化产业人才的大市场。

3.建成有利于创新活动信息交流的平台

通过学术活动、网络、公共场所、企业间的人员交流及创业分流等将聚集区建成能够造成“技术创新外溢”的交流平台。

4.形成产业集群内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治理结构

这关系到产业集群成败和发展前景、发展的效率。

集群的管理体制:对于产业聚集区的管理国际上的做法概括起来说有如下几种:政府机构管理、民间组织管理(协会、基金会)、专门公司管理、大学管理及“官、学、产”共管。后发和发展中国家一般采取政府机构的管理,我国的产业园区多由政府管理。

集群的运行机制:牵涉到官、产、学等各自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包括协调机制、资金筹集机制、企业准入机制、人才激励机制。

集群的治理结构:包括集群内成员间的以信誉、契约等形成的非制度关系和以法规、公权机构、合约保障构成的正式制度关系。

5.建立各种中介服务机构

包括:交易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仲裁机构等。

6.出台各项优惠政策

根据产业集群发达国家的经验,虽然针对产业聚集区的法规并不多见,但国家或地区针对产业、企业、文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产业集群有巨大的保护、促进作用。

各类政府对聚集区内的各项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影响尤为突出。这些政策包括:

政府的财政支持。即便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美国,其硅谷等地发展的最初资本动力也是军费和政府采购的支持,风险投资的主导作用是产业园区建成后起的作用。政府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政府直接投资、政府补贴或奖励、对具体项目的投资。

其他优惠政策包括:房地产租售优惠、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引进外资优惠等。

(三)支撑文化产业集群的硬件系统———文化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系统

1.基础设施

市政设施: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邮电通信、环境卫生等。

公共交通:道路、广场、停车场、公交系统等。

公共环境:公园、绿地、水域等。

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投入和营造,是文化产业集群空间聚集的基础。

2.教育研发区

高等教育:大学、学院、研究生院、大学分校等。

中等教育:职业学院、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

研究机构:研究院所、文化艺术科技信息机构、勘察设计机构、各类咨询机构等。

根据成功的产业集群的经验,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为产业集群培养和提供研究、创业人才和各种有技能的劳动力。

3.产业区

各产业环节的生产和办公区域。可分为:动漫产业、游戏产业、影视产业、软件产业、演出业、建筑房地产业、主题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旅游业等。各产业区域又可根据上下游产品的不同进行进一步的区分。有些高技术平台、展演平台可以实施共享。

4.艺术文化的展览、演出区

主要是会展、演出、放映、展览场所的建筑区。

5.文化产业各要素的交易区

文化产品交易场所、资本的交易场所、技术信息交易场所、人才劳务交易场所。这些交易场所实际上构成了聚集区内产品和各要素市场体系。

6.居住区

包括高、中、低档住宅区。别墅区、低层住宅区、多层住宅区、高层住宅区等。由于聚集区内不同人群的收入和需求不同,因此住宅的品质和档次不尽相同。

7.商业服务区

商场、酒店、餐饮、会馆、酒吧等设施。

8.教育服务区

聚集区内的中学、小学、幼儿园等设施。

9.休闲娱乐区

歌舞厅、健身、保健等设施。

总括起来,文化产业集群在功能上基本包括:原创、研发功能(包括内容和技术两部分),生产制作功能,投资功能,展示交易功能,教育培训功能等,构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纵横交错的大系统。并形成三大市场:创意研发市场、文化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鲁开垠:《增长的新空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美]迈可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5.朱静芬、史占中:《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理论综述》,《经济纵横》2003年第9期。

6.高金晔:《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集群发展》,《新长征》2006年第2期。

7.刘奕、马胜杰:《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政策》,《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7期。

Analyz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Li Jingping

Abstract:The famous American economist Michael Porter believed that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determin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hows the trend of cluster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large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we find that its internal mechanism is an organic system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value chain of cultural industry,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nditions and facilities,and the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laws of the govern‐ment.The func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includes:1)origi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ontent and technology;2)producing and mak‐ing;3)investing;4)exhibiting and trading;5)educating and training,etc.The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markets of origi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ultural product and capital.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competitive advantage;internal mecha‐nism

【注释】

(1)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2)张元智、马鸣萧:《产业集群 获取竞争优势的空间》,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3)参见高金晔:《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集群发展》,《新长征》200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