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服务外包风险应对的研究

服务外包风险应对的研究

时间:2022-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截面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良好的服务水平协议在外包业务过程中对培养良好的关系有重要作用,企业在战略上恰当利用SLA可以成功地管理IT外包关系[96]。国内研究者也对服务外包风险及其应对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他们认为,有效的服务外包风险控制机制依赖于事前和事后控制。
服务外包风险应对的研究_服务外包风险及其控制机制研究

Goo和Huang(2008)把服务水平协议(SLA)作为正式控制的代表模式着重研究了正式控制机制如何影响外包关系治理,他们发现SLA中的11种契约要素与各方之间的信任和关系承诺正相关;相反,信任和承诺正向影响外包关系,这将有助于外包成功的实现。他们提出研究模型和假设并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截面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良好的服务水平协议在外包业务过程中对培养良好的关系有重要作用,企业在战略上恰当利用SLA可以成功地管理IT外包关系[96]

Jim and Riccardo(2006)运用契约理论研究外包协议中的契约控制和会计控制,给出了涵盖结构、行为、结果、价格四种关键控制方式的外包契约控制的概念模型,并且运用现实外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97]。Levina and Ross(2003)仔细审查了在长期应用管理外包合约中服务提供商的作用和价值,发现卖方被诱发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管理结构与客户分享价值,这表明风险的降低决定于关系管理[98]。此外,Logan(2002)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探讨了运用第三方物流事前的“逆向选择”问题以及事后“道德风险”的预防问题[99]。Gibbon和Kevin(2002)通过线性模型分析了完全信息条件下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100]

国内研究者也对服务外包风险及其应对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例如,王安宇等(2006)专门探讨了研发外包中的关系契约并构建了研发项目外包中的重复博弈模型,结果表明,研发项目外包双方对称性关系契约只与技术成果价值的波动幅度有关,而与承包者的研发生产率系数及私人成本系数等特征参数无关。他们认为,有效的服务外包风险控制机制依赖于事前和事后控制。其中,事前控制主要通过契约机制,即发包商与接包方之间通过一系列规范来约束伙伴行为,从而保证关系契约的履行;而事后控制主要是指契约签订之后通过激励协调机制和风险监督评估机制来降低机会主义风险。良好的契约设计能够促进双方的合作,而关系契约对合作研究绩效尤其是持续合作更为重要[101]

胡浩(2004)认为,为了使企业和外包商之间的合作达到双赢,双方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和防范风险,比如信息共享、优化合同、建立监控机制等,在双方合作的各个阶段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管理更加有效[102]

申风平等(2006)针对货主企业与物流服务商合作中存在的道德风险,提出了货主企业为了提高物流提供商的运作绩效和服务水平,防范其可能采取的非道德行为的五项对策与建议[103]

林建宗和刘震宇(2006)从风险暴露概念出发,系统分析了ASP外包模式的风险因素、风险后果以及风险缓解策略[104]。他们指出,风险因素来自ASP 提供商、客户、交易本身以及技术等方面, 这些风险因素将产生一些最终的风险后果, 包括客户的预期成本收益不能实现、服务质量下降、组织学习缺失与创新能力受损、业务柔性与竞争力损失,以及提供商的成本上升。同时也产生进一步导致这些最终风险后果的一些中间风险,例如隐藏成本、移植和管理成本、合同修改成本、争议与诉讼、相互依赖与锁定、切换成本等。

刘艳琼(2005)对价值链、文化和网络、灵活性和稳定性、激励的有效和安全性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针对存在的风险因子提出了相应的规避措施[105]

王梅源等(2006)针对软件外包项目的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的问题,提出了软件外包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思想,采用系统工程的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对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因果关系判断,建立了软件外包全过程风险解释结构模型,并对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管理提出了指导建议[106]

廖作鸿(2007)分析了矿山企业信息系统外包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首先是选择既能开发又懂矿山企业管理的外包商,其次是加强与外包商的合作与沟通,再次是加强技术人员的内部学习以提高研发能力,最后是加强外包过程的风险识别和监控。从宏观层面上关注技术外包环境防范风险,从微观层面定期审查开发商运行的信息系统,评估开发商提交的补救措施和应急计划,对外包过程有效监管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107]

娄策群和林菡密(2006)分析了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技术外包中的逆选风险和道德风险,并提出了全面的信息严格的限制、有力的监督和有效的激励等风险管理策略[108]

王磊(2006)提出了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管理框架,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技术外包风险因素分析框架,着重分析了信息技术外包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遇到的主要风险问题,判别风险因素发生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企业规避风险[109]

鲁虹和孙绍荣(2007)分析了IT外包中成本不降反升、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对承包商高度依赖、商业机密泄露等风险,指出企业应该提高自身对IT外包的认识程度并且进行可行性分析,按照自身确定的标准对供应商进行筛选以及加强对合同的监管程度等规避风险的发生[110]

程贵孙和郭朝晖(2006)基于博弈论分析方法,建立了企业业务外包中的道德风险博弈监督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混合策略均衡分析和无限次重复博弈分析,得出均衡分析结果并提出了相关的风险减缓的建议[111]

魏其岩和田志龙(2007)针对核电行业的非连续性需求条件下供应风险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非连续性需求容易造成错误的核心能力识别、供应商锁定、失去监督和跟踪等风险。作者指出,非连续性需求占主导的企业应当根据需求特点,并且列出了核电某外包项目风险分析表,从战略角度加强业务外包风险的识别和防范以保障供应并在外包活动中占据有利地位[112]。

王庆喜(2005)研究金融服务外包中的国家风险、战略风险、合同风险和操作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一是外包机构应具备一项全面的政策指导外包决策;二是外包机构应建立一个处理外包活动和与服务供应商关系的全面的外包风险管理计划;三是外包机构应审慎调查以选择服务供应商;四是应以书面合同约束外包关系, 说明外包协议的所有实质性方面,包括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期望;五是外包机构及其服务供应商应建立健全应急计划;六是外包机构应采取适当措施要求服务供应商保护外包机构及其客户的保密信息, 防止其被有意或无意地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