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怎么营造班级宿舍集体主义文化

怎么营造班级宿舍集体主义文化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以说明,本校大学生宿舍关系总体是融洽的,即本校大学生的宿舍归属感很强。这种强烈的宿舍归属感与本校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和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是紧密相连的。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应该意识到要创造和谐的宿舍关系,增强学生的宿舍归属感,就应该重视并加强素质教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开展并参与宿舍集体活动还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宿舍归属感的。
结果分析_挑战·创新·超越: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文集

(一)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具体现状

1.大学生宿舍归属感

在探讨和研究大学生宿舍归属感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何为“宿舍归属感”。宿舍归属感就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宿舍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宿舍一分子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以及乐于参与宿舍的各种活动。下面是大学生宿舍归属感的具体表现:

(1)宿舍成员间的关系

①性别与宿舍成员间的关系:

表1 你们宿舍的关系如何(性别)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很融洽”的宿舍关系中,男生的比例较高。在“比较融洽”的宿舍关系中,女生的比例较高。从整体上看,女生的宿舍关系比较和谐。

②民族与宿舍成员间的关系:

表2 你们宿舍的关系如何(民族)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族同学的宿舍关系整体上较为和谐,而少数民族同学的宿舍关系和谐程度整体上没有汉族同学高。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原因在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宿舍关系的和谐有所影响。

③个人成长环境与宿舍关系:

表3 你们宿舍的关系如何(家庭所在地)

从表3中,可以看出来自农村的学生宿舍关系较为融洽,而来自城镇的学生宿舍关系融洽度就相对较差。这是因为来自城镇的学生交际圈子较广,接触的人比较多,渐渐地养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从而在处理宿舍关系时,彼此缺乏一定的相互理解,影响了宿舍关系的和谐。

④年级与宿舍关系:

表4 你们宿舍的关系如何(年级)

从表4中,可以看出10级的学生宿舍关系融洽度最高,其次是11级的学生宿舍关系也较为和谐,而09级的学生宿舍关系融洽度最低。原因在于11级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学校还不太熟悉和适应,在这个不太熟悉的环境中,学生们尽量避免与其他人发生冲突,而宿舍是他们活动最多的场所,宿舍成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们最依赖的伙伴和经常交往的对象,所以大一时学生宿舍关系相对和谐。大二时,随着对大学环境和生活的熟悉、对宿舍成员的熟悉,这时宿舍成员彼此的依赖性更强,进而表现为更融洽、和谐的宿舍关系。进入大三后,学生渐渐形成了独立的价值观,学生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明显,加之面临着毕业的压力,每个人对未来的选择不同,有的选择考研,有的奔波于找工作,有的却什么也不想,使得宿舍成员间的共性变小,彼此间的依赖程度降低,进而影响了宿舍关系的和谐。

表5 你们宿舍的关系如何

从表5可以看出,在被调查者当中,认为宿舍关系融洽的占到了82.8%,认为比较紧张的只占到2.2%。由此可以说明,本校大学生宿舍关系总体是融洽的,即本校大学生的宿舍归属感很强。这种强烈的宿舍归属感与本校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和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指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和谐的宿舍文化,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又离不开学校的素质教育。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应该意识到要创造和谐的宿舍关系,增强学生的宿舍归属感,就应该重视并加强素质教育。

(2)宿舍集体活动

图1 你们宿舍经常有集体活动吗

从图1可以看出,宿舍经常有活动的只占到25%左右,偶尔有活动的占到50%左右,而没有活动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说明本校的大学生宿舍一般是有宿舍活动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有一定程度上的宿舍归属感。当然,我们也不能单凭宿舍活动去判断一个宿舍的归属感程度。宿舍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家庭,家庭背景千差万别,就拿我们学校来说,住四人间的学生在经济上一般比住六人间的学生要好,也就为其开展更多的宿舍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当然,宿舍活动较多的宿舍群体,他们的宿舍归属感肯定比没有宿舍活动的群体强得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开展并参与宿舍集体活动还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宿舍归属感的。

(3)处理宿舍内部矛盾的方式

表6 宿舍内部出现矛盾时,你认为你们一般会如何解决

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宿舍内部出现矛盾时,68.8%的大学生选择协商和解,而吵架和冷战的只占到了16.7%,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处理宿舍内部矛盾时都会采取比较温和的方式,而不是激进的方式。他们之所以愿意协商和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想破坏宿舍的集体感情与和谐。他们之所以维护宿舍的和谐,是因为他们对这个宿舍有着强烈的感情和认同,这也说明本校的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宿舍归属感。

(4)宿舍成员的构成方式

表7 你们宿舍成员是由同班同学组成的吗

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校中,大多数宿舍成员都来自于同一个班,从而形成了相同的宿舍作息时间,宿舍成员之间也有了共同的课程目标和共同的谈论话题,这些共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宿舍的凝聚力,创造了和谐的宿舍文化,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宿舍归属感。

2.大学生班级归属感

班级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在班级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班级成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以及乐于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学生班级归属感的强烈直接影响了班级的凝聚力和课堂气氛,也影响了班级成员间彼此的关系。一个学生归属感强烈的班集体,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而且,强烈的班级归属感也有助于个人的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班级活动的态度

①个人身份与对班级活动的态度:

表8 你经常并乐意参加班级活动吗

从表8中,可以看出,担任班委或担任过班委的学生都乐意或非常乐意参加班级活动,而从没担任过班委的学生对待班级活动的态度则较为不积极。班委是班级的核心队伍,班委对班级事务的处理方式以及对待班级活动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凝聚力的建设,也间接影响着普通学生对待班级活动的态度。所以,在班级活动面前,班委一般都主动或者被动地去参加,在他们心里,参加班级活动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而普通学生,他们的责任感就没有那么强烈,他们是否参加班级活动往往取决于自己的意愿,所以,其在对待班级活动的态度上没有班委那么积极。

性格与对班级活动的态度:

表9 你经常并乐意参加班级活动吗(你认为自己的性格如何)

从表9中,我们可以看出,性格偏外向的学生更乐于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而偏内向的学生对待班级活动的态度则表现出消极的一面。性格外向的学生一般都比较好动,喜欢热闹,班级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他们这种爱热闹的学生在集体活动的氛围中能找到一种刺激和快乐,所以他们都乐于参与班级活动。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安静,不爱与人打交道,在气氛热烈的班级活动中,他们感觉到的往往是一种厌烦和不自在,而不是刺激和快乐,所以,他们一般都会回避这种集体活动。

③个人成长环境与对班级活动的态度:

表10 你经常并乐意参加班级活动吗(家庭所在地)

从表10中,可以看出,来自农村的学生更乐于参加班级活动,而来自城镇的学生对班级活动并不是那么积极。在农村长大的学生对集体的依赖性更强,而在城镇长大的学生一般自我中心意识较为强烈,对集体的依赖性并不是很强烈,所以,他们并不是很乐意参加班级活动。

表11 你经常并乐意参加班级活动吗

从表11中,我们可以看出,乐意及非常乐意参加班级活动的占到了73.1%,而不乐意及非常不乐意参加班级活动的只占到3.8%,这充分说明大部分学生都维护着他们的班集体,把班集体当成他们的第二个家,对班集体已经达到了心理上和感情上的认同,并同时享受着班集体带给他们的快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有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大部分学生都得到了班级其他成员的尊重,也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能感受到班级带给他们的温暖。在这种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及人格得到了充分和自由的展现,从而创造了他们强烈的班级归属感。

图2 你经常并乐意参加各种班级活动吗

从图2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学生对待班级活动的态度属于一种偏正态分布,偏向于对待班级活动态度较为积极的一面。

(2)班委的号召力

表12 你觉得本班班委的号召力如何

从表12中,可以看出,认为本班班委号召力“比较强”的占到29%,认为本班班委号召力“一般的”占到了54.3%,而认为本班班委号召力不强的只占到11.3%。说明本校的班级中,班委的号召力一般。从这一现象中,我们知道要想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应该重视班委的选拔,应该选那些德才兼备的学生担任班委。当然,班委自己也应当时时反省自己,团结同学,爱护班集体,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只有组建一支德才兼备的核心队伍,才有可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强班级的安全感,形成良好的班风,从而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3)班集体的凝聚力

班级凝聚力的强弱是影响班级归属感的直接因素。然而,班级凝聚力的创造并不是某一人的责任,而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创建一个凝聚力强的班集体,学生才能在这个班级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才能在这个班级中有效率地学习和促进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我们知道,班级的选举、推优等事务往往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是影响班级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一个公正、公平的处理方式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方式。从图3中,可以看出对班上事务处理表示“很赞同”的占到45%左右,表示“无所谓”的占到33%左右,表示“完全赞同”的占到6%左右,而表示“完全不赞同”的却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说明整体上,本校的班级能带给学生安全感,班级的各种选举和推优较为公正、公平,学生也从心里接受和认可了这种班集体。

图3 你对班上事务(班费、选举、推优等)处理的看法如何

表13 你觉得班上的事务不合理时你会怎么做

从表13中,可以看出,当班上出现不合理的事情时,大多数同学都采取向班委反映或者沉默的态度,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会直接反对。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很爱这个班集体,他们不愿因为班级的一些小事而破坏整个班级的稳定、和谐,这映射出本校学生有着强烈的班级归属感。

表14 你觉得任课老师会影响你们班的凝聚力吗

从表14中,可以看出,认为任课老师对班级凝聚力有影响的占到了61.3%,这说明任课老师在班级凝聚力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任课老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直接影响着班级凝聚力的创造。今后,在班级凝聚力的建设中,应该重视任课老师的作用。组建专业能力强和教育素质高的任课老师队伍,将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建设,同时也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3.大学生学院归属感

学院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在学院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院成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以及乐于参与学院的各种活动。学生只有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认同了学院,自愿、主动地把自己当成学院的一分子,才能在这个学院健康地发展。大学生学院归属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学院活动的态度

表15 就你和你身边的同学而言,是怎样对待学院活动(讲座、比赛)的

续表

从表15中,可以看出,对于学院活动,“全部都参加”的只占到3.8%,“经常参加的”占到36.6%,“偶尔参加”的占到43.5%,而“几乎不参加”或“从不参加”的占到了16.1%,说明学生在对待学院活动的态度上有一定的积极性,同时也说明学生有一定的学院归属感,但并不是那么强烈。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一点:在参加学院活动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因为对学院有归属感才去参加,他们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荣誉或者是为了自己在年终综合测评中能加分。当然,不管他们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学院,只要他们参加了学院的活动,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们对学院的认可。同时,也映射出他们有一定的学院归属感,但并不是那么强烈。

(2)对学院领导的态度

表16 你和你周围的同学对学院领导

从表16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学院领导工作支持的有56.5%,而不支持的只有11.8%,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认可了学院领导及他们的工作。学院领导班子是学院的核心队伍,只有处事公正的领导才有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这一角度讲,本校因为学院有着一批处事公正的领导,所以学生对学院的认同感才会如此之高,这也映射出学生有一定的学院归属感。

4.大学生学校归属感

学校归属感就是指学生把自己归属于某一个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认同这个学校,并为自己是该学校的一分子感到自豪和骄傲,自愿承担起作为学校成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积极维护学校的荣誉和利益,敢于同破坏学校荣誉和利益的事作斗争。学生只有认同了这个学校,在心理上真正地把自己归属于这个学校,才能在这个学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人格和身心的发展。这也说明,学校归属感是一种双赢活动。

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校文化的认同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还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二是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学校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云南师范大学作为西南联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有着历史悠久的校园文化,相信每一个师大人都会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学校文化有助于把全校学生团结在一起,加强学校凝聚力,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的增强一方面有利于学校稳定、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身心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创造了有利环境。

(2)对学校组织和学校活动的态度

学校组织是学校整个系统得以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基础,大学里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组织当属学校的各种社团。不同类型的社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文化的建设。下面是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对学校社团组织的态度:

①对社团支持与否:

表17 进入大学以来你参加过几个社团

从表17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比例占到了77.4%。这充分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社团持支持的态度,他们能在学习之外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组织,他们的人格可以在这些组织中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实现。从这一侧面可以看出大学生有一定的学校归属感。

②对社团文化和社团活动的认同:

表18 你经常参加社团活动吗

续表

从表18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里参加社团活动的比例占到了79.6%,这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参加的社团的文化及活动有一定的认同感。

表19 你能很好地融入自己所参加的社团吗

从表19可以看出,有94.6%的学生都能融入自己所参加的社团。这反映出他们能在自己所加入的社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进而可以在社团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③与社团成员之间的关系:

参与社团,所交往的圈子就会扩大。在这个大圈子中,有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彼此又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社团的这些学生相处是否融洽直接影响到自己能否在社团中找到自我及归属感。

表20 你愿意和社团的人一起完成任务吗

从表20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愿意和社团其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占到了74.7%。这说明大学生一般能和社团其他人很好地相处,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他们能从各自的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也能交到真心的朋友,从而感受到社团带给他们的温暖和安全感,在社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好地把自己归属于这个社团。这既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塑造和发展。

(3)对学校权威的认同

学校的权威是指一个学校的地位和号召力,以及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云南师范大学有着“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的美誉,是培育新一代教师队伍的基地。同时,云南师范大学也是西部“211”工程院校,在省内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权威。作为师大的一员,大部分学生都认可学校的权威。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权威和影响力,增强学生对它的认同感,我们还需继续努力,共创美好和谐的校园文化,从而提高学校的权威,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最为强烈的是宿舍归属感和班级归属感。这是因为宿舍和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最为频繁的场所,也是学生在学习上交流最广的场所。在宿舍和班集体中,他们能找到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生活准则、共同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容易形成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特别是价值观念。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更容易找到一种集体带给他们的安全感,他们也愿意归属于这样的集体,享受集体的各种权利,承担集体的各种责任和义务。由此,形成了学生如此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二)归属感基本判断

在3840名调查对象中,有2917名受访者回答了“你个人觉得大学生归属感的强烈程度都和什么因素有关?”这个开放式问题,回答率为75.96%。综合各受访者的回答后,本文归纳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1)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提到了个体因素,其中个体性格特征占据个体因素的大部分(32.58%),而来自个体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个体性格特征:认为个体性格特征对大学生集体归属感有影响的受访者比例为23.12%。有的受访者认为,性格的相似度是形成集体归属感的关键因素,因为性格相似可以形成更充分的互动关系,个体间才会更多地了解和包容彼此,思想上也才能达成共识,最后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②个体的人际关系:部分受访者认为,大学生集体归属感与个人和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关系有关。个体与同学、朋友、老师之间互动情况和融洽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班级归属感。他们认为,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集体归属感会得到加强。有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大学生集体归属感与个人人缘(人际关系)有关,朋友多了,在什么地方都一样。”笔者以为,他的回答是建立在“个体人际关系(充分的互动和了解)的加强,有利于集体认同感的加强”这一命题之上的。

③个体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个体适应的一个结果,是个体对集体的认同和情感。但它最后还是要回到集体中去,因为只有集体荣誉感的凝聚使集体的团结得到加强,和谐集体建设也才能成为可能。个体融入团体的程度、个体集体荣誉感、集体主义感、团结意识、集体意识和个体对集体的认识程度等是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④个体生活、学习和处世态度:调查结果显示,个体的学习生活状况、生活爱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程度(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对学校和班级的认同等)、学习态度、奋斗目标、学习成绩、个人成就、个体为人处世的心态、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思想觉悟、责任心、同学的信任、在班级内的成就感、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相符程度和来自集体的安全感等,是影响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一些因素。

⑤个体人格品质: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说,个体的领导能力(主要体现在班委等学生干部身上,如班委的号召力、组织能力、威信度和办事风格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集体的“兴趣”)、价值取向、对人和事的认识程度、自信程度(个别受访者回应“自信的时候一切都好”)、个人爱好、获得关注、社会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心理因素以及家庭教育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集体归属感。另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来说,班主任的领导能力、号召力、影响力、负责程度和“个人魅力”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也对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产生影响。

⑥主修专业:部分受访者认为,主修专业也会对学生的集体归属感造成影响。比如,因为有的同学主修的专业不是本人所喜欢的或是期待的,因此他在班级里只是一个“虚无存在”,所以这部分同学对班级的归属感似乎要弱一些。

(2)来自集体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学校氛围:调查显示,学校和学院组织活动的情况、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学校的设施服务、师范生应该得的补助、学校提供的学习硬件设施、学校学习生活环境的营造、学校的整体氛围、各学院学生间的友好程度等,对大学生集体归属感有一定的影响。

②班级氛围:班级由个体组成,个体对班级有影响,反过来,班级也会对个体产生影响,这是一种双向关系。因此,班级氛围也成为影响个体归属感的重要因素。班级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态度。集体归属感与班集体的融洽度、班级团结程度、班级组织活动(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的次数及意义(数量与质量)、同学之间的互动程度、集体是否优秀、班风(班级为个体提供的生活学习环境)、班级对个人感受的重视程度(“大学生集体归属感与个体价值的体现有关系,个体只有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会觉得在集体中具有存在的意义”,某受访者如是回答)、班级营造的学习生活环境、班级凝聚力、班干部的组织能力、班级成员之间的融洽程度、集体的思想意识统一与否、学生的整体认识和整体的集体感等有关。

③宿舍氛围: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里度过的,因此宿舍氛围对大学生集体归属感有着微妙的影响。宿舍的和睦程度、宿舍关系融洽程度、宿舍的气氛、宿舍舍友之间的关系、宿舍环境、宿舍成员间的态度等,均是影响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因素。

除上述原因外,影响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因素还有其他诸如个人对社会的了解程度、学校与家的距离、社会对个体的影响等。

(三)初步结果

1.班级凝聚力下降

表21 你对班上事务(班费、选举、推优等)处理的看法如何

表21表明,差不多有一半的同学是认同自己班级事务处理的方式的,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收费问题,每个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于班费用途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还有在选举问题上,有些同学觉得民主比较好,有些则认为不需要民众,只要班委商量或者由班主任来决定就可以了。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成员所能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也应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大部分同学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比如,高校的奖学金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同学之间的感情。虽然奖学金制度对大多数同学还是起到了激励作用,但也有一些因素导致班级凝聚力下降,尤其是有一些班级奖学金分发制度不完善,单凭总分来衡量学生的总体水平,不能反映个别同学在其他方面的进步,有一些同学在个别方面虽然表现突出,却因为成绩不好和奖学金失之交臂。每个同学的性格也会影响班级凝聚力,比较内向的同学基本上会尽量避免参加班级活动,对于班级的选举制度或是奖学金制度表现出无所谓。另外,由于爱好、家庭经济实力不同,班级内会形成小团体,轻则会产生矛盾,严重则会导致打架斗殴。

2.宿舍矛盾

大学基本上是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主义堡垒,所以在大学生活中宿舍是至关重要的。由前文所述可知,大多数的宿舍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但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存在,甚至有一部分宿舍的关系是比较紧张的。宿舍是一个小集体,由来自各个地区、不同家庭环境的同学组成,所以看待很多事物的观念是有所分歧的。首先在卫生方面,比如说来自城市的同学对这方面的要求会高一些,而且会对来自农村的同学的一些做法有异议,这也很容易产生矛盾。其次是宿舍经费问题,有时候宿舍活动比较多,费用也就随之上升,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拮据的同学来说,这是勉为其难的,但并不是说其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是受到经济问题的制约。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宿舍的噪声问题,有一些同学喜欢听音乐,而且会把声音调得很大,这会影响到一些喜欢安静的同学,由此激发矛盾。最后是学习风气和生活习惯,比如说一个宿舍里有一个同学爱好游戏,他可能会带动宿舍其他同学一起玩游戏,渐渐地就会影响学习风气。还有一些同学在生活习惯方面与其他人有所不同,这种也会导致矛盾,比如说有些同学习惯早睡,而一些同学喜欢熬夜。另外,信仰上的不同也会带来不便。

3.对学校的不认同

社团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一部分,作为学生活动的载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效果。学生对能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会非常大。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时,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四)调查结果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学生的归属感对自己的发展有正功能的作用,也有负功能的作用。而我们应该做的是使大学生归属感对自身发展的正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努力减少甚至消除大学生归属感对自身发展的负功能,从而使大学生的归属感得到良性发展。

1.大学生归属感对自身发展的正功能

(1)归属感能满足大学生对爱和归属的渴望

在大学生活中,每个人都归属于一定的集体。在这样或那样的集体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爱,都希望在集体中寻找到一定的位置,这是人重要的心理需要。“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人的需要的系统研究,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成等级,优势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原来相对弱势的需要就要变成优势需要成为主宰,当衣、食、住、行、玩、性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便渴求归属与爱。”[3]其中,大学生归属感的获得恰恰是满足人对爱和归属的需求。

(2)归属感能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般而言,处于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能对集体发挥一定的作用,大学生归属感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集体归属感强的同学能自动将个人与集体、社会联系在一起,以大海中的一滴水自居,用自己的力量为集体大厦添砖加瓦,而归属感则能激励和约束他们的行为。有较强归属感的同学,眼中的个体往往是集体中的个体,他们通过集体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并在集体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集体归属感让学生易于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正确评价自己的贡献和索取,衡量个体价值的大小,从而理性判断自己的社会地位,找到合适的方法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3)归属感能让大学生拥有健全心态

归属感在满足人爱的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增强集体认同感。在寻找归属感的同时融入集体,朋友圈子、交际圈子就会扩大,这样就能够防止孤僻、抑郁等心理状态的出现。在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找到知心朋友,就不会感觉到太孤单。“归属感强的学生在看待自己的成就时,往往会考虑到集体给予的力量与帮助,而不是过分强调自我,懂得感激所归属的环境中的每个因素。”[4]同时,当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会感到自己孤立无助,不会自暴自弃,反而会因为感受到集体认同的存在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归属感有利于良好团队精神的形成

归属于集体的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的荣辱与每一位成员息息相关。在集体生活中,集体归属感强的人,会主动维护集体的秩序,会努力调解集体各部分的利益,积极配合集体对个体成员的调整。例如,对于一支篮球球队来说,特别需要归属感强的人,因为只有有了对球队的归属感,球员才会奋力去争取每一个进球,并愿意配合球队的其他队员得分。在集体归属感强的队员的带动下,整个团队会形成良好的风气,进而促进团队精神的发展。

(5)归属感能够促进人际交往

在社团、班级、老乡会等这些集体中,大学生会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认识许多不同的人,接触到许多不同的思想,扩大自己人际交往圈子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如果处于一个集体中而没有归属感,自己把自己孤立出去,则不会交到知心朋友。进入社会以后,需要朋友的相互帮助,多个朋友就会多一条出路,而且能让自己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

2.大学生归属感对自身发展的负功能

(1)归属感容易造成从众心理

在归属于一定的集体后,归属感太强的人会把集体看得很重,形成盲目的从众心理,丧失自我的存在感,缺乏创新和个性。“社会心理学指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5]从众行为会阻碍个性的发展,甚至由于加入到某些与社会主文化相背离的团体,盲从地做出与社会主文化思想相背离的行为。

(2)归属感容易造成小团体

一般而言,在一个集体中找到归属感之后,会对其他相对立的小团体形成排斥的心理。“归属感形成于小团体之间,如老乡之间、宿舍之间、班级之间等,具体表现为男生之间称兄道弟,女生之间互称‘老公’、‘老婆’,以及其他‘血缘’、‘亲戚’关系的建立。”[6]这种小团体的发展特别容易形成“小帮小派”,当小团体间发生矛盾时,容易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例如,学院举办“迎新杯”篮球赛,本以建立友谊为主,却因为打球时球员身体的碰撞而引发班级与班级间的矛盾,这对于整个学院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所以,大学生归属感的加深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对自身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五)结论和启示

大学生归属感具有其固有的功能,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助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以至于我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归属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归类意识

大学生本身就是集体的一员,比如,是学校的一员、班级的一员、社团的一员、宿舍的一员,随着地点的转移,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总归是集体的一员。集体可以通过譬如宣誓、唱团歌等建立一个良好的联系点,而强化归类可以肯定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重要性,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进而增强集体归属感。

2.纽带练习法

一个集体往往没有明显的边界,其如果想要同学们情感依附、心理归属,就需要一个纽带来发挥作用。学校里,老师就是一个良好的纽带,可以形成“老师—学生管理者(班长、社长等)—学生—老师”的循环圈,彼此相互交流,进而增强集体荣誉感。

3.多开展实践活动

在大学生活中,学习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为了让同学们融入集体、依恋集体,我们可以开展一些集体活动,使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而激发他们的集体认同感。同时,也可以组织开展以个体参与为主的活动,集体和个体是相辅相成的,集体可以通过鼓励同学展现自己,推荐杰出人员、满足学生的群体心理需求,从而增加他们的集体认同感。

4.尊重宗教和风俗习惯

大学生往往来自全国各地,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惯,学校应该本着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态度,充分尊重他们的习惯。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融入集体,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

5.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虚拟世界,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则会通过网络来达到自己的期望或目的。对此,学校应该引导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关怀时的温馨,从而使他们认同集体,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

6.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在我们的人生中,往往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或满意,或烦恼,我们都应该认真、客观看待,因为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譬如,在一个班级,总有你不认同的人,总有你不赞同的事,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忘记一些东西。客观对待,总会有所收获,这样的人生才不至于那么烦恼。

7.认清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作为大学生,我们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社团,我们有社员;在宿舍,我们有舍友;在班级,我们是其中一员。不同的角色有其固有的内涵,有其特定的职责,我们只有认清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才能在社会中适应属于自己的角色,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追求。

8.正确认识集体的功能

对大学生而言,除了学习之外,集体是锻炼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最佳平台,我们要正确看待集体的作用。在集体中,我们能获得安全感、责任感、成就感、友谊、关心和支持,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脱离集体,将会一无所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