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政策要准

产业政策要准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步入“十三五”的中国经济即将迎来转型升级的攻坚战。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综合分析这一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局。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正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
产业政策要准_找准方向引导经济转型升级_中国供给侧改革

步入“十三五”的中国经济即将迎来转型升级的攻坚战。能否迈过转型升级这道坎儿,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明确提出“产业政策要准”,强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稳妥扩大对外投资”。这意味着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将更多从供给侧出发,更加精准地发力,实现经济转型再平衡。

1.经济转型关键在供给侧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5年全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虽然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三产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

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例如有些产业,产能已经达到了物理性的峰值,价格再怎么降,产品也很难卖得出去,再怎么扩大投资,需求也很难消化现有的产能。同时有些产业,达到了资源环境约束的承载能力峰值。

当前,中国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如2015年第三季度,工业内部行业分化走势更加明显,结构调整有序推进,新的增长动能逐渐累积。“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生产经营压力持续加大,呈现生产滑坡、价格下跌、效益恶化局面。从产量看,2015年前三季度,粗钢产量下降2.1%,水泥产量下降4.7%。从价格看,前三季度,煤炭、石油、钢铁、水泥、有色金属产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分别同比下跌15.6%、27.5%、18.8%、12.8%、10.9%。从效益看,前三季度,钢铁、煤炭、石油、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分别同比下降97.5%、60.2%、60.2%、37%,明显高于工业利润整体降幅。前三季度,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05%,为工业最低,整个行业已濒临亏损。

技术密集型产业、与消费、环保等相关的行业发展欣欣向荣。数据显示,2015年1至9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仍然达到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与信息消费、文化消费相关的电子、文化娱乐用品等制造业生产继续呈较快增长;与节能减排相关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生产维持20%以上的高增速,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的医药、信息、化学品制造等高技术产业生产增速持续加快。而利润增长较快的行业仍是与消费相关的食品、家具、文教娱乐用品等制造业,以及医药、电子等高技术行业,利润增速均在10%以上。

综合分析这一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局。要打破这一困局,就必须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从更长远的发展视角来寻找解决之道。

很显然,“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并不是扩张经济总量,而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也就是提高生产力。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正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这将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而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营利能力恢复,才能实现转型再平衡。

对于这一问题,新一届领导人具有清醒的认识。2013年10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的主旨演讲时就指出:“我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抱着坚定信心。同时,我们对需求下滑、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影子银行等问题和挑战保持着清醒认识,对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冲击高度关注,正在采取稳妥应对举措,防患于未然。”“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负责任的,既是对中国自身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2014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作了题为《推动创新发展 实现联动增长》的发言,其中明确指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们通过逆周期的刺激政策,熨平经济波动,短期效果明显,但这多是治标不治本。我们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政策、方式,更加重视增长质量和效益,特别是通过财税、金融、投资、竞争、贸易、就业等领域的结构改革,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结合,让创造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市场力量充分释放,推动经济从周期性复苏走向可持续性增长。”

2016年1月4日至5日,新年伊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西太原考察时强调指出,受产能过剩和需求收缩影响,钢铁行业形势十分严峻,当前要把去产能、促升级作为紧迫任务,痛下决心进行结构调整,既治标又治本,既要采取多种方式出清落后产能,禁上新增产能项目,又要转变只在传统产业上做文章的观念,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

在考察后,李克强总理随即在太原主持召开了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李克强说,钢铁和煤炭是重要基础性产业,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去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等影响,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尤为突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成为影响经济和就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增强紧迫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发展新理念,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多运用市场办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分类有序化解过剩产能,统筹解决所需资金、人员安置和债务处理问题,帮助企业在调整结构中实现扭亏脱困增盈、走上发展新路,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李克强指出,化解过剩产能,要继续坚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与深化改革、企业重组、优化升级相结合。一是严控新增产能。要在过去三年已化解钢铁9千多万吨、煤炭2亿多吨产能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认真论证并合理确定未来三年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设定钢铁和煤炭全国总量“天花板”。国家2013年以来已停止备案新增产能的钢铁项目,要加强督查落实,严格问责。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新增产能技术改造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增项目。二是淘汰落后产能。对环保、能耗、安全生产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或淘汰类钢铁产能要依法依规有序关停退出,拆除动力装置。凡采用国家禁止的采煤方法、工艺且无法实施技术改造或安全生产不合格的煤矿要坚决关闭淘汰,彻底封闭井口。应依法关停的十三类落后小煤矿,必须在2016年落实到位。三是优化存量产能。理顺要素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提高产业准入能耗、物耗、水耗和生态环保标准,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加快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转型转产。鼓励企业开展上下游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扭亏无望企业主动退出。四是开拓产能利用空间。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走出去等,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五是创造新的就业空间,为钢煤企业人员转岗提供支撑,支持传统企业开展“双创”。

李克强说,化解过剩产能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综合施策”,因地制宜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差别化手段,打出政策“组合拳”。一是加大财税支持。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对地方和企业筹集的化解过剩产能资金进行补助,主要用于人员安置,支持力度与去产能规模挂钩。妥善解决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加强金融扶持。完善债务处置、不良资产核销等政策,对主动退出产能的企业给予支持,对违法经营企业和“僵尸企业”要停止续贷。同时要防止企业逃废债务。三是妥善安置职工。兜牢民生保障底线,通过转岗就业、扶持创业、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合理安排分流职工,维护其合法权益。四是加强监督考核。省级政府对本地区化解过剩产能负总责。清理取消地方违反相关规定制定的面向产能过剩企业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性措施,把落后产能退出纳入地方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社会监督,防止其死灰复燃。

2.精准发力调整产业结构

要做到“政策准”,首先要做到“把脉准”。对当前中国经济而言,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就是结构性的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业过剩很严重。统计显示,我国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已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这五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到80%。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化解过剩产能无疑是当前最迫切也最为棘手的一件事。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大力度的改革。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中有大量国有企业,如何把握好减产能和稳增长之间平衡,不仅需要国家层面推进改革,还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用市场化的办法对生产力进行重新整合,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实现整个产业的优化。

如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的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就强调,培育新动能和改造传统动能形成双轮驱动是治本之策。目前我国钢铁、煤炭装备大多处在世界先进水平,企业生产经营之所以困难,很重要的因素是富余人员多。近几年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行动等,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传统产业减员增效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能只盯老产业,更要注重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打造“双引擎”,为传统产业减少富余人员、拓展新的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开拓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焕发新的生机。

一方面,加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让“僵尸企业”尽快出局,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是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些都将是未来产业政策的重要发力点。

链接1何谓“僵尸企业”?

中央反复提到了所谓“僵尸企业”。其实,“僵尸企业”是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

我国现有的“僵尸企业”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企业规模较大。“僵尸企业”大多为规模较大、员工较多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政府出于维稳考虑,既不让其破产,也难以使其获得新生,只能通过银行或政府的不断输血维持现状。二是行业产能过剩。“僵尸企业”大多是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家电等行业。这些行业因盲目扩大生产,造成产能过剩,最终导致产品积压、员工失业率上升。三是产业领域低端。从产业来看,“僵尸企业”基本属于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小的制造业领域。这些产业由于技术含量低、转型升级困难,导致债务负担沉重,最终形成资不抵债局面。

之所以累积了大量的“僵尸企业”,一是由于政府过度保护的因素。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本地经济,不断鼓励企业投资公用事业和竞争性领域,当这些同质化投资遭遇经济下行,很快成为企业的负累,而政府出于政绩和社会稳定的考虑,不愿企业倒闭破产,持续利用财政补贴和银行支持等手段,寄希望于风险不在短期内暴露,不断累积的负债导致成为“僵尸企业”。二是出于结构调整的因素。一些低端产业的企业、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低小散”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转型升级难,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无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服务以及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持续经营困难导致成为“僵尸企业”。三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因素。一些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由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旗下产品和服务比较优势不明显,无法抢占市场先机,继而出现产品无市场、经营无利润,连年亏损,债务堆积,被市场“抛弃”导致成为“僵尸企业”。

大量的“僵尸企业”吸取了社会经济的“血液”造成巨大危害。首先是浪费社会资源。“僵尸企业”需要银行和政府财政不断输血,大量土地、资金、原材料、劳动力等社会资源被无效占用,造成生产要素配置扭曲,社会资源整体利用效率降低。其次是扰乱了市场秩序。“僵尸企业”抢占了其他健康企业的资源与机会,缺失主动创新、提高效率的动力,还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破坏了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复次,“僵尸企业”长期脱离监管机构的监管,资产质量差,经常出现产权归属不清、管理混乱的问题,资产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无从落实。此外,“僵尸企业”的存在也损害了广大职工的权益。“僵尸企业”失去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拖欠职工工资、社保情况严重,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职工队伍稳定。最后,这些“僵尸企业”还形成了社会的金融风险。“僵尸企业”不具备偿贷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资产偿还贷款,造成银行不良贷款高速增加,甚至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僵尸企业”问题很难在宏观指标中非常迅速地直接体现。由于银行为降低其不良贷款率而不断向企业续贷输血,“僵尸企业”问题在银行财务报表中不会很快体现。根据财政部有关数据,2015年国企利润同比下降6.7%,而财务费用(主要是债务利息支出)却超过利润增长,增长10.2%。尤其是一些地方国企,利润下滑,造成偿债能力不断下降、对债务融资的依赖性不断增加。2015年地方国企利润同比下降9.1%,财务费用达到10%。同时,也有一些国企承担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本身不适合以营利为目的,需要财政的支持。还有一些国企承担了地方融资平台的职能,具有临时性的融资目的。一旦“僵尸企业”蔓延,隐藏的金融风险将被释放,这会对市场结构调整造成阻滞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传统产业有巨大提升空间。要实现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梦想,必须用技术进步解决传统产业技术落后的问题,引导更多投资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加快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经济学者认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必须以新兴产业支撑创新型经济、引领经济增长以至成为新的产业增长极,通过市场吸引更多的要素资源来优化中国制造,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推动中国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3.“精致生产”向中高端迈进

如今,世界各地的商家最喜欢的就是中国游客,因为购买力惊人。从奶粉到马桶盖,从奢侈品到日用品,中国人好像没有不买的,而且是成箱的买。没有出国的在国内也闲不住,各种海淘、代购比比皆是。在海淘浪潮下,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今天的中国不是没有需求,涌向海外市场万亿元的购买力就是现实存在的购买力,但是目前中国所提供的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还是产品质量上,均与消费者所需要的不匹配。

现在,在越来越多商家和经济学家看来,中国的问题未必是总体消费不足,而是供应与新型的消费需求不匹配。如手机产品,一些昔日的国产品牌如夏新、波导等风光不再,市场销量越来越小,但同期中国的手机市场却越做越大。不是没有市场、没有消费。大家都知道的,小小的一枚“苹果”就占据了中国手机约四分之一市场。且每次苹果手机的新品出炉,都会成为社会追逐的热点,更有为数不少的“果粉”宁肯彻夜排队抢得先“机”。一部手机能制造出社会热点,培养出一批“果粉”,不是因为购买苹果手机的人都需要换手机了,这里没有刚需存在,这就是通过产品供给侧制造出社会需求的范例。

因此,应对这一问题,唯有通过创新和技术提升实现中国产品的转型升级,实现“精致生产”。说白了,“精致生产”就是把活做细,且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就是人们讲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但精细化程度仍然较低,生产“精致化”潜力很大。

什么是“工匠精神”,笔者可以通过几个小故事说说自己的感受。

2015年初,笔者到中国商飞采访中国大飞机和首架国产支线客机ARJ21的研发过程。其中一位老技术工人给我们讲,中国的大飞机要上天,不只是要解决发动机、航电系统这些大的部件,一些制造的细节也尤其重要。就拿最简单的拧螺丝的活来说吧,好像人人都会干,不用学。可是外国人“洋师傅”明确教给中国工人,要用工具向右拧两圈半,再往左拧半圈。咱们有的工人就开始“动脑筋”了:向右拧两圈半,再往左拧半圈……那不就是往右拧两圈吗?难道是外国人的数学不好?就这样,真有几个工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道工序进行了简化,只向右拧两圈,外表看不出任何差别。可到了质量检测这一关就出现了问题,不过关。经过反复查验,才知道是因为少了这半圈引起的。问起“洋师傅”为什么要拧回这半圈,“洋师傅”说,因为向右多拧这半圈再拧回来,这一过程可以增加螺丝的张力和抗疲劳程度,而没有多拧半圈的就等于缺少了一道程序,自然不会过关。这半圈螺丝虽小,但其背后其实是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经验的传承。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上海迪士尼的施工现场。上海迪士尼与世界其他地方迪士尼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上海迪士尼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景区——宝藏湾。这是根据系列电影《加勒比海盗》的故事修建的主题景区,模拟了大海、帆船、宝藏等场景,惟妙惟肖,游客如置身现实一般。笔者今年初来到宝藏湾的施工现场,现场负责施工的中建二局施工负责人告诉笔者,你看那些船、桅杆、木栅栏、礁石……看不出是假的吧。笔者仔细观瞧并上手一摸,果然不是普通木头或石头做的。这位施工负责人说,以前如果是我们自己做这些东西,一般会用真木头来做。真木头遇到日晒雨淋的容易腐朽,但国内也不在乎这些,大不了过10年20年再重做一批。但迪士尼方面就要求,都要按照100年的质量要求,这些场景全部用电脑画出效果图,再用钢筋做出框架,灌注混凝土,然后再经过多次的喷涂,做出木头的纹理,让人有以假乱真的效果。这样做出的东西,100年不用换。在宝藏湾宝藏堆里,去游玩的游客还会发现一尊仿制的中国秦兵甬。当时,如何放置这尊兵甬还费了不少劲儿。是倒着放、立着放、斜着放?迪士尼的技术人员也是比对了不同方案后,才确定了现在这尊兵甬的位置和姿势。

可见,一些看似非常简单的流程,背后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工业文明的浸润。“工匠精神”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看似最简单的流程中体现出来。

因此,总体看来,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比如说平板玻璃严重过剩了,但电子用的平板玻璃,电视用的大平板等等还是不能生产。风电设备总体过剩了,但控制系统和不少零部件还需要进口。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培育有利创新的环境。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创新的主体都应该是企业。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使企业形成稳定预期,同时促进要素之间合理流动,加快培育人力资本,促进金融体系的改革,以适应转型升级的需要。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主要表现在增长动力的转换,即要从依靠普通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劳动力的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专家认为,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供给,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效益,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空间,这是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社会资源不断从供给老化行业向新供给形成、新供给扩张行业转移,中国经济不但能够企稳复苏,而且完全可以开启一轮新的上升周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