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价值

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价值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和平崛起,作为因经济高速增长而引起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所以成功的原因,除了社会、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的因素之外,从文化角度来看也是与中国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所具有的“以和为贵”的文化性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从文化维度来看应当说这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原因之一,也是其内含的文化价值理念的一种完满地外现。中国和平崛起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得到发展。
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价值_东方智慧与现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

英国爱伯丁大学教授、美国著名学者罗兰·罗伯逊说:“在社会之间关系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关系中,尽管经济问题极其重要,但这些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从属于文化的偶然性和文化密码的解译。”[16]这句话的意思,不但说明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对解决国际社会之间的各种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说明相互交流的双方对另一方文化偶然性的了解与文化密码破译情况,直接影响着交流对话的目的和效果。

那么,如何理解“文化密码”与“文化偶然性”的具体含义呢?与这里上下文联系更为密切的是这样一段话:“不管赤裸裸的国家利益卷入到国家间互动的程度有多大,仍然存在基本上是文化性质的关键问题,这种性质决定按民族组织的社会之间从对抗到友好的大部分关系的结构和形态。”这就是说“文化密码”与“文化的偶然性”问题,是与该国的文化性质和民族社会的结构形态有关,反过来说,是一定的社会结构形态与民族文化性质决定了文化密码与文化偶然性的实际状况和基本走向。简而言之,不同的文化密码与文化偶然性总是蕴涵于不同的文化性质之中,而要正确解译其文化密码,就要对其文化性质乃至社会结构形态作一番认真地剖析。

中国和平崛起,作为因经济高速增长而引起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所以成功的原因,除了社会、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的因素之外,从文化角度来看也是与中国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所具有的“以和为贵”的文化性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历史上的中国曾经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下,且又受到儒家思想或儒家伦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的多民族国家。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思想统治又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追求远大的美好理想和吃饱穿暖的正常生活,也为了反对一切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压迫,以艰苦卓绝、聪颖智慧的心态应对种种挑战,遂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种种美德及其伟大无私的民族意识和宽厚仁爱的人文精神。这种民族意识与人文精神又积淀催生出一条环环相扣,紧紧相连的文化价值魅力链,在这条文化价值魅力链上所集结的价值体系或价值因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或传统精神所内在包含着的“文化密码”或谓之“文化基因”。它就像人体的遗传基因一样,将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优秀的民族传统精神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并使之发扬光大。但因不同的时代有着完全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价值因素又会依据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这样就出现了文化变化中的偶然性。这也是需要人们特别关注的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今天,正是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文化性质在全球化经济政治条件下得到充分发挥的好时机;中国文化价值魅力链所集结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因素,即“文化密码”在现代化的行程中也正好又一次得到恰如其分地排列组合。这就是说,中国文化价值魅力链所集结的文化价值体系或文化价值因素又一次处于最佳状态的排列组合之中,正好将各种文化因素恰到好处地整合在一起。从文化维度来看应当说这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原因之一,也是其内含的文化价值理念的一种完满地外现。

对于中国文化价值魅力链所集结的价值体系内在包含着的文化价值理念,作者在本书第一章《儒家文化与东亚文明》中已经作过详细论述,主要归结为以下八大理念:即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基本价值理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价值理念;正心修身,追慕圣贤的做人价值理念;慎终追远,家国同构的政治价值理念;以和为贵,和谐相处的社会价值理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天人价值理念;见利思义,义利并举的生存价值理念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在历史变迁的各个时期,这些价值理念总是根据当时的时势,围绕着中国文化“仁爱和平、包容团聚”的文化性质和“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重新集结凝聚,排列组合。优化的集结方式或最佳状态的排列组合,才是成功或取胜之本,否则就会导致失败、分裂或彻底崩溃。这里既表现了宏观调控的智谋和技巧,又充分表达了一代又一代的操盘者的良苦用心。

上述关于文化性质决定社会遗传密码,社会遗传密码又体现文化性质的基本观点,不但可以说明中国和平崛起的承诺是可信的,而且也可以看出中国和平崛起的未来走向。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群体都是以其悠久而又独特的民族记忆作为其生存的依据,而民族记忆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群体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在与外来民族的友好交往中形成并铭记在每个成员心中的应对生存挑战的惯常模式的总和。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就是它的民族文化记忆。一旦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及其记忆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魅力链发生根本性的断裂,这就意味着这个民族整体自我意识的丧失,也意味着这个民族将会由此而走向消亡。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民族文化记忆更为强烈,更为坚固。正如俄罗斯《政治杂志》的文章所说:“文明的继承性推动中国重新走向巅峰。”[17]这篇题为《通往巅峰的途中》的文章认为,中国至少有3000年是东亚最强国,是世界中心,只是到了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才落后了。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这种落后状态更为加剧,以致有百年的屈辱史。到了20世纪的末期中国又重新走向巅峰。文章的作者认为,中国之所以会重新走向巅峰,其根本原因正在于它有着强烈而永久的民族文化记忆。而保证其民族文化记忆永不淡漠的有力举措,就是“象形文字不变;历史记载不变,(史论文献浩如烟海);崇敬祖先不变”。正是这“三不变”使中国人能够继承发扬其民族文化遗产,保持其“仁爱和平”的文化性质和“包容团聚”的文明内含而永不改变。

另外,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和平崛起也将沿着“全球视野”下的国际合作的道路向前发展。当今世界的主流不是搞“文明冲突”,也不是搞“历史终结”,而是必须开展全球合作,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各国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不应成为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应在相互尊重和包容中开展文明对话与经验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求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中国和平崛起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得到发展。有一个叫姜戎的中国作者,出版了一本名为《狼图腾》的长篇小说,曾引起热烈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正是要回答有关中国和平崛起之后其未来走向这样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作者的本意是要说明,中国积贫积弱100多年,一直扮演着弱者和受害者的角色,现在终于扬眉吐气了,不但改变了国际均势,也招来一些国家的怀疑、妒忌、围堵和遏制;就连中国人也要在自我形象和国家形象两方面作一番深刻的心理调整。以使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能在与世界列强的比拼中,能在激烈的全球化经济竞争中得到重新塑造。

但良好的愿望并不一定会得到良好的结果。《狼图腾》一书却为我们民族性格的重塑提出了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它本应基于人类理性和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也应是从有利于延续我们民族文化记忆出发,但却希冀将中国人在幼年集体无意识时期想象中对原始、落后的大漠草原的崇拜,作为提供现代生活智慧、学习掌握资本主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重新塑造现代“狼性”性格的训练场。为此作者对儒家思想和儒家传统作了严厉地批判,并着意指出内蒙古出土的所谓“中华第一龙”其实不是一条龙,而是一头狼。问题在于我们要懂得向狼性好好学习,把任人宰割的“羊性”改变为狂暴凶悍的“狼性”。这种对“狼性”的崇拜,其实是一种倒退而非进步,其任意改写历史以符合己说的做法,也跟美国一些非洲学的学者,说非洲才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异曲而同工。

诚然,中国人在蒙受百年屈辱之后,自有其更为强烈的荣辱观、爱憎观和强弱观,但把它们同凶残的“狼性”扯在一起,不但有悖于中华文明,也是对中国传统与民族文化的玷污和亵渎。我们坚信,中国一定会在全球化的和平发展中一步一步地走向强大,也一定会在全球化的和平发展中雪洗百年耻辱、冲刷历史罪恶,让曾被颠倒的历史再重新颠倒过来,让热爱和平的人类在友好、合作与和谐的文明氛围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释】

[1]美国《新闻周刊》网站2004年4月8日文章:《尽管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软实力却跟不上》。

[2]新加坡《联合早报》2005年2月14日谭中文章:《酉鸡高唱东方文明灿烂》。

[3]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一位波兰籍教皇的参与,苏联在西方的压力下迅速解体,东欧也一时剧变,从而结束冷战。后来,人们就将其称之为“苏东波”事件。

[4]德国《问题》周刊2004年4月22日文章:《美国打赢了反对萨达姆的战争,但永远也打不赢反伊拉克人民的战争——亨廷顿访谈录》,引自2004年5月2日《参考消息》。

[5]参见2005年2月1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谭中的文章。

[6]《日本经济新闻》2005年6月22日约瑟夫·奈文章:《应对中国崛起日本应增强软实力》。

[7]德国《焦点》周刊2005年3月14日文章:《德国总理施密特访谈录》,见2005年3月23日《参考消息》。

[8]2004年12月31日《参考消息年终特刊》第16版。

[9]参阅2004年6月10日《参考消息》文章:《“北京共识”为世界带来希望》。

[10]2004年12月31日《参考消息》。

[11]2004年6月10日《参考消息》文章:《“北京共识”为世界带来希望》。

[12]2004年12月31日《参考消息》。

[13]2004年12月31日《参考消息》。

[14]2004年6月10日《参考消息》。

[15]2004年6月10日《参考消息》文章:《“北京共识”与中国和平崛起》。

[16]罗兰·罗伯逊:《全球化社会理论与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17]2004年10月11日《参考消息》载俄《政治杂志》文章:《通往巅峰的途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