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蕲州的王府与纪善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

蕲州的王府与纪善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

时间:2022-04-3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蕲州的王府与纪善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吴承恩享有一份殊荣,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保存了真容的历史文化名人。“文革”结束后,文化上的事又有人关心了,一九八一年当时的淮安县政府组织了对吴承恩故居和墓地的调查。根据这块墓碑的线索,调查组推测当年那座有三口棺材的墓穴可能与吴承恩有关。调查组到了学校,校方证实确有其事。显然,他们就是吴承恩和他的两位夫人。

蕲州的王府与纪善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

吴承恩享有一份殊荣,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保存了真容的历史文化名人。据说,这样的名人曾经另有一位,一九五〇年代国家整修明十三陵时,曾对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进行了试掘,取出那位皇帝的头骨复原了真容,但可惜在不久以后的“文革”中,被复原的雕像和头骨一起被毁。

这纯粹是历史留给吴承恩的微笑。

一九七四年底或一九七五年初春的一个夜晚,淮安马甸乡的几位农民悄悄地盗挖了村头的一座古墓。这些农民并不是专业的盗墓贼,只是由于穷,想弄点意外之财补贴家用。他们村在城东,看样子曾经是古人的一个集中墓葬区,那种不大不小的墓发现了很多,据说古人喜欢把祖先安葬在城东,说风水好。墓葬都不是深坑,农民们用两三米长的铁钎在地里随意插几下就能找到,当时正在“文革”中,对挖墓这种事管得也不是太严,都是睁只眼闭只眼看见就问问看不见就拉倒的状态,所以半夜挖墓的事也算是常有。农民们挖墓的目的很简单,能有金银首饰最好,否则挖几块棺材板也能卖几个钱,古人讲究厚葬,棺材板的料质都不错,即使埋在地下几百年,挖出来照样能做桌椅门窗。

四周一片漆黑,一片宁静,只有飒飒风声和他们自己弄出的动静。几个人点一盏小油灯照明挖了大半夜,但结果显然不太满意,古墓里没有财物,只有三口棺材,而临近的一口墓穴甚至连棺材都没有挖到,只有两块石碑。这种碑他们过去常见,方形,两块大小一致,为一合,放在棺木前的土中,石碑上往往有字,但对于农民们来说,那些字没有任何意义。后来,石碑被一位姓郭的农民弄回家,他家正在起屋,石碑有字的一面被打磨过,他就将石碑做成了台阶。

说来也巧,姓郭农民的孩子在当地学校念书,他们的语文课本里选有《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片段,老师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我们淮安人,我们感到非常自豪!”这姓郭的孩子忽然想到,自家用作台阶的石碑上不是也有“吴承恩”吗?于是他拉上老师去看。老师到底比学生高明,他马上看出碑石是吴承恩为他父亲写的墓志铭,一块是盖石,上面有“明吴菊翁之墓”六个篆字,另一块是铭文,有密密麻麻的小字,大致是吴承恩为父亲生平所作的记录。老师很惊讶,于是与学生一起将这事报告了政府。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通常墓志铭都是请人写的,由于古人的称呼有姓、名、字、号之分,在不同的场合甚至在不同的句式里都要分别使用,一般人很难一眼分清是什么人写的、究竟写给谁,但现在在郭家的这块石碑很特别,他是吴承恩自己为父亲写的,因此落款上直接有“孤小子吴承恩泣血”字样,这就让那位中学老师和他的学生能直接看懂。这种格式的墓碑非常少见,天意!吴承恩一生有很多不幸,但在数百年后,终于有了一次幸运,真正的幸运,一次足矣。(www.guayunfan.com)话说那位老师在学生家里找到了《先府宾墓志铭》并报告了政府,当时南京博物馆来了几个人把吴承恩为老父写的《先府宾墓志铭》收走——但其他的说法可就没有了,当时在“文革”中,这样处理也不奇怪。

“文革”结束后,文化上的事又有人关心了,一九八一年当时的淮安县政府组织了对吴承恩故居和墓地的调查。根据这块墓碑的线索,调查组推测当年那座有三口棺材的墓穴可能与吴承恩有关。他们找到那几位农民,千方百计启发他们回忆一切细节。农民说,棺材板上有字,这让调查组很是兴奋:“棺材板呢?”“卖了,卖给了中学。”挖墓人又补了一句:“做了门窗。”

调查组到了学校,校方证实确有其事。学校的老师都觉得稀罕,围了一屋子人,没课的都来凑热闹,说没想到一堆破烂棺材板还有人找。在当地群众眼里,棺材板是不吉利的东西,只有学校因为经费紧张,才想到用这东西改善一下教学条件。当时见过棺材板的老师们说,有一块上面确有一行字,其中有一个吴字,其他的则可能是死者的官职,但棺材早已被改制为门窗。

线索似乎就要中断时,旁边一个姓吴的木匠插上了嘴,原来他长期在学校做活,就是用这块棺材改制门窗的当事人。他说:棺材买来时,因为上面有吴字,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是我们吴家的老祖宗,我便信以为真,将用剩的半截前档板也就是有字的那部分拿回家藏了起来。真是巧得不能再巧。吴木匠找来那半截档板,果然有字,阴刻,是“荆府纪善”四个字。木板的出现,又引起了老师们的回忆,他们说下半截可以肯定是“射阳吴公之柩”这几个字。其实,下半截是否有这几个字已不重要,只要“荆府纪善”得到确认已经足够了。纪善这个官职为明代特有,只出现在各藩王府中,非常少见,淮安历史上出任过荆府纪善也只有吴承恩一人,仅凭这一点,墓主是吴承恩已可以确认无疑。

调查组后来重新清理了当年被盗挖的吴承恩墓穴,这是一处合葬墓,还存有一男两女三具头骨。显然,他们就是吴承恩和他的两位夫人。

很少会有人意识到这具头骨的珍贵,但专家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著名考古专家贾兰坡教授告诉大家,这具头骨能够历经波折保留下来,真是难得,根据它就能复原出吴承恩的真容。复原真容的技术现在虽然已经成熟,但能找到的历史文化名人的确切墓葬却为数不多,而其中头骨保存完好的更是凤毛麟角。此前新中国历史上历史人物的真容复原只做了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雕像一件,当年北京十三陵修复工程中,经中央政府批准从定陵中取出朱翊钧的头骨制作了一件真容塑像。但很可惜,万历皇帝的头骨和雕像又在“文革”中被毁了。

一九八二年,由贾兰坡教授主持,张建军先生以雕塑手法复原了吴承恩的头像。据介绍,以当时八十年代的科技水平,对复原像的准确度,可以把握到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也就是说人的容貌的基本轮廓可以确保无误,差别只在一些软组织如发型、眼睑、耳垂等部位。这种相似度,对于做一个神形兼备的艺术雕像,已经足够了。完成后的吴承恩石膏塑像,年龄约在六十岁左右,皮肤肌肉略显松弛,但精神矍铄;神态略显冷峻,似乎强调性格的倔强以及一种与世俗抗争的精神;蹙眉凝神,好像已经进入幻想,正与他笔下的人物一起遨游于超自然的世界之中。鉴于这座雕像的尺寸较小,石膏材质也不宜长期保存,因此二〇一〇年中国西游记博览馆邀请雕塑家华龙宝先生,重新制作了一件真人尺寸的青铜雕像。这座新的青铜像也是写实风格,更为细腻逼真,站在这座雕像前,恍如穿越时空与吴老先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中国古代文人绝没有第二位享有如此哀荣。

“荆府”,是明代荆宪王府的简称。第一代荆宪王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庶六子朱瞻堈,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同父异母弟弟,朱高炽在确定了太子之后,便将其他的儿子都封了王,官方正式的说法叫“封藩”;朱瞻基即位后,随即便安排他的弟弟们,也就是包括荆宪王在内的各位藩王赶快到自己的封地去生活,藩王去自己封地的正式说法叫“就藩”;藩王在自己的府邸坐上王位,就叫“开府”。

第一代荆宪王朱瞻堈最初建府于江西建昌,但开府不久的某一天,竟然发现有一条大蛇盘旋于王座之上,荆宪王认为是本地的神祇不悦而示警,不吉,于是上书朝廷向他的兄长宣宗申诉,宣宗同意另择蕲州吉地重新起造。后来在宣宗的儿子,也就是荆宪王的侄儿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时,荆王府终于移藩蕲州。

第二代荆王朱祁镐,称荆靖王。

第三代荆王起初由荆靖王长子朱见潚嗣任,但朱见潚弑母、杀弟、奸弟媳,又图谋不轨,先被贬为庶人后被赐死。王位由其弟朱见溥的儿子朱祐橺嗣为荆王,后世称为荆和王。

第四代为荆端王朱厚烇。此人被《明史》称为“性谦和,锐意典籍”,有贤王声名。

第五代为荆恭王朱翊钜。因朱厚烇长子朱载墭早卒,故荆王王位由朱厚烇之孙朱翊钜嗣。朱翊钜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登上王位,于隆庆四年(1570)去世,有三子。

由于子子孙孙不断繁衍的原因,从荆王系统的第二代起就有了支系,第三代又有新的支系,就像大树不断分杈一样。支系也封王,但尊贵程度渐逊,到后来也就与普通百姓差不多了。在荆王府,第二代有了都昌王支系,第三代有了樊山王、都梁王支系。

明代的封藩制度,曾经发生过戏剧性的变化,前后期藩王的作用与地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明朝初期的王,有权有势有军队,在朱元璋夺天下治天下的过程中,他的那些儿子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夺了天下的最初时期,他把那些儿子都封了王,安插在各个军事经济重镇地区,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比如在比较容易动荡的北方,朱元璋就把他最喜欢的四儿子朱棣封为燕王,掌握半壁江山的军政大权。但朱棣以亲王的身份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以后,当然就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再次出现,此后明朝重新建立了一套王府的管理制度:各亲王在太子即位后必须尽快去自己的封地就位,可以享受当地的税收,可以尽情吃喝玩乐,但不可以蓄养军队,不可以干预国家政治和地方政事,不得到皇上亲允不可以随意进京,不可以兄弟们私下串门见面,必须接受朝廷派出的官员,其事务受这些官员的指导和监督。说明白些,实际上就是朝廷把所有不做皇帝的朱姓子孙都像猪一样圈养起来,王爷们可以关门做一切想做的事,但不得开门管大门之外的任何事务,派去的官员就是监视者。

朝廷对藩王的有效控制,标志措施就是系统地任命王府的官员,并通过任命的官员对藩王进行有效的监察。朝廷设在藩王府的管理机构称长史司,设左、右长史各一人,正五品,按照《明史》记载,长史的职责是“掌王府之政令,辅相规讽以匡王失,率府僚各供乃事,而总共庶务焉。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书疏,长史为王奏上。若王有过,则诘长史”。长史司之下有若干职能单位,如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宝所、纪善所等等。纪善所设纪善二人,正八品,“纪善掌讽导礼法,开谕古谊,及国家恩义大节,以诏王善”“凡宗室年十岁以上,入宗学,教授与纪善为之师”,职能相当于朝廷的礼部和国子监一类部门,具体工作是在国家或王府大典时确认应有的仪礼,平时向王爷讲解孔孟圣人之道、国家礼仪大法,介绍古今忠臣孝子,并与从九品的教授一起负责宗室子弟的日常教育,也就是负责王府的教育,做小王子的导师。

从我们查到的嘉靖九年(1530)《蕲州志》所记录的情况看,荆王府确实是按照以上标准规格配置官员的,“纪善”也在事实的配备之中。明穆宗隆庆的最初几年,荆王府的纪善应该就是吴承恩。他侍奉的王爷就是第五代荆王朱翊钜和樊山、都梁两个支系的王爷,而当时这几位王爷的子孙们,都是他的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