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人生逆行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

人生逆行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

时间:2022-04-3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人生逆行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这段时间吴家比较兴旺,吴铭、吴贞父子二人都是朝廷官员——一在职,一候任,用吴承恩自己的话叙述就是“两世相继为学官”。这时父母均已过世,家中并无牵挂,于是吴贞带上妻子梁夫人和刚刚四岁的儿子吴锐,买船南下。目前习惯于将吴承恩提到的其父“昏于徐氏”“袭徐氏业”,解释为吴锐做了徐家倒插门的女婿入赘于妻家,以此说明吴锐当年生活的艰难。

人生逆行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

这段时间吴家比较兴旺,吴铭、吴贞父子二人都是朝廷官员——一在职,一候任,用吴承恩自己的话叙述就是“两世相继为学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官也是官,一样要在吏部挂名,一样要走赴京铨选的程序,选出官来一样有快马喜报,邻里一样要放鞭庆贺。试想在幽深的打铜巷弄一阵噼里啪啦的动静,应该会有骚动的效果。一个学官虽然还不至于让县太爷觉得需要牵挂,但至少会解决许多胥吏青皮随意骚扰之类的麻烦。

交出钱粮,等了漫长的十年之后,已年过四十的吴贞终于拿到了仁和教谕的任命。这时父母均已过世,家中并无牵挂,于是吴贞带上妻子梁夫人和刚刚四岁的儿子吴锐,买船南下。

但有时头顶上真的会落下晴天霹雳。吴贞到任仅数月,便突然染急症归西。一阵可以想象的痛泣之后,梁夫人处理了吴贞的后事,带着儿子重又回到河下老宅。

虽然去而复返之间仅仅相隔数月,街面上一切依旧,但梁夫人此时却感觉恍如隔世。自从上一辈吴铭走入仕途之后,祖上原有的经营便渐渐凋零直至被放弃,俸禄成为了主要生活来源。做官是可以致富的,但需要时间积累,此时吴家宦囊未丰,却突然失去了地方政府的一切政策优待,梁夫人和小公子吴锐瞬间变得无依无靠,只有一座空荡荡的老宅在等着他们母子。

孤儿寡母的生活当然会很艰难,但也许能找到维持的办法。而最重要的是,吴家的生活轨迹需要做出调整了。在经历了两三代人的艰苦创业之后,吴家此前曾经弃商业儒,期待使家族由富而贵兴盛起来,但这条路显然已经走不通。(www.guayunfan.com)人过中年的梁夫人精明强干,凭借过去的人脉,她在一些盐商的宅院里进进出出,带出一些需要浆洗熨烫的衣物,过几天整理好再送进去;碰上人家娶亲嫁女,她会把窗帘、被套、枕巾、帐围的刺绣活都领下来,因为曾经有过的身份,使得她比较容易得到大户女眷们的信任,因此尚能保持有活计做。

梁夫人忙碌之时,吴锐并不吵闹啼哭,只是自己摆弄已经废弃不用的笔墨纸砚,但一旦梁夫人静下来,他就会要读书识字。这让梁夫人很是心酸,这个家族刻意培养的那种习儒的自觉意识似乎已经显现,但她却无力再继续下去。通常说来,准备走科举之路的孩子七岁左右就得考虑启蒙,也就是开始读书识字。孩子读书的方式有多种,一是家学聘馆,家族里三五个孩子请一个先生,辟一个院子,就是家学了。家学当然好,但不是每家都能具备条件;一种是送孩子去开办在先生家里的私塾,也有可能会让孩子受到较好的教育,但显然是要收费的;再一种就是读公众集资的社学,这种学校门槛低,不收取费用,在年节时对先生有所表示即可。大约在吴锐十岁以后,梁夫人才将他送入社学,这个年龄,算起来已经是很晚了。

每到年节,往学校去的路上就会看到小学童搭伙结伴一路嬉闹着给先生送礼去——古代称束修。社学的孩子大多是穷人子弟,别看孩子们高高兴兴,说是要拜先生,但其实也都是一些不起眼的东西。有的拎一块肉,拎一只鸡,那算是家境相当好的学生;有时孩子带去的可能就是地里的果蔬,或者就是一点米面粮油,甚至是米饭馒头。而这个时候就是梁夫人难受的日子,按说给先生带点孝敬的礼品不算过分,社学先生的薪水很低,生活基本上就靠学生的孝敬维持,有时候还会被分派到学生家搭伙吃饭;先生的要求也不高,基本上是有什么收什么,决不挑剔。但即使这样,梁夫人筹措起来仍是困难,虽然至圣先师孔夫子提倡“有教无类”,社学也有公学的意思,但实际上不向先生献点束修,白读书是不可能的,先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冷落你,让你做一个可有可无、自生自灭的旁听生。吴承恩后来描述过父亲的这段经历:

以贫故,逾数岁,始遣就社学先生。社中诸学生,率岁时节朔,持钱物献社学先生,吴氏不能也,社学先生则勤勤教诸学生书,不教先君书。先君辄从旁听窥,尽得诸学生所业者,于是通《小学》《论语》《孝经》矣。社学先生反以为奇,欲遣就乡学。梁夫人闻之叹曰:“嗟乎!吴氏修文二世矣,若此耳,斯孤弱奈何?”于是泣,先公亦泣。弱冠,昏于徐氏。徐氏世卖采缕文縠,先君遂袭徐氏业,坐肆中。

这段话重新描述一下就是:吴锐已经过了通常的启蒙年龄好几年才被送去社学,因为无法孝敬先生,先生就经常把吴锐搁在一边不予理睬。吴锐要强,在一旁偷听偷看,结果把其他学生读的书都能背出来讲出来,这倒使先生觉得奇怪,要把吴锐推荐到乡学继续读书。吴承恩对他父亲聪明好学的描述“尽得诸学生所业者”,可能稍有点夸张,这是可以理解的感情。事实上尽管吴锐可能对读书真的很认真很有兴趣,但伸长脑袋旁听偷窥只能学点片言只语,真正做到通《小学》《论语》《孝经》是不太可能的,最终只能辍学。

在做出这个决定的那个晚上,梁夫人与吴锐母子二人曾经抱头痛哭一场,因为梁夫人很清楚,吴氏的“修文”之路已经走不通了。在人生道路上,由经商而读书业儒并逐渐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是合理的趋势,无数的草根小民都把这样的结果作为家庭的期盼,但吴家现在完全走反了方向,历经了若干年的努力之后,还是得放弃期望回到下层社会的肮脏泥涂上。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地位的问题,是一种步步下走的人生逆行。梁夫人知道这一点,长大后的吴锐也知道这一点,但无可奈何。

辍学后,吴锐进入一家经营彩缕文縠的徐记杂货店学徒——店面就在打铜巷口,后来归了吴家。小伙子不多言语,但很实在,显得很有教养,而且一表人才——这是根据吴承恩的相貌推测的,并不完全是文学性的描述,所以很得老板欢心。在他忙碌时,隔板后面时时会有一双秀气的大眼睛在偷窥,那是老板的独生女,通常她都在后院,但有时也借口帮忙跑到店面上转悠一阵。徐氏老板经营丝绸小饰品小杂货已经有了年头,生意也有了点基础,但他的心病是人丁孤单,与吴家数代单传的情况一样,他只生了这个女儿。开始他还蒙在鼓里,后来经门旁大婶点破,老板也看出女儿有意,于是便把女儿许给了这个伙计。这样,大约二十岁左右时,吴锐成了徐家女婿,坐在店堂里成了一个小小老板。目前习惯于将吴承恩提到的其父“昏于徐氏”“袭徐氏业”,解释为吴锐做了徐家倒插门的女婿入赘于妻家,以此说明吴锐当年生活的艰难。但这里有误解存在。倒插门在当地从古到今都是非常丢脸的事,不到万般无奈不会走上这条路,而且绝大多数都发生在男孩成群但却没有条件撑门立户的人家;吴家数代单传,因此入赘的可能微乎其微,无论如何吴锐他都必须保住吴家的香火,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一旦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就必须改承女家的姓,以续女家的香火,而在吴锐身上这种情况并未发生。因此最大的可能是吴锐“昏于徐氏”,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娶妻,但婚后以女婿的身份去人丁同样不旺的徐家继承了家业,或者在岳父的帮助下也做起了这行生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