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委巷吴家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

委巷吴家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

时间:2022-04-3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委巷吴家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古镇的主要街道都是石板铺就的,相当宽敞,直追城里的府衙大街。吴承恩就诞生在这座老宅里。老宅现在称吴承恩故居,是一九八〇年由当地县政府拨款修复的,由于旅游的需要,规模已经陆续扩大了许多,成为一个足够容纳数百人同时徜徉游荡的大园林。事实上以吴承恩当年的经济状况,恐怕不会占有游客所见到的那么大面积。

委巷吴家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

古镇的主要街道都是石板铺就的,相当宽敞,直追城里的府衙大街。本地无山,石板都是盐商们运来的,据说盐船从内地空载返回时,都要装上一些石块抗风压浪,商人们稍微用了点心,压船时多少花点钱,买些条石捎回来做了公益,因此河下古镇的街道甚至是河上的石桥都是石板铺就的。石板街两边都是店铺,大致上按行业归类,比如估衣街上的商家主要经营服装布匹和其他一些纺织品小杂货。吴家经营丝绸小饰品的店铺就在这条街上,在打铜巷的拐角处。

通常做生意的都会在大街的街面上占一个门脸,作坊、仓库包括住宅自然就会藏在附近的小巷里,吴家就是这么个格局——店面在估衣街上,住家在打铜巷里。打铜巷也是石板路,但要狭窄得多,显得有些幽暗,深处的院落甚至有点模糊不清,这样的巷子是做不出生意的,所以巷子里都是住家。吴家的宅院就在打铜巷尾,院落不算很大,与周边的那些门口坐了石鼓,院墙里伸出翠竹的大院相比,显得有些寒酸,看得出主人的状况不算得意,但收拾得也还算精致,院内当庭处有一座小小的花台,略有山石点缀,也随意放了几盆花,说明主人也许会有些闲情。

吴承恩就诞生在这座老宅里。很幸运,当年的老宅虽然距现在已经有五百多年,但我们还可以见到。老宅现在称吴承恩故居,是一九八〇年由当地县政府拨款修复的,由于旅游的需要,规模已经陆续扩大了许多,成为一个足够容纳数百人同时徜徉游荡的大园林。事实上以吴承恩当年的经济状况,恐怕不会占有游客所见到的那么大面积。但老宅的位置却是准确的,根据有两条:一是吴承恩的忘年交、当时的淮安知府陈文烛说过,那个打铜巷实在不那么宽敞——他用的一个词是“委巷”,即僻陋的小巷,大约他身为知府的出行仪仗和官轿在小巷里来往确实不那么方便。这件事陈文烛觉得有趣,所以后来在回忆与吴承恩的交往时记了一笔。第二个证据来自一位叫汪继先的乡人。前面说到河下科举的“三鼎甲”,提到了其中的状元和探花,那榜眼呢?榜眼出在清代乾隆年间,叫汪廷珍,此人做过嘉庆皇帝的侍讲,后来又做过道光朝的礼部尚书兼上书房总师傅,具有十分显赫的帝师身份。他的家住在河下,后人除了做官的便都改学了医,医家也是儒学很看得起的职业,出为良相治国、退为良医救人嘛!汪继先就是汪廷珍的后裔,民国晚期人,名医。他曾续写过地方史料《山阳河下园亭记补编》,拾遗补缺搜罗了十八处已经败落不为人知的私家园林,其中就有一处是吴承恩的故居“射阳簃”。他说这处宅院抗战期间依稀还在,为两进院落,有客厅有书房,还有门房,只不过已经废圮;因为汪家与吴家老宅比邻,汪继先打年少时就对老宅客厅悬挂的那块由状元沈坤题写的“射阳簃”匾额饶有兴趣,所以印象深刻。射阳,是吴承恩的号,射阳簃是吴承恩的书房,这一点地方士绅们都知道。

一个做小饰品生意的家庭,在河下实在是太普通了。河下的经济支柱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盐商,这些人都是富户,但他们的生意并不在河下,他们在河下的活动只是为了取得盐运分司掣签所的盐引也就是批文,所以除了豪华宅邸之外,其实并不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比如谈《儒林外史》,通常都会说到吴敬梓的好友程晋芳,此人为盐商巨富后裔且好与文人交往,经常出现在扬州、金陵一带,被视为扬州盐商的代表,但其实他的家就在河下。这些不经常露面的人物,不动声色地指挥着运河里大批流动的盐船,他们是河下的真正主人;二是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消费,这是河下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曾经流行过的很多消费项目今天都已经消亡了,唯有以河下为中心叫响的淮扬菜却盛名远扬,从淮扬菜的美轮美奂与别出心裁,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出当年那些酒楼的奢华。比如有道菜叫糟鹅掌,要先把鹅关在铁板笼子里,然后在铁板下面慢慢加热,鹅有了感觉就会在笼子里不断地奔跑,据说这个时候的鹅掌血脉流通最为鲜嫩;而最绝的是大厨还会把调好的油盐作料让浑身燥热口渴难耐的鹅自己喝下去,经过这道程序的鹅掌才算入味。除此之外,河下大多数的人家都是为漕运、为运河服务的,也许有点产业,但还是算河下的草根。

吴家的经济状态,用吴承恩自己的话说,就是“穷孤”“不显”,这本不是问题,但老宅的主人吴锐,居身在这个草根院落里,却孜孜追求富商们的盛世心态,这就有了点麻烦。(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