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白族_唐宋民族史

白族_唐宋民族史

时间:2022-07-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白 族_唐宋民族史一、郑、赵、杨三氏的更迭唐天复二年,南诏舜化死,其子不满一岁。为联合南汉抗御后唐,郑仁于同年底遣其布燮郑昭淳向南汉求婚和亲。第二年,郑仁服金丹中毒身亡。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对杨干贞兄弟的贪残暴虐十分不满,联络白族封建贵族董迦罗等,密谋推翻大义宁国,被杨诏察觉。高智升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讨伐杨义贞,同时调集滇东南爨部兵马西进应援,四个月后平息叛乱,杀杨义贞,立段连义之侄段寿辉为王。

白 族_唐宋民族史

一、郑、赵、杨三氏的更迭

唐天复二年(902年),南诏舜化死,其子不满一岁。权臣郑买嗣用残忍的手段将舜化杀死,接着发动突袭,杀蒙氏亲族八百人,南诏灭亡。同年十二月,郑头嗣即位称帝,建立“长和国”,又作“大长和国”,仍建都于大理(今大理),第二年,建元“安国”。五年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开平四年(910年)八月,郑买嗣卒,其子郑仁绩(又作、仁明)继位。

郑仁于梁乾化四年(前蜀永平四年,914年)派将领赵嵯政率兵进攻蜀之黎州(今四川汉源),蜀王王建命宗范为第一招讨使,宗播、宗寿为副,率军出邛徕关迎战,连战皆捷,杀赵嵯政等,追至大渡河,俘斩数万人。长和国军卒争渡大渡河,因桥断裂,溺死数万之众。蜀兵欲乘胜架桥渡河追击,蜀王王建不愿冒险深入云南,下令将军卒召回。此后,长和国也不敢再进犯西川。前蜀乾德年间(919—923年),郑仁曾遣使入蜀通聘,但无结果。后唐于同光三年(925年)十一月灭前蜀。接着经略西南,派遣徐蔼出使长和国,谕以威德,欲招抚其归附臣属,但未成功。为联合南汉抗御后唐,郑仁于同年底遣其布燮郑昭淳向南汉求婚和亲。南汉主为联络大长和国牵制后唐,便以其女增城公主嫁给郑仁。第二年,郑仁服金丹中毒身亡。其子郑隆继立,时年仅十二岁,改元天应。天成三年(928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郑隆,长和国灭亡。

杨干贞杀郑隆后,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王,改国号“大天兴”[1],建元尊圣。仅十个月,杨干贞废弃赵善政。(www.guayunfan.com)天成四年(929年),杨干贞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建元兴圣。杨干贞执政后,贪虐无厌,激起朝野怨恨,在位仅二年,即被其弟杨诏罢黜,杨诏篡位自立为王,建元“鼎新”,国号仍为“大义宁”。[2]

二、大理国的政治状况

大义宁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当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愈演愈烈。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对杨干贞兄弟的贪残暴虐十分不满,联络白族封建贵族董迦罗等,密谋推翻大义宁国,被杨诏察觉。杨诏下令捕杀段思平,段思平在舅父爨判、友人高方的支持、保护下,成功地逃脱,在滇东南地区组织力量,开展反对杨氏兄弟的斗争。

段思平的祖先为凉州人氏,辗转流徙至洱海地区,逐渐融合于白蛮中。天宝战争中,段俭魏协助阁罗凤在点苍山、西洱河两次大败唐军,立下显赫战功,被阁罗凤提升为清平官,赐名段忠国。段忠国就是段思平的六世祖。段忠国的名字见于《南诏德化碑》,为碑阴题名第一人。与段忠国同为南诏国高级官员的段氏还有,清平官段寻、大军将段全葛、段附克、段君利,皆为阁罗凤所倚重。此后见于记录的段姓很多,如异牟寻时的清平官段诺突、大军将段盛;丰时的清平官段宗誶、段酋琮;世隆时大军将段酋迁等,都是在南诏朝廷极有权威的重要人物。所知南诏贵族中姓段的不止一家。从段忠国到段思平的世系情况,因文献失载而不能详,但为南诏贵族世家则是可以确定的。段思平的父亲官至布燮(宰相)。他本人原为幕览(小府副将),后积战功,晋升为通海节度,为管辖滇东南的军政最高长官,是出将入相的重要人物。

段思平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和轻徭薄赋的要求,以减税粮一半、宽徭役三年为口号,发动各地民众起来推翻杨氏兄弟的统治。他向滇东彝族三十七部借兵,于石城(今云南曲靖)会盟誓师。以董迦罗为军师,集兵挥师西进,所向皆克,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攻克大理,杨诏被杀,杨干贞出逃被俘。

段思平占领大理后,自立为王,国号“大理”,仍以大理为都城。天福三年(938年)封董迦罗为相国,封高方为岳侯,分治成纪(今永胜)、巨桥(今昆阳),封爨判为巴甸侯、祠秀山神。[3]给东爨三十七部以特别封赏,颁赐宝贝,减免徭役,释放国中有罪于杨氏兄弟者,清除各级行政机构中的杨氏邪臣,对罪大恶极者公开严惩,表暴贞良,安抚民众。天福四年(939年)赦免杨干贞,废为僧人。段思平在不长的时间里巩固了统治地位,恢复了社会稳定,经济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段思平在位八年而卒,其子段思英立。不久,段思平之弟段思良篡夺帝位,废黜段思英,思英出家为僧,法名宏修大师。段思良死后传位其子段思聪。其后七十多年间,大理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可是,统治阶级则逐渐骄奢淫逸,恣意挥霍,生活腐化,政事昏乱。当段素兴在位时(1042—1044年),不恤国事,大量征派劳役,在东京(今昆明)广营宫室。筑春登堤,建云津桥,每逢春月,挟妓载酒,游玩于山水之间。此种情况遭到臣民的反对,于庆历四年(1044年),将其废黜,立段思平曾孙段思廉为王。从此,王位从段思良一系又转到段思平一系。当王室在相互争斗中逐渐衰落之时,地方封建领主的势力却日益强大。

嘉八年(1063年),洱海地区的封建领主杨允贤公开发动叛乱。段思廉无力招架,调滇池地区的大领主高方后裔、岳侯高智升率众前来助战,叛乱才被平息,但高家势力却借机进入洱海地区。高智升居功邀赏,段思廉加封他为太保、德侯,赐给白崖、和甸(均在今云南弥渡)之地,高智升在王都附近建立了自己的领地。不久,又封高智升为鄯阐侯,[4]其爵位及领地准许子孙世袭。其子高升泰被提拔为朝廷的清平官。高氏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也进一步加强。在高智升的压力下,段思廉被迫于熙宁八年(1075年)禅位为僧,其子段连义继位。元丰三年(1080年),洱海地区的封建领主、世家大族杨义贞杀段连义自立。高智升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讨伐杨义贞,同时调集滇东南爨部兵马西进应援,四个月后平息叛乱,杀杨义贞,立段连义之侄段寿辉为王。段寿辉任命高智升为布燮,以高升泰为鄯阐侯。高智升利用宰相之权,以其弟高义胜统辖禄(今禄丰),高福镇守易门(今易门),高达庆统率罗婺部(今武定),其侄高泰运守卫安宁城(今安宁)。在楚雄筑外城,号德江城,以封其侄高量成。高家的势力迅速扩大,大理的重要官员几乎有一半出自高家,故有“一门之盛,半于大理”之说。[5]段寿辉在位不到两年,又被迫避位为僧。段思廉之孙段正明于元丰五年(1082年)继位为王。被高氏扶上皇位的段正明不过是一个傀儡,大权完全掌握在丞相高升泰手中。绍圣元年(1094年),高升泰被群臣拥立为君,段正明又步先辈后尘,出家为僧。

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改元上治,谥号“富有圣德表正皇帝”。高升泰在位两年,于绍圣三年(1096年)去世,其子高泰明遵父遗嘱拥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国君,重建大理国,史称“后理国”。高泰明还君位于段氏并非出于自愿,只因段氏家族虽势力衰微,但对当时已有众多大小封建领主各据一方的形势,段氏的旗号对于统一和安定仍有巨大力量。段正淳重建大理国后被称为“中兴”、“开国”皇帝,实际权力则依然掌握在高氏手中。高家世袭布燮,赏罚政令皆出其门,国人称为“高国主”或“中国公”,甚至有的地方仍把大理国称为“中国”,段氏仅拥虚位而已。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大理国灭亡。

大理段氏后期(即后理国),自段正淳至段兴智统治的一百五十余年中,高氏不仅世为布燮专执政柄,而且又在大理国境内分封高氏子孙为世袭领主,当时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八府,都以高氏子孙世守其地:有的封于姚府(即统矢府,今云南姚安),并领建昌(今西昌)、会川(今会理)二府;有的封于威楚(今楚雄)、谋统(今鹤庆)、永昌(今保山)、腾冲(今腾冲)四府;高智升次子封于鄯阐府,其子孙分领晋宁、嵩明、昆阳、易门、禄丰、罗次诸郡。又在三十七部地设置东川(今会泽)、石城(今曲靖)、河阳(今澄江)、秀山(今通海)四郡,委高姓或别姓为郡主统领,初步形成集权统治,与大理段氏前的政局有明显的差别。

三、大理国行政区划

大理国的疆域与南诏国大体相当,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大理前期在这一广阔区域曾设置首府(大理地区)、二都督、六节度为大府。二都督是会川(今四川会理)、通海(今通海),六节度即弄栋(今姚安)、银生(今景东,后移至巍山)、永昌(今保山)、丽水(今缅甸达罗基)、剑川(今剑川)、拓东(今昆明)。都督的名号沿袭南诏旧制,后也改为节度,故有八个节度,即八个二级政区,也称为“八国”,或“云南八国”。宋太平兴国初年曾册封大理国王(白王)为“云南八国郡王”。

为加强对各地区各部族的直接统治,大理前期又在各地设立郡,或赕,委派贵族分守治理,并迁徙洱海地区的白族前往屯驻。至于受都督、节度管辖的部族,则仍旧为部,或甸,任命土长为首领,实行羁縻统治。郡(或赕)与部(或甸)犬牙交错,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结成一体。

大理国后期的政区,首府之外,废都督、节度,设置八府、四郡、四镇,部、赕、甸则分别隶属于府、郡、镇。八府是鄯阐、威楚、统矢(今姚安)、会川(今会理)、建昌(今西昌)、腾越(今腾冲)、谋统(今鹤庆)、永昌(今保山)。四郡是东川(今会泽)、石城(今曲靖)、河阳(今澄江)、秀山(今通海)。四镇是西北的成纪镇(今永胜)、西南的蒙舍镇(今巍山)、西部的镇西镇(今盈江)、东部的最宁镇(今开远)。

大理国的政治制度与南诏后期基本相同。王称骠信,下设清平官,有坦绰、布燮、久赞、彦赞。其中彦赞为大理所增设。清平官下有“九爽”。

四、大理国社会经济状况

大理国的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的发展。大理政权重视水利建设,建国初期即在云南(今祥云)修筑段家坝蓄水,其后又修了清湖,灌溉之利达于四野,在白崖地区(今弥渡)有赤水江蓄水坝,使当地农业呈现出禾麻蔽野、连年丰收的景象。赵川甸(今大理凤仪)有神庄江贯于其中,灌溉稻田千余顷。公元11世纪80年代,峨嵋进士杨佑到大理国买马路过姚州(今姚安)地区时,看到当地的农业生产,无论是耕作技术,还是产量,已和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较高的四川资中、荣县一带相差无几。畜牧业也较为发达,大观三年(1109年),各领主一次向白王(大理国王)贡献的牛、马即遍布点苍山。大理马闻名全国,每年都有数千匹马经自杞国(今贵州)转贩至邕州(今南宁)与中原贸易。

手工业,用象皮制作的甲胄,形式精巧,质坚如铁,深受宋朝欢迎。所制披毡、马鞭、鞍辔等颇为有名,行销中原。彩漆技术相当高,许多器皿上都漆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大理国所雕的漆器,直至明代还视为珍宝,被誉为“宋剔”。大理纸细厚光滑、韧性极强,宋人称之为“碧纸”。云南刀铁青黑沉,坚韧锋利,被誉为“吹毛透风”,不仅为南方各族人民所珍视,而且行销全国。冶铜技术比较纯熟,工艺精巧,今存大理国的铜佛像、铜镜等,显示了冶铜规模的宏大和造型艺术的精湛。

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道路四通八达,以大理城为中心,东至戎州(今宜宾),西至身毒国(印度),东南至交(今越南北方),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西藏),南至海上。与中原的贸易有西川、邕州两条道路,其中以邕州横山寨(今田东)的互市榷场最为繁荣。当时大理输往内地的有马、羊、鸡等畜禽,刀、毡、甲胄、鞍辔、马鞭、漆器等手工业品,以及麝香、牛黄等药物。从内地输入的则有汉文书籍,缯帛、瓷器、沉香木、甘草等手工业品和药材。内地的科学文化、生产技术随着商业交换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理、鄯阐、威楚、永昌等城镇。鄯阐成为大理国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的枢纽。同时,农村中也形成了一些定期集市。商业贸易中,与宋朝贸易时多使用金银和锦帛,在大理境内主要使用贝币(海)和盐块。

五、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

大理国自公元937年建立后,与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宋乾德三年(965年)夏,当宋统一蜀地时,大理国立即派建昌(今西昌)的官员送牒入宋表示祝贺。开宝元年(968年)二月,大理国又派使臣赍牒赴宋要求通好。太平兴国(976—983年)初,白王(百万)遣使入宋乞求内附,太宗赵炅册封其为“云南八国郡王”。熙宁七年(1074年),峨嵋进士杨佐应募出使大理招买战马,进一步加强了宋与大理的联系。熙宁九年(1076年),大理国派出使团入宋朝贡。政和五年(1115年),段和誉派使至宋贡献,请求册封,在呈报宋徽宗的《入贡奏》中说,臣累年以来,多次派使臣入宋乞修朝贡,此次已先派遣布燮李紫琮,坦绰李百祥、杨苛样等人管押良马三百八十匹,内有五十匹为特进,还有麝香、牛黄、细毡、甲胄、弓箭,专程诣阙进献。第二年十二月,徽宗收到奏章,二月,册封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上柱国、大理王,加食邑一千户,实封五百户。至此,大理与宋朝正式确立臣属关系,宋朝向大理颁授命书,要求大理恪修臣职,毋替厥服,并举行隆重的册封礼仪,向大理颁赐历日。此为大理与宋朝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政和八年(1118年),宋朝会试,词科的题目是“代云南节度大理国王谢赐历日表”。双方的臣属关系一直延续到大理国灭亡。

大理始终奉宋朝正朔,使用宋朝历法,设有专管天文历法的机构与官员。元丰三年(1080年)十一月,宋朝历法记有初一日这天日当蚀,因云阴未能见到。在《南诏野史》中有同样记载,“日月交晦,星辰昼见”。可见双方的历法属同一个体系,也说明大理始终把自己视为中国整体的一部分,因为“正朔”是大一统的政治标志之一。

淳五年(1245年),蒙古军企图进攻云南、谋取四川时,大理将领高禾率领白族人民,在今丽江九禾一带英勇抗击蒙古军,高禾战死。宋朝在蒙古军进攻大理时,与当地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高禾战死后,宋廷特意遣使致祭吊唁。至今云南丽江九禾尚保存有纪念高禾等将士的“白王塔”遗址。

宋朝与辽、金、元的交战中,战马主要来源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较为著名的有陕马、川马、广马。北宋时的战马大多来源于西北地区,其次为川西番马。南渡以后,陕马来路断绝,主要依赖川马和广马。川马和广马大都产于大理,宋在西边黎州(四川汉源)、南边邕州派遣提督,设市马场,置买马司,招徕买马。每年可收购到战马万匹以上,数量之多,前所未有。西川有道路通往大理,但博马贸易不盛,以广西邕州市马场最为重要,市马交易十分繁荣,为一时盛事。博易战马带动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绍兴六年(1156年)五月,大理国到邕州卖马一千余匹,随马而来的有六千余人,象三头,这些人大都携带大理土产,如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各种药物,然后购回锦缯、豹皮、文书及诸奇巧之物。乾道九年(1173年),大理商人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三十三人至广西横山寨议市马,换回《文选》五臣注、《五经》广注、《春秋后语》、“三史”、《本草》、《初学记》、张孟《押韵》、《五藏论》、《大般若十六会序》等大批汉文书籍。他们在给当地官府的文书中写道:“知己之人,幸逢相谒。言音未同,情虑相契。吾闻夫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今两国之人,不期而会者,岂不习夫子之言哉!”并在文后附有诗句云:“言音未会意相和,远隔江山万里多。”[6]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理国与宋朝之间的相互友好关系。

六、大理国文化

大理国在与宋朝的长期交往中,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加之王族本身自认为是汉族的后裔,所以汉族文化在当时得到广泛推行。今存大理国时期的碑刻,如《大理段氏与三十七部盟誓碑》,威楚《德运碑赞摩崖》,姚府《兴宝寺德化碑》,大理《赵氏墓幢》《嵇肃灵峰明帝记碑》等,全都是用汉文撰写。碑上的镌刻细腻,文词华丽生动,佳句迭出,如《嵇肃灵峰明帝记碑》中的“育灵孕圣,怀宝含章;谁是生甫之神,独称应昂之杰。千年卓立,惊神剑之干霄;万仞削成,诃青莲之出海。霏霏膏泽,岂道徐州之车;霭霭丹霞,似拥芒之盖。风泉相涣,松竹共清”,堪与中原佳作媲美。朝廷中的清平官多能诗文,如杨奇鲲写的诗:“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色洗还青。江鸥聚处窗前见,林猿啼时枕上听。此际自然无限趣,王程不敢再停留。”[7]清新典雅,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

大理国时期,“白文”已广泛使用,出现了许多用白文撰写的《白史》《国史》等历史著作以及诗歌、曲本、传说等文艺作品,其中以转韵的白文诗较为著名,其结构是每章十联,每联两段,每段四句,前三句七字,后一句五字,每段最后一字押韵。

大理描工张胜温于熙宁七年(1180年)描绘的《大理梵画长卷》(又称《大理张胜温梵画长卷》,简称《张胜温画卷》),高一尺,长五丈,凡一百三十四开,共六百二十八幅佛像。不仅在宗教艺术上有极高价值,也是研究大理社会历史极为重要的资料。明人称此画“绘事精致,金碧辉煌,耀人耳目,瞻对如生,足与顾虎头,李伯时相颉颃。”[8]清高宗盛赞这幅画卷说:“卷中诸像,相好庄严,傅色涂金,并极精采。”[9]整幅长卷,笔笔工细生动,每一幅像栩栩如生,实为大理文化的瑰宝。

今昆明市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国石雕的仅存文物。石幢七级八面,由五段砂石组成,高65米,周雕密教佛、菩萨及天龙八部共三百躯,最大的天王像约高1米,最小的像不足3厘米。佛像的神情姿态各不相同。面部表情严肃而不呆滞,衣冠服饰细致逼真,比例匀称,造型优美,刀痕遒劲,极备精巧,为滇中艺术之精品。

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国时盛行。大理佛教主要是瑜伽秘密宗(又称密宗)。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梨(阿吒力)秘密传授。阿梨蓄发,不绝荤酒,不居山寺,类僧道而非僧道,有妻妾,生子女,装神弄鬼,颇有一些能迷惑人的异术。大理国统治者好佛、崇佛,对佛教在云南的传播有深远的影响。段思平岁岁建寺,天天拜佛,铸佛万尊。据《南诏野史》载,大理段氏二十二传,竟有八人避位为僧,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儒家文化在大理亦广为传播,但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僧侣也都诵读儒书,形成所谓“释儒”(亦称“儒释”)。师僧的社会地位很高,不仅传教布道,而且参与政治,常被任用为官。大理国的政权和宗教虽不能说完全合一,但两者的界限已相差无几。国王世系表

大长和国

①郑买嗣(902—909年)→②郑仁(郑)(910—926年)→③郑隆(927—928年)

大天兴国

赵善政(928—929年)

大义宁国

①杨干贞(929—930年)→②杨诏(931—937年)

大理国

①段思平(937—944年)→②段思英(945年)→③段思良(946—951年)→④段思聪(952—968年)⑤段素顺(969—985年)→⑥段素英(986—1000年)→⑦段素廉(1010—1022年)→⑧段素隆(1023—1026年)→⑨段素贞(1027—1041年)→⑩段素兴(1042—1044年)→段思廉(1045—1074年)→段连义(1075—1080年)→段素辉(1081年)→段正明(1082—1094年)

大中国

高升泰(1094—1095年)

后理国

段正淳(1096—1108年)→段正严(1109—1147年)→段易长(1148—1171年)→段智兴(1172—1200年)→段智廉(1201—1204年)→段智祥(1205—1238年)→段祥兴(1239—1251年)→段兴智(1251—125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